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夫妻當中要忍讓,不可以爭。孔老夫子有一句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一個人時時先反省自己,這樣就能讓人不埋怨自己。假如我們衹是時時挑剔別人,那迴迴來的一定也是別人對你的不滿。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勿以新怨忘舊恩」,跟親友也不能因為小小的衝突,就把人家幾十年對你的協助,很多的幫忙、恩情都忘得一乾二淨,這是最缺德的、最折福的。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學習聖賢經典,是恢復赤子之心。聖賢人,他們是終身保持這樣的心境。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看人家有好的果報,看人家有優點都是肯定、歡喜;見人家有不好,反省自己;見人家有不好,怎麼協助他改過。純是一顆善心。而我們要能這一生德行有所成就,這個心境非常重要。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禮節為治事之本」,一個孩子在家裡都不幹活,都不幫忙,他不可能以後能做大事。在《孝經》裡面有提到「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從小懂得幫忙家裡的事物,他這種潛移默化處理事情的能力可以轉移到他往後做事上,不要小看小時候這一些處事做人,都跟他往後的人生息息相關。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人生,你面對的任何一個人,任何的一件事物,其實都是你的一面鏡子。當你對他好,他反射回來對你好;當你對他不好,他反射回來對你不好。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婦言」。一個母親,假如常常言語很大聲,常常會跟人家起衝突,會跟人家吵架的話,那她的兒女從小看母親言語這麼潑辣,會受影響。而且母親的言語假如有所謂的太多的惡語,口氣太差的話,可能這個孩子在胚胎時期就已經受到不好的胎教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古人說「君子立長志,小人常立志」,君子一下定決心要成就學問,他就終身不改,很有恆心的、很有決心的堅持到底。沒有這種態度的人常常在那裡說,我這一陣子一定要把書好好讀好,我的人生一定要從現在開始好學,但是後來怎麼樣?這種志向常常會不見,到最後自己對自己有沒有信心?就沒信心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不管你學的多與少,人與人相處一個最重要的態度,就是要有真誠的心,對朋友及朋友親人的關懷,我們不能沒有,至於很多的禮節可以通過每天的學習再提陞自己的能力。《孝經》裡面有說「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當你有這樣的態度去與人相交往,那你走到哪裡都是受人歡迎的。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老祖宗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你偏到枝末上去了,沒抓到根本。你重視德行教育了,你下一代有人才;你重視德了,福田又靠心耕,有德的人一定有福。不從根本努力,都從枝末去爭奪,最後身體搞壞了,家庭也不能顧全,夫妻離婚了,下一代又沒教好,那後半輩子煩惱可多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老祖宗提醒我們,「至要莫若教子」,最重要的事情,一個家族最重要的事,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下一代教好,而且要愈早教愈好。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俗話講「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我們對別人的過失特別看得準;那觀察自己的過失,就愈來愈看不到,因為精力統統放在看別人過失上。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從小長孩子的善心、孝心,不能長這些壞的習性。所以「蒙以養正,聖功也」,從小把孩子的德行紮了根,這是神聖的功業。所以為什麼我們老祖宗特別強調母親的重要?母親稱為「太太」,那代表「太太」是培養出聖人的重要關鍵所在,在母親的教育、德行。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求子三要」:「敦倫積德,以立福基;保身節欲,以培先天;胎幼善教,以免隨流。」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孩子為什麼懶?怎麼造成?勤勞要不要教?要!這個都是影響一輩子的重要人生態度!所以能勤勞,人生會有很好的發展。你看現在家長都跟孩子講:「你衹要把書都念好就好,其他你都不用管」,這樣孩子會不會懶惰?鐵定懶惰。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俗話講「無事不登三寶殿」,因為這些寺廟都蓋在很高的山上。除非生活上、工作上有問題,不然很少人會去佛寺。白居易到了寺院之後就問鳥窠禪師說:如何學佛?如何當一個明白人?鳥窠禪師講了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講完之後,白居易哈哈大笑,他說:三歲小孩都知道。鳥窠禪師接他下一句,八十老翁做不得。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育,養子使作善也",這句話也點出來,教育核心在能真正成就孩子的善良,「性本善」把它開顯。那我們自己要先知道什麼是善才能夠幫助他,一般很多父母他覺得「養」是什麼?把他養大就好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我們真正打從心裡尊重別人,言語就能夠忍得下來,所以當你常常能夠尊重別人,你可能連一句惡語都不忍心說。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走在修道的路上,要提陞自己成為君子,成為賢人、聖人,很可能遇到一些瓶頸,習氣不能突破,往往是我們對父母這個德目還沒落實好。所以一個人修養自己,就跟治病一樣,你得先把病根找到,才能藥到病除,所有德行的問題病根都在孝上。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正己」為什麼「可以化人」?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本善的心,衹要我們行得正,有真正的德行,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善緣去啟發別人的善心。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看到有領導人,不能忠心去奉事,可是卻對下屬隨意的使喚,自己沒有做到而要求別人,人家內心裡不可能會服氣的。在《論語》當中有講,「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不正己而求於人則有怨,人家沒有辦法接受我們這個態度,人家不能接受,都是不符合恕道,不能設身處地,通達人情、通達人心的感受。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順境的時候不忘失意的人,應該是不忘苦難的人,雖然是自己挺有福的,但是不忘記還有很苦難的人。這叫不忍大眾受苦,不忍聖賢教誨衰敗。其實就是唸唸還是把人民放在心上。所以在經典裡面有講到,「儉近仁」。為什麼節儉的人接近仁愛?因為他常常想,我省一點,就可以再造福給其它的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家庭不和樂就是給孩子內心最大的傷害,孩子內心一傷害,他這一輩子都不會幸福,都不會覺得有快樂。所以家和萬事興。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孟子講,「 仁也者,人也」,「仁」是每一個人天性裡都有的。「合而言之」,人衹要時時處世待人都能夠用仁愛的心,就唸唸能為人著想。我們看這個「仁」字,兩個人,想到自己就能夠想到他人,處處都有仁慈之心,這個人就是在修道,在道中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一個人不裝別人的不是,他是最懂得自愛的人。人把怨一裝到內心裡面,就污染了自己純淨純善的心,那是不自愛了。所以師長常說,人最傻,就是拿自己純淨純善的心去裝垃圾,這是最傻的了。傻事不能再幹了,所以「恩欲報,怨欲忘」。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要修學,「以苦為師」。生活太好了,太安逸了,人就容易懈怠了。所以有一句話叫「逆境磨煉人,順境淘汰人」。為什麼?因為逆境人比較警覺,他知道考驗來了,順境的時候警覺心比較低。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事忙先上帳」,這些都是做事的規範,這也是持戒,因為你持了做事的好態度,你在處理事情就不會雜亂,就有定;處理起來事事都明明白白,就是智慧。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易經》當中對「利」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利者,義之和也」。什麼纔是真正的利?「義之和也」,就是適宜的和合,這個做法合情、合理、合法,在這樣的狀態之下,這個利纔是真利、纔是長久之利。你做的事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那叫刀頭舐蜜,想嘗個甜頭,把舌頭都割掉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對於這一個「忠」,首先,以做人如何對國家、對團體、對家庭盡忠。所以這個忠字很廣泛:對自己要忠,對另一半要忠,對父母、對孩子,我們都要盡忠。盡忠就是盡本分,盡心盡力,盡到這一份道義。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一個人行善,其實都是在一個舉手、一個投足之間。我們讚歎人就是行善,我們譭謗、陷害人就是造惡了;我們扶人一把是行善,我們推人就是造惡了;都是在這個一念之差。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什麼是幸福?諸位學長,幸福在哪裡?長得漂亮幸福嗎?有錢幸福嗎?學歷高幸福嗎?當官幸福嗎?不一定。所以幸不幸福,跟他外在的這些身份、條件不是最直接的關係,幸不幸福是他的心決定的。他心開闊了,沒有人不能容,他哪有不幸福的道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往往就是從他懂得負責家裡的事務,懂得一個家是靠大家一起來付出、維持。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傳統文化的教誨,都是教導我們要行仁道,去愛護別人,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假如自己處在貧窮的狀態,人家瞧不起我們,還輕視我們,甚至以言語來數落我們,那我們當然很難受。這就違背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神,而且一個不對的人生態度,隨時在折自己的福報。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今天看報紙,把報紙打開,現在很多社會新聞,家庭、社會悲劇很多,每一個故事跟我們父母、老師有什麼關係,我有機會打開報紙,我都很認真看,我都看那個犯罪的,有沒有我教過的學生,因為假如這個是教過的學生,那我有責任。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正己才能化人。我們自己沒有做好,講所有有道理的話,都很難達到效果,甚至於愈講愈沒效果。衹要我們情緒化了,衹要我們非常隨順自己的執著,不以大局為重,誰也沒有辦法接納我們的意見。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大學》裡面說「一家仁」,一個家庭裡面都是仁德之風,一個國家就興起了仁德的風氣,「一家仁,一國興仁」。所以帶領一個國家,帶領一個團體沒有想像中的這麼複雜,一定是從自己修身、齊家做起,然後自然而然治國、平天下。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找到根本了,從根本下手,學問之道、事業之道、家道都能興盛起來。現在要接著問,什麼是家道、事業之道的大根大本,在哪裡?在思想。思想決定他的行為,形成他的習慣,最後形成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所以最根本的就是一個人正確的思想跟價值觀,這是本。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不去嫉妒別人,懂得欣賞別人的心那纔是學問,所以當我們嫉妒別人,不讚嘆別人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心量愈小,學問就愈上不去。而這種嫉妒之心,也會讓自己的情緒很不好,甚至還會影響到我們家裡的人心量,所以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飾小廉」,這個「飾」其實就是懂得在很多細節之處避嫌。你哪怕是一張紙,公家的東西都不可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