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一十七面,我們看子二的「合法」。

前面一科是一個長行。長行主要講到一個長久在外流浪的窮子所發生的兩件事:第一件事講到他的善根的退失,第二件事講到他善根的修復。

那麼他善根是怎麼退轉的呢?經文上說是「捨父逃逝,久住他國」。作為一個窮子,他長時間地經過兩萬億佛栽培大乘善根,他後來是怎麼退轉的?就是他後來就慢慢地失去了佛陀的攝受。他出生的時候,可能是佛前,可能是佛後。就像我們現在,有法無人,雖然可以在佛法上做功課,但是缺乏佛陀的教導跟攝受,就使令這個善根不能進步了。不能進,當然就是退步了。所以,缺乏佛陀的攝受,這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更可怕,「久住他國」。我們說過,我們一個人不能老是停留在善根,一定要讓那個善根能夠開花結果。你要把善根,透過你的精進,快速地轉成道果。但是,這個窮子他遇到佛法以後,沒有快速地一鼓作氣,所以他永遠停留在善根。那麼經過輪迴的老病死的折磨以後,他的善根就受到很大的破壞了。一個,捨父逃逝;第二個,你不應該長久地在輪迴中待著,「久住他國」。

這個人善根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以後,他什麼時候開始反轉呢?就是父子相遇。一直等到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的出世,他的善根終於得到了修復的機會。佛陀出世以後修復這些聲聞弟子們的善根,他一開始是採取兩個手段:第一個叫做追,第二個叫做誘。

什麼叫做追呢?就是馬上的追趕。我們知道,佛陀對弟子們是有期待的,他當然要測試一下弟子們大乘善根退失沒有,所以就用大乘的功德來追他。怎麼個追法呢?就直接邀請他加入大乘佛法的行列。就說,我過去在兩萬億佛所,教過你大乘佛法的,你現在趕快回歸到我們當初的發菩提心、生生世世投入生死輪迴、廣度眾生、積集資糧。這個時候窮子的反應叫做「恐怖疾走」。

我們知道,一個人善根受到傷害以後,他對生死輪迴的感受是特別強烈的。這個人是這樣,你要是沒有學佛,在輪迴當中你就不覺不知,你也不知道什麼叫做痛苦。所以,你不學佛,你不會覺得輪迴的痛苦,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怕。那麼學佛以後最怕是怎麼樣?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來,就卡在中間。就是說,我這個善根不能馬上變成道果,但是你要我退轉成凡夫也不可能,因為善根不能退轉,所以這種人他對輪迴的痛苦感受是特別強烈的,但是他又無能為力。他知道輪迴痛苦,但他沒有解決之道。所以,這個窮子雖然是大乘的善根退失了,但是他對痛苦的覺知這一塊是不容易退失的。我們前面說過,五濁障大不障小,五濁惡世會傷害你的菩提心,但是它不會傷害你的出離心。

所以諸位!我們應該要去體諒這個窮子。就是說,他為什麼不能夠馬上恢復他的大乘善根,加入大乘佛法的行列?因為他怖畏生死。他長時間在輪迴當中被老病死折磨,心存怖畏。那你現在要他馬上投入生死輪迴,發菩提心,再投入輪迴,他當然沒辦法接受。所以叫做「恐怖疾走」,乃至於「悶絕躄地」。

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就趕快把這個追的人叫回來,開始誘導返家。用誘的方式。這個很重要。諸位!這個窮子能夠成功,就是他先回家。一個在外流浪的人,他看到珍寶可能沒有感覺,但是他要一個穩定的環境,穩定的衣食的供應。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看佛陀對待這個已經善根受到傷害的窮子,他帶回家幹什麼呢?叫他打工賺錢。就是說,沒關係,你不想參加我的家族的事業,沒關係。你來我家打工總可以吧!那為什麼要給他打工呢?因為他如果沒有工作,沒有賺錢,這個窮子還得往外跑。所以佛陀就用掃廁所這個工作把他先安定下來,所以先誘導返家。返家以後第一件事情,打工賺錢;慢慢地在工作當中,佛陀就方便去靠近他,慢慢地給他開導三十七道品,先成就小乘的道果。

諸位!按《法華經》的思想,「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一乘法的意思就是說,其實整個五乘佛法是怎麼樣?互相幫助的。並不是我們以前所說的,你是修慈善事業的,你走你的道;你是二乘人,你走你的道;我大乘佛法,我不屑修小乘法,我不修人天乘。你錯了!佛陀就是以小乘的道果來資助他大乘的善根,事實證明佛陀是對的。因為窮子成就小乘的道果以後,所謂的「心相體信」,他對這個父親有信心了,所以佛陀再開始開導他方等般若。所以從前面的工作的打工賺錢,到最後繼承家業,從有所得到無所得。

所以我們一開始不要怕有所得。那麼這個重點在哪裡?我們看整個窮子的善根恢復,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適所願故」。就是這個父親成功地掌握了這個窮子心中的願望,這個是重點。窮子在外面流浪,他哪是希望能夠修功德,他希望一個安穩的家。

我們看《淨土聖賢錄》,有一個公案也是這個道理。說宋朝有一個叫做吳瓊的居士。這個居士一開始是出家的,出家以後在僧團的生活並不適應,就還俗了。還俗以後就娶妻生子。這總要找個工作,他就從事殺生的事業,到了屠宰場,就做這種切肉的工作。經過幾年殺生的共業以後,他的眼睛旁邊就長了像雞蛋一樣的一個腫瘤。這個吳瓊居士雖然還俗,但他對因果這個道理還是理解的。我們說過,有些善根是不會退的,業果的善根、空性的善根是不容易退的,但中道的實相是容易退。所以他就覺得他這個業障現前了,而且這只是花報而已,果報恐怕是三惡道。所以他就離開了家庭,到山上自己做一個茅蓬,整天拜懺、念佛。

念了沒幾年,他有一天從山上下來,跟他的同參道友說:我明天的戌時,就是晚上七點到九點,要往生了。很多人都不相信。但是盡管不相信,他們想想說還是來看看吧。所以很多蓮友就來幫他助念。果然,戌時一到,他就在佛像面前端坐,在念佛當中,他說了一句話:「佛來也」,就坐化了。這句話很重要!諸位!臨終見佛比你見花、見光、異香滿室更來得重要。所以他那個時候就在大眾當中念一句「佛來也」,就往生淨土了。

諸位!吳瓊居士是怎麼往生的?適所願故!他成功地把他心中的願望跟佛號結合。他的願望是什麼?就是他希望能夠滅罪,他希望他所造的殺業能夠得到赦免,他害怕到三惡道去。這種害怕三惡道的力量轉成念佛的力量,那是非常強烈的。所以,凡是修行,在整個有為法當中能夠成功的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必須把你的修行跟你心中的願望成功地結合在一起。

淨土宗也是這樣。淨土宗最怕你對佛陀無所求,那就完了。諸位!無所求是放在最後面的。我們看佛陀教化這個諸子,他是用有所求作引導,最後才入無所求。也就是說,諸位!善根的修復,重點是滿足他的心願,這個佛法叫做增上意樂。由於增上意樂的關係,讓他成就了道果;有這道果以後,他心量擴大,才接受大乘佛法的教育。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這個窮子從一種心智的卑劣到佛陀的攝受,他先從安住,最後再成就無住。是這麼一個過程。

子二、合法   丑一、合父子相失相見;丑二、合追誘敕教取意

我們看下面的合法。前面是一個譬喻,這以下把它合到我們修行的法上。這當中分三段。

丑一、合父子相失相見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這個地方先說明合法。說,「大富長者則是如來」。前面的長者是誰呢?就是世尊如來。「我等皆似佛子。」這個地方講父子相失,相失以後,他大乘善根退失了。所以剛開始佛陀只能講,你不是佛陀的兒子,但是你相似於佛陀的兒子,相似。因為善根退失,所以子義未成。那麼等到後面的父子相見以後,如來才正式說「我等為子」。這個是讚歎。當然,其實這個時候是相對未來的道果來說。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相見以後稱「我等為子」,也是一種稱讚,其實對望未來而稱為子。

其實,從大乘佛法的角度,要稱為佛子,那是有條件的。誰是佛陀的兒子?《法華經》上說,「真是佛子」有三個條件:

第一個,你必須「從佛口生」。你所有的佛法修學必須要是佛陀開導的,你不能自己想一套。佛陀沒有這樣講,你不可以自己弄一套來修行。說佛陀也沒這樣講,叫你晚上不睡覺、也不吃飯。你這個法門是你自己想出來的,經典沒有這麼說。佛陀叫你調飲食、調睡眠,他沒要你不睡覺、不吃飯。所以你的法門必須是從佛口生。這第一個。

第二個,「從法化生」。你在佛法的修學,要產生內心的道法,或者是空性,或者是真如,從法化生。

第三個,更難,「得佛法分」。你必須要繼承佛陀的功德。

按照這三個標準,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那只有菩薩,所以菩薩叫真子。而且嚴格來說,大乘的見道位以後,就是大乘的圓教初住、別教初地,破無明、證法身,才叫做真子。

那麼二乘人呢,二乘人佛陀說是庶子。菩薩是長子,庶子就是旁生的。二乘人為什麼叫庶子呢?第一個,他有從佛口生。他的四諦、十二因緣是佛陀開導的。他也如實地從四諦、十二因緣,從法化生,產生了空性的道法。但是,可惜的是,他沒有繼承佛陀的家業,他只是空性。他這個空性不能容受妙有,所以二乘是庶子。

凡夫呢,因為我們修慈善事業,我們也相信皈依三寶,也斷惡修善,深信業果,叫做外子,就是還在外面流浪的兒子。因為你只有從佛口生,沒有從法化生,也沒有得佛法分,所以出世善根未具,叫做外子,你還在門外流浪。

所以這個地方講佛子有三個條件。這個地方為什麼肯定他是佛子呢?因為他過去栽培善根,針對過去的善根;第二個,針對未來,他遇到佛陀以後,即將成為道果,所以佛陀就讚歎他。「我等為子」,是這樣來的。

丑二、合追誘敕教取意

父子相見以後,佛陀採取了兩個方法:一者,追;二者,誘。我們看經文。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初次見面,這個窮子前面並沒有這麼表白他的心情,說我剛開始見到佛陀的時候是什麼心情。說「我等以三苦故」,我們說過大乘善根有些會退,有些不會退,對痛苦的覺知、感受是不會退的。所以,這個窮子可以說歷盡了整個六道輪迴。這個地方包括了苦苦。苦苦特別指的是什麼呢?三惡道。地獄的刀山油鍋;餓鬼的飢餓口渴;畜生的繫縛打殺。這種極度的痛苦叫做苦苦。那麼什麼叫壞苦呢?就是人天的快樂果報。窮子他也不是完全造罪,他有時候也修善,他造善以後出現了富貴榮耀。但是這個富貴榮耀到最後怎麼樣?面臨死亡的問題,就是壞苦,它會破壞。所以,他這個快樂本身不是苦,但是快樂裡面有痛苦的危機在。就好像我們說,一個美好的食物是甜美的,但是裡面有毒藥,這就叫做壞苦。第三個是行苦。行苦特別指的是誰啊?就是五濁惡世,就是人壽到了兩萬歲以後,他的身、受、心、法活動太熾盛,躁動不安,因整個環境的刺激所產生的一種身心的不安穩性,叫行苦。這個是遍於整個三界六道的。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窮子不能夠馬上接受大乘的菩薩道,因為他受到苦苦、壞苦、行苦的三種折磨。所以他的內心世界可以說是有兩種情況:第一個,受諸熱惱。長時間地在熱惱跟不安穩的狀態,到三惡道是受痛苦的逼迫而熱惱;到了人天,快樂,但他沒有安全感,他不知道這個快樂什麼時候要失掉,所以他老是活在既熱又惱的一種不安穩狀態。這第一個。第二個,這不是外境而已,他內心也有問題,迷惑不知。長時間地受過外境的刺激,他內心不斷地有顛倒妄想來干擾他。

受諸熱惱,就是外境的傷害;迷惑不知,內心顛倒妄想的干擾。所以結果就只有一個,叫做「樂著小法」。

樂著小法,蕅益大師給它四個字解釋,說這個窮子剛開始遇到父親是什麼心態?叫做「厭苦欣空」。就是說,對三界的苦有極度的厭惡,所以他遇到廣大財富的這個長者,他不求榮華富貴,他也不求珍寶,他就希望一個空,希望一個寂靜安穩的環境,就這樣慢慢地、一個人靜靜地待著就好。這是他的心態。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為什麼這個窮子拒絕了大乘佛法的召喚?因為他受諸苦惱,迷惑不知,樂著小法。這是他的一個心態。

當然,佛陀用大乘佛法來追他,不行。以後佛陀改變了策略。我們看下一段。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

佛陀把過去的這個二乘人追回來以後,就知道他的大乘善根退了,所以就讓他在家裡面待著:你現在哪兒都不要去,在我這邊工作,你反正也是要打工,那你乾脆就在我家打工好了。

為什麼說小乘的家就是大乘的家呢?我們前面一再說過,小乘的空性跟大乘的真如是一個東西。不是說離開了大乘的真如另外有一個空,不是這個意思,二乘的智斷就是大乘的無生法忍。只是小乘的空性,他不能迴光返照的時候,他執著那個空性。但是那個空性,就算你不承認它是真如,但是它的背後就是真如。就好像窮子,他執著在大富長者家打工,但是他還是住在大富長者家裡面。就是這樣子。

佛陀善巧方便,就說,好,你不能接受大乘的真空妙有,佛陀就怎麼樣?「為實施權」,把妙有這一塊先遮起來,先講空性。小乘人是這樣子,他被有為諸法搞怕了,所以他變成一種怎麼樣?他壞的不要,好的也不要。反正在小乘的觀念裡面,「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不管你是有為的生死諸法,不管你是有為的功德莊嚴,只要是有為諸法,對他來說,他認為都是傷害。

所以佛陀說,好,那我們不談有為法,我們談無為法。佛陀讓我們怎樣?思惟四諦法門。四諦法門所要修的是什麼?我空的真如,先求空性。聲聞人他這個時候得到空性以後,這個法跟他的心完全配合,這個是很重要的。就是這個機、法相應,產生他強大的願望,所以「蠲除諸法戲論之糞」,他就很快地證得我空的真如,消除內心的見思煩惱,就是一種不乾淨的東西。「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這個地方的「勤加精進」,就是因為滿足他的願望,所以成就了他涅槃的少分功德。涅槃雖然沒有功德莊嚴,但是它能夠怎麼樣?滿足他衣食的溫飽。這個聲聞人求的就是安穩的環境,衣食的溫飽。

「既得此已,心大歡喜。」他就覺得,不錯了,起碼我不用去流浪了,我不用為衣食奔忙了。我在這個大富長者的家裡面,不再受風吹雨打日曬,就覺得滿足了。所以他就覺得「所得弘多」,起碼我已經不再經歷生死輪迴了。

當然,佛陀不會就此放棄,佛陀會進一步地開導他。看第三段。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然則世尊先知我等」,佛陀經過測試以後,知道這些過去的弟子們大乘善根退失,只有二乘的根性了,所以「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一個人大乘的善根是中道,但善根退了以後他就走極端了。要麼他流入生死的時候就貪著生死果報,要麼就執著空性,就是要麼著有,要麼偏空,所以「便見縱捨」。佛陀一開始就不跟他講中道的真空妙有的道理,先講空性。就是說,與其讓你著有輪迴生死,不如讓你偏空。因為偏空還有救,你輪迴生死,那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了。所以,佛陀暫時不分別這種所謂的「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我們看,佛陀一開始在阿含、方等、般若,絕口不提要這個兒子去繼承家業,去繼承所有的珍寶,佛陀只是讚歎空性的殊勝、空性的圓滿。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佛陀的意思,簡單講就是用空性來激發他的中道思想。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

我們再講一次:善根是相通的,重點你要找到突破口。修行最怕的是你什麼都無所求。我們千萬不要一開始就求圓滿。你看很多人念佛,他為什麼進不去?他就讀《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結果他無所住,結果也沒有生其心。為什麼?因為不相應。就是說,我們明明有所得心很重,你卻故意拿一個無所得的智慧把自己壓在上面,所以你這個機跟法落差太大。你的法太高,你的根機太低,這是小孩子玩大車,所以你這個法沒辦法轉動。

你倒不如(佛陀說的)務實一點。你看看極樂世界有哪些能夠打動你的心的: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我願意到極樂世界,因為沒有三惡道,我過去在三惡道裡面受到很大的傷害;我希望我的色身壽命長遠,不要老是經過死亡,每一次的死亡對我產生很大的不確定。總之,我們看佛陀的攝受,他是先讓窮子打工賺錢,有所得;然後,在有所得裡面站穩腳步以後,再開始激發他的進步。

看到這段經文,我想到過去讀佛學院的一段情況。我們讀佛學院的時候,我們的教務主任慧天長老,第一年對我們特別好,看到我們就嬉嬉笑笑問:最近怎麼樣?晚上睡得好不好?功課壓力大不大?第一年對我們是把我們當朋友看待,出坡的時候陪著我們,跟我們在地上喝綠豆湯,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到第二年以後就完全改變了,臉就拉下來了。所以我們第一年犯錯基本上很少人會受到處罰。我記得我們第一年的時候,慧天長老在黑板上寫一個「熬」字,修行不著急,慢慢熬,熬久了你就成功了。到第二年開學典禮,慧天長老寫了幾個字:嚴格就是慈悲。第二年以後公事公辦。

後來我就問慧天長老說,您老人家第一年對我們這麼好,第二年怎麼開始那麼嚴格?老人家說,第一年你們年輕,每一個人剛剛離開家庭,身心不安穩。我一要求你們,你們就跑回去了。所以我第一年要攝受你們,讓你們先安定。經過一年的僧團生活,經過教育以後,你們已經站穩腳跟了,這個時候不再激發你們,不再嚴格要求你們,就快來不及了,快畢業了。就像佛陀說的,佛陀看到二乘人證得阿羅漢以後,我日子不久了,要趕快激發他了。

所以我們看一開始佛陀是怎麼樣?誘導返家,方便攝受。你不想繼承家業,沒關係,你在家裡面待著,做簡單的工作。而且佛陀不斷地鼓勵說,不錯,你這樣做,如所生子。佛陀並沒有罵他說,你就這麼點出息!沒有。你這樣做不錯,你掃廁所掃得好,你這樣掃下去就很像是我的兒子。佛陀方便地讚歎攝受。當然,攝受完以後,等到這個窮子證得阿羅漢果,證得空性以後,他的特點:聞大不謗,他不再排斥大乘佛法。我們說過,大小乘佛法是相通的,所以他證得空性以後,自然對妙有的東西不那麼排斥了。那麼佛陀就開始要去對治他了,我們看下一段就知道。

丑二、合領付家業歡喜

這個地方有兩段,先看「領知家業」,再看「付與家業」。

先看「領知家業」。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等到這個窮子證得空性、成就阿羅漢以後,佛陀口氣就改變了。世尊先「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這個方便力就是佛陀施設方等時的教法。方等時佛陀就開始怎麼樣?把大乘的功德給現出來。佛陀不是自己做,叫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居士跟文殊菩薩就在阿羅漢面前顯出大乘的不二法門,顯現「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功德妙用。目的是什麼?彈偏斥小,嘆大褒圓。就訶責小乘空性的不圓滿:你們只有空性而不含眾德,你看這些菩薩,他證得空性,又有無量的功德,這該多好!當然,阿羅漢們雖然在方等會上列席,但是「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他不生好樂。

不過我們說過,雖然不生好樂,也是產生一種不思議的熏習,讓他們動執生疑。所以,在方等會上你說阿羅漢完全沒有受到教育嗎?也未必。阿羅漢雖然看到大乘功德而沒有產生志向來追求,但是他內心深處有一種「恥小慕大」,他內心當中隱隱約約對自己的空性有一點覺得,好像我這樣子不太夠,對大乘的妙有開始有一點歡喜心。但這個歡喜還不足以付諸行動,叫恥小慕大。這是方等時。

經過方等的大乘功德的熏習以後,到了般若會上,佛陀講一切法空,而且不是佛陀講,他叫二乘人上去講:須菩提你上去講。「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般若會上叫做轉教菩薩,佛陀善巧方便,說你們聲聞人上去講法空的思想。

法空的思想當然就牽涉到大乘的無生觀。就是說,生死是因緣法,涅槃是因緣的還滅法,所以它是因緣的對立面,說是「因緣和合」所以「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生跟滅都是對立面。我們凡夫喜歡生這一塊,喜歡得到的東西越多越好,所以就受到傷害。二乘人喜歡滅,所以失去功德莊嚴。所以,從無生的觀念來看,生死涅槃是等空花,都是一念心所現。

這個時候佛陀沒有親自講,叫聲聞人講,為菩薩開示,轉教菩薩。但是,講歸講,他內心也是對這種大乘的無生理「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但是「我等不知真是佛子」。所以這個時候他還不能夠承當他是佛陀的兒子而繼承家業。

但是,小乘學者在方等時恥小慕大,在般若會上成功地消除法執,這個很重要。小乘的人為什麼不能夠馬上回小向大,因為他對空性的執著太重。他長時間在輪迴當中,受到這種生命的不確定傷害太重,所以他得到空性以後,他抓著不放。佛陀跟他講,說你這個空性也是個假相,就跟生死一樣,生死是個假相,涅槃也是個假相,都是唯心所現的假相。所以這個地方他成功地消除法執,為以後繼承家業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到下一段,佛陀經過方等、般若以後,就正式地「付與家業」。看第三段。

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今我等方知」,這個「今」是什麼呢?這就到了法華會上。聲聞人證得空性以後,經過方等時的恥小慕大、般若會上的消除法執以後,到了法華會上,他終於能夠承當佛陀中道的智慧,終於知道,佛陀對兒子的教育,不管是小乘大乘,他是平等地教化,「無所吝惜」。

為什麼呢?「我等昔來真是佛子。」我們跟大乘人都是一樣,都是佛子,所以三乘就是一乘,只是說我們一開始被三界的生死折磨到害怕,所以好樂空性的涅槃,希望能夠做一個緩衝,所以佛陀也接受。如果我們當時遇到佛陀的時候,我們馬上有這個接受大乘法之心,佛陀就給我們講大乘法了,講一心真如了,就不用經過空性的過程。

所以「於此經中,唯說一乘」,到了法華會上,佛陀把方便門打開以後,就是說,其實空性是佛陀假設安立的一個過渡的休息站,真理只有一個,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一念心性。所以,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看人生,那叫一個即空即假即中,這個才是唯一的真理,空性是一個過渡。所以過去在方等會上,佛陀在菩薩面前是毀訾聲聞樂小法者。佛陀在《阿含經》中,對四諦法是種種的讚歎,說這個是阿毗達磨,是無比法。說的也對,相對凡夫跟外道來說,至少它了生死。但是我們平心而論,四諦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我們看不到有任何的功德可言,這個空性不容眾德,你沒有看到裡面有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沒有看到六度的功德,只看到一個空空蕩蕩的涅槃寂靜。

佛陀在《阿含經》的時候讚歎空性涅槃,但是到了方等會上佛陀開始訶責,說是,你一天到晚安住在空性,那叫一個焦芽敗種。所以開始刺激他,用大乘的功德來刺激他。「然佛實以大乘教化」,雖然表面上是在刺激他,其實佛陀等於是讓他恥小慕大,已經把大乘的善根慢慢地往聲聞人的心中栽培,慢慢地建立他一種好樂大乘的善根。

所以「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就是我們到大富長者家裡面本來是打工的,要賺錢的,沒想到「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就是說,我們的發心本來是回家要賺錢的,結果變成繼承家業,「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這一段,天台宗講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說佛陀教化弟子有兩個方法:

一個是公開式的,就針對式的,我這句話就是針對你講的,比方四諦法。就是說,佛陀把這個窮子帶回來以後,就跟窮子說,你就給我好好掃廁所,啥事都不要幹,其他人去外面做買賣,那個法身菩薩做買賣、做生意,跟你都沒有關係,你就把這個廁所掃好就好。就是公開地、針對性地去教化某一個人。這第一個。

第二個是佛陀高明的地方,叫做秘密教化。比方說,佛陀講方等、講般若,這本來就沒有小乘什麼事。他說,你們去聽聽看,說是維摩詰生病了,舍利弗尊者,你們代我去問候。其實我們看聲聞人在方等會上一句話都談不上,就文殊菩薩跟維摩詰居士大談不二法門,顯各種神通,顯各種功德莊嚴。神通裡面去變一朵花,一朵花裡面變一百朵花,再變成一千朵花,最後這個花在空中消失掉。二乘人看得是目瞪口呆,因為二乘人他的神通是固定的,他不能一為無量,又不能無量為一。

那麼為什麼叫秘密教化呢?就是說,表面上我不是針對聲聞人,我不給你壓力,就是說你去旁邊旁聽就好。但是旁聽叫做一種不思議熏習。聲聞人他本來就是說,我本來不想來了,佛陀要我來,那我就在旁邊聽著。結果七聽八聽,開始恥小慕大。在般若會上,佛陀更厲害:你代我去講法空思想。聲聞人本來說,那是佛陀的加被,但是七講八講,結果消除法執。這個就是怎麼樣呢?佛陀雖然不是針對你,但是佛陀叫你在旁邊聽,這個就是秘密教化,讓他產生動執生疑,搖動他對空性的執著,讓他產生疑惑:好像這個空性沒有我想像的這麼圓滿,我是不是應該要從空出假,從空性走出來,去接受大乘的功德妙有?這個就是一種秘密教化。

我們看佛陀的公開教化跟秘密教化。我們看附表第十二,就看得出佛陀是怎麼樣公開跟怎麼樣秘密。這個地方把窮子的譬喻來合佛陀五時說法。

我們先看第一段。

頓教:華嚴時

父——即遣傍人,急追將還

子——窮子驚愕,悶絕躄地

父子之間最初的相遇,就是相遇在華嚴時,也可以說是佛陀去測試這個窮子:我過去教給你的大乘善根到底退沒退。所以佛陀在華嚴會上當然是「演大教,說華嚴;塵剎海,現寶蓮」,佛陀把大乘的因果表現出來。因地就是發菩提心,六波羅蜜;果地就十地的功德。我們看講義裡面說,父親「即遣傍人,急追將還」。這個傍人是誰呢?就是法身菩薩。華嚴會上的法身菩薩,講這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廣大功德,目的就是讓他趕快地回到我過去教你的大乘善根。這個是父親對兒子的期望,「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但是不幸的是,這個兒子是怎麼回事呢?「窮子驚愕,悶絕躄地。」這個兒子大乘善根退失了,而且又被三界的生死痛苦深深地折磨,所以他厭苦欣空,對有為諸法可以說是「一朝被蛇咬,終日怕草繩」。所以,他看到佛菩薩的功德,不但不生起歡喜,還產生驚怖錯愕,乃至於悶絕倒地。就說明這個法,法大機小,不契機。

不契機的後果,有可能不但沒有幫助,還求升反墜。所以佛陀趕快把這個大乘法收起來。佛陀說,別追了,放他去吧。佛陀開始怎麼樣呢?施設方便,就講這個漸教法,方便法門。

漸教:

阿含時

父——密遣二人,僱汝除糞

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

方等時

父——長者有智,漸令入出

子——心相體信,入出無難

般若時

父——顯示珍寶,所應取與

子——領知眾物,無心希取

在華嚴時,佛陀遣傍人追,結果追不回來,還悶絕躄地。佛陀就開始施設方便。對佛陀來說,很重要的第一點,就是先把他帶回家。先不談行菩薩道,讓他先工作。所以第一個,佛陀先施設公開的教法,就是四聖諦的阿含時。

我們看那個父子之間的互動。父親是「密遣二人,僱汝除糞」。這個很重要。就是說,秘密地叫菩薩把身上尊貴的衣服、瓔珞都脫掉,就顯出一個貧窮人家的打扮,把這個窮子帶回來。幹什麼呢?做清潔,就是清淨身、受、心、法裡面的煩惱跟業力,透過不淨、苦、無常、無我來消除煩惱罪業,先把他生命裡面的空性現出來,讓他先求安穩。所以父親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就是契機。

我們看兒子的反應。「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兒子這個時候的心,是有所得心很重。有所得心重的人,他一定要先知道我這樣子做有什麼代價。佛陀說,你這樣做的代價叫做涅槃寂靜,從今以後,你不用受生老病死的折磨。這個窮子一聽,生大歡喜。雖然除糞的工作很辛苦,但是滿足心願,所以他馬上接受。

阿含時是佛陀針對這個善根退轉的窮子量身定做的一個法門,就是咱們現在先不談功德莊嚴,先解決生死問題。這是務實的、而且適合他根機的。阿含時。

經過公開地教化,本來到阿含時證得我空的涅槃以後,按說這個聲聞人應該大事已辦了,但是佛陀並沒有放棄,佛陀實施秘密的教化。

首先,在方等時,我們看父親怎麼做。「長者有智,漸令入出。」這個長者就是佛陀,佛陀就安排了一個很重要的聚會,叫做《維摩詰經》,佛陀讓聲聞人善巧加入了《維摩詰經》法門的行列當中,就產生入跟出的差別。「入者,始聞大乘功德;出者,猶見丈六說小乘法。」就是說,他一方面聽到大乘功德,但是從方等回來的時候,又聽到佛陀講四諦法,而且,互相不妨礙。就是說,起碼你不排斥就好,就是聞大不謗。

所以這個對兒子來說,「心相體信,入出無難」。因為兒子已得涅槃之價,他得到涅槃了,所以兒子對父親產生信心;那麼這個兒子「已斷見思,聞大不謗」,所以父親對兒子也有信心。在方等會上,因為彼此都有信心了,我相信你,你也相信我,所以「入出無難」。就是說,他雖然證得空性,但起碼對大乘功德不生譭謗了。這個就是佛陀的秘密教化,讓他們在旁邊看著。

第二個秘密教化就是般若時,消除法執。

父親「顯示珍寶,所應取與」。佛陀說,你現在不要掃廁所了,我們家庫房那麼多珍寶沒人管理,你來管理珍寶吧。這個是佈施所成就的功德。佈施成就富貴,持戒成就尊貴身,忍辱成就莊嚴,每一個每一個法有它的功德,排給你看:我們家有這麼多功德莊嚴,你可以拿去做各種的使用。

我們看兒子怎麼回事。「領知眾物,無心希取。」他雖然知道佈施成就什麼果報,持戒成就什麼功德,但他內心無心希取。雖然無心希取,蕅益大師說,到了般若會上二乘人怎麼樣?密得別益。他嘴巴說無心希取,其實他內心當中成就了大乘別教的利益。大乘別教的利益,就是廣泛地說明大乘的差別功德,佈施成就富貴,持戒成就尊貴,忍辱成就莊嚴,各式各樣的功德。他已經怎麼樣?內心當中已經心生好樂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佛陀是用《阿含經》的公開教化跟方等、般若的秘密教化,做未來《法華經》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一個前方便。

到了法華會上,佛陀就「開權顯實」,說真話了,就攝漸歸頓。

攝漸歸頓:

法華涅槃時

父——此是我子,正式付財

子——心大歡喜,得未曾有

前面的般若時,佛陀要兒子掌管家業,領知眾物,這是什麼珍寶、那是什麼珍寶,但並沒有說這個珍寶以後要留給你。那麼到了法華會上,就直接地、公開地說明,你就是我的兒子,我這些整個六度的傳承家業全部要由你來繼承。我們看兒子怎麼情況?「心大歡喜,得未曾有。」

所以我們說,小乘的法是可以幫助大乘法,這你要操作得當。我們看〈方便品〉有一段經文,可以做一個總結,就是:「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什麼叫「更以異方便」?佛陀有兩個異方便:一個是因緣,一個是空性。學過《法華經》以後,你再來看眾生的修學,你對什麼法門通通不會排斥。你喜歡做慈善事業,隨喜讚歎。「更以異方便!」你用有相的因緣來造作,比方說淨土宗念佛,你念佛能夠往生淨土,這也是一種方便;到了極樂世界,你一定能夠回小向大的,你一定能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所以第一個,有相的因緣;第二個,無相的空性,你用聲聞的空性來引導他都可以。這個叫異方便。

我們要說的就是權實的操作,你對外要用權法,對內用實法。所以說,無所得是根本,但是初學者不能無所得。向內無所得,向外要有所求。這個很重要,權法。一個人完全用權法操作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要完全用實法,除非你的根器是禪宗那種上上根人。我們不能什麼都無所求,你對空性無所求,對功德也無所求,那你怎麼修行呢?你就沒法修行了。

所以我們一開始先求安住,然後再求無住。安住就是要有所求,你一定要有一個東西讓你住上去。比方說念佛,我們以極樂世界的功德為住。我們念佛的目的:創造極樂世界功德,念念創造極樂世界功德莊嚴。這沒關係,你就公開講出來,這個叫權法妙。但是你內心當中是站在一念心性。內觀真如,外順彌陀。

所以它這個地方,整個五時八教的目的,就是告訴你怎麼樣操作權法跟實法。你要有實法的一面,但是你作為生死凡夫,你一定要有一個有所求的一面。就是你一定要先求安住,再求無住,這有一個過程。這五時八教講的是這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