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十九頁,壬二、顯理性

淨界法師:楞嚴經

這一科講到明藏性即水大性。前一科是先破妄執,也就是說我們一般凡夫的心都是心外求法,而心外求法的結果,會產生兩種情況:第一個我們認為一切法是因緣生,外在的因緣創造了宇宙間的諸法;或者說是自然而有,宇宙間是沒有理由的,生命只是一個偶然,它是自然而生也自然而滅。所以我們向外攀緣的結果就只有兩個:一個諸法因緣生,第二個是自然而有,這兩個最大的錯誤都是沒有把生命的根源找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痛苦永遠不能消失,因為我們沒有找到痛苦的根源在哪裡?所以佛陀必須先破妄執。

說一切法因緣生,是四大和合產生種種的變化,身為一個和合的東西,它每一個東西都應該有一個能生的自體才對啊!但事實上這個水,它也不是從月亮而生,也不從水精珠而生,那構成和合的自體都不能生,合起來怎麼能夠生呢?所以這不合道理的。我們應該只是說,假借月亮跟水精珠的和合,把水顯現出來,不能夠說把它生出來,因為它本來就無生,它只是因緣的顯現,是這個意思。破妄以後接下來要顯真,開顯真實的理性。這水是從什麼而來的呢?

性體圓融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週遍法界。

水大之體性,是從哪裡來?阿難!你尚且不知道,這水大的體性是我們的一念心性當中本來具足,怎麼說呢?從兩個角度來說:性水真空,心性中的水大是本自真空的,它是一種空如來藏,雖然空,但性空真水,在真空的心性當中,又具足十法界染淨的水大之性,有不空如來藏。我們這一念心雖然是真空,但是又具足了十法界的水大之性,雖然具足水大之性,可也本是真空。這是講到性具的思想,性具是建立在無生的基礎之下而安立的。

看性體:清淨本然,水大之相是離一切相的,為什麼要離一切相呢?因為水不能有固定的形相。你說它一定是像海浪一樣的波濤洶湧,若它固定了,波濤洶湧這水就不能產生平靜的相狀。所以水有無量相,有無量相所以我們只好說它是離一切相,它沒有固定的相狀,但它可又是週遍法界,你看天堂也有水,地獄的眾生他也有他熱惱的水,各式各樣的水都有,週遍十法界,它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地方講出水大之性,是心性本具、是清淨本然、是週遍法界的。

相用個別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一處執珠,一處水出,遍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水大之用:水到底是什麼因緣顯現?有三個因緣:第一、我們心性的迷悟,你對事情的看法,迷悟的淺深;第二、你產生什麼樣的一個染淨正反兩面的思想;第三、你創造一個什麼樣的善惡業力而顯現出來。也就是說,眾生隨在一處來執持水精珠,就有一處水顯現出來,若眾生在整個法界當中來執持水精珠,那麼整個法界就顯現出水出來。既然能夠遍滿整個法界流出水來,那這個水怎麼有固定的處所呢?它完全只是我們的心量跟業力的顯現而已,你哪一個地方有業力,哪一個地方就顯現。天堂有這樣的業力就在天堂顯現,你到地獄去就由地獄顯現,它沒有固定的方所,完全是由業力決定的。

壬三、斥迷惑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當我們今天去找水大的性相的時候,你向外攀緣的時候,缺乏迴光返照的圓頓止觀的時候,那我們就會認為是因緣而生,是自然而有,其實都是一種向外攀緣的分別心的計度,而這樣的結果,只有言說的相狀,你都找不到它真實的義理。水從哪裡來?主要的就是你的思想,我們說業力,其實這是很粗糙的,就是你的一個思考模式而創造了你的生命。所以你最初的靈動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的心量,你的智慧的判斷力,然後影響你整個生命的現狀,我們講心境決定處境。

我要講一隻小蜘蛛的故事:有三個朋友在花園中散步,看到一個房子,這房子的牆角下有一隻小蜘蛛,這只蜘蛛因為肚子餓要去吃東西,就由牆角要往屋頂上爬,爬到中間的時候,有一片潮濕的牆壁,所以它爬到那個地方就掉下來,每次爬到潮濕的地方就掉下來,蜘蛛又往上爬,一次一次的週而復始。這三個人看到這蜘蛛的相貌,想到個人的生命,就迴光返照,照到自己的生命:

第一個人他的心跟境接觸的時候,他深深的嘆一口氣,唉呀!這個蜘蛛就跟我一樣,一生充滿了挫敗。你看前面牆角的潮濕是如此的明顯,一生當中勞碌無功,我空有無量的才華、能力與精神體力,但是被挫敗所障礙。所以他看到了這件事情產生了自暴自棄,反正努力沒用,你蜘蛛再怎麼爬你也爬不過去,你倒不如放棄,反正人生就是這樣,充滿了挫折,充滿了失敗,所以我只好選擇自暴自棄。這種人一輩子沒有希望,來生也是沒有希望,因為你的思考模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你有這種思考模式,你這種人大概在世間上上等、中等、下等人,你是屬於下等人,一輩子就是抱怨,怨天尤人,就是這樣子。因為你的思考模式不能改變,你業力不能改變,你生命的顯現就不能改變。我們要知道一觀念,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很公平的,你給它什麼訊息,它就怎麼顯現,心境決定處境。

第二種人,他看到這只蜘蛛,他得到一個啟示,這個蜘蛛跟我一樣,生命中充滿了挫折,但是其實這個牆壁的潮濕只有中間這一塊,它只要轉個彎的話就過去了,你不一定要直走,不要從這邊走,其它的路可以走,退一步海闊天空,什麼事不一定要硬著幹。所以他從蜘蛛的挫折當中,看到了生命的轉機,原來人生是可以有無量的可能性,我可以選擇往東往西,可以善巧方便來面對我們生命的逆境,所以他從逆境當中看到了轉機。很多事情不要直來直往,等待時節因緣是很重要的,這是第二種人。這種人大概是中等人,他慢慢有一些方法來處理生命的逆境。

第三種人是高等人,他看到這蜘蛛以後,他迴光返照,他說身為一隻蜘蛛,尚且不屈不撓,我今天貴為人身,我有多大的潛能沒有發揮出來,人定勝天,我有無量無邊的潛能,只要我不放棄,這些逆境是算不了什麼的。他能夠從外境找到內心中的潛能,上等人,生命是操之在我,我只要願意改變,我的內心改變,外境就改變,心境決定處境。

所以我們看到同樣一個蜘蛛,去做一件事情遇到了逆境,三個人解讀不同。第一種人把逆境是當作是生命的挫敗,而自暴自棄,這種人一輩子跟失敗是畫等號的,他那個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的業,那個生命體不會太美好。第二種人是從挫敗逆境當中看到了生命的轉機,它開始去化解問題。當然他還是被動,但他能夠從被動當中去處理障礙。第三種人是化被動為主動,從生命的潛能來化解逆境。所以我們要知道,其實你今天的生命現象,我們不要說是從業力而來,這樣講是很粗,就是你的思想。所以你平常日常生活你看到事情,你要經常注意你是怎麼想的這很重要,影響到你的來生。生命不是上帝創造出來的,生命是你的思想創造出來的,你有什麼想法,你來生就會現出什麼相貌出來。

《楞嚴經》講的很清楚,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你有什麼心態你就有什麼生命。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讀聖賢書?就是學習聖人的思想,你要學他的思想,你就會產生他的行為,你未來就會產生他生命的現象。我們這一念心很公平,你怎麼去薰習它,它就怎麼顯現出來。講實在話你的思考模式不改變,你的生命不會改變,因為它是根本。所以我們一定要去了解這個道理,什麼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我們要不斷的學習聖賢之書,明白聖賢之道,提升自己的見地,你才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辛四、明藏性即風大性。(分三:壬一、破妄執。壬二、顯理性。壬三、斥迷惑。)

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當下具足風大之性,風大之性是我們心性本具,風大之相是假借因緣而顯現出來。一個是理具,一個是事造,性是理具,相是事造。不管理具,不管事造,都不離開我們一念心性當中,這才是生命的真相。

壬一、破妄執。

破除凡夫外道的和合跟不和合的兩種妄執。

淨界法師:楞嚴經

總標風性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梨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

風大之體:阿難!風大是沒有真實不變的體性,怎麼說呢?因為它動靜無常,風有時候動態的吹來吹去,有時候是靜態的就沒有吹了,所以它沒有一定的常態,有時候動,有時候靜,動靜不決定,這是風大的體相,而風大的相用要假借因緣而顯現。什麼因緣呢?比方說,阿難!你平常有時候整理穿著衣服,而入於僧團的大眾當中,去做早晚功課,你穿僧伽梨,三衣當中的大衣,一般是九條的,最多到二十五條,假設是九條衣,你穿大衣在大眾當中做功課的時候,當拜佛拜下去的時候這衣角會震動,衣角震動就會產生風去觸動旁邊的人,旁邊的人就會有感覺微風吹拂他的臉面。你拜佛拜下去的時候,旁邊的人就感到有一種風出現來吹他的臉。這是講風大之相,是假借因緣而顯現。

征問原由

此風為復出袈裟角?發於虛空?生彼人面?

風是從哪裡來呢?你說袈裟的震動才產生的,是袈裟的衣角產生的?或從虛空產生的?還是這個人的臉自己產生的?

別破妄執:破從衣生

阿難!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阿難!假設這風有一個來的自體,這個自體是從袈裟的衣角而出,先提出這樣的假設,這以下從兩個地方破:

一、若風是從袈裟而出,那這樣子會有什麼問題呢?汝乃披風,那你的袈裟當中就具足風大,所以你披衣服的時候就等於披上一件風一樣,因為衣跟風是合為一體,風從你袈裟而出,那你披衣服的時候就等於把風披在身上一樣,因為衣跟風已合為一體。這時候其衣飛搖,風大跟衣服合為一體,我們知道風的意思是一個搖動的,所以你的衣服也變成搖動的。這樣子應離汝體,你今天的衣服是跟風合為一體是搖動的,那麼你把衣服穿在身上,這個衣服應該搖來搖去,最後應該飛離你的身體才對啊!為什麼你衣服還在你身上呢?你看我們風吹過來吹過去,風是來來去去的,那衣服在你的身上也應該來來去去才對啊!事實上不然,我們衣服穿上去,這衣服就安住在我們色身上。所以你不能說衣服跟風是合為一體的,不能這樣講。

二、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阿難尊者產生執著,認為風跟衣服是一體的沒有錯,只是風有時候動,有時候靜,它動的時候就出來,靜的時候就隱藏起來。他提出這樣一個反相執著,佛陀就開始破。

佛陀說:好!風跟衣服是一體的,它有動的時候顯現出來,它靜止的時候隱藏起來,那你應該要去看一看,我現在講堂當中說法,我穿著九衣,我的衣服在法會當中垂下我的衣角,那你們看一看我這九條大衣,裡面藏著風,你們找找,從上到下找找看,這風到底藏在何處?不應該說衣當中還有藏風的處所,你就是整個衣服看遍了,你也看不到藏風的地方,所以你不應該說它靜止狀態的時候是藏在裡面,不可以這樣講。所以風從衣服中出來,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你找不到風的地方。

破從空生

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虛空,云何風出?

若風是從虛空當中產生的。這地方也是有兩段來破:一、汝衣不動,何因無拂?風既然是從虛空產生,那你就不需要假借衣服的震動,但事實上我們衣服不震動,我們不去拜佛的時候,那為什麼沒有產生風來吹拂對方的臉面呢?只有我拜下去的時候,才會產生風來吹拂對方的臉面呢?所以既然要假借衣服的震動,就不能說它是從虛空而生。

第二段、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既然虛空是恆常存在,那風也應該經常的吹動才對。既然虛空跟風大是合為一體的,那風沒有的時候,有時候是靜止狀態,風跟虛空是合為一體的,有虛空就有風,有風就有虛空。這樣子講,假設沒有風的時候,那虛空也應該要消失掉,因為這兩個合為一體,沒有風就沒有虛空。

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虛空,云何風出?我們在沒有風的狀態,我們尚且可以感覺得到這時候沒有風,但是又有誰能夠看到虛空消滅的狀態呢?虛空是無形無相它怎麼能夠消滅呢?假若虛空是有生滅的相狀,那它就不能叫虛空,因為虛空是不能有生滅變化的相狀才對的。既然名為虛空,它就不能生起風大,因為風大是有來有去,有時候動態,有時候靜態,是變化的,但是虛空不能變化。所以你不能夠說虛空跟風是一體的,所以我們說虛空產生風大,這不合理的。因為一個是恆常存在,一個是有來有去,這兩個性質是不相符合的。

破從面生

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若風大是生自於被吹拂的臉面,跟一個人的衣服有沒有震動是沒有關係,這個人的臉自己產生風大,跟別人的衣服沒有關係的。既然對方的臉可以產生風大,那他的風應該吹到你的臉才對啊!你跟他對面站的時候,他的臉產生風,那他的風應該吹到你的臉才對啊!為什麼反過來,你整理衣服的時候,是你產生風去吹到他的臉呢?那跟事實不符。他能夠產生風,應該是他產生風來吹你的臉,而我們反過來是我們整理衣服的時候,風去吹他的臉,這跟事實不符。

總破直審

汝審諦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參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

我們應該要很深入的去觀察風大從哪裡來。比方說你看我們整理衣服的時候,是從我們這個地方生起的。你看你跟他的互動,你在整理衣服,你在拜佛產生了震動,這個臉是對方的臉,虛空是永遠寂然不動的,它根本沒有在那邊流來流去的相狀,這三個東西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一個是你的衣服、一個是對方的臉,中間有很多的虛空,那麼到底風從哪裡來呢?我們可以說風空性隔,風大跟虛空的體性是完全不同的,風是動來動去的,是一個動態的,虛空是永遠保持一種不生不滅的相狀,而風大是有生有滅的相狀。這兩個體性根本是相違背的,它既不會互相的摻雜和合,也不可能上下結合,那麼風大從哪裡來?不應風性無從自有。你不能說這個風是沒有因緣自然而生,你不能這樣講。

這地方,在禪宗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公案:六祖大師有一天去參加一個弘法的法會,這時候吹來一陣風,風吹動了幡。有一個禪師說:是風先動,才帶動了幡動。另一個禪師說:不對,幡先動,才產生風動。風動產生幡動,或者幡動產生風動,六祖大師說:通通不對,是仁者心動。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其實這兩個人講話,當然你也可以說他們兩個都對,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要分析一個道理給你聽聽看:

說因為風動產生幡動,他也沒有講錯,說幡動產生風動,也沒有講錯。錯在哪裡?諸位你知道錯在哪裡嗎?錯在這兩個心外求法,他看到生命的現象。六祖大師講:仁者心動。他看到了整個生命的根源,問題在這個地方。這個都是表相,你心不動,風也不會動,幡也不會動。所以,我們一個人總會習慣說外境跟我內心是沒有關係的,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我遇到了一個逆境,我遇到了挫敗,我們的心本身會認為逆境本身是真實的,挫敗本身是真實的,我們不認為它是從內心而來,我們不這樣認為,所以我們永遠沒辦法改變它就在這個地方。你看我們一輩子有多少痛苦,有多少挫折,我們都沒辦法改變,因為我們認為它跟我們的心沒有關係。所以你不從內心改變,它就永遠不斷的出現。

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你一定要去徹底的看到你的生命到底是從哪裡而來,你才有辦法改變它,否則你一輩子也改變不了它,你就被它牽著走,你永遠是被動。你不了解生命的真相,你就被生命牽著走,它要你怎麼樣,你就怎麼樣。你了解生命的真相,是我要怎麼樣,你自己可以設定一個目標,我希望來生變成怎麼樣,你變成一個主動。這兩個完全不一樣,轉被動為主動。

你一個人不了解生命的道理,那你的生命只有一種情況,那叫做天定勝人,你的生命上天安排的好好的,你一點都沒有辦法,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是你生命的寫照。你了解生命的道理,你是人定勝天,生命是你自己決定的。我希望變成一個極樂世界,我內心當中開始去培養生起極樂世界的思想模式,我開始去發願,產生對淨土的信心,對阿彌陀佛的皈依,你的極樂世界就顯現了。你了解道理以後,生命是可以規劃的,你不了解道理,生命由不得你規劃,生命幫你規劃,你只好被動的配合。

所以我們講明白道理跟不明白道理差在哪裡?一個是被動,一個是主動,差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看六祖大師講仁者心動,六祖大師他開始在主導生命了,講風動、幡動的人都被生命所主導,差在這裡。

壬二、顯理性。

淨界法師:楞嚴經

性體圓融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週遍法界。

風大之性,它從哪裡而來?它不是從衣服而來,也不是從虛空來,也不是從對方的臉中產生,其實它是從我們一念的如來藏性而來,也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而來,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心性中而來。怎麼說呢?因為性風真空,風大之性是本自真空的,它是一個空如來藏,所以我們會覓之了不可得。性空真風在真空的心性當中,又本自具足十法界的染淨的風大之性,它是不空如來藏。在一念心性當中具足了空跟不空兩種如來藏,在一念心性當中法爾具足,你說它有,你找不到它的存在,你說它沒有,它又有這樣一種潛伏的功能,存在那個地方。

所以說它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它本身是離一切相,所以他有無量相的可能性,它不但是有無量相的可能性,而且週遍法界,它週遍整個十法界,它可能會顯現出天堂溫暖的風,也會顯現地獄的暴風。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都在我們心中同時具足。它到底是怎麼顯現,是好的,是壞的呢?

相用個別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週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身為一念心性,它具足這麼多無量可能性的風大,它產生的原因有三個條件:第一、你內心迷悟的差別。一個不相信因果的人,這風大顯現出來就很可怕了,非常可怕!一個相信因果的人他的風大就比較溫和,一個能夠培養極樂世界心情的人,他就出現極樂世界的微風,你有各式各樣的思想,這世間上就出現各式各樣的風出來,跟我們內心的迷悟的思想是有關係的。

第二、跟你所造的業力有關係,你有什麼思想,遇到什麼因緣就會造很多很多的業,這個時候就把你心性當中本具的風大,就把它表現出來。所以佛陀說:阿難!你一個人去震動衣服就有一個處所產生微風出現,假設法界當中都去震動無量無邊的衣服,就有無量無邊的風在國土當中吹起。所以風大之性是週遍整個世界當中,哪有它固定隱藏的處所呢?你說它從哪裡來,它就從法界中來,從無量無邊的一念心性中來。

壬三、斥迷惑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一個愚癡的凡夫跟外道,他根本缺乏大乘的觀照力,所以心外求法,就把它當做因緣而生,或者自然而有,這都是虛妄的分別計度,只有言說相,沒有真實的義理。所以你看,到了大乘的佛法,破因緣、破自然。我希望我們在破的時候,你要知道它所破的不是它的理論基礎,是破它的自性執。因為因緣、自然,在日常生活我們有時候也會善巧運用,比方說我們中國的文化,在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之前,華人社會的立身處世之道,其實就是兩個觀念:一個因緣,一個自然,兩種而已。

因緣的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的孔孟之道。有人跟孔子講一句話說:孔夫子!我講實在話,你提倡周禮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合時宜,你不可能成功的。春秋五霸每一個人要的就是把軍隊弄大,版圖弄大,追求的名聞利養,每一個人都想稱霸天下,你這種遵守禮法的禮節根本不可能實踐。孔夫子說:我知道不能實踐,但是我知其不可而為之。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在孔孟之道是強調因緣的,他強調世間上要有所作為。因緣就是有所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你看到整個思想,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它都是從因緣當中去建立他的人生觀,有所為。

道家老莊的思想,是完全相反,他強調無為。你看老莊很強調自然之道,人不要去想那麼多,做這些是多餘的。他講出一句話說:天道有常,不因堯存,不因桀亡。天道冥冥當中有它一定的規則,你不要多事,他不會因為堯,一個賢聖的君王出世而存在,它也不會因你一個桀而毀滅。你該怎麼樣,你就會怎樣,你一切的努力都沒有用的。老莊的思想就是你生命當中只要做一件事情,順其自然就好。生命的可貴就在於生命的自由自在,你去做這麼多事,給自己弄這麼多痛苦,結果你也很痛苦,別人也很痛苦。

這兩種思想當然在我們華人社會,就構成一個有所為跟無所為的道理。這兩個思想你不能說它錯,你看我們有時候,你看我們處理人事,你看身為執事,學院出了事情你怎麼辦?你只有兩種選擇:第一個有所為,馬上辦。但是有些事情你不能處理,越處理越糟糕。你幹過執事你就知道,有些事情不處理比處理還好,因為時節未到,所以你必須忍而未發,待其時也,等待是一個很重要的智慧。因為因緣沒有成熟,你越處理,它事情本來是一分變成三分。所以你不要以為無所為不重要,很多觀念都在無所為當中,把事情讓它自然化解掉。那到底事情是要無所為,還是要有所為?那就是看著辦。這兩種思想錯在哪裡?錯在心外求法,他們兩個沒看到生命的真相,是錯在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講一句話很重要,說你:妙達無生,你講空也可以,講有也可以,空有皆是方便。

你今天把《楞嚴經》讀通了,你看儒家思想,看老莊思想,通通是善巧方便。你看順境的時候有所為,君子要能夠把握你的好時機,開創未來,處逆境要安住不動,要以無所為,這個時候少動,多做多錯。你身心狀態已經不對了,講實在話,你不要講話,一個人情況不對了,你講話就得罪人,少講話讓它這段時間趕快過去。其實你不能說因緣錯,也不能說自然錯。

所以你看佛陀他訶責因緣,訶責自然,不是訶責這兩種善巧方便不對,是這兩種人沒有看到生命的根源,心外求法產生自性執。你執著一定要因緣,執著一定要自然,是錯在你一定要這樣做,錯在那個一定。

你要知道一切法是無生,有時候因緣,有時候自然,這都是生命的善巧,你就通通是對,對跟錯是一念之間。所以你要是會讀書的人,你把《楞嚴經》讀通了,世間法就是佛法,你要是不會讀書的人,什麼東西都是世間法,你講的話全部都是世間法,跟道不相應。

那麼問題點在哪裡呢?問題點你要知道生命從哪裡而來,你知道這個根本以後,那你在整個生命過程當中,你就知道你有一個目標,在這過程當中,任何人的智慧聖賢之道,都是你一個善巧方便的法門。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根本問題參透,就是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個關鍵參透了,所有世間的學問你都可以善巧的運用。妙答無生,說空說有皆是方便,說因緣說自然皆是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