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184頁,我們講到,
己一、總顯三學以戒為本
這一段是講到我們在修習《首楞嚴王三昧》的道場,就是保護我們「止觀」正道的一個處所。處所有兩個:一、戒法,二、咒語,這二個都是保護止觀的處所。這一大段等於開始講到大乘的戒法。在講大乘戒法之前,先把大小乘戒法的觀念,先作攏總的說明,這你進入到經文你就容易了解。
聲聞是從事相上來安立戒法,它所攝受的是偏重身口二業,大乘是從理性上來安立戒法,他偏重在收攝這一念心。聲聞戒的安立他從事相上,他為了要令正法久住,所以聲聞戒的制戒,他是隨犯隨制的,有眾生犯戒了,佛陀開始制戒,佛陀不能夠在眾生沒有犯戒的情況之下來制戒,因為聲聞戒的基本精神就是從事相上安立。每一個地方,佛陀出世的環境不同,當然制戒有所不同,聲聞戒佛陀不能夠頓制。
但是菩薩戒是約內心安立,我們看《梵網經菩薩戒》,佛陀是一時頓制菩薩戒,不必有人犯戒,它超越時空,不管在什麼環境之下都是這樣制。
在這兩種不同的精神當中,一個是事相的安立,一個是理性上的安立,就產生不同的效果。在聲聞戒當中戒定慧是獨立的,你看我們在天台宗,把小乘教叫「三藏教」。為什麼叫三藏?三藏就是經律論,這三種教法是獨立的,叫「三藏教」。我們在學聲聞戒的時候,聲聞戒法、聲聞的定跟聲聞的慧是各自獨立的,沒有人說你持戒就能產生禪定,那是兩碼子事;你有禪定就能產生無常、無我的智慧?這也是沒有關係的。
所以在聲聞戒的戒定慧是各自獨立的,因為它理觀跟事修是分開。大乘戒法就不同,它理觀當中有它持戒的事修,它持戒的時候也要有理觀的幫助。大乘戒法的特色是,三學是互含互攝的。你講大乘的戒,它一定有大乘的止觀的觀照在裡面,你講大乘的止觀,它一定有大乘的戒法在那個地方防護的。
大家要把這觀念弄清楚,你才知道以下的殺盜淫妄四種戒法,其實跟聲聞戒所說的是完全不同。海公一再強調,你要把這一段的四種清淨明誨,跟聲聞戒的四重戒法是要區隔出來,完全不同。一個是約心安立,一個是約身口的事相安立。
引律標宗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佛陀在講道場之前,先講以「戒」來當做道場。佛告阿難尊者:你過去應該聽過我講到「毗奈耶」,毗奈耶翻成中文叫毘尼,毗尼翻成中文叫「律」,調伏的意思。佛陀要我們依止律來調伏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而遠離過失,叫「毗奈耶」。「毗奈耶」當中有三決定義;「決定」是不可改變的準則。佛陀出世有些準則是因當時環境而改變,有些戒佛陀有制,有些戒佛陀沒有制,但是有些原則是不能改變的,過去諸佛如此,現在諸佛也如此,未來諸佛也如此,這就是三種不可改變的原則。
三學次第
所為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哪三種原則呢?「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你讀到這個地方,你就知道這是大乘戒,三個是有它的次第的。大乘的戒法是「攝心為戒」,小乘的戒法是收攝身口的,大乘是收攝我們放逸散亂之心,叫做「戒」,慢慢的收攝久了以後,我們成就一種專注的禪定,由禪定的寂靜中開發心中我空法空的智慧。這是三種成就真實無漏功德的修學的方法,依止三種方法而成就無漏的功德。
蕅益大師他講到淫戒的時候,他把三種關係講清楚,他說:淫戒首先先斷身業的淫慾,但是它主要思想還依止一念心而修學,依止一念心性而修不淫,不淫它也是空假中三觀這樣觀照,它第一個是達到身業的不淫——「攝心為戒」,第二內心的不淫——「定共戒」。
蕅益大師講:這叫定共戒,他的攝心當中已經有一專注的禪定,這個禪定是大乘的禪定。第三個是、斷性亦無,那就是道共戒。大乘的戒法三學是互含互攝,依止他內心的淺深而安立。大乘戒法它完全是依止一念心,而安立戒定慧,從身業的防護,內心的防護,到最後對治能所。
己二、別示四重以彰無漏(分二:庚一、牒徵。庚二、詳示)各別顯示大乘的四重戒法,來彰顯無漏的功德,這當中有兩段:第一個牒徵。第二個詳示。
庚一、牒徵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阿難!在大乘的戒法當中,應該用什麼樣的戒法來攝持放逸散亂的心呢?如此才可以稱為大乘佛法當中真正的持戒?佛陀先提出這樣一個徵問,說大乘戒法它是以攝心為本。
庚二、詳示(分四:辛一、淫戒。辛二、殺戒。辛三、盜戒。辛四、大妄語戒)辛一、淫戒
「戒」禁止的意思,主要是戒止我們身口意的淫慾;戒法是能對治,淫慾是所對治。能所雙舉叫淫戒,也可叫戒淫;一個能對治的法,一個所對治的煩惱。
持戒功德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持戒的功德。假若在三界中的六道眾生,他的內心已經不生起淫慾的念頭。有什麼功德呢?不隨其三界的生死相續。因為三界就是以淫慾為正性命,以淫慾為生死的種子,既然種子消失了,那當然就沒有這種果報。說明「其心不淫」:你內心當中不淫慾,不是我們平常住在道場,我們平常在那個地方拜佛靜坐,這叫其心不淫,不是這個意思,這叫緣缺不生,沒有因緣的刺激,你不生起淫慾,這跟這個地方不太一樣。
其心不淫,是說你內心產生一種觀照的對治力,一種防護的道場的力量生起、防護力生起。這個地方的「其心不淫」,其實他是講出一個目標,後面蕅益大師會解釋它的過程,它有三個次第,身業的不淫、意業的不淫,連能對治的心也不可得,最後是覓心了不可得,根本就沒有淫慾這個念頭生起來。這才叫其心不淫,它是有三個次第。本經在修學淫慾的目標是「其心不淫」。
犯戒過失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一個修行者沒有調伏淫慾煩惱的過失。我們修學大乘的三昧,不管你是修耳根圓通或念佛三昧都好,我們剛開始的目標是要脫離三界的煩惱,如果因地沒有在止觀當中,建立四種清淨防護的道場,沒有把最初的淫心加以對治,結果是三界的塵勞是不可能出離的。會產生什麼結果?「縱有多智禪定現前」。我們在心中聽聞佛法產生多聞的智慧,心中能夠善巧的分別各式各樣的法義,乃至於禪定現前,這地方的禪定應該指的是欲界定跟未到地定,因為初禪以上根本不可能有淫慾的念頭。
假設你在因地沒有把淫慾念頭調伏,一路的在禪定跟智慧的加持當下,反而助長淫心的勢力。然而這樣會什麼結果呢?有三個結果:
一、必落魔道,在三界當中,魔道就是以淫心為他的根本,魔道以淫慾為根本。有三種的差別:(一)、上品魔王。魔王他有什麼特色呢?有三種特色:第一個,慾望熾盛,魔王的貪慾煩惱很重。第二個,福報很強,魔王在因地的時候很喜歡修福報,他做慈善事業、齋僧、蓋道場…,他福報特別大。第三個,內心特別靈巧,他很有智慧。以三種的特色而做魔王,當然這種人是福報很大,禪定智慧也特別高,叫「魔王」。
二、中品魔民,他各方面的福德、禪定智慧都次一等的,變成男眾魔王的眷屬。
三、而下品就變成女眾的眷屬。彼等魔民魔女,都有他各自的魔子魔孫,自己都認為自己已經成就無上之道。
成為魔道,第一個關鍵就是先起邪見,自己認為淫慾是種功德之相、不障道!他一定是以這樣的邪見產生。這地方講到你因地發心,沒有把淫慾的煩惱調伏,結果你整個禪定智慧的加持,反而往魔道的方向去。這是講到它的過失,這以下佛陀對末法眾生提出警告。
預記末法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預言說:我在的時候當然沒問題,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過失相很清楚。但到末法時代有兩個問題:一、眾生本來就障深慧淺,他也沒什麼判斷力。二、去佛久遠,邪見熾盛,造成末法一個魔強法弱的時代,正法的勢力已經單薄了,邪知邪見魔法的力量特別的強盛,這時候魔子魔孫就出來活動了,很多很多的魔民、魔女遊行於世間。遊行於世間,幹什麼呢?
廣行貪慾。「行」包括它實際的行動,也包括它口業的宣揚。他宣揚淫慾是種功德之法、是助道之法,來鼓動眾生心中的貪慾,而且以善知識自稱,使令很多眾生受到這種邪知邪見的誤導,而墮落愛見之火坑,而失掉菩提正念。
末法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邪正不分,不知道什麼是通往涅槃的路,也不知道這是走向魔道的路,也不知道這是走向地獄的路。有人說:欸!為什麼這個人造罪這麼重,他為什麼不直墮地獄呢?為什麼先到魔道去呢?因為他福報還在,他福報很強。
一個人要墮地獄之前,他善業要先表現出來,善業很強,他必須要把他的福報花光了以後,它後面會說,我這些魔子魔孫福報享盡以後是直墮地獄。他雖然心術不正、邪知邪見,但是他可以是修些福報,所以先到魔道裡面去受用福報,等到福報享盡直墮地獄。在末法時代正知正見的善知識少,所以他們就開始出來活動。這是佛陀的預言跟警告。應該怎麼辦呢?
諸佛教誨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你要輾轉的教化世間人,在修學大乘的三昧,不管是《首楞嚴王三昧、念佛三昧》,一定要斷除心中的淫念,因為這是魔道之因。這是過去諸佛、現在諸佛、乃至於未來諸佛,決定不可破壞的一種清淨而明智的教誨。應該怎麼斷?為什麼要斷淫慾呢?佛陀就講出一個道理。
「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阿難你應該知道,假設我們因地的時候,沒有斷除我們淫慾的念頭,而修行禪定跟智慧,這有什麼過失呢?譬如你現在想要吃飯,但是你沒有拿米來煮,你用砂來煮飯,用大火來蒸熱砂石,希望砂石變成飯,經過百千劫的時間,它只變成熱砂。為什麼呢?因為砂不是成就飯的正因,因果不相符合。你用有所得的攀緣心,產生淫慾為根本,你怎麼能夠成就諸佛菩薩不生不滅涅槃的功德?因果不相符。
菩提之本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假設我們以貪愛淫慾的身心,依止這樣來修學佛陀的妙果,在過程當中雖然成就多聞的智慧,乃至於有少分的禪定,但是因為淫心沒有斷除,皆是淫根,因為你以淫慾為根本,結果是根本成淫,結果所有的禪定智慧都加持在心中的淫慾當中,結果輪轉三塗,先到魔道裡面享受天福,最後直墮三惡道,是決定不能出離三界的。三界都不能出了,更何況是如來涅槃的清淨之果?又怎麼能夠修證呢?
應該怎麼辦呢?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冀。本經在斷淫心,它的重點在「淫機」;「淫機」就是淫慾的念頭,一種不如理的作意。前面我們講到:「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六根當中有一個機。蕅益大師說:這個「機」跟前面那個「機」是一樣的。就是為什麼六根會活動呢?六根會向外攀緣呢?那當然就是一種無明妄想的攀緣,那個「機」,那個機關沒有把它關掉,六根就動,你把那機關關掉了,六根的功能向外攀緣就熄滅了。淫機亦復如是,就是淫慾心的不如理作意產生的相續。
那應該怎麼斷呢?要身心俱斷,斷性亦無。蕅益大師說這地方有三個次第:先求身業的斷除,這就是「攝心為戒」;再求內心的斷除,因戒生定,「定共戒」了;斷性亦無,「道共戒」了,能所雙亡,惟是一心,這是斷性亦無。這對諸佛菩薩的菩提涅槃,才可以有所期待、有所希望。諸位看看蕅益大師的註解,他老人家講得很詳細。他講到「攝心為戒」,要怎麼攝心呢?一、所攝何心,二、如何攝心。
蕅益大師說:攝心為戒,斷除淫機,到底你所攝的心是真心還是妄心?蕅益大師說:真心你不用攝,真心它好好的,你攝它做什麼?多此一舉!那自然是攝妄心。妄心它沒有自體要怎麼攝呢?妄心無體,云何可攝?
蕅益大師說:斷除妄心,主要就是「不取」,不隨妄轉的意思,這就是斷除淫機。斷除淫機不是說你都沒有淫慾的念頭,若你沒有慾念那你就不用修行,你就成佛了,當然我們是帶著淫慾念頭來修學。
問題就是你整個修學的因地發心,你要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你要告訴你自己,這不是你要的。但是它有一種等流習氣生起來,這時候你要觀照,淫慾的念頭要「不取」。蕅益大師講,主要的關係在「不取」,你觀想淫慾的念頭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本來就是沒有自體。你能夠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這就是斷除淫機方法,這個就是攝心為戒的方法。
我們會一再說明,大乘的持戒跟止觀是相配合的,它主要是不隨妄轉,不是要你把淫慾的念頭全部斷掉。那怎麼可能呢?諸位看看《菩薩戒》,菩薩戒在斷惡念是斷相續,任運的現起的它不斷。
菩薩戒有一個觀念,菩薩戒有一條很重要的開緣,它說:「菩薩為斷彼故,生起樂欲,精勤對治,而數數現行無違犯」這個菩薩他對貪瞋癡的煩惱已經想要斷除,他已經安住在不生滅心,但是煩惱還是不斷的活動,但是他已經在對治了,不隨妄轉,他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這時候不犯菩薩戒,因為你已經慢慢脫離它了。
最可怕的是你還跟它在一起,而且你還不知到怕,你也不知道它是過失,這是最可怕的!我已經知道這個人不是好朋友,我的功德都被你偷走了,但是你一天到晚跟著我,但是我已經知道你不是我的好朋友,這時候你慢慢對它產生防備心,這時候你開始在斷除淫機,這個輪盤一直在動,你把開關關掉了,但是它還有些剩餘的勢力,這輪盤的機,那個生機被斷掉了,斷相續心,破和合識。蕅益大師講:斷除淫機,關鍵在「不取」。不取就是有止觀的意思在裡面觀照力。
判決邪正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破邪顯正,如我前面所說的,修學三摩地,一定要先端正其心,這才是佛陀所說的正法眼藏。假設有人宣說,淫慾對我們修行是不障道的,而且是有幫助的,這是魔王的邪知邪見。有人說:《楞嚴經》是照妖鏡,其實主要就講到四種清淨明誨。我們講破邪顯正,修行你要很清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你才能夠一路的走上去。
《楞嚴經》很強調端正其心,就是你依止什麼心態來修學。蕅益大師說:我們剛開始修學的時候,你因地發心有錯誤還看不出來,因為你沒有什麼福報,但是到後面的時候,你會發現越差越多。有些人開始貪求慾望、貪求名利。為什麼會這樣呢?
蕅益大師說:其實他因地發心就錯誤,他自己沒有發覺,福報一加持下去的時候,那整個邪惡的力量就現出來。追根究底就是因地夾雜,他剛開始的時候沒有真正的依止不生滅心來修,最後產生後患無窮。
辛二、殺戒
「殺」,斷除有情眾生的命根,戒法是能對治,殺生是所對治,也是能所雙舉而安立這個名稱。
持戒功德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佛陀告誡阿難尊者說:阿難!在世界的六道眾生,假設內心能夠不生起殺生的念頭,前面是斷除淫機,這地方是斷除殺機,殺生那種相續的力量。你能把殺機給斷,你就不再負眾生的命債,你就不必再來三界酬償我們的命債,乃至於肉債。殺生佛陀講得很詳細,包括肉債、包括命債。
犯戒過失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佛陀為什麼要我們對治殺心呢?我們修習大乘三昧,主要的目的是要出離三界,成就菩提涅槃二種清淨的功德。假設因地中我們含有殺心來修學,而自己不知道,那最後的結果是因果不相符,那是不可能出離三界的。假設我們在因地中,有一種想要殺生的慾望念頭還在,這樣子縱有多智禪定現前,一路薰習很多多聞的智慧,也有成就欲界定跟未到地定的功力,這種禪定智慧加持在殺心當中,最後必落神道。
前面的淫慾,它的結果是魔道,這個地方是落入鬼神之道,鬼神之道也分成三品:上品之人,為大力鬼王,你的禪定智慧,你的福業特別的殊勝,變成大力鬼王,如我們世間上講某某大帝、某某國王,這個都是屬於上品的鬼王;中品的是飛行夜叉,「夜叉」指的是山神、土地、城隍,這種叫做飛行夜叉,他能夠飛行,乃至於諸鬼帥等,如某某某大將軍等等;下品的是地行羅剎,他不能飛,他只能夠在地行上走,「羅剎」就是吃眾生的血肉。
一般來說鬼神道,他們都喜歡吃肉食,你看供養鬼神一定是殺雞宰羊的,因為他因地當中都是依止殺生業力而成就神道。這種鬼跟神有點差別,神是有福德的,福德特別多的叫神,福德比較輕薄叫鬼,其實就是同一個道。他們也有他們各自的眷屬,而一切都以高慢心說自己成就無上覺道,都是邪知邪見的。這地方講到犯戒的過失,以下是佛陀對末法眾生的警告。
預記末法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佛陀預言在我滅度之後,末法當中有很多很多的鬼神熾盛在世界中,對外聲稱食肉不但不妨礙無上菩提,而且有助於無上菩提。說: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以這個當做菩提之道,在末法眾生當中會有這種情況出現。我們講殺盜淫妄,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到,本經對殺盜淫妄整個修學的重點,就是你要先端正其心,本心先修端正,我們講「誠意正心」,你才有資格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這個意思。你一開始的因地發心,先把它端正,你後面你就走得正,是這個意思。
後面的整個事修,都必須要有《首楞嚴王三昧》的正念真如理觀的配合,它的事跟理是互含互攝的。蕅益大師到後面會講到說:沒有大乘的「止觀」,就沒有大乘的「妙戒」,沒有出世的妙戒,你併失出世的止觀。大乘的戒定慧三學,它是互含互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