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講)

戊二、騰疑請  分二

前面的經文,佛陀講出了一心真如的甚深微妙法,告訴這些三乘的修行者:你們不管怎麼修,有一個東西你們是修不來的。就是預告三乘人,你不能對所修的法門生究竟想,尤其是阿羅漢。其實這個時候,從舍利弗以去,幾乎所有的諸大弟子年紀都到晚年了,跟佛陀差不多。其實佛陀也即將入涅槃。阿羅漢也是等著最後一刻都想入涅槃,他們覺得自己大事已辦。但是佛陀這麼一說:你們還是有很多東西不知道的。讓阿羅漢們對涅槃的執著產生了動搖,就先動執。動執的目的就是在這一段,讓他們生起疑問。生起疑問才能夠向佛陀請法,佛陀才能夠跟他開示。通過佛陀前面的這個「搖動執著」,舍利弗尊者果然產生了效果。這個地方有兩段,我們先看「經家敘疑」。

己一、經家敘疑

這個「經家」,就是結集經典的人;「敘疑」,來說明當時大眾心中的疑情。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慇勤稱嘆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那我們看看,佛陀講完前面的這種甚深微妙法以後,這些諸大阿羅漢、諸大弟子們內心是怎麼反應的。這個是結集經典的人把它做了一個說明。

他說,爾時,就在佛陀讚歎佛陀甚深微妙智慧以後,這些聲聞阿羅漢,比方說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這都是佛陀的常隨眾),以及發起聲聞辟支佛心的、發出離心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念想。是怎麼想的呢?他說,如今的世尊跟以前真的不一樣了。他以前是讚歎我們修四諦十二因緣是多麼的殊勝無比,現在是換了一個口氣了。他說,「何故世尊」。您如此慎重地去讚歎這些三乘的法門只是一時的方便,而一再地強調說,佛陀您所成就的一心的妙法是多麼的甚深難解、是多麼的殊勝——這以上講實智的殊勝,下面再講權智:以及您從一心真如裡面所開出的這些方便法門,它的真實意涵「意趣難知」!

佛陀意思就是說,難道我講四諦只是讓你們成就阿羅漢嗎?難道我講因緣只是讓你們成就辟支佛嗎?真的是這樣子嗎?這個時候佛陀開始口氣轉換了。就是說,真正的意涵不是你們知道的。也就是說,這些真實的意涵,佛陀施設這些教法的意涵,不是一切的聲聞、辟支佛乃至於所謂的初地前的菩薩所能夠知道的。

到這裡,等於是當時的弟子對佛陀所說的話做一個反應。這以下才是他自己的疑問。

他意思就是說,其實佛陀所說的解脫的功德——依止空性的智慧趨向涅槃,這是唯一的解脫之道;而這個解脫之道我們都已經成就了。換句話說,佛陀您說的涅槃我們都成就了,難道我們還有什麼不足的?

關於這個地方的疑惑,蕅益大師說,其實這些聲聞人的疑惑有兩個重點:第一個,自疑所得。從佛陀讚歎甚深微妙法以後,聲聞人覺得說,我證得的涅槃真的只是一時的方便嗎?這是第一個,自疑所得,懷疑自己所證的涅槃是不是不圓滿。第二個,疑佛智慧。就是說佛陀為什麼能夠有如此甚深微妙的智慧?

換句話說,聲聞人他以前的智慧是認為,佛陀也證得這個涅槃,我也證得這個涅槃,是沒有差別,所謂的「同證無差」,只是餘習不同爾。只是說佛陀的智慧高一點,我們聲聞人如燒木成炭,佛陀沒有習氣。斷煩惱一樣,只是習氣不同。這個是以前聲聞人在阿含經所得的消息。就是說,「三乘共坐解脫床」,從解脫的角度應該是沒有差別的。

這個疑惑就是說,大家都成就涅槃,你也成就涅槃,我也成就涅槃,所謂的「一解脫義」。從聲聞人提出解脫只有一個,他們的表態就是說,其實,佛陀您的涅槃跟我的涅槃都是成就的,那您為什麼說您涅槃之後還有甚深微妙法?這個甚深微妙法是怎麼來的?他產生疑惑了。當然,有疑惑,佛陀就必須要開示了。

己二、當機請決  分五

有疑惑還不夠,他必須要請求佛陀開示來斷除疑情。這個地方有三次的啟請,佛陀兩次的遮止。

庚一、初請  分二

辛一、長行  分二

壬一、陳疑

前面這段疑惑只是與會大眾內心的疑惑,長行當中舍利弗把這個疑惑真實地從文字表達出來。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慇勤稱嘆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舍利弗作為整個聲聞弟子的智慧第一,他就必須要代表大家來請佛陀開示。舍利弗知道四眾弟子心中的疑惑,而自己也不能夠決斷,所以就白告佛陀說:世尊!到底是什麼因緣,您老人家現在要讚歎諸佛的第一方便?說是三乘法門的目的「意趣難知」;佛陀施設方便,不是我們這些三乘人能夠知道的;而且佛陀所成就的甚深微妙法,也不是我們可以知道的。他提出了兩點:實法跟權法都是不同的!這是第一個。提出疑問以後,就正式地啟請佛陀開示。

壬二、陳請

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慇勤稱嘆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這個疑惑從何而來呢?它的關鍵詞就在這一段。因為我們一路走來,跟著佛陀學習所有的四諦法門,可以說是「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佛陀您老人家從來沒有講到有甚深微妙法是我們不知道的,也從來沒有說這個四諦十二因緣成就涅槃只是個方便。您老人家這兩件事都沒說,當然四眾就有疑惑。「唯願世尊」能夠把這件事情為我們講清楚。就是,世尊為什麼讚歎微妙法,也讚歎方便法門?

我們說明一下聲聞人的心態,我們必須要把它的過程解釋一下,看他為什麼有這個心態。

佛陀很多弟子都是外道,不管是苦行外道,不管是什麼外道。來到佛陀的僧團以後,其實佛陀跟常隨眾的互動是很多的。不像大菩薩,大菩薩是偶爾講大乘經才過來,講完以後就回去了,各回其所。聲聞人可以說是經常跟佛陀行住坐臥、托缽吃飯,都是在一起的。

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作為一個應化身是怎麼教化弟子的。他講四諦是怎麼講?我們看看他是怎麼講。他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集,我已斷。此是道,汝應修,此是道,我已修。乃至於此是滅,汝應證;此是滅,我已證。從這段話你可以看得出來,佛陀可以說是完全投入地跟聲聞人在一起。就是說,不但你這樣做,我也這樣做;不但你這樣修,我也這樣修;不但你這樣證,我也這樣證。這就難怪聲聞人會產生這麼大的疑惑。就是,您老人家以前的口氣就表現得跟我們一模一樣,佛陀您也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是佛陀是用自己是過來人的態度,來手把手地把這些聲聞人從初果到二果到四果一路地帶上來。所以,阿含時的時候,佛陀沒有任何的刺激他們,完全是鼓勵讚歎:你們做得太好了,就是這樣子做的!說是「日可令冷,月可令熱,佛說四諦不可令異」。

而現在佛陀口氣完全變了,說:四諦法門是一時的方便,我的智慧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當然,聲聞人的衝擊是很大的,所以就說「我從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

也的確是這樣。蕅益大師說,其實,你說聲聞人心中知道自己有所不足,其實他們是知道的。蕅益大師說,有三段的因緣他就知道了。

第一段在華嚴時,他還是凡夫。在華嚴會上,佛陀跟那些初地菩薩、十地菩薩的互動,顯現出佛菩薩的功德。二乘在座,凡夫在座,如聾如啞,茫然不知。

第二段因緣,這些聲聞人已經成就阿羅漢了,就是方等時。佛陀要他們去跟維摩詰居士問候。維摩詰居士跟文殊菩薩大談不二法門,其實就已經把一心真如的中道實相開顯出來。一種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那種空有無礙的思想已經現出來。其實阿羅漢那個時候,按照蕅益大師的說法,他是「保任草庵」。他是很想知道,但是他無從了知。因為他不是當機眾,他等於是旁觀者,所以這個時候聲聞人是無從了知。所以他就自己很「自悲敗種」,有自卑感。

到了般若會上,佛陀要須菩提轉教菩薩。他們也知道,但是這個時候他們已經無所希求:算了,我年紀也大了,就不想進步了。

也就是說,中道實相的甚深微妙法,其實聲聞人不是不知。關鍵是什麼?他從來沒有聽佛陀親口跟他們講過,「我從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是的,佛陀沒有把他們噹噹機眾,沒有指名道姓地跟他們說:這個是你們不知道的!

當然,佛陀這樣子做,也就是佛陀必須要處理當初的方便,要把方便門打開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聲聞人心中有疑惑。是佛陀過去講的話跟現在講的話的確有落差。

辛二、重頌

壬一、頌疑二智

前面是佛陀讚歎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議、佛陀的功德也不可思議、佛陀的方便也不可思議。我們看舍利弗尊者是怎麼來宣說他的疑情。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

自說得如是  力無畏三昧

禪定解脫等  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  無能發問者

我意難可測  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  稱嘆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諸佛之所得

這以下舍利弗尊者就代表大眾來提出他的疑情。他就講一個偈頌,他說,「慧日大聖尊」,心中具足太陽般智慧的佛陀,您老人家是到了晚年,就是成道四十幾年、把我們都已經帶到阿羅漢以後,才開始開顯如此甚深微妙的法門。您老人家是怎麼開示呢?您老人家說,您成就了十力、四無所畏、種種的解脫三昧等等,這些都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所成就。在哪裡成就呢?是「道場所得法」,是在菩提道場所成就。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道理?按照聲聞人的角度就是說,世尊您老人家成道以後,我們一路陪在旁邊,也就是將近四十幾年,你怎麼就能夠成就這麼廣大的甚深微妙的法門?這到底是為什麼?「無能發問者!」「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就是說,即便我貴為聲聞人智慧第一,我都不能夠去推測了知,甚至於不知從何問起,因此佛陀就「無問而自說」。說什麼呢?一方面「讚歎所行道」,讚歎佛陀安住諸法實相的一心真如,而成就甚深微妙法;一方面讚歎諸佛依止甚深微妙法,所成就的廣大功德。

這個地方,我們看聲聞人的這段的開示可以看得出來,舍利弗尊者他現在已經明白一件事情:佛陀的功德跟他的功德是不一樣,就是兩個涅槃是不一樣。其實他這個推測是對的,佛法的涅槃的確是不同。

小乘的涅槃就是,你今天如果不是安住一念心性,你完全從因緣上的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個涅槃叫做偏空涅槃。的確是涅槃,這個叫素法身,它沒有任何的功德莊嚴。因為它只是從因緣的修證,只是破妄,而沒有開顯自性的功德。

另外一種涅槃是,你能夠安住一念心性,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通過四諦來回歸心性,那麼你成就的涅槃叫做大般涅槃,叫做妙法身。就是說,當我們成就寂靜安穩的時候,同時會產生自性功德的加持力,會有十力、四無所畏、禪定解脫種種不可思議的妙法。

這個地方就是說,佛陀要告訴他們,不同的因地,雖然操作相同的法門,但最後會有不同的結果。的確,舍利弗尊者已經感覺得到了。我們再看下一段的「頌三乘四眾疑」。

壬二、頌三乘四眾疑

無漏諸羅漢  及求涅槃者

今皆墮疑網  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及乾闥婆等

相視懷猶豫  瞻仰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  願佛為解說

這當中疑惑的人包括誰呢?包括已經證得無漏的諸羅漢,就是修四諦法門的羅漢,以及「及求涅槃者」,及三乘的有學人,如今就墮落入疑網當中:佛陀為什麼會讚歎這種甚深微妙法以及他所成就的功德?包括「其求緣覺者」,修十二因緣的這些所謂的緣覺乘人,乃至於諸位比丘比丘尼,諸天龍神等、乾闥婆等。這些四眾弟子等,都互相地來觀察而猶豫不決。一方面瞻仰佛陀兩足尊,一方面心生疑惑,「是事為云何?」唯願佛陀能夠解說清楚。

這幾段我們說完以後再來總結。總之就是騰出疑情。我們看舍利弗的疑情。

壬三、頌自疑

於諸聲聞眾  佛說我第一

我今自於智  疑惑不能了

為是究竟法  為是所行道

前面是講三乘的跟四眾的疑惑,這以下講舍利弗的疑惑。

在諸多聲聞當中,我是智慧第一的。我以我的智慧來觀察,也是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佛陀當初陪著我們修四諦,佛陀親口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苦,我已知。」佛陀跟我們一路走來,佛陀所做的任何動作,我們一個動作都沒有缺乏,但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結果的差別?其實我舍利弗也想不清楚,到底三乘的果位是不圓滿,還是所行道不圓滿?

舍利弗就講得很清楚了,到底是因地的四諦法門我們少修了什麼,為什麼在果地上會有這麼多的差別?因地是如何的不足而造成了果地上的不圓滿?這個地方是舍利弗提出疑情了,這講得更清楚。

壬四、頌佛子疑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願出微妙音  時為如實說

我們都是經過佛陀教導四諦法門所成就的佛子,現在都合掌一心地瞻仰等待,希望佛陀能夠出微妙音來及時地回答,到底我們在修四諦十二因緣的過程有什麼樣的問題,而造成這個結果有所不足?希望佛陀能夠開示。看最後的「總明同疑致請」。

壬五、總明同疑致請

諸天龍神等  其數如恆沙

求佛諸菩薩  大數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  轉輪聖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聞具足道

與會的不但是聖人,也包括六道凡夫,比方說諸天龍神,有恆河沙這麼多;一心一意地追求佛道的凡位的菩薩,「大數有八萬」;也包括了有萬億國的轉輪聖王,都來到法會上。大眾都合掌,以恭敬心,也是希望能夠聽聞這個甚深微妙法。

佛陀到目前只講了一句話,就是:甚深微妙法,你們所不知道。就講出這個名詞。但是什麼是甚深微妙法?大家就亂猜。

我們看舍利弗。這也不能怪舍利弗,因為舍利弗尊者一路走來都是在因緣上修證,他就是在因緣當中:日常生活、行住坐臥,去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因緣的東西就兩件,就是修因、證果。要麼因地有問題,要麼果地上有問題,他怎麼想都不知道是心態有問題,他絕對想不出來。就是,你原來少了一個你的自性功德力,少了這一塊!你少了那個「能念的心不可思議」,不是所念的法有問題。也就是說,我們看舍利弗提出的疑情,跟佛陀的答案的確有很大的落差。佛陀口中所說的甚深微妙法不是修來的。

也就是說,舍利弗!你的修因證果一點都沒有差錯,錯不在這,而是你少了一個動作,你少了一種內觀真如。你沒有把你的自性功德力放進去這個法門,少了一個「能念的心不可思議」。你一路走來,只是強調所修的法不可思議!但是,舍利弗的疑情,還是從法門的修證上來懷疑:是不是我因地做錯了什麼?我的果地怎麼會有這麼大落差?說是「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為是這個究竟的果報不圓滿,還是我的因地有所不足?所以舍利弗對這個甚深微妙法的確是不知道,因為他還是在因果的問題上、在修因證果上去懷疑。其實這個不是因果的問題,這是一種心性的開顯問題。

我們再往下看,二止,佛陀第二次的遮止。

庚二、二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是初次的啟請,佛陀並沒有馬上回答,說:止!止!不要再說下去了。為什麼呢?因為,如果直接開示這個甚深微妙法,它的結果恐怕不妙,一切世間諸天人等,皆當驚怖而產生廣大的疑惑。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佛陀沒有開顯,古德解釋,因為會產生傷害。因為幾乎等於是佛陀把過去的法換了一個不同的思考。佛陀以前說法,是順著眾生的因緣來說的,套一句咱們現在的話就是「心外求法」。他現在要反其道而行,現在是變成要內觀了。也就是說,佛陀過去強調的是因緣上的修因證果,是向外追求的;現在佛陀要的是講到我們內心的觀照。這是內外兩個不同的路子。

這樣子的話就有些問題了。古德說,因為這樣子會產生五種驚怖,佛陀必須要先做一些心態的準備。

第一個叫折損驚怖。有些人會產生重大打擊。折損驚怖是誰呢?就是定性聲聞。這個人一路走來,學佛以後,除了阿含,他什麼經典都沒看。就像我們淨土宗一樣,有些人他什麼教理都不看,就是只知道念佛。你突然來告訴他說念佛不一定往生,你必須要順從本願、要有心態相應。他的折損打擊、信心打擊是很大的。聲聞人也是這樣子。有一種聲聞人,他從來沒有見過大乘法,不像舍利弗曾經修過大乘而退大取小。這種定性聲聞一聽到這種甚深微妙法,他會產生一種善根的折損。這第一個。

第二個,多事驚怖。指地前菩薩。為什麼菩薩會產生驚怖呢?因為地前菩薩久修勤苦,長時間地勤苦修學六度,你突然間跟他講,重點不在因緣所生法,重點在心態,他自己會產生一種多事的驚怖。

第三個,悔恨驚怖。這個指的是不定性聲聞,特別指的是舍利弗尊者這種,曾經修過大乘而回小向大,後來又退大取小了。佛陀跟他講說,我有甚深微妙法,這些曾經回小向大而退大取小的聲聞人會產生廣大的悔恨:早知道我就不退大取小了,我就應該直接修大乘了。產生悔恨。

第四個是顛倒驚怖。就一般的凡夫,有煩惱,聽到以後煩惱更重。

第五個是最嚴重的,狂傲驚怖。就是增上慢人。增上慢人他本來就「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他可能是初禪,把它誤認為初果;把四禪誤認為四果,他自己以為自己成就涅槃了。聽到佛陀甚深微妙法,很容易產生邪見,謗佛,謗法。

這五個驚怖:折損、多事、悔恨、顛倒、狂傲,按照古德的說法,前面四個佛陀都有辦法處理,就是加強他們的信心,但是第五個佛陀沒法處理。你自己抬高你自己,產生高傲,那麼佛陀只能用方法讓你退席,因為這個事情佛陀沒辦法處理。就是,狂傲、增上慢,這個人是沒法處理的。所以這五種人的驚怖,佛陀可以施設方便,他的方便就是不斷地喊暫停,讓大家不斷增長信心來攝受前面四種驚怖,來化解這種驚怖。

這個是佛陀第二次喊暫停。舍利弗尊者並沒有放棄,第二次啟請。

庚三、二請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瞭,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  惟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眾  有能敬信者

佛陀第二次遮止以後,舍利弗並沒有放棄,他又站起來說:世尊!請您老人家慈悲開導,到底什麼是甚深微妙法,是怎麼樣的因緣讓您能夠成就這廣大的功德?為什麼我要您老人家慈悲開導?因為,如是與會的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的眾生,過去都曾經親近十方諸佛,因此「善根猛利,智慧明瞭」,對於老人家所開導的法門都能夠清楚明瞭。所以聞佛所說這種甚深微妙法,則能心生恭敬而信受奉行。所以舍利弗就把這個話用偈頌重講了一遍,說:作為於法自在的世尊,惟願您老人家慈悲開導我們甚深微妙法,而不用顧慮。因為與會大眾都有這種諸根猛利的善根,決定能夠恭敬信受奉行。

舍利弗今天二請,已經很接近佛陀的要求了。他的理由是什麼?親近諸佛、諸根猛利。但是按釋迦牟尼佛的標準,還差那麼一點。就是佛陀要講甚深微妙法,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個善根具足,第二個因緣具足。現在是善根具足,因緣還不具足。所以舍利弗二請以後,佛陀第三次地遮止。

庚四、三止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舍利弗尊者用「親近諸佛、諸根猛利」的這種理由來啟請的時候,佛陀又遮止了。佛陀為什麼遮止呢?因為在這種諸根猛利、智慧明瞭的情況之下,直接說微妙法還是不行的,眾生還會產生驚怖、疑惑,乃至於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將墮大坑,因為他們會謗法、謗佛而墮地獄。所以,佛陀就把這個觀念再重新講一遍,「止止不須說」,暫時停止。這個微妙法這個時候不能宣說。因為微妙法本身就不可思議,增上慢人本身就有這個邪執偏見,聞了以後不但不恭敬,還會產生誹謗。

到此為止,佛陀遮止了三次。天親菩薩說佛陀遮止三次有三層意思:

第一個,諸位還記得佛陀第一次遮止嗎?那很早了,我們看經文,那個時候其實舍利弗並沒有講話。就是佛陀展現佛陀的智慧功德的時候,佛陀說:「止!舍利弗!不須復說。」這第一次遮止,遮止得很早。第一次遮止為什麼呢?因為佛所得法不可思議。甚深微妙法,不能用語言文字去充分地詮釋的。這個是不可思議法門,很難講清楚的,某種程度的確是要靠信仰,因為它是不思議境,它不能夠用去描繪的。這第一個,佛陀遮止。

第二個,欲令大眾渴仰欲聞。佛陀第二次遮止,知道這個地方講出來以後打擊很大,一定要具足信心,所以先暫時遮止,來加強大家的好樂渴仰。

第三次的遮止,為令不堪聞者退席避禍。佛陀在等待這些增上慢比丘、比丘尼退席。因為這些人如果不退席,光是信心沒有用的,他們會謗法的。所以,第三次的遮止是等待這些比丘、比丘尼退席避禍。這是佛陀三次遮止的理由。

所以舍利弗尊者開始第三次啟請。而第三次啟請就具足說微妙法的理由了。我們看舍利弗第三次啟請,他的理由是什麼。

庚五、三請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  惟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眾故  惟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這個是舍利弗尊者的最後一次啟請。也是因為這次的啟請,促成了佛陀正式的開示。

爾時舍利弗並沒有放棄第三次的啟請。他說:「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因為「今此會中」,如我等四眾弟子,「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這個是關鍵了!

一般的法門,只要你善根具足就可以講。因為這個法門太特別了,它已經是超越過去的思考模式了,所以不但是善根具足,還必須跟佛陀有深厚的因緣。就是他們不但是善根深厚,而且是生生世世受釋迦牟尼佛您老人家的教化,跟您老人家是因緣特別的深厚,所以如此等人「必能敬信」。一方面是對法有善根,一方面是對人有因緣,這樣子就能夠由於甚深微妙法的加持,在無明長夜中找到寂靜的安穩。就是他的心能夠安住下來,不會一天到晚在因緣所生法裡面追求,所以可以說是「多所饒益」。就是說,涅槃的功德再加上一心妙法的加持,大家都能夠在道業上不斷地突破,不但是能夠敬信,而且絕對能夠受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他說,無上尊貴的佛陀,惟願您老人家慈悲開示甚深微妙法。我作為佛陀的長子,代表大眾請佛陀慈悲為我等開示。因為如是與會的大眾,決定能夠恭敬地信受此妙法。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都生生世世跟隨您老人家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古德說,舍利弗怎麼知道呢?因為舍利弗有宿命通。所以,因為跟您老人家有深厚的因緣,聽此妙法,大家都能夠一心合掌,希望能夠聽聞佛陀的開示。包括我等千二百個大阿羅漢,這常隨眾,及其他的有學位的凡夫等等,都惟願佛陀為此大眾能夠詳細慈悲地開示。為什麼呢?因為大眾聽聞此法,絕對能夠心生信解歡喜而且功德增上。

到此,舍利弗尊者的啟請,佛陀就準備開示了。因為眾生的善根具足,眾生跟佛陀的因緣也具足,就可以開顯微妙法了。

這就是舍利弗的三次啟請:第一次啟請他騰出疑情,佛陀意思說你只有疑惑不足以開示;第二次啟請,舍利弗說我不但疑惑,我還善根猛利,佛陀也說這樣子還是不夠,因為眾生會產生驚怖;第三次啟請,舍利弗說我不但善根深厚,還跟您老人家因緣甚深甚深。那麼就可以了,因為佛陀跟眾生有親疏遠近的差別。也就是說,一般的法只要依法就可以了,但是甚深微妙法,依法又要依人,因為這個法門太特別了。

我們一路走來,看到佛陀都是在處理法執的問題。佛陀是這樣規劃的——我們看佛陀在教化弟子,他是先破我執。

就是說,這個法門很重要,說是什麼「日可令冷,月可令熱,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你們就照這個法去修就好了。佛陀強調法力不可思議。就是說,你執著也沒關係,我要的就是你執著,用這種法力的執著破除很多的虛妄,也的確讓大家有很多進步。但是,問題來了,也帶了後遺症。

諸位!這個法執是這樣:你要是不用功修行的人,沒有法執。你說,欸,我都沒有法執!是,因為你都沒有用功。是吧?諸位你想想看,作為一個聖人,聲聞人,他是深受生命的痛苦,他也感受到生命的痛苦,他對痛苦是很敏感的。一路走來誰陪伴他?四諦陪伴他。他生生世世經過飢餓、寒冷、減少睡眠,他就把心住在這個法,因為有法力的支持。而陪伴他輪迴當中的挫折,都是靠法的陪伴。諸位!現在佛陀跟他講說,這些法門是暫時的方便,可想而知他們的打擊有多重。所以為什麼我們一般人是沒有法執?你看,一個人法執重,就是越用功的人他法執越重,這正常。

當然,最理想的方法就是,你一開始就把它走對,那最好。就是說,你好樂法,但是不要執。這樣懂嗎?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然這不容易了,但是你要試著做。就是說,你現在如果不把這個心態改變,你以後就跟舍利弗一樣了,這打擊也很大了。這樣懂嗎?你說沒事,我也不要學《法華經》,反正佛陀叫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佛陀要我拜懺就拜懺,要我念佛就念佛。那你以後還得走這一關。你這一關就有可能在淨土,還是這一關,你還得過。就是,你今天如果不重視這個問題,佛陀要把你的法執拿掉的時候,你也很痛苦,你也是很疑惑了。

我們為什麼要事先學《法華經》呢?就是讓你以後處理法執這一塊簡單一點。這樣懂嗎?就是說,你今天要:但修其法,而不生其執。這樣懂嗎?試試看,能不能這樣做。就是說,佛陀要我念佛,我念佛,但是我不執著這個佛號,我知道這個念佛的目的是讓我往生的一個過渡,我真正的目的是開顯自性的功德。我佛號照念、法照修,但是我不落入一種堅固的執取。如果你今天對佛號產生堅固的執取,到了佛陀要把佛號拿掉的時候,你也是很痛苦,你也受不了,你也充滿疑惑。你說,想當初您老人家叫我念佛,現在卻告訴我佛號是一個方便!是吧?那你不能怪佛陀,佛陀從來沒有要我們執著。

也就是說,這個中道,我知道很難平衡:你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又要應無所住,又要生其心。但是你不得不這樣做,就是在不執著的情況之下修一切的法門。而站在心性的角度,所有的法門都是開顯自性的功德。這樣有什麼好處呢?來,我告訴你有什麼好處:你的進步會比別人快,你的心會比一般人安穩。因為你站在心性的角度,心性是不生滅的,是你本具的。我再講一次,它不是因緣所生法,是你本來就這樣子,它叫不生滅心。所以你遇到因緣的衝擊的時候不容易受到干擾。

尤其是臨終的時候,你知道安住一念心性,你不容易受到這種時空的障礙,什麼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對你都不是問題,你本身超越時空。你的心安穩,等到你後來成就果位的時候,你不用多一道程序——消除法執的程序,因為你一開始就沒有陷入太深。這個就是你學《法華經》的好處。

我是覺得這樣子,你要學《法華經》,你眼光放遠的人才會學《法華經》。你說,我不著急,我先了生死!但是,從長遠的成佛之道來看,反正法執這一關我遲早要過,我現在早修,以後到了極樂世界,到了後半段,我走得順暢一點。當然從《法華經》的角度,與離苦得樂也有關係了。因為你一個人陷入法執,你的胸量格局就變小了。不但是因地改變,果地也不同。總而言之,這一條路是成佛必經的過程。你今生不走,你說:我今生也不著急。你以後還得走。你越晚走,要拔開你心中的法執,你的受傷、痛苦、驚怖越大,因為你對法的執著更深。就是這個概念。

意思就是說,你最好一開始成佛之道就走對。你千萬不要一開始走的方便法門,到最後回來的時候很難回來。因為法執沒有對錯,而且你長時間日日夜夜都是靠這個法支持著你透過三界的痛苦,可知道你對法的執著有多深。突然間佛陀要把這個法執幫你去掉,你會受不了的。

所以我們的意思就是說,現在學《法華經》很重要。就是說,你要成佛,你要找到一個有效率的成佛的捷徑,就是一佛乘。今天重點不是你修什麼法門,就像佛陀後面說的,重點不是你是什麼車,關鍵是誰來拉這一台車。你法門修得再多,你心態不對,你那個車很漂亮,結果前面拉的是一個鹿,你進步就慢了。

所以,這整個問題就是,重點不在事修,在理觀。修行是兩條路:事修,我們一方面知道因果絲毫不爽;一方面理觀,法性本來空寂。它是理觀、事修兩個結合在一起的。就是說,一個人要進步,你前面要有一條大白牛車,就是理觀,你後面才有車子的事修。這兩個加起來你才會進步的。你不是閉著眼睛去拜佛,你這樣進步就很慢了,因為你落入了因緣所生法,而不是安住在一念心性。那你就是迂迴,那只能靠迴向。所以本經的意思就是說,現在我們是凡夫,趁早找到一個修行的正確位置,以後可以避免很多的問題。就是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