(第九講)
請大家隨我合掌。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
各位同修,各位同學,請大家發心,來聽聞佛法、受持佛法是為了了生死,是為了成菩提道業。並且不是光為自己,為了一切法界眾生共成菩提道業。
今天是我們《大佛頂首楞嚴經》的第九講,九講楞嚴。閑話少說,隨著我們一路對經文的貫解過來,已經進行到七處征心,上一期把它講完了。那麼最後又跟大家分享了一下佛法的不可思議的內涵。導歸於淨土法門究竟不可思議之不可思議。這也是我們一貫的講風。今天開始,我們再來追溯一下,在前面一開始的阿難遭遇淫捨不測的時候,後來尋至佛所如夢初醒。以此為契機,起楞嚴之教法。那麼在此情況下,由於阿難平常所修的皆不大頂事兒,才開始問佛,首楞嚴妙定的下手方便,這是緣起。
由於佛也知道阿難平時的水平在哪裡,所以才顧左右而言它。首先問你為什麼要出家,他說因為我看見殊勝的如來妙相,心生歡喜,那麼佛就就地取材,反問你的心在哪裡,並且要求他用直心來酬答。直心,這是佛第一重說法,要用直心。緊接著又問說:你將何所見,誰為愛樂。直下問他,誰為愛樂,這屬於第二重說法。但是阿難依然不悟,只能用這個婆心切切的,我們上一次主要的內容就是用了七番來討論心之所在,這可謂是第三重說法。
那麼我們這也是一個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的過程。因為我們一般覺得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都會理解成用世間的物慾,不要忘了,以欲鉤牽,一種是物慾,還有一種是以法欲,就是你修行的階位在低水平的時候,他循循善誘,用這個微妙法義來鉤牽,讓你入這個甚深心地法門。所以這裡也是這樣的一個引出無心所在。所以阿難窮追不捨,至此以後到這裡又提起正念,求佛宣說奢摩他路,那麼我們再來讀一段經文到三十九頁。大家一起來,拿起書翻到三十九頁,找著了沒?一起來。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淫捨。當由不知,真際所詣!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好,阿彌陀佛!我們來生起法喜地來看這段經文,為什麼呢?你看這裡我們一般在做大型佛事的時候,諸位知道嗎,在佛教裡面做大型佛事,或者做大型的懺悔法會的時候,它拜懺的時候,除了說一心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外,有時候往往會還加一列,什麼呢?頂禮啟教,啟,啟問的啟,啟教阿難陀尊者。就是所有的這些教法,一個是後來由於阿難作為主誦者,把它結集起來,我們今天才一本一本地能看到這個三藏十二部教典。另外好多難聞之教,是阿難為因緣把它問出來的。這裡這段又是阿難,代一切眾生啟問楞嚴法會甚深教法,這又是一段。
你看,爾時,就是上一節我們講到七處征心,都被本師釋迦牟尼佛所破。沒有心,沒有一個所在。在這種情況下,他已經黔驢技窮了。所以才說,爾時,就在這個時候,阿難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很有意思的是什麼呀,這個風土人情,在我們東土,一般都覺得袒胸露肉是一種怠慢,是吧?可是恰恰在印度西土,袒胸以為最極恭敬,這就是風土之處,隨緣就法。那麼在印度的時候,平常的出家眾,他在披袈裟的時候,一般都是把雙肩給覆住的不是露著的,袈裟披在外面。只有在禮佛的時候,才露出右肩以表敬意。為什麼要露右肩呢?因為印度人以右肩為大,故而在這裡偏袒右肩,這已經是經典裡面的尋常景象,我們都讀過。
那麼為什麼要用右膝著地呢?在佛教的比丘,記住這是比丘,在有所祈請的時候,不但是悔過或者授受經法,或者所行禮敬的時候,從三個方面來講:第一個,我們的右膝有力,它有力量,跪在那裡能夠久跪支撐得住。我相信你們諸位在第一次皈依的時候肯定有這樣的經歷,就跪著跪著,如果法師比較嚴謹比較如法,給你一旦跪下你就跪得受不了了。所以在制比丘尼的時候可以全跪,就是雙膝。在比丘的時候,他就行這個右膝而跪之禮。一個,他跪的時候能夠支撐得住,第二個,右膝有力能夠起止,就是起來磕下去的時候比較方便。我們年老病殘的時候,你再穿著海青在那拜佛的時候,有時候就東倒西歪的,踩得一塌糊塗。這就有講究有說法的,一切都得隨順世間因緣。我們好好悟。
為什麼隨順世間,我們很多煩惱,就是因為不隨順世間因緣,而忘情生起的。再一個,右膝它比較躁動,所以在跪地的時候,如果說長跪的話反而能制住,讓他的心隨著膝跪能夠安下來,這是所以叫做右膝著地。
那麼這裡右膝著地了以後,首先右膝著地是身業,看到了沒有,身體跪下來,那麼合掌恭敬。恭是什麼呀,恭就是我們常說的嚴肅呀,不放浪呀。在這個場合裡面正念提起來,有板有眼的,這就叫做恭。那麼不輕慢,就是不對上面的看不起,心生這種他到底怎麼樣,比誰怎麼樣,比我怎麼樣等等想法。這就叫不輕慢,叫尊重。嚴肅為恭,尊重為敬,這就叫意業。
看到了沒有。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那麼我們都知道這個讀聖旨的時候說,皇帝聖曰,昭告天下,從上往下講話的時候叫做告,不是在城牆上都叫貼一張告示嗎,是不是。但是從下往上的時候叫做白,所以我們常說某某敬白。這裡說而白佛言,就是從弟子往師父上面說。這叫做口業。身口意三業虔誠,這裡佛叫做虔誠禮。因為禮佛也有七種禮佛,有我慢禮,有口唱禮,就是散亂的身體在那禮,這個心沒有隨身,那麼這裡這個禮就叫虔誠禮。一共有七種,我們以後有時間去了解一下,七種禮佛方法。
那麼從我是下面的,我是如來最小之弟,開始自責了。前面就開始懺悔說,恨無始以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這裡他又開始在這兒,又開始嘚吧嘚地開始說了,我不對我不對。怎麼說呢?從我是如來最小之弟,因為阿難不是四王八子嗎,八個堂兄弟裡面他是最小的。所以說我是如來最小的兄弟,老幺呀,釋迦牟尼佛最大,上次我們好像講過。故而多受佛慈愛,以至於出家以後還帶著俗情。你看這裡說,雖今出家,猶恃憍憐,帶著俗情俗見的,我是佛的兄弟,現在佛成就了,我還是他的內戚,那麼我就在此僧團裡面好像沾了一點便宜、臉面,這就叫俗情。
我聽到藏地有一位大德講到這個出家了,有的人出家了以後,我也有時候犯這個毛病,還會回顧他曾經怎樣怎樣。記得有一次一個大德講說,哎呀,聽說有一個出家師父,講著講著,回顧的他曾經沒出家的時候,留的頭都是波浪頭,結果那個堪布說,你現在你不要說你了,曾經是波浪頭,現在你頭上連一滴水都沒,剃光了。這裡也是有意思。
那麼這裡呢,從始至終就是有一條伏筆線路。你看,最初是因小而蒙佛慈愛。因為他是最小對不對,其次繼而蒙慈愛而就導致什麼呀?而是猶恃憍憐。就開始憍慢了呀,有分別心了。進而由於憍憐而崇尚多聞耽擱修證。這是所以多聞未得無漏,對不對,最後因為耽擱了修證而力不勝邪,就是他的道力沒辦法勝過,所以才被這個折服,不能折服這個娑毗羅咒,才為彼所轉呀。你看阿難他這段也是跟懺悔法門一樣,從始至終有一條線走來,所以才能未得無漏。
看到這句話了沒有,那麼我們在此之前也跟大家講過,漏就是煩惱,無漏的意思就是一定要斷,開始把這煩惱伏斷住了,才叫做無漏。那麼如果說你有一絲一毫的煩惱還沒有斷沒有伏,不要說斷了,伏都沒有伏住,那麼你就決定出不了三界苦海,這就叫做有漏。
這裡通過阿難自己在這陳述的這段話呢,蕅益大師在講解的時候就給他判作說,阿難此時不但沒有到漏盡,大家記住哦,漏盡的時候就證阿羅漢果了,那麼他認為阿難不但沒有到漏盡的地步,甚至連初果都沒有證得。因為在教理上,如果一個修行者出家修這個四諦法門,證到初果的時候,他有一個什麼功德呢,就是能夠得這個道共戒,修道的道,共同的共,戒律的戒。
什麼叫做道共戒呢?我自己我也理解,道共戒就是說,你修的道的這個德行,這個道業招感,可以任運不去毀犯。所以就是這個守戒的這個功德,依照你這個道理而得以顯現,顯現這個直接功德。
我記得我們那會兒學《佛學基礎》的時候就講到說,如果一個證初果的人啊,比如說,所有戒裡面殺業最重,是不是,那麼證初果的人他可以怎麼呀,任運不犯這個戒律。如果說證初果這個人,比如說他去耕地的話,耕地的時候呢,就是那些地裡面的蟲子會自然而然離他四寸。我記得這個尺寸我不知道能不能去,應該是四寸。就是任運,他耕地的時候都沒有眾生為他所殺,不會犯這個戒,就由於他的道行所感的這個果報。就這個意思,聽明白了嗎?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呢,如果說證到初果,從淫戒來講他寧死,寧死都不會毀犯,縱然沒有全斷愛慾也不會為這個淫咒所轉。所以在這裡呢,蕅益大師說阿難在這裡其實連初果都沒有證。在後面,就是《楞嚴經》講到後面的時候他才悟了這個心,才證到了三果。
那麼再一個呢,前面的七處征心,阿難所提出來所有的這些見解,其實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見惑,見解上的煩惱。那七番征心,他所有的一次又一次的跟佛問的時候呢,就屬於見惑。說明他有見惑。那你要得阿羅漢果一定要斷盡見思煩惱,那他所問的這些問題都屬於見惑所涉,所以由此判定阿難這個時候還可能沒有證初果。這是蕅益大師。
我們再來往下看啊。阿難自認為不能折服咒術,在淫捨不能自拔的根本問題出在哪裡呢?當由不知,真際所詣。詣,最後這個詣就是所在的意思。就是我不能夠折服這個咒,是應該說我不知道這個真際的所在之處,就是沒得到,沒見到這個東西,所以才導致的。這裡又出了一個問題,當然從真際來講,什麼叫做真際呢?大家想什麼叫真際。每次這些教理,這些經典裡面所有的這些名詞,形容這些境界的時候你怎麼去會?什麼叫做真際呢?真際者就是真心實際呀。
那麼我想問一下諸位,你們都聽了這九講了,我說真心實際的時候你說什麼叫做真心呢?從理上來講。什麼叫做真心呀?隨口一句嘛,應無所住之心就是真心呀,是不是呀?那什麼叫做實際呢?實際就是確實之際呀,確實之際是我們認為有邊有際嘛。那麼有邊有際就是我們凡夫的思維。就是有格、有局、有障礙呀。由此來講,既然有邊有際是有分別、有障礙,那麼實際就可以通俗地把他說是無邊無際之際呀,就叫實際。
阿難自認為他就是不知道這個所在,而造成了被摩登伽女給攝到淫捨。所以說這個實際呢,也就是我們在《楞嚴經》中講的如來藏首楞嚴的定體。但問題是什麼呢?阿難就一直以這個妄想為真心,所以他以這個所在為實際。就是真的覺得心,這個心有個確實之處、確實之所。他認為這是實際。所以在這裡呢,一直悟不到實際,恰恰就是因為他錯認實際。那麼在這裡,這個彎裡繞不出來。他所舉的這個實際之名,好像就如同首楞嚴大定,但是呢他還在用一顆執著的心,去求實際的時候,就相差十萬八千里了。
這就是佛始終循循善誘想讓他開,可是他層層遞進始終是閉,關著。這就是師徒兩個始終機感不相應之處。所以只好再往下講這個楞嚴法會。你看他開始祈求世尊說,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希望世尊在此發慈悲心,對他講甚深的心地法門。他希望也生起無比的信心。
他這裡還講到,你看,不但說他自己,我等,甚至包括什麼呢,令諸闡提。闡提就叫做,我們都知道闡提吧,聽過吧,闡提又叫信不具,就是沒有信心的人,不具足信心的人。他基本上都是無慚無愧,不信因果的人。所以有時候我們也把他叫做斷善根種姓。就是不信三寶,不信正理。因此不能夠修行善法。一切善根皆斷,所以叫做闡提。
闡提他的表現就是他有彌戾車,彌戾車什麼意思啊?隳,你這個字好像比較難認,隳,是念(huī)吧,隳彌戾車。隳就是摧破的意思,彌戾車就是我們常說的邪惡知見。其實也就是闡提所具足的惡知見。所以他把這個引帶出來說,希望釋迦牟尼佛講奢摩他路的話,能夠用殊勝之法去攝受,連闡提的惡知見都能給摧破。發了這麼一個虔誠之心。
在這種情況下,才五體投地,然後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是希望聽到釋迦牟尼佛的開示。所以講到這裡我們看看人家,表態完畢以後,行這個五體投地之禮,也是剛才講到的這個至誠禮,那麼來願聞法要的時候,你看人家的態度。傾就是傾心,全情的提起來心;渴就是渴望,始終如一的想;這個翹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常說把腳跟都抬起來,看不見的時候趕緊把腳尖踮起來,把腳跟都抬起來,這樣的一種脖子伸得老長的,這樣一種身形,身心態度,然後來聽;佇,這是讀佇吧?翹佇,佇就是久久的在那兒等待的意思,渴望,久久的在那兒等待。
所以說人家這個聽法態度就是如渴思飲,如果渴的不行思水一樣,如鳥待哺,窩裡的小鳥,等待老鳥回來,銜來小蟲子給它吃一樣,這樣的一種聽法的態度。我們現在往往聽法的態度是什麼呀?隨班備數,漫不經心。隨班備數就是,大家也發現了沒有,現在我們聽法,或者所謂的法會,很多時候都是,到哪哪有法會,大家去參加吧湊個數,然後莊嚴,在那擺著似乎是什麼,不是發自內心的,也是稀裡糊塗的,也搞不清楚我這是要幹什麼,都不知道,這就叫做隨班備數,隨著人家怎麼樣,備數就是為了湊數,漫不經意的在那聽聞。所以你看楞嚴法會是這樣來聞的,所以才能把這個首楞嚴大定給問出來,給悟到。欽聞如來開示教誨。
那麼我們再往下,把書拿起來再往下,四十頁找著了麼?再往下讀這段,四十頁的第二段,找到了沒有,好,一起來。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好就這段,阿彌陀佛。我們來看這一段,這一段是本經中佛第二次顯威神力,看到了麼?在前面的一段,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那是本經中佛第一次放光現瑞。這一段是七處征心以後,再一次的放光現瑞,兩次現瑞表法不同。我們一定要注意,這段現瑞呢,為什麼把他安在七處征心之後,又把他放在十番顯見之前,下次我們講經的時候就要講到,十番顯現真心所在,確實給他顯真心在哪裡。那麼為什麼把他放在中間呢?從我們常規的領納而言,我們說世尊又要開始講法了。
顯現這樣的殊勝情形。什麼情形呢?從面門上放種種的殊勝之光,像百千個太陽一樣。諸佛的各個佛土世界六種震動,十方這樣微塵數的國土一時都這樣開發顯現出來,就是都能看得見了。那麼佛用威神又把各個世界合成一個世界,各個世界中的大菩薩都在自己的國土內承聽世尊說法。就這麼一段經文大家看,這是從相上,我們來直觀的去看如此的殊勝。
但是從相入性入法而論,這個境界這個場景,表的法就是實相法,境界就是首楞嚴境界。我們來看,這段文就是佛用他最為直觀的教育方法把首楞嚴的了義境界,也就是心體的作用現給阿難看,包括所有法會現場現給他看哦。可是這個阿難到底能不能接住這個招還不一定。
怎麼樣現給他看呢?你看從第一句開始,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大家想想面門是什麼,面門一般是不是我們的臉啊,好像我們在自我認知的時候總是說,這張臉是最重要的是吧,因為臉上長了眼睛,還有耳朵,還有嘴巴。面門是六根總匯之處,包括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包括我們的意,總會以為說我在前面的這塊好像在看東西在想事物,是不是這樣的?這是我們的妄心慣性。既然你的慣性你的六根總匯在面門,所以說六根之性,剛才我們講的是六根之相,見色聞聲嗅香。可是六根之性呢,也是我們的本源真性,也在此處顯現。
你們聽過禪宗裡面有一個公案麼?臨濟宗的義玄禪師給法堂裡開示的時候他說:有一位無位真人,在汝等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他就這樣給下面的這些人說有一位無位真人,在你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那麼諸人未證據者,就是你們還沒有證到,說看!看!你們看、看就這樣給說法,言下就有大悟的。等一下我們看看諸位看完這段以後能不能悟。
在這樣的一種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在這裡放如百千日的晃耀之光。為什麼在面門之處呢?就是因為我們的面門就是我們的向背,我們面的時候就是我們的正面,我們背的時候就是我們的反面,你看這些同修在這聽的時候在我的背面。說明什麼呀?我們一般都是背覺合塵,合是和合的合,六根就是,六根一般都是跟覺性是背道而馳的。跟塵,就是這個妄想,六塵境界是和合一體的,所以我們是凡夫。那麼修道之人就是讓他背塵合覺。
所以就在六根所寄之處,面門上放百寶光明。光明就是覺的意思,相就是表的這個法呀。那麼由於我們背覺合塵,所以我們本有之光不現呀。故此光明開始輝天照地,自性的光明才是無邊無際之真跡,所以在這裡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就表的這個法。聽明白了麼?
那我們為什麼現在還不放光呢?每個人都沒有光,大家說有沒有呢?有光。本有的光從來不散從來不失。就是我們現在沒辦法見,我們見的都是燈光和日光,業力所感之光,這沒辦法,好好修吧。
那麼再看下一句把神兒提起來。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它表的什麼法呢?六種震動,我們常說的十世古今呀,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啊,有五千年的歷史呀,佛法已經存在了二千多年,我們都有這個十世古今的概念,時間概念。再一個,無邊剎土有娑婆、有琉璃、有極樂、有兜率等等這些,為什麼呢?元兇在哪裡呢?就是我們的六種妄識。
記住啊,眼耳鼻舌身意的染污的情況下的,六種妄識將一真法界的血脈從中割斷,所以才有了十世古今,無邊剎土,微塵國土,為什麼?就是因為六識的分別。我們現在覺得分別就只能分別說,這個講堂,這是居士林,這裡西四,地鐵有那麼多的站,一站又一站。可是無邊剎土,還不離我們的六種妄識的分別,割據。要不藕益大師為什麼說西方極樂世界從是過十萬億佛土,從相上講十萬億佛土,從根本上講十萬億的煩惱分別,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從中割斷以後,我們才分別有國、層次見土。這裡講到普佛世界,就是所有佛的國土,六種震動。
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為什麼有十方微塵國土?就是我們有隔呀,六根將破,就是這裡馬上佛放光的時候,就要破阿難的六根的妄性了,真常的心馬上就要現前了,所以才微塵國土一時開現。大家想想,一時開現,我們都沒有嘗過開現的味道?偶爾,剛剛聽法的時候,突然間一句法義聞到心裡了,到了過去的不到之處的時候,這也叫作開現,開現我們的本有光明。只不過開了就這麼一丟丟,過一會又沒了。甚至過一段時間退心,又覆蓋得更嚴重了,這沒辦法,就看你自我開現。念佛就是一念一念的開現。南無阿彌陀佛,無量光壽開現。
六識破盡了以後,微塵國土就隔而不隔了,六塵在的時候微塵國土是不隔而隔,明白這個法義嗎?所以我們要悟這句話。
為什麼叫一時開現?大家想想什麼叫開現?開現就讓我聯想起我們常說有開發區,是不是有開發區呀?就是這一片原來雜草叢生,森林茂密,把它開發了,這就叫開發區。原來的舊貌又換新顏,曾經的一塊土地,那麼些水溝,那麼些情形,就跟我們曾經讀誰的作品叫做《龍鬚溝》來著?老舍吧,那你現在看就立了一塊石頭說龍鬚溝。你再去看看老舍筆下那個臭水溝還在嗎?被開發了,開現了。那麼我們為什麼覺得說這個世界還是一個世界,土地還是那塊土地,時光飛速成了另外一種繁華了,曾經的落後在哪裡?現在的繁華怎麼現前的?所以我們以為開發區就是舊貌換新顏。真正開現的就是打破。為什麼會有舊貌換新顏?如果說我們打開這個如來藏心,入到一真法界中的話,舊貌新顏都在心地光明中同時的,這才叫真開現、真開發,所以這裡叫做一時開現。
那麼佛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你看看是不是現前說這個楞嚴大定呀,是不是呀?我們在迷與妄的時候?就是在這個妄性中迷的時候,就是無同異中就成了異國異土了。那麼悟到這個真心實際的話呢,就一切差別中本來就沒有差別,萬法還歸一心呀。無邊剎土,記住了啊,自他都不隔毫端,就是那麼一點隔閡都沒有,這才叫一真法界全體的顯現,顯露無餘。就在這裡說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當然這部經是給娑婆世界講的,那麼我們理解,就是凡夫心眼去理解的,這是從常態來講,我們覺得,這麼多世界怎麼可能合成一個世界呢?天方夜譚接受不了。可是不要忘了,就佛一邊來講的話,這是他現前見到的,從來就是這個樣子,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自然而然就是這個樣子,所有世界本來就是一界。我們凡夫見此情景覺得說它不是我們的一個常態,為什麼?因為我們久隔成局了。
所以就覺得說,這是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好像說佛的威神把它給合成一樣,殊不知佛之威神,什麼叫作威神?我記得在中觀教相的時候講到,什麼叫做威神?就是神通呀,威德啊,神通妙用啊。他就是空性上所顯現出來的自然狀態,那麼空性上顯現出來說,我們有隔有土,空性上面所有的國土本身當下就是什麼啊,一大緣起法界,這才是空的顯現,才是空的證明,所以所謂的威神,其實是諸法實相,這個法界裡面的當下的本來狀態,這才叫真威神,我們現在就是被這個妄識所局住了。
我們再了解一下什麼叫威,威就是超越,非常的意思,立足於我們凡夫的認知,這個東西太超越,怎麼可能這麼多的世界合成一界呢。什麼叫做神呢?神就是神通啊。我們常說神通,通就是什麼?通徹啊,通徹就是全體無礙了。你看令諸世界合成一界,無礙了,有世界合不成的時候就是有礙啊,所以所謂的神通、威神啊,還是如來藏心體中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景象,這就叫作威神。我們要這樣理解,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那麼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合掌承聽,看到這句話了嗎?所以這裡就更加進一步地講首楞嚴。首楞嚴什麼意思呀?一切事究竟堅固。就是說這個世界被我們凡夫看到是各居各界,各在各的世界的時候,裡面有好多大菩薩在那聽法聞教是不是?可是自然而然佛的威神把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合為一真法界的時候呢,好像是說這些菩薩就聚在一起了。從那兒到了這兒,是這樣嗎?不是的。這樣的話就屬於動,有動就不是本體了,本體是如如不動的。那麼就說這些大菩薩在凡夫眼裡的時候有隔局,各住各國,在聖者眼裡呢,成了一真法界,合成一真法界還不妨礙他在原來的國土中如如不動。所以才說皆住本國呀。並沒有從國土來到現前,住在本國為什麼?因為首楞嚴就是如如不動,究竟堅固。那麼雖然合成一界,你還在彼;雖然在彼,還如同在此是一樣的,如如不動。一個法界。
我說的大家能理解嗎?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才叫做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就是講的如如不動,一切事究竟堅固。那麼皆住本國表不動法界,合掌承聽表的大家一起同契真如妙如來藏心,大家一塊兒往一念心體本來面目上匯。合掌呀,齊刷刷的都在合掌。表的這個法,明白嗎?這一段經文放光現瑞,從相上講它是如來又要顯神通說大法了,從性上講現前就在說法呀,你聽懂了嗎?真的懂了嗎?真的懂了就該放光了。
這一段正是說的法界本地風光,如果說縱觀前後的話,從世尊面門放光到諸大菩薩合掌承聽,表的就是一個現量的楞嚴法會呀,諸位同修。現量,現量就是說現前就是呀,當下就是這樣子的。妙奢摩他就是在這裡,合成一界,一時開現的正是法界的本地,全體的光明照見,當下就是如實顯現。不論是大家能見的這個根,外在的世界所反映出來的塵境,根和塵,一切諸法皆是不動如來藏的當下顯現。顯的是性而我們看見的是相,可是不論是在性和在相就是如此顯現,就是這麼從面門放光,就是這麼從六種震動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他始終就是這個情形。
可是我們看見的是相,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昧而不知,所以迷真起妄。從內而言為六根所局限,六種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從外而言,為六塵境界障蔽。從中間而言,又生了六種識,死死的綁定。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眾生世間,在這個眾生世間再被這個纏縛,在這個器世間中不能夠超越。器世界就是外在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所以我們的見聞就是自他隔礙,有漏的,就能見這麼點,見不到微塵國土一時本在開現,見不到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就是因為我們見的是相。
如果你悟到這個心,當下明瞭這個本真,就說這個根的相其實正顯的是根的性,就是我能見的性,我見到這些首楞嚴,剛才這放光現瑞,怎麼見的呢,那麼我們見到的這個塵,境,見到他的相的時候,他同時也是在顯他的性,外在的山河大地、放光動地、六種震動。這是如何而見的呢,他的本性是怎麼樣的呢,能夠悟到這個的話,自然當下就跟諸大菩薩同時合掌,共入不動道場,全在楞嚴法會中。
我們現在悟不到,就是因為你看時時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每一張紙,所有的情形都是世界,都是法相啊,但不要忘了都是法性,我們就悟不到,所以說,雖然從始至終全體彰顯的是真實境地的微妙之法,可是我們悟不到,我們是鈍根,阿難也悟不到。
悟不到很可憐的我告訴諸位,你們能體悟到,悟不到很可憐,悟不到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很累呀。我給大家備課的時候都是用分別心,第六意識的妄想思維備,我就說一會看阿難也悟不到替他著急,一會說我也是如此,一會又佛說怎麼都悟不到,應該悟到,就不斷的來迴折騰,全體都是妄想煩惱,跟阿難一樣。所以諸位你們都是阿難,設身處地,悟不到而難受啊,分別特別耗神兒。所以想想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不管悟到悟不到一定要聽聞首楞嚴法,種這個悟的種子,要種。
那麼如果他是一個利根的人的話,再下面的法就不要講了,就這段法顯現的這個性,自然就能夠觸目,就能夠會心呀。看的時候就見這個性,見了性就明心呀,觸目就會心呀,會了心了就領過這個法旨呀,法旨一領過來就相互師徒之間就以心印心,那就可以說,好了好了,楞嚴法會就此即刻就可以散場呀,就可以呼散大夥。說走了走了大家都悟了,走吧,不要再聽了,還有什麼聽的呀,走哪都是楞嚴法會。
可是問題是什麼呀,眾生裡面包括我們現場伶俐者少呀,不悟者多,基本上都是不悟者呀。所以釋迦牟尼佛只得再婆心切切,多方開示,開始說這個音聲之法呀,下面的又開始一系列的就是音聲之法。所以說我們,這個楞嚴法會之所以今天我們還在講,到現在還沒有散,就說明說我們悟的少,迷的多呀。那麼眾生無盡,楞嚴無盡。所以大家,楞嚴真法呀急需要竭盡全力來護持,急需要我們來全心全意要聽聞,要關手機呀,否則你就有漏呀。
當然從表相上來講,我們見這個相,覺得是佛放光現瑞,也要悟這個理。一種表相,我們現在說現前的境界好像說怎麼能夠全體的世界合成一界,一目瞭然呢?遠的不要說了,我們現前的境界其實也是這樣的,你看我們現在醫學上做X光,做什麼核磁共振,你說身體裡面的那些骨頭,那些肉,那些內臟怎麼一目瞭然就拍出來了呢,大家想這怎麼回事?這也是如此呀。就看你當下的業力怎麼牽,衣服也沒有障礙,一清二楚呀,為什麼?就是因為沒有礙,沒有障礙。
大家想想我們在北京,在城市里面,大家到國貿,或者那邊高樓林立,到上海外灘的時候,你仰天看,你看天有多大呀,你再看地,地就這麼點,稍微往遠處一望,樓就給你堵上,這就叫有隔,有礙呀,井中看天,但是我們都登過山吧,你去,秋天的時候你去有楓葉的香山,你登一下,再看北京城,一目瞭然的,為什麼?就無礙呀。所以說,為什麼?就是因為他一躍而起,無礙。我們現在坐飛機,咵的到上去,那北京,那地球,那都是整個都是一樣的呀。北京,整個北京連成一體,什麼高樓大廈,都是一體呀。就跟這個說,令諸世界合成一界一樣,你在地上的時候就是行行道道街頭巷尾把你隔絕了,就跟我們的第六妄識分別一樣。那麼你就能見的這麼點,要去見那麼點你就得從這捨了,再去那麼點,來回之間穿梭。可是始終見不到全貌。就等於說我們說住在娑婆世界,想去極樂世界就得往生,想去兜率內院就得上升,一樣的道理。可是你打通全局,一躍而起的時候,那什麼北京,整個豐台、西城、東城,都是一體,合成一界的。現前之事皆是如此,何況整個一真法界呢?所以這段話大家能聽明白嗎?聽明白了沒有?那好吧,那就休息十分鐘,回過頭來再講,阿彌陀佛。
好,那麼我們大家再定定神,提起心,再來往下看,剛才我們講到說這段這個放光動地的現瑞,那麼現完瑞了以後呢,佛就要開始說法了。找到四十二頁了嗎?佛告阿難開始,我們一起來讀,把這段讀一下,好一起來: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好,阿彌陀佛。我們再來看這一段。這一段呢又開始啟用音聲佛事。剛才已經現給他看了,阿難還是接不了招,沒辦法。那麼繼續聽聞法會上來用聽聞佛事呢,來度脫阿難以及一切大眾,那麼佛就說了,說一切眾生無始以來,他首先點到的是說,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第二個點到的是諸修行人,為什麼呢,說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等等這些都屬於問題,前一個是一般問題,後一個是修道問題,看到了沒有。
所以這裡的一切眾生,眾生就是眾緣所生呀,眾緣所生就是根據他自己的一個緣起和合。那麼什麼緣此生?從來不知道修行,雖然本覺在那裡,可是從來沒有始覺的機會,這就叫眾生。滾滾紅塵裡面的眾生,一般不知修行之人。在這裡說,不知修行,從無始以來。大家看到這裡有頭一句話叫,從無始來嗎?我們悟一下,為什麼老說無始,無始從哪兒開始,待會我們再細講無始。
那麼這裡講到說,每天眾生們都迷真逐妄,追逐妄想,那麼就會導致背覺合塵,這樣就會有種種的顛倒。所以所謂的眾生,又一個異名就叫顛倒。第一個通常顛倒,就比如說我們一般的凡夫,從來不知道佛法的真理,人生一世就如同草木一秋,盡形壽在這個幻境裡面追逐一生,最後竹籃打水,這基本上人人都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常說的凡夫,就是四種顛倒。凡夫的顛倒是什麼呢?於無常法中認為有常,我思故我在,永遠都覺得我是永不死的,雖然覺得學了佛了也知道有無常,他還是下意識,每天的生活狀態和行動的初衷,驅動就是因為他永遠認為自己會不死,一切萬法都常在,所以說無常中認為常。
沒有我中認為有我,一大緣起法界都是自相緣起,我也是其中緣起,你也是其中緣起,大家都是緣起,沒有一個人相我相眾生,可是他認為有我,所以於無我中計有我,這是第二種顛倒。
第三種於苦受中是樂,我們本來這裡就同一個廁所,娑婆世界,自己就同一個蛆蟲,來迴折騰翻騰,來回爬,可是這麼臭,這麼恶心,都不想出去,為什麼,他覺得這屎挺好吃的,說句不好聽的,大家不覺得我們每天都是這種狀態嗎,不說了。
不淨中計淨,每天塗塗洗洗擦擦,整個這個地板鋪這個裝修等等這一切,大家想想,都屬於廁所裡面的裝修,你真能淨到哪裡去,都是在染著法中,所以這叫做凡夫的常樂我淨四倒,四種顛倒。
那麼阿羅漢,修成二乘,出世了以後他也有顛倒,不到佛,不到頂的時候,還有什麼顛倒呀,他在不生不滅的真如法中,本來是佛性常在,他計無常呀,阿羅漢就是認為,這個世界無常,我一定要出離。為什麼要出離,他這個世界確定就是苦的,有苦有樂的分別,永遠都是苦的,所以他說樂計無樂,這個真如佛性永遠自在灑脫,他計說這裡面有苦受,我正在受苦,這是第二個水平。所以說這個我計無我,阿羅漢就是修無我法而證的出三界,可是真我的佛性永在,他證不到,悟不到。所以我計無我。最後淨計不淨,整個遍法界的如來藏光明徹照,就跟剛才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是一樣的,整個法界從來都是如此清淨無染的,他認為是不淨的,由於不淨所以他認為,為什麼不淨,由於有我,所以才有苦,去受苦,所以因為我是無常的,所以他要修這個常樂我淨之法,所以這又是聲聞四倒。他們兩個恰好對比。
可是凡夫的四種顛倒是就聲聞說的,聲聞的四種顛倒是就佛說的,這個我說的你們能聽明白嗎?整個這在佛法裡面的知識裡面叫做八倒,八種顛倒。那麼我們現在的顛倒呢,說幾個例子大家都知道,說統統都是顛倒。剛才說了人在世間不知佛法這是第一顛倒。
學佛了以後皈依的時候也容易顛倒。大家想想不知現在皈依都是顛倒,不是都是,很多時候是。不知佛是何人,不知法為何意,只說是受佛護佑吧,皈依了有個證,然後號稱居士,就開始玩票學佛了。有一部分人都是這樣,皈依顛倒呀。
再一個聞思顛倒麼,也看了一些書,知道宗派,知道修行法門,但是他不會隨順諸佛真實教誨。大家生活中就發現,就是一塊的佛友。有一些人是這樣的,他不了解佛法是純以信心為基礎。你說事的時候,他就說理了。比如說我們應該怎麼怎麼樣老老實實拜多少佛,他說那麼執著幹什麼,一切都是空的。你說理的時候,你正說你要悟,就像佛告阿難的時候,他又在事上給你攪拌,所以他就是說,不是一個善取學佛的人。你看須菩提為什麼叫做解空第一呢,他因為他善取空,他聞思上他善巧的去取捨。所以我們現在很多時候聞思也有顛倒,不知道二諦圓融,諸佛以二諦為說法。
再一個擇法也顛倒,抉擇法門也顛倒,我就不明白為什麼不修淨土呢,為什麼不能全匯歸淨土呢,你要知道確確實實,這是佛說的末法時代最是修淨土當機呀,那麼我們在末法時期修末法時期,末法根性應該修的末法之法,這就是正法。那麼你就在這個上面,非在這個末法時代另外開花結果,別去另起爐灶,那麼你就等於說你,最後估計解脫能在驢年,這輩子估計難。
所以說呢,這都是顛倒,總之這個求升反墮。有時三世冤,有的人就愛做福報,求來世果報,結果來世福報大,第三世就下墮地獄了,因為福報大,造業也大,這叫三世冤,求升反墮。這是顛倒呀,沒有智慧善因感惡果,就是不知道這個世間法則。說實話我也反省,自己常犯這樣的毛病,一腔愛見慈悲,種的是為了利益自己和他人的因,結果感來自己和他人都受害的果。有時候我們盲目學佛的也往往犯這個毛病。
再一個以法謗法,以身謗法,就是相互宗派之間,你是怎麼樣,我是怎麼樣,我修的加行怎麼怎麼樣,你是漢傳藏傳等等這些,從來不知道這都是這位老爺子一個口說出來的,這都是顛倒呀。所以說不論大乘小乘,現在有時候我們顛倒還是回大向小呀,有的人當然我不是說小乘不好,小乘是修學佛法的基礎,有錄像機我都一定要這麼說,大家不要錯誤的理解說反了,可是問題是,的的確確禪宗頓悟法門,淨土帶業往生,這麼殊勝。我們無非終極目標,你是不是為了解脫麼,如果你是為了解脫的話,就是趕緊解脫,怎麼快怎麼來,怎麼舒服怎麼容易怎麼來呀。你不依著這種大乘性相圓頓教法,有的又回歸又去學小乘法呀,大力的弘揚《阿含經》,弘揚四念處,四念處是基礎,可是我念佛中早已經就隱帶了四念處呀,最後弄的弄的有的就不信極樂世界不信大乘佛法,可憐死了。哎呀,這個真是太可憐了,我都覺得,因為我最近就見過這樣的人,所以說佛門內外一切諸人都在顛倒之中,見顛倒,想顛倒,行顛倒,一切眾生種種顛倒。所以這裡講到的顛倒,在這個《楞嚴經》中,大家發現標準嚴格要求了嗎?
什麼為顛倒呀,其實說起心動念分別就是顛倒,化現又折射出來那麼多的種種相狀。所以這裡講到說一切的眾生從無始來,以此一念無明生起顛倒就是我們眾生的常態呀。那麼你這個常態的話就是一個迷惑之態,依此迷惑之態一定會誤入迷惑之道,就會起惑造業,我們現在每天就會造業。造業的話,大家記住,不是我們常說因果因果,因果依什麼呀?造了業不是沒了呀!在阿賴耶識以後,種子和現行相互熏生,你有種子,過去的由於有迷惑,那麼就會起惑、就會造業,造業的話,就會熏習成種子留在阿賴耶識中,阿賴耶識帶著我們下一輩子又去變成現行,就是變成現行諸法,變成現實又為自己所報。
所以熏成種子就會有業種子呀。業種子既然種下去,就決定會有將來的受報之果。這就是業報、惑道,依惑造業,自然就能招感將來的生死之果。這是一個必然的道理,決定的事實,所以叫做自然而然。這一句話就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就是這麼一個流程,這個流程我們每個人都在其中,現在正在進行時。
學英語有個正在進行時,不是過去時,不是未來時,正在進行時。那麼這樣的話,就如同惡叉聚,是哪三個惡叉?惑、業、苦呀!有惑就會造業,有業就會感苦果,惑業苦。為什麼這裡,惡叉聚是一個比喻呀,就像印度有一種果子的名稱,有時候我們不知道是不是一種金剛菩提,有時候翻譯為金剛子,就是這個果實有一個什麼有意思的地方呢?它是三個果一個蒂,一蒂就能結三果,所以稱之說惡叉聚,比喻什麼呀?惑業苦三者如影隨形,天然關聯。這就是我們眾生的輪轉。
剛才講到的一切眾生,那麼一切眾生,上面而言的一切眾生,泛泛地指這些迷真著妄之流,迷真著妄之流這些人。下面而言呢,諸修行人,就是什麼呀?別指厭妄求真之士,就是我厭離妄想,我想求真,就是想修行,想了脫,有信仰,已經發心出離,知道修行甚至勇猛精進,這樣的一種人。可是為什麼同樣不能得無上菩提呢?已經有志修行了,而且生死,為了了生死,但是他是以生滅之心所以不得不生滅之果,無上菩提純屬於不生滅之果。所以反而由於去修行因相上的差別,果上面而有了三、六、九等。為什麼這裡講到說諸修行人,大家想想,諸是什麼意思呀?所有的可不能,那不對了,諸就是說,我說諸位諸位,不是說你這位,而是諸位是吧,大部分的意思,在場的這些,大部分都是如此,所以才說諸修行人,基本上都是這樣。
乃至者,就是為什麼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後來充其量修成個聲聞緣覺。聲聞是四諦法,緣明是十二因緣,小乘所修,為什麼這樣也算是出世聖者,了了分段生死,但是他沒有到頂,為什麼?就是剛才的顛倒,有生死,有涅槃,有煩惱,有菩提。那麼他厭離生死,執著涅槃。這就叫他所以別成什麼呀,聲聞緣覺,沒悟入如來藏體,本自清淨,沒有對立的,一真法界。那麼這還算好的呢,更有甚者,誤入旁門左道呀。你看,有的修成外道。外道,到我們這裡一般講的時候呢,覺得說是一個貶義詞,其實外道並沒有貶義。心游道外,迷自本真,就叫外道。有的外道很善良呀,我們不要把他判為說這個很惡。只不過說什麼呀,他修成外道之法,沒在佛的正法、正道之中,就永遠跟這個心地法門失之交臂了,所以叫外道。
再次一等的外道的話,雖然你修到這個無想天,或者這個非想非非想天、無想報,有這個無想定,修到這個無想定了,那麼還必遭什麼呀,將來有墮落地獄之苦。再次一等的,修成這個世間的有漏諸善,世間的禪定,四禪八定,那麼你就只能生二十八重天,天福享盡,五衰相現,即刻就可以墮下來。豬八戒不是天蓬元帥墮成的豬八戒麼,那就是典型的天福享盡了,本來還可以有點享,但是他調戲嫦娥,所以這一念惡念生了,福報就享完了,就墮成一個豬了。
所以大家想想,我們出不了三界,好像是永遠都脫不了高危病房一樣,是吧?始終要貼一張病危通知書,就是這個樣子的。再次一等的就修成魔王了。魔王就是帶著這種執著眷屬,惡念,惡願。然後魔是什麼意思,魔就叫奪命,奪我們的法身慧命,障礙我們的清淨解脫,所以又叫障礙,有時候叫擾亂,還叫殺者,能殺害眾生的法身,就是魔呀。
那個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就是魔王波旬所居的。他們有的福報大,就修成魔王。有的福報小,就修成魔王的眷屬,就是這些精靈,妖魅,等等這些。這都屬於這裡講到的什麼呀,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為什麼,總之以上這些都是什麼呀?這個住世凡夫,不知道,終歸是顛倒。
那麼後面這些修行已經誤入歧途了,這些比世間無知地去造業的更為難度。大家想想,外道魔王,打個比方,我常比喻說,我們修佛,修得究竟圓滿處在哪裡呀?在這兒,是不是?在中指這兒。可是你修魔修外道,似乎已經修到這兒了,在無名指這兒,或者食指這兒,很高吧?比這兒來講高不高呀?這高出許多倍了,甚至已經快接近這兒了。問題是你這兒能到得了這兒嗎?永遠到不了這兒。你這兒要到這兒,你還得繞回來,從這兒到這兒,永遠都是要這兒。
所以我們現在發心一定要發在這兒,要發菩提心,要發不為求這個當來果報、惡報的心,要唯一的為解脫自他同往生西方,那就在這兒,長驅直入,保準就在這兒。所以說在這兒的,比在這兒的還怎麼呀,更為難度。所以佛在這裡說的一切眾生和諸修行人,為什麼呀?因為全是錯亂修習呀。
什麼叫做錯亂修習呢?就是因為沒有認準這個兩個根本,下面要說了呀,一個真本,一個妄本。就是沒有看清楚妄,沒有悟到真,所以才。這裡講到的毛病都一樣,都是不知道兩種根本。這樣的話,你就跟煮沙子一樣,沙子永遠你煮不成美味的飯呀,因為沙子就不是飯呀。你因不是飯,你果怎麼能蒸出來飯呢?我常說這因果只負責來料加工的呀。你往原料去放什麼,它果上就給你出什麼產品。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的錯就錯在這裡,錯在不知道二種根本。下面這段話是今天的關口,也是本經的核心,我們一定要明白了,看下面這兒。云何二種呢?佛就說了,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記住,錯出在哪裡?用攀緣心為自性者。這個錯誤呢,我們不修行還好說,特別是那些修行的人,自以為是的人,老往往就是犯這個大錯特錯的錯誤,用攀緣心,在那兒說畢竟空,開言吐語地描繪畢竟空,你在畢竟空裡嗎?這是第一個根本。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這兩句經文呀,一者和二者是本經的切要,修行的關頭,世出世間的分路,特別重要。我們要注意聽啊!
頭一句,說為什麼一切眾生之所以生而死,死而生無盡的輪轉不息呢?他的錯誤出在哪裡呀?各位同修,用攀緣心,就是我們的緣影心,第六意識,打的這個妄想。這是用攀緣心為自性者,是用什麼啊,把攀緣心認作遍法界的真心。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什麼意思呢。再換一個角度說大家一定要聽明白。攀緣心,明白嗎?就是我們的緣影心呀。有肉團心,肚子裡的這個心臟。有緣影心,就是緣分的緣,影像的影。就是我們打妄想,第六意識妄識分別的這個功能作用。遍法界心呢,就是現前一念所有的緣起真如法界。我們就是把緣影心認作遍法界心。所以叫做什麼呀,用攀緣心為自性者。這是其一。
那麼換一個角度也就是說,虛妄地把四大,妄認為什麼呀,四大就是我們的地水火風呀。我們的身體不是地水火風組成的嗎?地就是什麼呀,就是堅性,就是肉和骨頭呀。水就是血液呀,唾液呀!火就是我們的溫度呀!風就是我們的呼吸呀,流動啊!我們就把這個地水火風執著為自身相。執著為有個自己的身相,身體呦。
在此同時一定會同時對立的妄認為,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就是說我每次看見你,聽到聲音,聞到味道,即刻就認為這是我在聞我在看。那麼我在聞我在看,誰在呢,有一個我的心的作用,在此時候就緣影為自心相。不能夠通達,通達不了什麼呢?不論是心還是外境皆是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恰恰顯現的就是他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在這個本有的性淨明體上。我們妄認為自身和自心,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用緣影心為自性者就錯認了。聽得懂嗎?
這是我們從外向內包著來解,解了這個道理啊,在這種情況下凡夫就會,如果你是一個凡夫,那麼你就會起於貪著。攀三界和六塵之緣,攀三界和六塵之緣就會導致什麼?生死之根本。分段生死之根本。縱然你是一個二乘,如果你沒有悟如來藏的話,你是二乘,那麼你就會厭惡世間如火宅一樣。趕緊離得遠遠的。視生死如冤家,那麼攀這個真諦涅槃解脫之緣。這是阿羅漢和緣覺喲,二乘。如果你是一個菩薩,沒究竟了,權道菩薩,那麼你就會什麼呀?雙捨厭惡空有二邊,別去攀一個中道之理。那麼這兩種攀緣就會導致你的變易生死。
所以這裡講到說,用攀緣心為自性者,所以才為無始生死之根本。我們的生死之根本就是分段生死。阿羅漢和菩薩的生死根本就是變易生死。大家想想這個如來心體首楞嚴大定,只有佛境界才能徹通徹證。這是第一根本。這是我們從外包著向內看呦。
換一個角度從內剖析著向外看是怎麼一個情形呢,就是這個,攀緣是怎麼一個情形呢?攀緣心就是我們的能緣之心,也就是要講到八識。現在我們放一下這句話來插個小曲。在唯識佛法裡面,在唯識佛法裡面講到我們的現象界,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的時候呢,他特別剖析到位的分了八個識。我們都知道,眼耳鼻舌身意然後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那麼這八個識裡邊呢,阿賴耶識叫做根本識。記住阿賴耶識叫根本識。阿賴耶識怎麼出現的呢?阿賴耶識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變現的。那麼這個種子變現成阿賴耶識的時候,這個阿賴耶識又可以儲藏種子。記住了嗎,阿賴耶識和種子是一塊的。這個種子呢,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是阿賴耶識自己變現的。那麼變現的這個種子呢又反過來含藏在阿賴耶識。同時,因果同時。
在這種情況下,這個種子裡面一定有一個染污的我執種子。那麼在阿賴耶識染污的情況下,我執的種子變現,就會變現第七末那識。末那識執著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什麼叫見分,見分待會兒再講,就是阿賴耶識的功能。功能是什麼呢?內變根身,外變器界。就是變我們自己的色身,外在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那麼他執著這個功能認為有我的存在。這個時候我們就達到染污的凡夫情形了。阿賴耶識本來是清淨無染的。阿陀那識就變成染污的阿賴耶識。末那識就變成染污的末那識。末那識又叫染淨依。阿賴耶識叫做根本依。那麼末那識染淨依。
你要認知外界,我一旦存在了以後,剛才不是說執色身為我相。執外界為我心相。這個時候得有渠道,出現一些渠道和認知的輔佐作用和工具呀,第七識開始再依著阿賴耶識根本識再變,變第六意識和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所以這八個識雖然是阿賴耶識為根本識變現出來的,但是這八個識呢又齊刷刷地站在一起。每個識都有見分和相分。見分就是能見的主體有識的作用。相分就是所見的,所緣的外在的境界。明白了嗎?這就叫做見分和相分。緣就是能緣之心。就是我們這裡講的見分,對不對。
所緣之境,就是我們講的相分。所以這裡攀緣就是,八個識各自有各自的見分。去攀外在的相分。而生起的什麼呀?就叫做遍計執,就是我法二執。因為有了我的存在,生起我法二執。因為我存在了以後,就我能夠明白一些道理麼,我能認知一些情形,這個時候呢,就是用攀緣心。他把這個心,妄認為這就是自性心。
可是自性心在哪裡觀呢?見分和相分在見相,見分去見相分的時候,怎麼去判別這個東西的正誤呢?就是說你怎麼去見呢?怎麼知道我在見,我見的東西正確與否呢?到底有多少呀,有大有小呀,怎麼去(衡量)?就是由自證分來啟動他的認知作用。我講的大家能聽得懂嗎?聽的懂嗎?
什麼叫做自證分呢,就是八個識體,識的當體就叫做自證分。這個自證分有什麼作用呢?就是說這個見分作為主體的能見功能作用,去見相分外在的世界的時候呢,他一定要有實體來驗證這個東西是否正確。我見到什麼,我見到多少,對吧?這個時候。我們的這個功能由誰來完成呢?就是自證分。
但是這個自證分去,你去驗證這個見分和相分的正確與否的時候。那麼誰來驗證你自證分呢,就由誰呀,由誰?由證自證分來驗證。這就是唯識佛法裡面講的四分。
你聽不懂,我給你打個比喻,什麼叫做相分呢,比如說這一塊布,對吧,這就叫做相分。什麼叫做見分呢,這個布我要知道它的話,我要用尺子去量。尺子就是見分。明白了嗎?那麼量尺子的時候,誰能知道說這個尺子去量布,得出的結果由誰知道了,拿個算盤要打起來呀。有幾尺,有幾寸對不對?算盤要計算,這就叫做自證分,是不是。那麼自證分由誰來驗證這個自證分,操作自證分呢,就由誰呀,由這個店舖賣布的掌櫃的。這個證自證分就猶如掌櫃的。可是這個掌櫃的反過來誰能確認掌櫃的他算得對不對呢,又得靠算盤來算。所以說自證分由證自證分來證,證自證分反過來又由自證分來證。
這個是唯識上面非常差別微細, 你沒有那個精巧的邏輯思辨能力的話就不要學了,你在這兒知道見分相分是由自證分來證的就可以。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不了此心和此境純粹是第八識的自證分所顯現變現出來的相分和見分,就跟這倆話筒一樣,整個這倆話筒都是在這一個桌子上,它們是一個桌子,自證分,可是它就分開就出來兩個話筒,就這個話筒而言,我就覺得它是我的所認的對像,就這個話筒而言,它就是認我所認的對像。這就有了見分和相分,可是這個見分和相分就是自證分同時變現分叉出來的,明白了嗎?
我怎麼覺得你們一會兒越來越糊塗呢?沒聽明白哈,就是因為你們熏習的少了,見分就是我能見的作用,我認識你,我要認識,我呀,我認識你有我,相分就是你呀,為我所認識的你,那麼我認識你的這個主觀不是由,比如說我眼睛和你的身體這兩個是一個肉,它有感覺嗎?那我怎麼體現我現在思維的過程中我覺得我認識了你了,我看見你了?就是由自證分,我們識裡面每個識都有自證分,它是講起來是一個抽像的東西,可是在作用的時候我們反觀不到,非常微細,它現在正在作用,這個聽明白了吧,好吧那就講多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明白我們的心和境只是這個八個識,各個識的自證分所現,現出來的一個分叉,然後就恆起了我執和法執互相認知,這個時候就是說的我們的攀緣心開始啟動,這是從內部微細來講的,我就知道你們內部肯定聽不懂,就是從內向外看,剛才你們一聽就明白是從外向內包,就是說於色身執著有我對吧,於外執著有心相,於內執著有身相,那麼身對於心的認知就妄想就開始。這就叫做攀緣心。
你反觀的時候大家想想,這就說明我們平常聞思作意的特別特別少,幾乎沒有,如此直了的法義你都聽不懂,說明你天天你的心思在哪呀?就沒有在法上,所以就夾生的嘛,如果你平常有認知說我是誰,你就光去多去反觀我是誰,這些法義就是跟破竹一樣,因為你常在想呀。為什麼一些修氣功的,甚至練外道什麼某某邪見邪功的,都一講佛法他馬上就能會得過來,他常在練,大家回去多練啊。這是第一句,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那麼第二句,再看第二句: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前一個講的叫妄本,就是妄想,為什麼我們不能得到這個根本呢,因為有妄想,就是用攀緣心。這裡就是開始講真本,真如來藏在哪裡顯現呢?怎麼樣被隱沒的呢?這個時候我們就又要進一步來聽了,這裡所說的這個菩提涅槃,就是說菩提,我們不是有真性菩提和實智普提、方便菩提,給大家講過,這裡講到的就是這個真性菩提。
那麼這個涅槃有什麼呀?有性淨涅槃和圓淨涅槃和方便涅槃,這裡講的是性淨涅槃。就是這個無始以來的我們的這個本有的佛性,說白了是什麼呀,元清淨體,本來是非常清淨無染的體性,元就是本來的意思,是不是?但是則汝今者,可是你現在識精元明。能生諸緣。
什麼叫做識精呢?這你就更聽不懂了可能。就是每一個識,這八個識裡面各自都有自證分,明白嗎?就是這個杈子的總樹幹,這叫做識精,自證分,自證分的又一個名在這個經文裡面就把它說成識精了。識的精嘛,精華所在一樣。我們可以理解,就是它還沒有被變換成見相二分,對待的分別的時候,它是唯有自證分的。這本來是什麼呀,這是清淨無染的。
能生諸緣是什麼意思呢?當我們本來清靜無染的這個識精自證分被妄想幻現,就會起見分和相分二分。我們大家想想我們這個世界無非就是一個相對的二元世界是不是?所以一切的萬法都離不開二分,見分和相分,能知和所知,相對待的執著。當然不是那個長和短的執著,而是長和短為我所認知的,那麼長和短是為我所認知,我能認知長和短,這個相對待的執著。
那麼這個見相二分生起來以後,就一定會遺忘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一旦我們落到見分和相分的時候,這個自證分我們就搞不懂了。為什麼剛才講你們都聽不懂?見分和相分還跟現實世界有些對接,可是自證分我們根本搞不清楚,從來沒想過有這麼個東西。為什麼?就是因為見相二分起妄的時候,在妄的過程中這個自證分就隱沒了。
好比一個什麼呢?我們說一條繩子吧,一條繩子是什麼編的呢,是麻編的吧。當我們看到繩子的時候,我們可以現場做一個實驗,你想想我們看到繩子的時候馬上就想到它是個繩子,誰會想到它是麻嗎?會想嗎?都不會想。為什麼?這就是說我們的見相二分,妄分升起來的時候,自證分當體就隱沒了,這就叫這句話所說的識精元明。緣所遺者。就是我們遺忘了自證分了,遺忘了本來清淨的這個識精元明瞭,遺忘了以後就緣起了見相二分。
就等於說本來是麻,全體看成繩了,我們看到繩的時候,只想它能捆東西,它能背被子,絕不會想到麻的本質。這是我們下意識的作用。我們現在正在看著繩子,所有的我們的人世間就是繩子,所以我們就延誤了,就是遺失了麻的本質,所以叫做遺此本明,就是這個意思,聽懂了嗎?
但是既然這個本質是自證分而生的見相二分,那麼說明見相二分當體就是本質。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繩子雖然我們看繩子的時候,想不到麻的本質,可是不要忘了,繩子當體就是麻的本質。所以說這個自證分實際上就是由見相二分上來顯現的。這段話直指見分和相分,就是菩提涅槃的元清淨體。明白了嗎?我們身為一個眾生,遺此本明的話,就是不識這個本明,本來的這個明瞭的性淨元明的心體。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雖終日修行而不自覺。還是枉入諸輪迴趣。遺失了就會始終為見相二分牽引,起妄念妄想。那麼如果失的兩種根本,那麼就知道說當下就是如來藏本明。
來回我發現你們都覺得聽不懂。特別簡單,你看本來是這隻手,我們看這邊的時候就遺失了手背了,我們關注手背的時候就遺失了手掌了,這就是一凡夫呀。聖者悟到手掌手心手背都是肉,就是這個手掌。悟到這個的時候就是真,迷了前後手心手背的時候就是妄,這總聽明白了吧?原來化繁為簡才容易。
所以雖然這兩種根本,可是它不離一心的,不離一心呀,一者,二者根本就不離一心,為什麼呢?前者是用攀緣心,這就是妄本。為什麼我們有妄?因為我們攀緣。後者屬於元清淨體,那麼就是真本,本來就清淨無染。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看用此妄想此想不真,就好比這個麻與繩一樣。如果你悟到,聽明白了啊,這裡一定要聽明白,悟到見分相分當體就是自證分的時候,就好比悟到這個繩當體就是麻,聽到了吧。如果這就是菩提涅槃,如果你於此迷了,迷的情況下,迷此見分相分,有我見有能見的時候,迷此見分相分為我執和法執的二執著的時候,就好比於繩上見蛇,明白了嗎,把繩子不但沒有見成麻,反而誤以為蛇了,那麼這就叫做生死根本而枉入諸趣。
你看看,不論生死,不論涅槃菩提,就在什麼呀,一心之間,一心之間啊,重在一心,所以才枉入諸趣。為什麼說本來面目就是本來面目。枉入諸趣呢?枉是什麼意思,枉就是說本來不應該如此,可是我們現在卻人人皆如此,這就叫枉入諸趣。
所以說這兩種根本很重要,我們好好去悟吧,為什麼這兩種根本,你看,一者無始生死根本,二者無始菩提涅槃。
為什麼這裡只講無始呢,剛才問大傢什麼叫做無始?無始就無終嘛,對不對?那麼無始無終這是在哪裡呢,既然無始無終,就不要再去找始,不要再去結終了。
無始無終講的就是當下現前一念,一念迷,那麼就是生死根本,無始的。一念悟,就是菩提涅槃,也是無始的。所以大家往深裡悟一下,這就叫無始,就是當下。
在佛門裡邊,現前的一念就是決定你的真心還是妄心,就是這兩種根本,你是攀緣心,那麼你就是生死。你是本來清淨的悟境,那麼你就是涅槃。你看看佛法簡單到什麼程度,就在這個地方關口就出現了。所以說真心妄心之處,就你看在這裡你看它是真本還是妄本。
這是《首楞嚴經》最重要的關口,也是諸佛祖傳心的訣要,整個一代佛法這是所服務的一個關口。這裡就是樞紐,萬里黃河就是一壺收,這就是壺口,就是看你是真本還是妄本,是真心還是妄心,是悟還是迷。
所以佛門裡面常講到的說,一念覺即佛,一念迷即眾生,兵分兩路,就是講的這個地方。明白了吧,就是《楞嚴經》裡面這個地方。有時候又說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就是講的這個地方,明白了吧。有時候祖師們說,哎呀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攤,就是講的用攀緣心,就是這個地方。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就是講的本自元明。就是講的這個地方。
你悟到這個地方了沒有?那麼你找著這個地方了沒有,找著了吧,找著了沒有?找著這個地方的話,修行訣竅一點就開,什麼凡與聖,什麼真與俗,什麼有相無相,什麼世間出世間,什麼難與易,都是在這個關口。甚至我們一般說的,天台教下不是常有說,圓人觀偏法,偏法也圓,偏人觀圓法,圓法也偏,圓人偏法,偏人圓法,就在這個關頭頓見分曉,好好回去悟。這個需要你們補課。這就叫訣竅,兩種根本。
那麼為什麼這裡說的兩種根本都是無始以來呢?你想想,妄心就好比沙子一樣,對吧,真心就好比沙子裡面的金子一樣,為什麼都是無始,你能說先有金還是先有沙?我們現在主要的任務就是從沙子中去淘金,去悟。
可是這兩種這個根本說實在的,從內來講的話,從外而言,從內分析,你看剛才從外包,可能我講的有點複雜。我們回去再慢慢地去悟一下,從內來講的話是這麼一個,從外包的話,它是總體來看。我們說原來是這樣的叫攀緣,那樣的叫菩提涅槃。從內而言就菩提涅槃上,我們的攀緣心是怎麼生起的。就攀緣心生起的時候,菩提涅槃並沒有散失,這是我們剛才從內從外的一個主要。
那麼說一千道一萬,大家聽明白了嗎?說的這麼複雜,其實說白了,還是讓大家怎麼樣?不要起心動念。具體在操作的過程中,就是說能夠恆守這個真如自性,息妄。妄想息下來自然能夠見真。我們目的不是為了見本來面目嗎?就可以見真,具體的操作就是,在這個妄的情況下,操作的方法只有一個恆守。
可能我們諸位同修覺得說,你講了這麼多玄義,那具體怎麼做呀,怎麼悟呀,一個訣竅就是恆守。告訴大家恆守是所有修行的內容。你想想,我們常說你提倡說,你要生出離心,修出離心。出離心是什麼意思?決計不在此停留,對不對?無意在此繼續輪迴。咬定這一心就叫出離心,咬定出離心就叫恆守。
我們操作過程中你有任何一個心修圓滿了,其他的心都在其中,都能夠圓滿,所以修出離心就是恆守出離。修菩提心,什麼菩提心,無我利他之心嘛,自利利他嘛,那麼全情利他便是恆守無我。
我們每天發心,只為大眾,只為一切眾生,任何法界的眾生都生善心,絲毫不考慮自己的時候,自我的真性就顯現了,就恆守出來了,這也是恆守。菩提心,出離心,空性見,空性見就是恆守諸相非相,任何相生起的時候,我恆守一念說諸相非相,都是假的,那麼則見如來。如來是什麼意思,如來不就是菩提涅槃嗎,是不是這樣子的,所以你看,還是恆守諸相非相,若見諸相非相就則見如來,這就叫恆守。
那依照我們佛法的教理大家想想,真的這個非常微妙,可能不說不知道,一說全知道,從來你都沒有嚇一跳。為什麼呢?你不知道啊。比如我們常說,大家不是常講,無常無常嘛?我們來講這個恆守,如果你始終你的心都能夠意識到無常,都在修無常,念念事情境界發生的時候,你都在無常的這一個正念上,那麼你想想,這是不是常呀,任他無常來回碰撞,你始終恆守,我就認定一切都是無常的,我從不再去尋死覓活接受不接受,這就是當下就是恆守無常。心不隨無常而轉,不是恆守嗎?是不是,一切法門就是恆守。
想想再比如說我們都是生死心,讓大家修這生死,那麼有生有死,生就是常見,對不對,死就是斷見,如果我們恆守生就是個無生,什麼叫做恆守呢?我們一般覺得常見,斷見。要麼覺得我永遠不會死,要麼覺得我死了這可怎麼辦?那你就是說有生有死,定生定死。如果你相信輪迴,知道生死是一個幻象,知道生了還會死,死了繼續生,整個這個永遠都是一個輪迴,那麼你確定了這個以後,你覺得人能死的了嗎?能死的了嗎。既然我確定死不了,這個輪迴無窮無盡,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就任他幻生,任他幻死。死的時候就該死就死,死完了再生。這也是一種恆守。恆守住幻生幻死,就可以了生脫死。
打個比方你想,窺破生死,了生脫死不是說離開了生死,就是在生死中根本困擾不住你,這也是恆守。所以大家悟一悟這個恆守。說實在的,一定要恆守因果定律、輪迴無期。如果你不相信人死了還會生的話,那你怎麼修行?我們想想最次最次的修行,你也到了說,臨到命終的時候,你要相信說,不行就死吧,為什麼?大不了我再重洗一下牌呀!這屬於最次最次的修行,你也得修這個輪迴因果心。這也是一種恆守。
所有的這一切都屬於恆守功德。只有恆守,才能不攀緣,才能夠體現出來那個菩提涅槃,本自清淨。
我說的這些能聽得懂吧。那麼至於淨土,再講到導歸淨土的話,全體就是一個恆守法,淨土。大家想想用信願念佛,恆守這個三保險,鎖定極樂世界的清淨無染,鎖定極樂之樂,超越之樂。鎖定後得智所顯的這種妙有功德,恆守極樂世界的一切情形。
比如說,極樂國土水鳥樹林晝夜六時出微妙法音,這是不是一個恆呀,因為恆在說,一直在說呀,是不是恆?行者聽了以後,控制不住的不間斷的念佛念法念僧,這是不是一個恆啊?恆守呀。那麼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清淨海眾永不散會,這是不是一個恆呀?這也是恆守法門。總而言之,無量光無量壽一句彌陀名號,就具足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就是恆呀,是不是恆守?所以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就是恆守。還是沒逃出這個恆守。
恆守什麼呀?恆守真如自性,生始覺智,合本覺智最後得究竟圓滿。一切行門就是從恆守功德得來的。所以說一代教法,釋迦牟尼佛出世四十九年弘法,《楞嚴經》,此時的兩種根本,一種真本,一種妄本,就是為了點開妙莊嚴路,恆守功德。
所以請大家一定要恆守十念法,恆守最少四十八拜,在恆守麼?好,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