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不以小短掩大美,不以小過黜大功」,小的過失你就把他大的功勞都忽略掉、忘記掉,這都不近人情了。「不以小怨」,小小的不愉快,就「棄大德」,那心眼太小了,和他一點小小的過節,你就捨棄他這麼好的德行,不用他,那這都是國家、社會很大的損失。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一個學習的人,假如覺得:我不用學了,我這樣就很夠了,那就失之寡。《弟子規》裡面告訴我們,「但力行,不學文」,他覺得他這樣就夠了,但是他的見解一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就「任己見,昧理真」。雖然學問不斷的在生活當中落實,但落實的過程當中也要常常接受經教,才能對照、觀照言行有沒有偏頗掉。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往往人在福報來的時候,享受來了,慢慢的就覺得應該這樣,對別人的付出也覺得應該的。那心性就開始墮落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禮儀是人與人當中最優美的距離,所以你要從小教孩子禮節。比方說孩子見到長輩應該怎麼樣?打招呼。那招呼怎麼打?有沒有教?現在我們跟很多朋友交流,他說:「現在孩子還跟你問好?能對你笑一笑就不錯了。」當我們教孩子都降到這麼低的標準,請問能教出什麼孩子?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以自愛心。治無恥心。】羞恥從哪裡開始?自重自愛。自己絕不做違背道義的事情,有羞恥的人纔是不自暴自棄。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在力行的過程當中,看到自己起心動念的習氣,然後趕緊對治,這叫「自愛」。發現習氣,把它去除掉,纔是愛自己;讓自己習氣增長,那是在殘害自己。真的自愛不容易。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禮記·學記》告訴我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這是高遠的志向,從哪裡落實?「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這麼一直找找找,高遠的目標從哪裡開始落實?「格物」。一個人不把傲慢去掉,不把貪心去掉,不把壞脾氣去掉,怎麼可以跟人相處得好?連相處都相處不好還能利益人?那這是空的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夫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一個人只想自己不想別人,他就沒有福報了,沒有福的人祿盡人亡,他沒福最後福完了他的命就沒了,所以這是「身之不祥」。父母假如都教孩子自私自利,那是把禍送給孩子。所以人沒有智慧要愛人?不害他就不錯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古代讀書人有一個不是很理想的態度,叫做「文人相輕」,自己有學問,別人也有學問,就很容易不舒服,很容易嫉妒,這樣好不好?這樣不好,對他對你都很不好。怎麼說?當我們嫉妒別人而沒有讚歎別人的時候,其實我們的道德、學問在往下墮了。學問是看一個人的心量,所以第一等的學問叫做處處為人著想。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什麼是殺生?殺害一切眾生的身命這叫殺生,動物也不能殺,更何況人?而且這個殺生在念頭裡都不能有,如果念頭有殺害人家的念頭,但是身體還沒去造,已經算是犯了殺生的這一條業。所以真正的聖人、君子,他對自己的心負責。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一回相見一回老」,三四十歲以後,這個感覺就會很強烈了,可能一年見不到兩三次,每一次一見好像皺紋多一條,或者白頭髮多幾根出來,所以歲月催人老,要珍惜兄弟友愛相處的機會。「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從這句話我們感受到古代的人對兄弟之情特別珍惜。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傳道」最重要的,還是要從五倫大道來承傳起。從父子有親的天性,孩子對父母的愛,延伸到兄弟姐妹、家族,再延伸到鄰里鄉黨、社會大眾。其實這個「道」,也就是仁慈博愛,所有聖賢的教育,其實核心就是愛的教育。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古人說得好,肚裡不能少書,案上不能多書,這句話非常有韻味。桌面上書多心就雜亂,心雜亂書也讀不好,所以讀書關鍵是要專一。從書桌、書房裡面的環境,我們就要培養整潔、專注的這種習慣。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在整個人與人相處當中,父母愛子女,假如衹是那種愛緣,而不是悲智,慈悲加智慧加理智去愛,可能會害了孩子。夫婦之間也是一樣,朋友、君臣、兄弟關係統統如此。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人生有限,要看書就要看幾千年來確定是真理的文章。而這一些文章也不需要你看很多,小小一本,可能你人生就受用不盡。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沒有高度覺照的時候要透過別人的提醒來發現自己的問題。 聽到別人指出我們的問題了,「謝謝你幫我指出來,你是我生命中的貴人。」給他一鞠躬,謝謝他。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首先自己要有自知之明,連自己都看不清自己,要看得清楚人就不容易了。而真正看得清楚自己,心地就清淨。因為清淨才能看得到自己的念頭、自己錯誤的思想在哪裡。進而心清淨了,照自己照得清楚,照別人也照得清楚。所以心浮氣躁看清楚自己尚且不可能,怎麼可能看清楚他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大學》當中講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我們老祖宗,他給我們的教誨,都是抓根本,今天我們要有人才,首先根本是什麼?要有德行去感召。假如今天我們沒有德行,哪怕現在人很多,很快人就走了,留不住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聖人不責怪任何人,都覺得是自己做得還不夠。所以我們看夫子是我們的榜樣,是至聖先師。夫子講,「詩書之不講,禮樂之不習,丘之罪也」。世間人沒有受到這些聖賢的教化,不只不責怪任何人,覺得是自己沒有盡到責任。所以聖人常受天下之責備,而沒有責備人的心。所以我們要傚法這些聖賢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人生,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事,要先問自己有沒有做對。自己對不對、好不好,首先要自己觀察;不先要求別人,先要求自己。衹要是真的對,那就要義無反顧去做,別人有沒有掌聲,我們完全不求。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有人是這麼管孩子的,什麼都不管他,讓他活潑一點,自由一點,不約束他。這個就好像種田,都不管它,讓它自己長,結果雜草長一大堆。就是你沒有去陪伴他,怎麼知道他什麼時候染上錯誤的思想觀念呢?怎麼幫他除草呢?怎麼幫他長善救失呢?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一個人整個德行的培養過程,他決定不是一蹴可幾的,都是要非常扎扎實實來對治自己的習氣,才能提陞上來。比方我們要對治一個壞脾氣,可能都要下三、五年的功夫。所以這個實修的功夫,不能來半點虛的東西。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急於當下教誨別人,人和就不見了。有時候這個急不來,衹有一件事最重要、最急,就是修我們自己。而真正都是修自己,正己自然就會化人,這不是刻意的,而是會水到渠成。什麼是老實人?時時都是從自己開始用功、開始修起,這是老實人;腦海里都是看誰先修、誰先修,那就不老實。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這個「敬」,很重要的,用一份至誠的心去愛護長者,讓長者能盡這個贍養、快樂來度過他的餘年。這個「敬」,是到什麼?一個念頭、一件事,都不敢怠慢。包含,跟老人講一句話,不可帶情緒;端一杯水,雙手恭敬的拿。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面對任何一個緣分,都應該用愛敬的心來經營這個緣分,愛護年輕人,愛護這個有緣人,尊重他的因緣。假如今天我們緣分結得愈來愈多,但很多身邊的人、老人都沒有照顧好,他們都離開了,事實上自己想一想,我到底是在弘法還是在謗法?這身邊的人都得不到我的愛,都離開了,都喪失信心了,那我是在謗法,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長了你的見識;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感謝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謝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你應該自立」。你看這一些境界都是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都是當做提陞自己的墊腳石,那他絕「不怨天,不尤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各自責,天清地寧」。你們家庭是天清地寧,所處的單位是和樂安詳,因為這是自己反省自己,大家都在改過、都在提陞。而「各相責」,每個人不看自己的缺點,只批判別人、批鬥別人,「各相責,天翻地覆」。你看就一個態度,是天清地寧還是天翻地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孩子犯錯不要指責而是抓住機會引導。不給人難堪,就是讓人有台階下。我們有時候別人犯錯了,反而自己很生氣,然後又把他罵得死去活來,這樣對方會很痛苦。所以厚道的人要能伏得住脾氣。不然當下控制不住了,他已經犯錯很難過了,你又繼續這樣責罵他,他更痛苦。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君子在處世的時候,他不會驕傲,他也不會去爭功。因為他覺得他衹是盡了他的本分,盡了他應該做的事情,他的念頭裡沒有說他有多大的功勞。而我們看一個人不憍慢,那他的能力就會不斷的提陞;人一驕傲了,他的德行、能力就上不去。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人為什麼不能有恆心堅持去學?因為他的信心不足。所以任何事情要能成就,信心是大根大本。比方一個家庭,夫妻之間互相信任,「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夫妻之間不信任,那這個家就不可能會興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我們時時很精準的都去論斷別人的問題,其實很可能我們的精力都在看別人的過錯,要反觀自己的問題並不容易,疏漏掉了,人的精力其實是有限的。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改善整個社會風俗,沒有比良善的音樂所產生陶冶教化的力量更大的了。我們處在這個時代,可以感覺到不好的音樂對人心的影響。假如人從小聽的是不好的音樂,首先他不理智,遇到情感問題可能就把他的人生搞得亂七八糟。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儉以養廉,奢侈要廉潔就困難,從根本上要從勤儉下手。「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看這個勤儉,勤儉下來,把省下來的去幫助別人,仁慈心增長。勤儉不貪,不貪求,義增長,義是不苟取。仁、義、禮,勤儉,多奉養父母,幫助家族的親人,奉養父母是禮,盡自己為人子之禮。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以任何事要成就,耐心非常關鍵,所謂「一切法得成於忍」。而這個忍耐的功夫什麼時候練?時時處處與人言談、與人相交往的時候,常常觀自己脾氣有沒有上來,傲慢有沒有上來,不耐煩有沒有上來,要從起心動念去修正,這纔是最好的修學方法。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在《禮記·大學篇》裡面就講到德與財的關係,說「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所以君子他注重的是品德,不注重財富,因為他很清楚,有品德了就會有人。一個大企業沒有人怎麼行?人是很關鍵的。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真正的君子常能夠「虛其心志」,就是心胸非常的謙卑。「恭其容貌」,這「容貌」指他的表情態度,延伸他的一切舉止,舉止恭敬有禮,這裡代表君子是謙卑恭敬他人。「不以逸群之才加乎眾人之上」,不因為自己有好像超群,超過別人的這些特長才華,好像高人一等,把自己放在都比人高的位子上,他不會這麼做。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相愛之後,時機成熟了,兩方家長也要很認同。這個相交往的過程,不衹是你們兩個的事,這整個狀況也要讓父母都能接受、能了解。有被父母祝福的婚姻才比較容易長久。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人的言語叫信, 當一個人講話不守信的時候,他講的是什麼話?不是人話,人話叫信。當人與人的信用要靠法律的時候,人已經愈來愈墮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