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 如果想度化身邊的眾生,應該要觀察他們的根性、因緣在哪裡。「你必須要學佛,必須要修行!」不能這樣太直接。應該想點辦法,慢慢地引導他。他比較高興、你們談話比較投機的時候,就透露一點,慢慢讓他接受,別太著急。這也是恆順眾生嘛! 達真堪布 很多人都會說:「吃虧是福啊!」吃虧是不是福,就看你的心態。若是能轉為道用,吃虧確實是福。若是不能轉為道用,吃虧不一定是福。怎樣才能轉為道用?真正發出了自他相換菩提心才可以。 達真堪布 佛經裡說過,哪怕背著母親繞著南瞻部洲走一圈,也無法報答母親的恩德。藏地也有一句諺語:「母親的心像水,孩子的心如石頭。」母親節,作為大乘佛子的我們,應該怎樣利益我們偉大的母親?除了發心發願,給她們永恆的解脫與安樂,無以為報! 達真堪布 我們奉獻付出的時候,心態很重要。去做了,心裡就要明白:既然有這個因緣,就是自己應該做的,是了緣了債的機會,也是積纍資糧的機會。能夠以這種清淨平和心態去做,在家裡、在單位,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為佈施,成為解脫、成就的資糧。 濟群法師 佛教所說的不、空、無,並非常人理解的一無所有。佛教所說的「空」,是要否定我們對事物的錯誤認識和執著,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倘能認識到存在的一切都是因緣假相,是無自性空的,那麼,生活中的任何變化都無法傷害我們,我們纔能從容地面對人生。 達真堪布 一看見、一聽見、一想起一些人或事,就起煩惱,或嗔恨心、或嫉妒、或傲慢……就是因為沒有明白諸法的真相與真理,當真了,分別了,執著了,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了。因此要時時刻刻提起正念,去對治它們。 達真堪布 當我們在世間有一些成就的時候,難免會遭到身邊很多人的嫉妒甚至誹謗,這是正常的。因為凡夫的本性就是這樣嘛!衹要自己不為這些動心,不要因此而煩惱,就可以了。 達真堪布 我們從小到大,為什麼總是有想不開、想不通的事呢?為什麼不是苦就是愁呢?因為自私自利、心胸狹隘,為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對方,不會圓融、不能容納。我們想解開這個束縛,想讓自己的心解脫,就要發大心、發大願,發饒益眾生的心。沒有自私自利,才沒有煩惱,沒有痛苦。 達真堪布 作為大乘修行人,我們都發了利益眾生的願。但是能不能真正利益到眾生,首先要看內心有沒有貪心、嗔恨心等煩惱,有沒有自私自利的想法。若是沒有,即使你不會講那麼多道理,也不能做那麼多事情,你的一言一行也能真正感化眾生、利益眾生。 達真堪布 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經常都是淚流滿面地做早晚課,要麼是感恩,要麼是懺悔。過了幾個月、幾年,這些儀軌偈頌都念的很流利了,但是內心的覺受卻沒有了。再修下去,也許就變成佛法的油子了。為什麼會這樣?就是沒有拿佛法來對照自己,改變自己。 總171頁:上一頁下一頁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第16頁第17頁第18頁第19頁第20頁第21頁第22頁第23頁第24頁第25頁第26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3頁第34頁第35頁第36頁第37頁第38頁第39頁第40頁第41頁第42頁第43頁第44頁第45頁第46頁第47頁第48頁第49頁第50頁第51頁第52頁第53頁第54頁第55頁第56頁第57頁第58頁第59頁第60頁第61頁第62頁第63頁第64頁第65頁第66頁第67頁第68頁第69頁第70頁第71頁第72頁第73頁第74頁第75頁第76頁第77頁第78頁第79頁第80頁第81頁第82頁第83頁第84頁第85頁第86頁第87頁第88頁第89頁第90頁第91頁第92頁第93頁第94頁第95頁第96頁第97頁第98頁第99頁第100頁第101頁第102頁第103頁第104頁第105頁第106頁第107頁第108頁第109頁第110頁第111頁第112頁第113頁第114頁第115頁第116頁第117頁第118頁第119頁第120頁第121頁第122頁第123頁第124頁第125頁第126頁第127頁第128頁第129頁第130頁第131頁第132頁第133頁第134頁第135頁第136頁第137頁第138頁第139頁第140頁第141頁第142頁第143頁第144頁第145頁第146頁第147頁第148頁第149頁第150頁第151頁第152頁第153頁第154頁第155頁第156頁第157頁第158頁第159頁第160頁第161頁第162頁第163頁第164頁第165頁第166頁第167頁第168頁第169頁第170頁第17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