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淨界法師文章(第11頁)《楞嚴經》前三卷半的經文當中,有三個主題是它的重點: 第一個,破除虛妄。 我們...我們看經文。這個是答相隨性遍,以釋相違性難。這個地方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是相違...修行為什麼很困難?因為它不只處理今生的問題,連過去的問題都要處理,無一遺漏。你...我們再看對治退還。 為欲對治雖已發趣,復退還因,故立忍進波羅蜜多。退還因者,謂...我們再看看第二段, 丙二:教主結嘆甚難。 前面是六方諸佛,讚歎釋迦牟尼佛有這個...這個祖師有講過,魔王可以模仿阿彌陀佛,有可能。但是當你念佛的時候,他就受不了了...佛為什麼說觀相元妄,觀性元真?這個地方我們講一下。 有時候我們會想,我們看到平...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慾。 這...我們看看,講到出世的聖人,佛陀也給他一些建議: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 ...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這個直下承當在禪宗裡面是很強調的。因為我們習慣跟妄想在一起,就像一個人已經習慣...法無而可得,無染而有淨, 應知如幻等,亦復如虛空。 這個地方,是對遍計執的存在...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 我們現在修習一個善法,有一種安樂的境界,我有...我們看總結。是什麼樣的力量讓整個輪迴會相續呢?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我們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就是我們講的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整個過程當中就是要...我們今生造的業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向佛菩薩發露,對不對?但是我們過去造了什麼業,...問: 請問法師,專修淨土的人在做早晚課的時候可以加念其它的咒語嗎? 淨界法師答...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其實你修學什麼樣的法門對我們的影響並不是這麼的重大,...我們再看第二個傳承:這個禪淨雙修的思想。最早提出把淨土宗的理觀,放進來的就是永...真本無陰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譬如有人於自衣中,係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禪。這個是講到我們修行,當然在三寶當中主要是...這個臨命終的處理,一般的社會的醫學者跟佛弟子的看法是有所不同的。 那麼醫學者他...蕅益大師《靈峰宗論》是有提到的。蕅益大師引用艷喜,散亂艷喜,愚癡特迦,大事已辦...《臨終三要》,這個是印光大師很重要的開示:第一個,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個...這個地方我們分成兩塊來說明:第一個,先講什麼是佛陀的知見;第二個,它成就的次第...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法華經》開顯了每一個眾生都有真如的本性,所謂的相妄性真。雖然我們每一個人的長...問: 請問一下:師父提到第七意識對過去沒有興趣,對未來沒有興趣,只對現在發生的...以這種順從本願而產生的願望的力量,在臨終具足十念。在古德的註解當中,大部分都說...我們以前沒有發菩提心,是活在個人的慾望中。我們為什麼願意做義工呢?為什麼別人不...第八地中由不增不減義。前面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這個講不增不減。 我們在因地的...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既識起因,能感後習,一、感種類相續而起。二、招苦報生後當受。今改前非,將修後是...其實我們這一念心性是有無量的可能性,障礙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唯識學上說,我們...我們看癸二的 明隨緣不變之體。 這個體當然是最重要的,功德的妙用是來自於對內心...若見聞知,性圓週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並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佛陀迴光返照,用清淨的智慧來觀照如來藏妙真如性的時候,把這個妙覺圓明、圓照法界...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基本上要注意兩個重點: 第一個就是云何應住,第...我們再看第二段的明眾生相續。 這個眾生指的是我們五陰的正報的身心世界,它的一個...看四生成就。先看詳示胎生。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我們看佛陀對末法時代的一個預言。下一段。 預記末法: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我們在修行,從《楞嚴經》的啟示,我想我們要建立一個重要觀念,就是無住跟生心的觀...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阿難尊者發了願以後,他用這兩句話來表達他的心...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這個願跟前面的壽命無量願是...佛陀提出了四種譬喻來解答富樓那尊者心中的疑惑。兩種譬喻是說明達妄本空,另外兩種...為什麼我們要打佛七? 因為要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必須具備一些條件;至少內心要有一...此則與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這以下無著菩薩就根據薄伽梵,...你的生命面臨著兩個抉擇: 第一個,你把你今生佈施、持戒的善業全部會歸到娑婆世界...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須菩提尊者在觀空的時候,是以一心為根本。他這個觀法跟《大...整個唯識的思想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如果你有志於臨終的正念,你最好把今生的人事...你知道我們今生的使命是什麼嗎?有兩件事,人生只有做兩件事:第一個來還債,把過去...《楞嚴經》到了後面二十五圓通的時候,它偏重在空觀,從假入空觀。也就是說,其實《...凡修淨業者,當成全人之正念,及預為眷屬,示其利害。 我們修淨土的人,想要往生、...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前面的四條戒,我們叫作性罪,就是殺盜淫妄,它的本質就是罪,你犯了以後,就會產生...明色陰相 首先看色陰─就是一切的物質世界,包括內在的根身、外在的山河大地、草木...假設我們用攀緣、迷惑的心,來面對五陰魔境,這個過失是非常嚴重: 迷則成失 【若...壬二、普賢觀耳識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當我們在念想極樂世界的功德的時候,我們可以分成三塊:一個是安樂道,一個是解脫道...問: 請師父開示,為我指點迷津。比如今天一整天的塵勞,想把它安定下來的時候,我...為什麼要建立正見?正見當然就是菩薩的智慧。 因為我們的生命就像無止境的水流,這...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一般的凡夫...這段經文,幾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兩個重點在解釋:第一個,這個五千的人他們為什麼...問: 道人感覺像是有一個出離的部分;我們還是要成為一個正常人,好像又要入世扮演...這以下我們就從這個地方去追究這個虛空是從什麼地方來。征問原由。 此空為當因土所...問: 在科技發達的傳媒時代,佛教的雜誌五花八門,身為一個佛弟子應該如何選擇才不...當我們能夠修忍辱,把既有的功德保持住以後,不能夠得少為足,要繼續地往前走,就應...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則身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問: 法師曾提到說,我們今生可能是八識田中眾多的種子中最好的種子起現行,如果沒...佛在世的時候在舍衛國,有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這個兒子長出來的時候,非常可愛,福...我們講說心境決定你的處境。這句話一點不假。說我現在很痛苦,我改變一個環境。其實...我們再看第二段,破異。異就是彼此不同體。 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我講一個禪宗的公案,諸位體會一下。禪宗平常都是打坐,觀想:你從什麼地方來,你來...這個地方,值得一提的就是這個空觀。幾乎所有的調伏煩惱都要修空觀,但小乘的空觀跟...《楞嚴經》就是從今開始改變我們的心態,這個時候你來生的生命才能夠徹底地改變。 ...在整部《楞嚴經》的理論篇當中,佛陀主要是告訴我們兩個重點,菩薩:第一個,我們 ...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其實真妄是不二的。 佛陀剛開始是把真跟妄作一個很詳細的分別:...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上說: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理觀的智慧,特色就是安住一念心性,這是根本。 安住一念心性,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來看看現在的人生。你看看這個世間上,虛空的相越來越少了,因為高樓越來越多了...我們講一個實際的故事,來說明偷盜產生的後遺症。 過去,在明朝的揚州,有一個做南...那麼你後面發心一正以後,你還要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影響思想,當然有些行為不...偷盜的情況,嚴重的話來生會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從三惡道出來會產生兩種餘報:...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味非味? 說是舌識我們舌頭能...問: 法師慈悲!弟子的常住是男女共住的道場,那麼弟子有另外一個道友是獨住的,請...這個不迷不取不動,我們一再強調,關鍵在不迷。其實,這不迷不取不動也不是佛教專有...佛陀是什麼因緣,一定要我們先佈施、然後再持戒、然後再忍辱、然後再智慧等等?就是...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當我們今天...我們手去摩頭的時候,產生那個感覺是從哪裡來的呢?看佛陀回答: 是故當知,覺觸與...我們可以這樣講,從一種願力來取代業力的角度,我們可以把念佛分成三個層次: 初學...諸位!我們這樣想,當我們念佛的時候,有兩種力量:一個是能念的心;一個是所念的佛...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1、第一個,你要能夠了解彌陀 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哪些?你念這句佛號背後有四十八願...持戒跟佈施有什麼差別?兩個都是修習善法。 我們這樣子講好了,佈施本身他心中是沒...我們從六根的相狀來看,我們的確看到每一個人的六根不一樣,你看有些人眼睛很好,看...在禪師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公案: 六祖大師有一天去參加一個弘法的法會,這時候吹來...
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佛陀就勸勉阿難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