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佛教的佈施,是否要等有錢、有辦法了再來做? 佈施不一定要用錢,看到有需要幫助的人,起一個同情心,就是佈施。或者大德來了,我們起一個恭敬心,對他恭敬,也是佈施;我看到你們做好事,口出讚歎,這也是行佈施。佈施不一定要用錢財,不一定要等待,隨時、隨地、隨緣,都可以行佈施。 達真堪布 一切顯現都在給我們表法,讓我們解脫。若是你通過這些機緣能讓自己成就,那都是佛。若是自己沒有把握住,對這些顯現也分別、也執著,然後向它求這個、求那個,求不到就埋怨,甚至生起煩惱而造業,這樣這些顯現又變成魔了。佛和魔都在你的心上,不在相上。 達真堪布 若是自己有智慧,我們身邊最討厭的那個人,看著最不順眼的那個人,也許就是佛的化現。若是你能把他的行為看成是佛的事業,他不但不會讓你煩惱痛苦,他的一切言行舉止都能讓你開悟證悟。你通過這些消除了業障,積纍了福報,對你來說,他就是佛來度化你的,衹是自己沒有認識到而已。 達真堪布 有的人覺得:「我連人都沒有做好,更別說成佛了。」你可以做人的同時做佛啊!你把人做好了,也就差不多成佛了。若真正把仁義道德搞清楚、做到位了,以此為基礎,離成佛也就不遠了,成就就在當下了。 達真堪布 有些人經常看不起這個、看不慣那個,自尋煩惱。這種人是非常痛苦的,到哪裡都一樣,即使換環境也沒有用。自己的心不清淨,看什麼都不清淨;自己心裡煩惱,看什麼都不好。這都是自己的業力所感,應該自己懺悔。 達真堪布 有的人總是受不到別人的恭敬和重視,因此很煩惱。其實這是因為自己的德性不夠,相續心不清淨,也是自己的業障。若是相續清淨了,一切人天眾生自然就會恭敬你、保護你。相續怎麼纔能清淨?好好受持戒律——居士戒、菩薩戒,有清淨的戒體,相續就清淨了。這樣一切人天眾生都會恭敬你、供養你哦! 達真堪布 證悟空性以後是什麼樣的?很多人都想知道。其實證悟空性後,體現出的就是緣起。緣起是什麼?就是一切顯法都是在剎那當中生滅、變化。有好壞、有聚散、有來去,本來就是這樣的。緣來緣去、緣聚緣散,來了就來了,走了就走了,生了就生了,死了就死了,一切都看的很正常的時候,你就開悟了。 達真堪布 燈代表智慧,燃燈就是點燃智慧之燈。水代表清淨,供水供的就是自性的清淨。香代表定,供香時禪定的功德也在增長。每天供一盞燈、一碗水、一支香,每天都可以改變自己,成就自己。 達真堪布 無論是東西還是人,你越執著,它對你的傷害就越大;若你不去執著,真正放下了,就不會有這些所謂的傷害。 星雲大師 釋迦牟尼佛與彌勒菩薩曾共同修行,何以釋迦佛較早成就佛道? 他們未成佛前曾共同修行,由於釋迦佛多修一個讚歎法門,即我們經常誦念的「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就是釋迦佛過去修行時所誦持,是讚歎十方諸佛的慈悲莊嚴及功德,故較早成佛。 大安法師 印祖說在蘇州有一位吳引之先生,此人長得莊嚴,德行學問也好。他說他的前生是個出家人。一輩子出家修行,但沒有了脫生死。印祖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說 「念佛有什麼稀罕?」 印祖告訴他:世間極不稀罕的事就是吃飯,但是不是每天都吃?念佛就是這個樣子。他還是不肯念。 臨終時又不知投生哪兒去了。 星雲大師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 當然可以!稱念「阿彌陀佛」,西方三聖的阿彌陀佛手執金台前來接引,阿彌陀佛沒來,就由脅侍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接引。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眾生有分別心的計較,但佛菩薩的世界是無分別的,故稱念觀音聖號也能往生淨土。 星雲大師 佛門的「合掌」代表什麼意義? 合掌是將兩隻手掌合起來,十根手指頭併攏,又稱「合十」,表「合十法界於一心」,十法界就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向人合掌,就是對人尊重,對人有禮貌,對人感謝,就是以全心的尊敬,對人行禮,是很有意義的。 星雲大師 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意義為何? 觀世音菩薩具有隨時隨處都自在的能力,以此「慈悲自在」救度一切痛苦的眾生。他觀人自在、觀處自在、觀時自在、觀境自在、觀心自在,觀什麼都自在,自由自在的人生才愉快。人生之所以苦惱就是因為不自在,若能像觀世音一樣自在,人人就是觀世音了。 星雲大師 有人與觀音特別有緣分,若在諸佛菩薩前只禮拜觀音,這樣對其他佛菩薩是否不敬呢? 佛菩薩依眾生化現千百身相,他們能成就菩薩道,是因慈悲智慧廣大,對眾生慈愛關懷。你能以觀音的慈悲為學習的典範,等於禮敬一切佛菩薩,禮一佛即禮一切諸佛,故禮哪尊佛或菩薩不重要,衹要心是恭敬的。 大安法師 問:在家居士可以經常替亡者助念嗎?答:作為在家居士,為病人臨終助念,是行善積德的好機會,積極參與。我們幫助了別人,就有人來幫助我們。助念就是修行,它能提起我們對生命的無常感,這時候佛號會念得很懇切。你去助念,它只會帶來好的結果,多多益善。 星雲大師 我們手持念珠念觀音,而觀音手裡也拿著念珠,他是在念誰呢? 觀音手拿念珠也是念觀音。為何觀音要拿念珠念自己呢?表示求人不如求己!世間事靠自己纔是究竟之道;念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個觀世音。人人都做觀世音,人人都慈悲,人人都助人、服務人,到處救苦救難,社會就很可愛了。 安徽九華山佛教協會 心在哪裡,你的命運就在哪裡——不論你們今後遇到怎樣的困難、怎樣的逆境、怎樣的迷惘,都要相信這句至理名言。不論何時何地,衹要有一顆善良的心靈,就能像磁鐵一樣,吸引到有用的資源、美好的事物以及幸福的生活。 眾生之家 你在自己心中看到丑惡,那衹是你的偏見。你把它看成丑惡,這就表示你尚未擺脫「善」、「惡」對立的觀念。不用說觀念,即使是「善」、「惡」二字都是你必須超越的。你必須超越語言、文字和概念,直觀自己內心的實相,步步深入。 星雲大師 如何將觀音-法門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上呢? 修持觀音-法門,最重要的是讓自己的性格像觀世音一樣慈悲。學觀音、拜觀音,自己就要做觀世音。要傚法觀世音菩薩的尋聲救苦,在日常生活中,盡力協助需要救助的人,解決他們的困難,分擔他們的憂苦,進而自淨其意,那麼所見的每一個人都是觀世音。 總171頁:上一頁下一頁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第16頁第17頁第18頁第19頁第20頁第21頁第22頁第23頁第24頁第25頁第26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3頁第34頁第35頁第36頁第37頁第38頁第39頁第40頁第41頁第42頁第43頁第44頁第45頁第46頁第47頁第48頁第49頁第50頁第51頁第52頁第53頁第54頁第55頁第56頁第57頁第58頁第59頁第60頁第61頁第62頁第63頁第64頁第65頁第66頁第67頁第68頁第69頁第70頁第71頁第72頁第73頁第74頁第75頁第76頁第77頁第78頁第79頁第80頁第81頁第82頁第83頁第84頁第85頁第86頁第87頁第88頁第89頁第90頁第91頁第92頁第93頁第94頁第95頁第96頁第97頁第98頁第99頁第100頁第101頁第102頁第103頁第104頁第105頁第106頁第107頁第108頁第109頁第110頁第111頁第112頁第113頁第114頁第115頁第116頁第117頁第118頁第119頁第120頁第121頁第122頁第123頁第124頁第125頁第126頁第127頁第128頁第129頁第130頁第131頁第132頁第133頁第134頁第135頁第136頁第137頁第138頁第139頁第140頁第141頁第142頁第143頁第144頁第145頁第146頁第147頁第148頁第149頁第150頁第151頁第152頁第153頁第154頁第155頁第156頁第157頁第158頁第159頁第160頁第161頁第162頁第163頁第164頁第165頁第166頁第167頁第168頁第169頁第170頁第17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