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 賺錢靠能力、靠福報,花錢卻要看智慧。 濟群法師 有人覺得內心空虛、混亂,才會瘋狂購物,把自己身上掛得像聖誕樹一樣;內心平靜、充實,就喜歡過簡單的生活。 濟群法師 有人看重財富,有人看重地位,有人看重名牌,有人看重人品,這是體現價值觀的不同。古人三不朽人生中「太上立德」,說明人品的價值高於一切,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濟群法師 我執我見太強,是人與人不能和諧相處的關鍵原因。你不能接納他人,他人也不能接納你;你和他人對立,他人也會和你對立。 濟群法師 佈施,不衹是施捨財富,也是捨離內心的貪著。施捨財富,可以增長福報;捨離貪著,能夠完成解脫。 濟群法師 心本身就是無限的,可以容納一切。我們不需要走遍天下,就能胸懷世界;也不需要遨遊天空,就能心包太虛。可是,我們現在的心裡都裝著些什麼呢? 濟群法師 佛陀成道發現了一切眾生都有覺悟潛質,都有自救的能力,這對於深陷無明煩惱中眾生而言,無疑具有無比重大的意義。吃臘八粥不衹是保平安,更重要是紀念這—偉大的意義。說明人類可以通過修學佛法,從迷感走向覺醒,完成生命的自救。 濟群法師 菩薩,是大乘行者的稱呼。衹要真切的發起菩提心,以追求生命的覺醒和幫助一切眾生走向覺醒為目標,都可以稱為菩薩。菩薩,不衹是信仰的對像,而是要成為學習的榜樣。大乘佛子,人人都應該成為菩薩。 濟群法師 有人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從佛教看,人類的理性並非都是荒謬的。接受正確的知識,善用理性,可以開發智慧,認識真理。而張揚自我,亂用理性,感覺迷亂,則使人走向無明的深淵。 濟群法師 找不到生命的意義,一切都會顯得沒有意義;找到生命的意義,平常生活也能過得很有意義。 濟群法師 人生的學習,可以分為生存的學習、生活的學習和生命的學習。多數人都停留在生存的學習,結果變成賺錢的工具。因為缺少生活的學習,結果把生活過得亂七八糟的;缺少生命的學習,懵懵懂懂的度過一生,浪費了難得的人生。學習佛法,可以幫助我們智慧的生活,也能了悟人生真相,完成生活和生命的學習。 濟群法師 做事可能成就我執,也可能成就無我。為了滿足自我的重要感、優越感、主宰欲,在做事過程中必然成就我執;如果純粹為了利他,給他人帶去利益和安樂,在做事過程中就能成就無我。 夢參老和尚的法語 真正的快樂不是你擁有的多,而是你計較的少。 濟群法師 每個生命都是緣起的存在,都有自己成長的經歷和規律,需要被理解,需要受尊重。在這前提下,才能談得上交流和幫助。 濟群法師 忙碌並不代表充實,通過忙碌獲得充實,恰好說明內心的不充實。 濟群法師 人間的情愛很脆弱,會受到不同需求的干擾,各種情緒的左右,觀念、價值觀的不同很快會各奔東西,業力的差別則導致人天永隔;唯有具足無限的悲心,才能建立永久的大愛。 濟群法師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選澤,始終來自於自我的需求和判斷。一個我執重的人,他總會以自我為中心看世界,並且會製造和尋找各種理由證明自己的合理性和優越性。唯有弱化我執或者認識到緣起無我的人,才能客觀如實的看世界。 濟群法師 忍辱,關鍵要用智慧消除內心嗔恨,培養接納的胸懷。唯有這樣,面對逆境時才能不陷入牴觸、對立的負面情緒中,生起忍辱之心。 濟群法師 每個人都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他人的缺點,可能就是我的缺點;我們不喜歡他人的缺點,同樣他人也不喜歡我們的缺點。看到他人的缺點,是我們認識自己,改善自己的因緣。 濟群法師 佛教有三乘教法,下士修五戒十善,成就人天福報;中士超越對人天福報的貪執,發出離心,修戒定慧,成就解脫涅槃;上士捨涅槃之樂,不住涅槃,發菩提心,利益一切眾生,廣修六度四攝,培植福慧二種資糧,圓成無上佛果。 濟群法師 心靈世界有各種各樣心理,誰在線就誰當家,你願意把命運交給誰呢?是讓嗔恨心成為主人,搞得世界硝煙四起;還是讓慈悲心主導,自他和樂。 濟群法師 不學習佛法,不了解人生因果,生活順利的時候,就會躊躇滿志,不可一世;碰到問題不能正確認識,很容易被一些神秘的說法所忽悠,做出愚蠢的事。 濟群法師 常用慈悲心待人,便在成長慈悲心。常用嗔恨心做事,便在成就嗔恨心。每天的發心、用心,決定了我們的心態和人格。 濟群法師 有人覺得什麼都不順心,這是因為不接納;如果接納了,不順心也就變成順心了。 總171頁:上一頁下一頁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第16頁第17頁第18頁第19頁第20頁第21頁第22頁第23頁第24頁第25頁第26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3頁第34頁第35頁第36頁第37頁第38頁第39頁第40頁第41頁第42頁第43頁第44頁第45頁第46頁第47頁第48頁第49頁第50頁第51頁第52頁第53頁第54頁第55頁第56頁第57頁第58頁第59頁第60頁第61頁第62頁第63頁第64頁第65頁第66頁第67頁第68頁第69頁第70頁第71頁第72頁第73頁第74頁第75頁第76頁第77頁第78頁第79頁第80頁第81頁第82頁第83頁第84頁第85頁第86頁第87頁第88頁第89頁第90頁第91頁第92頁第93頁第94頁第95頁第96頁第97頁第98頁第99頁第100頁第101頁第102頁第103頁第104頁第105頁第106頁第107頁第108頁第109頁第110頁第111頁第112頁第113頁第114頁第115頁第116頁第117頁第118頁第119頁第120頁第121頁第122頁第123頁第124頁第125頁第126頁第127頁第128頁第129頁第130頁第131頁第132頁第133頁第134頁第135頁第136頁第137頁第138頁第139頁第140頁第141頁第142頁第143頁第144頁第145頁第146頁第147頁第148頁第149頁第150頁第151頁第152頁第153頁第154頁第155頁第156頁第157頁第158頁第159頁第160頁第161頁第162頁第163頁第164頁第165頁第166頁第167頁第168頁第169頁第170頁第17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