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講)

壬五、虛空藏觀空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六十頁。壬五,虛空藏觀空大。

淨界法師:楞嚴經

虛空藏菩薩依止空假中三觀來觀察無邊的虛空,從無邊的虛空當中而會事入理,證得如來藏妙真如性。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

「虛空藏」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菩薩因地因為修學虛空觀,以廣大的虛空為所緣境,所以成就的時候能夠顯現廣大無邊的色身,所以叫虛空藏。這個時候他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這個「如來」指的是釋迦如來,虛空藏菩薩跟釋迦如來過去是共同事奉定光佛,定光佛就是指的然燈佛,就是為釋迦牟尼佛授記的那一尊佛。當時虛空藏在然燈佛所就已經成就了無邊身的功德。

這個地方的「無邊身」,蕅益大師的註解是說,其實這個「無邊身」指的是清淨法身,不是一般外道的四空定,那個空無邊處定所現的無邊身,這不一樣。外道在因地的時候,觀察無邊的虛空,所以他色身變成虛空,顯現無邊虛空的色身。但是他顯現的無邊身是沒有理觀的,完全只是事修而已,沒有破妄顯真的效果。但是這個虛空藏菩薩的無邊身是有理觀的,是成就無生法忍所顯現的清淨法身。這個地方要加以揀別。

這個地方是講他過去的因地的修學。

後面的兩段就講到他果地的妙用。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

這個地方是正式說明他第一重的果地妙用。爾時,他證得無邊身以後,他有什麼樣的功德呢?「手執四大寶珠」,這個手,指的是他心中的智慧,他能夠以心中的智慧來執持地水火風四大寶珠,因為他觀察四大本空,猶如寶珠內外透明。這個時候他等於是用我空的智慧來執持四大寶珠。對外來說他能夠照明十方微塵的佛剎,這是外在世界的四大。前面是我空,外面的十方微塵佛剎是法空,把內在的四大、外在的四大一一都能夠化成無邊的虛空,他有這種功德力。

「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又能夠在內心當中顯現大圓鏡智,因為這個時候他的身心世界四大本空,只有一種光明智慧的顯現。這個大圓鏡智,蕅益大師說,他是證得隨緣不變之體的根本智。

「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前面的大圓鏡智是根本智,這個地方是屬於後得智。蕅益大師說,「十種微妙寶光」指他能夠隨眾生的因緣,顯現十法界的妙用。就像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就能夠現何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你歡喜看到出家相他就現出家相,你歡喜看到在家相他就現在家相,他能夠顯現十法界的種種的相狀。這種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它能夠灌十方,而且窮盡整個十方虛空的邊界,沒有時空的障礙。

這一段正式說明他能夠轉有相的四大而變成無相的虛空,這種神通道力。再看第二段。

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

前面是從有相轉成無相,這個地方是小大的沒有障礙。

第一段是說明依報入於正報,說是一切入於一。一切指的是什麼呢?是整個「諸幢王剎」,一切諸佛所教化的世界。這麼廣大的世界,都能夠進入我的大圓鏡智之內,都能夠涉入我的身心當中,我的身猶如虛空,彼此不相妨礙。這麼廣大的寶王剎,這個「諸幢王剎」能夠涉入我的色身當中。

第二段是講正報能夠入於依報,一也能夠入於一切。「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我這個色身也能夠入於十方的微塵國土,廣行弘法利生的佛事,能夠成就廣大自在隨順的功德。這一段正式說明他的這種色身,內在的色身跟外在的世界能夠互相涉入,這種事事無礙的境界。

這兩個都是指他的果地的妙用。

最後看他所證的道理。

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

這種大神通之力,這種事事無礙的境界,是怎麼來的呢?都是我在因地的時候觀察「四大無依」,這個是他的重點。他觀察廣大的虛空,觀察整個虛空當中的色法,這個地水火風,都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的,都是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只就是我們一念心的妄想的生滅而有,所謂的心生則種種的四大生起,心滅則種種的四大消滅。但虛空的體性卻是無二無別的,乃至於一切的佛國,它們的整個體性都是相同的。在相同的虛空體性當中而證得了無生法忍。

這個地方是說,他為什麼能夠成就廣大的神通,為什麼能夠成就事事無礙呢?主要是從這種虛空無二當中成就無生法忍而顯現出來。我們看總結。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佛陀問我圓通法門,我在因地是觀察虛空,就是觀察整個四大乃至諸佛國土,皆同虛空一樣是無邊無際的,而成就了妙力圓明。這個四大的色法跟無邊的虛空是互含互攝,是沒有障礙的,從這個地方成就圓通的。

這個地方我們講一下,這個四大。虛空藏菩薩是從四大當中而觀入虛空,最後證入法性,我們講色即是空。《般若心經》說色即是空,當然這個地方我們也會說。小乘佛法也是觀察色即是空,也是滅色取空。但小乘的學者在觀察的時候,他把四大之法經過無常、無我的智慧變成空以後,他就沒有作用了。他不能夠像我們本經所說的,「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乃至於能夠放出十種微妙的光明,來流灌十方盡虛空界。或者,他也不能夠說把整個諸幢王剎來入到我的色身,我的色身進入諸幢王剎,這種事事無礙的境界。為什麼?因為小乘佛法的思考是單向的,它能夠使令色即是空,但是它不能夠使令空即是色。

我想我們在因地的智慧很關鍵,你用什麼樣的思考來斷煩惱,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果證跟妙用。比方說你看到一個假相,這個假相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個法,你非常不喜歡,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把它拿掉,你採取逃避的方式。那麼未來你證得空性以後,你完全沒有作用,你不能有作用,你只有解脫障礙,但是你不能生起妙用。第二個選擇,你看到一個不喜歡的假相,你沒有必要破壞它,因為這是你的業力顯現,循業發現。

所以,大乘佛法是假相保留,但是你觀察它沒有實體,它只就是「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你沒有必要拿掉這個假相,你就把它的實體空掉。這個時候你能夠從空出假,又能夠從假入空。所以,大乘佛法在破壞煩惱的時候,是把這個假相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因為你以後還要再回來。所以《般若心經》這個觀念很重要,色即是空。你從色法回到空性的時候是怎麼回去的?如果你把這個假相破壞了,滅色取空,那糟糕了,你回不來了,你成就以後就只能夠在這個寂滅的狀態。

所以我們在因地的時候要注意,你的因地會影響到你的結果。你遇到一個你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事,你用什麼方式來轉你的心,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果位,是小乘的果位,還是別教的果位,還是圓教的果位,就是影響到你的種性。你看,同樣證得空性,小乘的空是完全什麼都沒有,我們講孤調的涅槃,孤調,什麼都沒有,沒有任何的妙用。你看大乘,證得空性以後,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到十方世界廣成佛事。那麼差別在哪裡呢?當然,因地的時候,他在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他不破壞原來的假相,這個地方是關鍵點。你用什麼去觀這個世間,久了你就產生習慣了,習慣了以後,你就改不過來了,就變種性了。所以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同樣是在處理問題,但是你的過程、你的止觀的方法,會影響到你未來成佛的快慢。這個地方很重要。

壬六、彌勒觀識大

我們看第一百六十一頁,講義的下冊。壬六,彌勒觀識大。

淨界法師:楞嚴經

彌勒菩薩在整個宇宙萬法當中的觀察,他就是觀察宇宙萬法唯獨是我們一念心識所變現,從這個地方去悟入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

彌勒菩薩,「彌勒」這兩個字是這個菩薩的姓,叫作慈氏。他的名字其實叫阿逸多,就是無能勝,他的慈悲是沒有能夠超勝的。為什麼呢?因為他過去曾經遇到大慈如來,跟大慈如來修習慈悲觀,並且發願,他希望成佛以後能夠像大慈如來一樣,成就廣大平等的悲心,故名慈氏。這是他過去的因緣。他的未來,他成佛的時候是坐菩提樹下,這個菩提樹形狀像一條龍,而且這個龍的中央有一朵蓮花的相狀,這個樹中央像一朵蓮花,彌勒菩薩就坐在蓮花的中間而成佛。成佛以後,他不像釋迦牟尼佛是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彌勒菩薩成佛以後只有三會說法,度無量無邊眾生就入涅槃了,所以叫龍華三會。

彌勒菩薩這個時候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回憶在往昔經歷了微塵劫的時間,有一尊佛出現於世,這一尊佛叫日月燈明如來,我隨從彼佛而得剃髮出家。出家以後我的內心非常愛樂世俗的名聞跟利養,所以經常遊走於政商權貴之家。這個時候,日月燈明佛看到我有這樣的一種煩惱障礙,就教我修習唯心識觀,來成就大乘的三摩地。

唯心識觀,這個地方我們講一下。唯心識觀就是說,當你遇到了任何外境的時候,你都不要去管外境怎麼樣,你就觀想宇宙的萬法其實都是你的心識所變現。宇宙萬法是我們的心所變現,從唯識的角度是從兩個層次來說:

第一個,唯識所現。唯識所現指的是阿賴耶識,第八識。我們現在為什麼會跟這個人在一起,會遇到這樣的事情?那是因為我們有這個業種子。所以,從依他起性的角度,我們過去有善惡的業力,就顯現了宇宙間的萬法出現。這個叫作唯識所現,在唯識學叫作依他起性。這一部分我們是不能改變的,沒辦法改變的,這一部分叫認命。

第二個叫唯識所變。這個就指的第六、第七了,特別是第六意識。我們第六意識去跟外在的人事接觸的時候,我們心中有我們的名言分別。名言分別,講得白話一點,就是我們有我們的思考模式。

我們心中有個人的好樂。比方說你特別喜歡吃榴蓮。榴蓮的顯現,它只就是一個水果嘛!是你過去有這個業力,所以它顯現出來。這個依他起性它沒什麼好壞。如果你認為說這個榴蓮是很甜美的,是很好吃的,那是你自己加上去的。這個就唯識所變了,這就是我們講的遍計所執性,是唯識要破的部分。身為榴蓮,它沒有所謂的好壞,也沒有所謂的甜美不甜美,它沒有這種東西,這個是你個人加上去的。不喜歡榴蓮的人說這個味道很臭。其實榴蓮也沒有所謂的臭,也是你個人的分別加上去的。

所以在唯識學的觀念裡面,把宇宙間分成唯識所現跟唯識所變,一切萬法是我們心所變現。唯識所現這一部分不能破壞,因為它是一個因果的道理。但是,唯識所變,你第六意識的分別心,這一部分是我們所要破壞的。所以唯識學的空觀是空掉什麼?空掉心中的名言分別,破遍計執。唯識學是這個意思。

也就是說,因為彌勒菩薩喜歡名聞、喜歡利養,認為這個東西會給他快樂,那麼日月燈明如來就告訴他說,名聞利養、別人對你的讚歎,這個東西,是你自己把它認作是快樂的,它本身沒有快樂。

所以智者大師說,財色名三個法,我們凡夫喜歡好樂,喜歡追求,就像狗嚙枯骨。一個很乾燥的骨頭,沒有味道,但飢餓的狗去咬這個乾燥的骨頭,一直咬一直咬,咬到最後把嘴唇咬破了,咬破以後就流血。你吃到自己的血,你就說,哇!這個骨頭很甜美!其實你吃到的是你自己的血。

也就是說,這個世間的五欲本身沒有快樂可言,它不像三寶。佛法僧三寶是真實的功德。你看我們的心跟佛號接觸,我們會產生法喜。這不是我們的妄想,而是本來就會產生功德的,因為三寶本身就是一種功德相。但是五欲不是功德相,它之所以讓我們產生快樂,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我們認為這很快樂。所以,我們是自己的妄想來帶動自己的快樂,這個就是遍計所執性。

日月燈明佛意思就是說,你追求世俗的名聞利養,你認為這個是安樂,那其實是你自己的顛倒妄想捏造出來的,它本身不是一個功德相,就教他修唯心識觀來對治這一部分的障礙。這個是他過去的因緣。

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歷劫已來,他經過多生多劫來修學這個唯心識觀,以此三昧來事奉恆河沙的諸佛。他這個修行不簡單,要經過很長很長時間的歷練,把文字的智慧轉成心中的智慧,那真的是要靠很多很多的歷練。慢慢地他整個三昧的觀照力轉深,內心當中對於世俗名聞利養的追求就慢慢地消滅,就不存在了。

當然,這個地方唯心識觀,就是觀察這個宇宙的萬法其實是我們一念的心所變現出來的,阿賴耶識的種子變現的,是如夢如幻的。所以這個地方,從如夢如幻的觀察當中來破壞我們的遍計執。這個地方是離遍計執。

至然燈佛出現於世的時候,我再進一步地觀察。遠離遍計執以後,我們這一念明瞭的心,這個依他起的心,也不可得,這一念心當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地方是遠離依他起。這一部分我們到後面再說明。

總而言之,我們要悟入圓成實性,是先遠離遍計執,破壞我們第六意識的名言分別,再遠離第八識的依他起。兩個方法,兩個過程。

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

這個地方是說明他所成就的功德妙用。乃至於窮盡虛空十方的如來,指的是正報,乃至於整個依報的國土……這整個十方當中的依正二報,有淨穢跟有無兩種的差別。淨指的是四聖法界的因果,穢是六凡法界的因果。這整個淨穢的因果,從因緣上的假相是有,從依他起的角度上說是有它的假相的,但是從它的自性來說是畢竟空的,從遍計執來說是畢竟空的。我們認為它是真實有、有自性的,這樣的執取是畢竟空的。所以是因緣有,但是自性是空,所以叫遍計本空,依他如幻。

總而言之,這整個十法界的依正二報、染淨因果,都是我一念心之所變現,我們各人可以說是循業發現。所以,我以如實了知唯心識故(「唯心識故」是指的前面的十法界的因果都是我一念心所變現),而證得唯識性。

下一段證得唯識相。「識性流出無量如來」,我遠離了依他起、遠離了遍計執以後所成就的圓成實性,這一念清淨的真如本性流出無量無邊如來的功德。這個地方是證得唯識相。我們這個次第,是先證得唯識性,再能夠證得唯識相的。所以現在蒙釋迦如來的授記,候補賢劫的第五尊佛,就是候補佛位。

這個地方是說明他的功德之相。看總結。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現在佛陀問我圓通法門,我以如實地觀察「十方唯識」。十方唯識當然就是修唯心識觀,十方唯識是先破遍計執,以空觀來破遍計執,跟遠離依他起,先證得唯識性。然後再從空出假,觀察十法界的因果各各循業發現,再證得唯識相。「識心圓明」,這一念心識的本性當下是圓滿光明,跟十方諸佛無二無別,而悟入了二空的真如之理。這當中包括遠離了依他起,也遠離了遍計執,而成就無生法忍。斯為第一。

這個唯心識觀,是先遠離對外境的執取,遠離遍計執。我們講遍計本空,思諸法如夢。其實外境沒有好壞,好壞都是我們自己內心安立出來的。這個破遍計執,是「思諸法如夢」。諸法如夢破了以後,第八識的阿賴耶識現前,再「觀心性無生」,破最後的依他起性,最後悟入圓成實性。

這個唯心識觀,在整個大乘的修學應用很廣很廣,而且非常好用。因為我們前面說的根塵識相當複雜,而唯心識觀「觀識大」。就是說,你不管遇到什麼事,總而言之你不要管外境怎麼樣,你就觀想這個外境是你一念心所變現的,是你的業力所變現的,它沒有好壞,沒有長短方圓的差別,它只是一個因緣的假相,是這個意思。

在美國有一個大學教授,有一天要去作一個演講。他的演講主題就是,我們身為一個人跟外在世界的相互關係。人活在這個世界當中,那麼人跟世界的互動是什麼關係?這個大學教授在準備資料的時候,他五歲的小孩子就在那邊跑來跑去,在那邊吵鬧。他覺得實在是受不了,隨手在旁邊拿一本過期的雜誌,翻了幾頁,看到一個世界地圖,就把這個世界地圖撕一撕,拿給這個小孩子說:你如果能夠把這個地圖重新組合起來,我給你五塊美金。這小孩子沒有看過地圖,所以教授想說,至少能夠讓他兩三個小時不會吵。把這個事情交給小孩子以後,這大學教授就繼續找資料。結果沒有多久,小孩子就把這個地圖完全黏好。黏好以後就跟他爸爸說,我已經把它黏好。他說怎麼可能!他一看,哎唷,完全正確,這世界地圖黏得非常正確。他爸爸說,你怎麼做到的?這小孩子說,很簡單啊,這個地圖看不懂,但這個雜誌的後面有一個人的相狀,那個人的相狀我很清楚。我就把這個人的頭、身體、四肢,照後面這個身體把它黏起來,前面的地圖就出來了。這個時候那個哲學教授得到啟示,哦,他知道整個綱要了。原來人跟世界的互動,人的心,你把它調正確了,外在的世界就正確了。

唯心識觀的道理就是這樣。就是說,你不要管外境怎麼樣,你心正,這一切法就正了。所以它這個方向是很清楚的:掌握你的心,你就掌握整個外境。就是你的心境會決定你的處境的。這是彌勒菩薩觀識大。

壬七、勢至觀根大

淨界法師:楞嚴經

這個根大跟前面的根大是不大一樣。前面的根大是各別的觀六根,這個地方是攏總地觀六根,等於是都攝六根。這是一個總相的觀法,看經文就容易清楚。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這個法門的當機眾是大勢至法王子。大勢至的意思就是,這位菩薩有廣大的威德力,他一舉手一投足就能夠震動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於一切的魔王宮殿,所以叫大勢至。

大勢至法王子這個時候「與其同倫」,同倫就是同類,他們在因地都是共同依止念佛法門而成就無生法忍。這當中有五十二個階位的菩薩。這五十二不是數目,是階位,是包括了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跟等覺。那麼這麼多位的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們回憶在往昔恆河沙劫的時間當中,有一尊佛出世,叫無量光佛,這當中從無量光佛乃至於超日月光佛,在這一劫當中總共有十二位的如來相繼地出世。這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最後一尊,就是超日月光如來,因為這一尊佛告訴我一個非常重要的修學法門,教我修學念佛三昧。

這念佛三昧我們先搞清楚了,後面就知道它的內涵。這念佛三昧的內涵我們解釋一下。這當中有兩層意思:

約著所觀境來說,它的所觀境有四種:就是觀想、觀像、持名跟實相。觀想就靠第六意識的想像,想像佛菩薩的依正莊嚴。觀像是你必須有一個像,放在眼前來觀察的。持名是以名號為所緣境。實相念佛,這個實相念佛的所觀境是真如實相。在本經當中,所謂的念佛三昧是偏重於前面三個,就是觀想、觀像還有持名。觀想、觀像本經叫作憶佛,憶念佛的依正的功德,持名本經裡面叫念佛,憶佛念佛。這個地方是約著它的所觀境來作區分。

約著能觀的智慧,蕅益大師把念佛三昧區分成三種:

第一個是唯念自佛。就是說,你在念佛時候,不管憶佛念佛,你的內心當中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你看有些人,他念佛的時候,他念一句佛號,他重點不是那個佛號,他重點是在觀察念佛是誰。說我為什麼能夠念佛呢?那個能念的心在哪裡?它從什麼地方而來?所以這個地方,如果是唯念自佛的話,是通於整個其他的二十四個圓通,完全相同。

第二個,唯念他佛。唯念他佛就是說,你在憶佛念佛的時候,你是完全只憶念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的依正功德。這個我們講就是有點心外求法,偏重事修,唯念他佛。

第三個是自他俱念。就是有理有事,了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從自他不二當中來念佛,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體性是無差別的。阿彌陀佛是存在我的心中,我也存在阿彌陀佛的心中,從自他不二當中來帶動這個佛號。我們常說,「托彼名號,顯我自性」,十萬億佛土其實不離開我一念心性。既然不離開我一念心性,為什麼要念佛呢?我要假借佛號把它帶出來,假借佛號把它顯現出來。這叫自他俱念。

這叫「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這個地方就是有這麼多的差別,有的約著所觀境,有的約著能觀的智,作一個區分。你這兩段大概清楚了,後面我們講到正文的時候就容易清楚。

當然,〈念佛圓通章〉跟其他二十四個圓通是不太一樣,它是一種他力法門。其他的二十四圓通偏重在自力法門。它們的差別,我們下一堂課再詳細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