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做人做事不但要講信用,而且要有信義。信用就是言而有信,信義就是做人做事要有道義、恩義、情義。雖然父母沒有跟我們說「你要孝順我們」,但是我們心裡時時想著要孝順父母。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說實在的,包容別人纔是真正在愛護你自己。人生的不幸你一直放在心上,放多久就折磨自己多久,這哪是有智慧的人?你折磨自己,所有愛你的人跟著一起痛苦.你心上的執著跟痛苦可能就也變成他們的痛苦.所以你真愛自己、真愛愛你的人,你應該把所有這些煩惱、怨恨放下.不放下,心裡的病最後一定成為身體的病.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做父母的衣著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母親的衣著假如太暴露,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她以後穿衣服也會比較暴露,這會對孩子的人生產生很不利的影響,甚至於還會造成危險,讓人認為她很輕浮,所以穿衣服不可不謹慎。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第一句是譬喻,讓我們更能體會第二句。一個玉石,它不雕琢的話,它不能成為非常好的器物;它雕琢好了,那就非常好的藝術品了。就好像,人雖然有本善,但是假如沒有經過好的教育,還是受後天習氣染著,這個本善不能彰顯,反而變成習氣的奴隸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教學相長」這四個字從哪裡來的?就是從《禮記·學記》來的。而孔子在《中庸》裡面提到,智、仁、勇,三達德,「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道這三個道理,三達德,「則知所以修身」,懂得用這三個道理來修養自己.「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自己身修好了,才能幫得了人,才能利益得了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假如我們這一生自始至終只想一個問題,就是只想到自己的幸福,那我相信他鐵定不幸福。為什麼?因為幸福不會降臨到一個這麼自私的人的生命當中。他一自私,只想自己,不順自己意,不高興就來了,脾氣就來了,他怎麼可能會幸福呢?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人生衹要在付出當中,你的內心才會常常覺得很充實、很喜悅,所謂「施比受更有福」。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人生在世,總要做幾件這個社會最需要的事情,總要做幾件恩澤後世的事情。說實在的,這樣的胸懷,歷代讀書人都是如此。我們假如沒有這個胸懷,坦白講,談不上讀書人。我們知識分子這個身份,在我們身上就是虛的了。要有這種胸懷,才有資格談得上是讀書人,知識分子。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唐朝的顏真卿也寫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我們常常也聽到上了年紀的人都會說,假如人生讓我重來一次,我就不會如此。但是人生能不能重來一次?不可能,悔之晚矣!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看「本末倒置」,這個成語不是說別人的,要反觀我們自己能不能抓到本。所以教好孩子德行是本,結果我們現在都是告訴孩子:好好讀書,以後賺大錢!那他從小就是錢、錢、錢。錢擺第一位,父母就擺第二位了嘛。所以重視經濟的地方,就是最不孝的地方,重利輕義嘛。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孩子的用功,孩子的才能,不是花錢花出來的。孩子的用功,孩子的才能很多時候是陪出來的,當你陪伴他的時候,他會感覺到父母對他的一種關愛。而當你衹是花錢,父母從來不陪的時候,你給他一個交待,他也會給你一個交待。交待 什麼?「爸爸,九十分,好了,我要去麥當勞」,他是給你交 待,不是給自己交待.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中國的教育是「身教則從」,真正自己要立身行道,孩子跟著很歡喜,他看到父親就很尊敬很佩服。但假如你衹是言教,什麼都沒有做,到最後孩子一定跟你對著幹。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冷靜從這幾代人來思考,五十年前,一百年前,不識字的人,都知道要孝順父母,要友愛兄弟。十三四歲就扛起家裡的重擔了,照顧兄弟姐妹。他知道做人的道理。誰教他的?他不識字啊。所以知不知道,跟學歷不一定有關。他的父母身教告訴他的,整個社會都是道義情義的風氣,他受到很好的影響,所以他知道.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勸誡父母是否得當?第一要從我們的存心看,第二要從我們的態度看,第三要用對方法、用對時機,第四要很有耐心。我們勸諫父母,可不可以用跟孩子講話的態度?那父母一定不能接受,所以要「怡吾色,柔吾聲」。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殺、盜、婬、妄、酒」是一切惡業。你造了這個惡的種子,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到了,人生的災禍就來了。所以災禍是自己造惡所感召來的,這個怨不了任何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財佈施得財富,法佈施得聰明智慧。一個人健康長壽真正的真因是時時愛護生命,時時為人著想,讓人免於恐懼。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真正的幸福,不是向外求,在我們的心底裡。人能去掉貪心、去掉自私自利,唸唸為人著想,唸唸能愛人、能尊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其實痛苦從哪裡來的?從把「我」看得太重,什麼都是「我」來的。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對自己的貪瞋癡慢要有高度的警覺,要迴光返照。夏蓮居老居士有一句非常中肯的話,一個人要「打破自欺一關」,修行才「有商量處」;「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所以,「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錢花在享樂上,還是花在利於後世子孫上,分別很大。而最有價值的事,就是辦教育,幫助社會培養有道德的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信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言,表示話說出去之後就一定要遵守。我們經常聽到的格言、教誨,如「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都顯出老祖宗重視做人的態度,也苦口婆心要求後代子孫要遵守這些格言、教誨。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慷慨的心才能品嚐施捨的樂 「物雖小,勿私藏」,我們教導孩子不要吝嗇,不要把很多東西都視為自己的,要懂得施捨。假如孩子從小將任何東西都只想到歸為自己,那他長大就會非常自私自利。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印度的佛家的教誨傳到我們東土,是在東漢明帝的時候,而所建的第一個佛寺叫白馬寺。因為去印度取回來的經書是白馬馱回來的,由於長途跋涉,最後這個白馬累死了,我們感懷這個白馬的恩德,所以第一座佛寺叫白馬寺,就永遠記得它對我們國家社會的恩德。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一般人覺得買了一件得體的衣服很漂亮,他認為很快樂。請問花很多錢去買一件昂貴的衣服,能快樂多久?可能兩、三天,每天都要穿出去給別人看一下。但是這個卡刷下去之後,可能半個月、一個月的薪水都付之東流,可能後半個月還要買方便麵來過日子,這樣的人有沒有?我們看到很多年輕人確實是這樣過的。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一個人要穩重、有定力,他纔有智慧。所以我們的教育裡面,先讓孩子學穩重。現在的社會太浮躁了,孩子都是慌慌張張的,走起路來沒個樣子。一個人不穩重,就輕浮,他的習氣都伏不住,他「格物」就不可能。而且他一不穩重,人家就更不可能信任他,他沒有威嚴、沒有威儀。 總171頁:上一頁下一頁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第16頁第17頁第18頁第19頁第20頁第21頁第22頁第23頁第24頁第25頁第26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3頁第34頁第35頁第36頁第37頁第38頁第39頁第40頁第41頁第42頁第43頁第44頁第45頁第46頁第47頁第48頁第49頁第50頁第51頁第52頁第53頁第54頁第55頁第56頁第57頁第58頁第59頁第60頁第61頁第62頁第63頁第64頁第65頁第66頁第67頁第68頁第69頁第70頁第71頁第72頁第73頁第74頁第75頁第76頁第77頁第78頁第79頁第80頁第81頁第82頁第83頁第84頁第85頁第86頁第87頁第88頁第89頁第90頁第91頁第92頁第93頁第94頁第95頁第96頁第97頁第98頁第99頁第100頁第101頁第102頁第103頁第104頁第105頁第106頁第107頁第108頁第109頁第110頁第111頁第112頁第113頁第114頁第115頁第116頁第117頁第118頁第119頁第120頁第121頁第122頁第123頁第124頁第125頁第126頁第127頁第128頁第129頁第130頁第131頁第132頁第133頁第134頁第135頁第136頁第137頁第138頁第139頁第140頁第141頁第142頁第143頁第144頁第145頁第146頁第147頁第148頁第149頁第150頁第151頁第152頁第153頁第154頁第155頁第156頁第157頁第158頁第159頁第160頁第161頁第162頁第163頁第164頁第165頁第166頁第167頁第168頁第169頁第170頁第17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