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 世界,那麼真實,又是那麼虛幻。生活,那麼有趣,又是那麼無謂。心念時時在變,世界也時時在變。 濟群法師 抗拒無常,讓人感到絕望;擁抱無常,給人帶來希望。 濟群法師 總想跟別人比,會很累的;攀比容易引起競爭,競爭會增長我執,容易製造對立,不利於社會的和諧、安定。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有條件多幫幫別人,互相幫助,無我利他,纔是個人、社會的健康發展之道。 濟群法師 有人嘴巴歪了,怎麼努力也沒法端正過來,因為頭歪了。同樣人生觀、價值觀出了問題,無論自己以為走了多麼正,也是走偏了。 濟群法師 內心強大,並非都是好事,如果不良心理很強大,可就麻煩了。應該選擇、培養正向的心理,使之強大,才能利己利人,獨立而不依賴。 濟群法師 金錢是福報,也是毒蛇。如法求財,合理消費,金錢是福報;非法求財,揮霍濫用,金錢就會成為毒蛇。 濟群法師 心原本是無限的,因為陷入狹隘的設定和情緒中,才變得渺小、自私、沒有安全感;跳出這些設定和情緒,就能回歸到心的無限和自由。 濟群法師 有些人渾渾噩噩的活著,衹要沒有遇到重大挫折,也能樂在其中;有些人具備一定的慧根,能夠看到人生的虛幻,世俗的荒謬,卻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結果活得很痛苦。學佛,可以幫助我們看到人生的虛幻,也能認識到生命內在的價值,使我們不再沉迷於荒謬的生活,積極追求人生的重大意義。 濟群法師 人類對待動物的態度,體現了人類的文明程度。一個人虐待動物,不尊重動物,缺少基本的愛和尊重,一旦掌握生殺大權,他對同類也不會心慈手軟的。 濟群法師 死生如晝夜。一般人只考慮生,從不關心死的問題。一旦死亡降臨,就會不知所措。對生的執著不捨,對死後去向未知的恐懼,使人對死亡充滿抗拒,最後無可奈何的離開人世。如果有宗教信仰,如果在臨終有心理引導,如果能接納死亡在臨終不做無謂的搶救、抗拒,才有可能好死;否則,真會死得很慘的。 濟群法師 沿著佛陀足跡,朝禮佛教遺址,感到沉重、悲傷,不是因為佛教的衰落,而是眾生無明,沒有福報,認識不到佛法的價值,使得這種高度智慧的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消失,人們又回歸到一種迷妄的信仰中。好在佛法已傳播到世界各地,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接受,相信不久的將來也能在本土重興。 濟群法師 吃多了,身體辛苦;接受的信息多了,心靈疲憊。簡單的生活,才能讓身心輕鬆,否則就是一個累字。 濟群法師 父母的控制欲太強,兒女往往會成為其錯誤想法的犧牲品,這也是共業造成的。要想擺脫這種命運,就得學習佛法,看清人生的因緣因果,主動選擇生命發展的方向,勇猛精進,才能開創著自己生活的藍天。 濟群法師 有人在經歷中沉淪,有人在經歷中超越,這大概跟慧根有關係。慧的力量強大就能超越,情執重就沉淪。 濟群法師 生活中有很多事要做,有的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同時想著很多事,這樣會很忙很累。如果把心帶回當下,再多的事也衹有一件事,也就是當下要做的這件事。衹要做好一件事,也就不會太忙太累了。 濟群法師 佛教界要培養學法、弘法的意識,每個寺院教應該有常規的修學內容,弘法活動,這樣才能保證僧人的基本素質,保證佛教的建康發展、正常傳播。不學法、弘法,佛教就會變質,迷信化,庸俗化,在所難免。 夢參老和尚法語 「普賢行願品」最後說,文殊、普賢、觀音、彌勒,這些大菩薩來加持你;完了你見到阿彌陀佛,你在蓮花化生的時候,一生到極樂世界蓮花就開了。十大願王普賢行願加持,頓悟無生,生到極樂世界;蓮花開見佛頓無生,馬上就進入大菩薩境地,就是登地的菩薩。頓悟無生,上品上生,這是以十大願王念佛。 濟群法師 慈悲,是要消除內心的隔閡、冷漠、對立,廣泛的接納一切,並給予相應的幫助,使之離苦得樂。 濟群法師 辛辛苦苦的賺錢,既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也沒能造福於社會,其價值何在呢?有些人已經忘了賺錢的初衷,成了為賺錢而賺錢;有的人缺乏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不能智慧的處理財富,結果帶來許多麻煩。 濟群法師 不要強迫別人接受你的想法,那是沒用的。如果你的想法充滿智慧,又能真正的利益他人,自然會有人樂意接受。 濟群法師 跟著感覺走,當下雖然痛快,結果可能是麻煩的;聽從智慧的選擇,也許暫時難過,結果卻是理想的。 濟群法師 有些人看似謙虛,做什麼都讓別人提意見,結果往往是要引導別人同意他的意見。 濟群法師 一切法無自性,唯心唯物都不能成立,輪迴沒有真實不變的支撐點,世界衹是條件、關係的假相。了知一切法無自性,才能從二元對立的執著中跳出來,體認空性,開啟智慧。 濟群法師 學佛、出家,就是幫助我們找到回家的路,回歸心靈家園,回到生命覺醒的故鄉,不再輪迴過流浪的生活。 濟群法師 擁有財富、地位,並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安全感;解除內心的不安全感,才能帶來真正的安全感。佛法正是安心之道,幫助我們了解內心,明心見性,通過戒定慧修行,消除內心的不安因素,自然也就安心也。 濟群法師 道德、能力、良好的品行,都是非常美好而又可貴的,它會受到世間的讚賞,也會形成自我的高度期許,讓人貪執。這種建立在世間高度認可基礎上的優越性的貪執,人們更難超越,也很容易成為突破局限,追求真理的障礙,除非認識真正提高上去並能充分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了。 總171頁:上一頁下一頁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第16頁第17頁第18頁第19頁第20頁第21頁第22頁第23頁第24頁第25頁第26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3頁第34頁第35頁第36頁第37頁第38頁第39頁第40頁第41頁第42頁第43頁第44頁第45頁第46頁第47頁第48頁第49頁第50頁第51頁第52頁第53頁第54頁第55頁第56頁第57頁第58頁第59頁第60頁第61頁第62頁第63頁第64頁第65頁第66頁第67頁第68頁第69頁第70頁第71頁第72頁第73頁第74頁第75頁第76頁第77頁第78頁第79頁第80頁第81頁第82頁第83頁第84頁第85頁第86頁第87頁第88頁第89頁第90頁第91頁第92頁第93頁第94頁第95頁第96頁第97頁第98頁第99頁第100頁第101頁第102頁第103頁第104頁第105頁第106頁第107頁第108頁第109頁第110頁第111頁第112頁第113頁第114頁第115頁第116頁第117頁第118頁第119頁第120頁第121頁第122頁第123頁第124頁第125頁第126頁第127頁第128頁第129頁第130頁第131頁第132頁第133頁第134頁第135頁第136頁第137頁第138頁第139頁第140頁第141頁第142頁第143頁第144頁第145頁第146頁第147頁第148頁第149頁第150頁第151頁第152頁第153頁第154頁第155頁第156頁第157頁第158頁第159頁第160頁第161頁第162頁第163頁第164頁第165頁第166頁第167頁第168頁第169頁第170頁第17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