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五講)
丑三、明未來益物 分二:寅一、正明非滅唱滅以益未來;寅二、釋須唱滅意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七十二面,我們看丑三的「明未來益物」。
這一科是講到<如來壽量品>,也就是本門的正宗分。這當中講到一個重要的觀念,是說十方諸佛度化眾生的方法有很多。因為他可以現佛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的佛身;他也可以現菩薩身,比方說觀世音菩薩,他現出了魚籃觀音或者送子觀音等等;他也可以現一般的凡夫身,乃至於畜生道的身。只要能夠有利於眾生的,菩薩是可以在十法界現身來度化眾生。這個是方法,是多元化的,所謂的普門示現。但是,十方諸佛度化眾生的模式,那就是共同的。那在<如來壽量品>裡面講到,佛陀度化眾生的模式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叫做機感現形,第二個叫做說法教化。就是這兩個重點而已。
首先我們談機感現形。十方諸佛之所以成佛,主要是證得法身,清淨法身。但清淨法身他不能夠直接度化眾生,因為法身是無相的,所以我們凡夫不能用六根來跟他接觸,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見聞覺知。所以佛陀度化眾生必須怎麼樣呢?從本垂跡,從法身而轉成應化身的模式,才能夠有辦法跟我們互相地接觸、共同地生活,從中來教化我們。
佛陀從法身轉成應化身,他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要機感,你要用你的善根去感應他現身。佛陀不能主動現身。十方諸佛都是一樣,沒有一個佛陀能夠主動地去教化眾生,不可以。他只能夠怎麼樣?被動地配合。
那麼,什麼因緣能夠去感應佛陀現身呢?按照經典裡面的說法,就是你的皈依的善根。就日常生活當中,你的功課當中,有沒有把三皈依放在你的定課裡面。比方說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名、意業的恭敬、皈依等等。如果你內心當中、在日常功課當中,沒有把拜佛、念佛,還有對佛陀的皈依放進功課,那從這個因緣法來推論,你未來見佛的機會就很少很少了,除非你前生修得很好。因為你今生沒有栽培這種見佛的機感。所以,你能夠判斷你未來有沒有可能跟佛接觸,就是看你皈依的善根,這第一個。
第二個,你未來的因緣,能不能夠被佛陀說法教化。比方說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我們沒有見佛的因緣,但是我們可以跟佛法接觸。這個就是另外一個善根,叫做出世的善根——你是不是過去生有栽培這種聞思的智慧,而有出離心跟菩提心的善根。這種出世的善根如果套到淨土宗,那就是往生的善根,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其實,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跟我們一般說的出離心、菩提心是相合的;他也是為了了生死,為了成佛而往生,所以這兩個是相合的。
所以,在法身的不斷的變現、教化眾生當中,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你是否能夠見佛;第二個,你是否能夠聞法。而這兩個,佛陀是不得自在的,是你自己的善根決定的。你有皈依的善根,你招感見佛;你有這種出世的善根,你招感能夠聞法;你兩個都具足,恭喜你!你又能夠見佛,又能夠聞法,生長在正法時代。
整個<如來壽量品>就是在講佛陀度化眾生的模式,而這個模式對我們淨土宗是格外重要。因為每一個人一輩子當中都念了很多佛號,等臨命終的時候,它有不同的結果出來。你看有些人念一輩子佛,到臨終的時候,他既沒有見佛,也沒有聞法,當然也不可能往生。但是有些人,甚至於到臨命終的時候才開始醒悟,學佛,那他就是念十句佛號,佛陀就現前,為他開導,就把他接走了。
諸位!同一句佛號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這個問題不是佛陀本身的問題。佛陀是月亮,平等地照耀大地,但是關鍵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你的水必須平靜,這個月亮才會浮現的。所以,諸位!我們很多人在臨終的時候都想要佛陀現前,但是沒辦法掌握佛陀現身的模式。它的模式很簡單,就是你要用你的善根去感應佛陀,你不能用你的六根去追求佛陀。
所以,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你看他會不會往生,也很簡單,你看他的六根有沒有收攝。就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東張西望,就是整天打妄想,他觀想佛陀什麼時候來,這個人大概就是不會往生。因為你違背了佛陀現身的模式,你沒有安住你的善根,你安住在你的攀緣心而啟動六根。這個是見佛的大忌。
一個人會見佛,只有安住你的皈依,你對佛陀有強大的信心,你相信佛陀可以救拔你,這個是第一個,具足一種信心。第二個,有往生的願力,這種出離心、菩提心的善根。你今天以善根力來念佛,那就是蕅益大師說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所以,諸位!我們今天從<如來壽量品>能夠很正確地知道,十方諸佛,沒有一尊佛是例外的,他會現身、會為你說法,那就是因為機感而現形,也因為機感而說法。就是因為你善根成就了,佛陀才會現身跟你說法的。佛陀的心是平等,這一點是我們必須清楚的。佛陀為什麼度化某一個人,而沒有接引另外一個人?這個地方都是有一定的模式的。這是我們這個課要學習的地方。
寅一、正明非滅唱滅以益未來
經文當中,前面講到佛陀成就法身以後,法身是常住的,但是法身不能直接度化眾生,他必須要透過應化身,所以有這個應化身的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的應化。那麼,前面講到過去世,講到現在世,現在講到未來世佛陀是怎麼度化眾生。這以下分兩科。先看寅一的「正明非滅唱滅以益未來」。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 !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這段經文是說「非滅唱滅」,佛陀在不需要滅度的情況之下,他必須要「示現滅度」。為什麼呢?為了這樣子來使令眾生種下一個得度的因緣。
為什麼這樣講?我們看經文。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這個「如是」,就是正如前面佛陀所說的,我成佛以來,已經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這個劫數,而且這個劫數是怎麼樣?常住不滅的。這是指的法身。所以,一個人一旦成就法身,那就一得永得。所以這法身證了以後,你就不可能再退轉、退失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可以解釋佛陀的壽命了。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這個地方是舉因以況果。從因地來說,我初證法身的時候,我那個時候法報身的壽命,到現在都沒有窮盡。你看佛陀成佛以來到現在,他從來這個法身沒有斷過。那麼,圓教初住的法身尚且是無量壽,何況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呢?就是說,佛陀講他過去最初成佛的時候,那個壽命到現在都沒有停止過。那以後呢?那以後更不可能停止了。因為他不斷地修學,他的法身不斷不斷地品位增上,到現在是圓滿的佛陀,所以,現在的釋迦牟尼佛那更是佛壽無量。
既然佛壽無量,為什麼佛陀在今生示現的時候,八十歲要公開地宣佈我要滅度呢?因為佛陀以這個滅度的方便來教化眾生。
這段經文就是說,既然佛陀的壽命是無可限量的,而法身是根本,應化身是跡門,法身的壽命是可以加持應化身的,那麼你法身的無量也可以加持應化身讓他相續地度化眾生,你不必示現死亡。那這樣的話,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因為你不示現死亡,對眾生沒有好處。佛陀必須要示現死亡,才能夠讓眾生未來有一個得度的因緣。所以佛陀度化眾生是長期的規劃,他不是今生度化完就算了。他會知道什麼時候該走了,什麼時候可以繼續待下去。他的這種選擇離開,其實對大家的未來是有好處的。為什麼有好處呢?下一段說明。
寅二、釋須唱滅意 分二:卯一、不滅有損;卯二、唱滅有益;
我們看寅二,釋須唱滅意。分兩段。
卯一、不滅有損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那麼,佛陀為什麼「示現滅度」呢?
他解釋一個道理說,假設佛陀的應化身久住世間,按照《大毘婆沙論》的說法,今生的釋迦牟尼佛,就是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示現的釋迦牟尼佛,他的正常壽命是一百二十歲,按照因緣法是一百二十歲,但是他八十歲入滅。也就是說,佛陀提前四十年入滅,沒有在正常的因緣裡面入滅。正常是一百二十歲,但他提前四十歲入滅,那麼為什麼佛陀這樣做呢?因為有一個很重要的道理。
佛陀出現當然有當機眾,當機眾是誰呢?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兩種善根,有皈依的善根,有出世的善根,這是真正招感佛陀出世的當機眾。但是有些隨緣眾,他可能只有具足皈依,但是沒有出世的善根。這隨緣眾,他也有幸生長在佛陀的時代。這些人,這種善根福德比較淺薄的人,如果看到佛陀長久住世,就產生兩種過失:
第一個,他就不種善根,貧窮下賤。他一想,佛陀的壽命比我還久,所以在有生之年我都會看到佛陀。這個時候怎麼樣呢?心生輕慢。他就不能珍惜跟佛陀學佛的因緣了,所以慢慢慢慢時間長了以後,就鬆散懈怠,就不再栽培善根了。那麼不再栽培善根,也不再修福了,所以來生就招感貧窮下賤的果報。所以,佛陀的住世對他不但沒有好處,反而使令他墮落。這第一個。
第二個,「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前面講到懈怠,這以下更嚴重,就是有些人,他看到佛陀長久住世,他有恃無恐。他心想,反正佛陀經常存在,佛陀可以隨時攝受於我。然後呢?然後就放縱自己內心的慾望,就開始落入於自己的我見、常見的妄想當中,他有恃無恐。佛陀看到這種情況,發覺眾生如果見到如來常住不滅,長久在世,就會產生憍(憍就是輕慢),恣(就是放逸),而對佛法的修學產生厭倦、懈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那麼,佛陀的住世對他就有害無益。
所以,佛陀的出世是這樣,重點不在時間,重點是,佛陀他的判斷就是,他度化的因緣是不是已經窮盡了。所以你看,佛陀滅度,只有一個理由會滅度,就是「其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悉已作得度因緣」。佛陀在觀察眾生因緣當中,他覺得當機眾,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難尊者,正式招感他出世的這些眾生都已經度化了,剩下的人也成就未來得度的因緣,所以佛陀選擇入滅,因為住世無益。所以佛陀弘法只有一個理由,就是利生。他發覺他再住世的時候,對眾生有害無益,讓眾生產生輕慢,讓眾生產生了放逸,那麼佛陀選擇入滅。是這麼一個情況,就是不滅有損。
卯二、唱滅有益
我們看卯二。不但是不滅有損,佛陀入滅其實是有利益的。不但是減少過失,還有利益。我們看佛陀入滅,提前入滅有什麼好處。
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因此,如來以善巧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那麼佛陀以滅度來使令……這個地方說比丘,其實是泛指整個四眾弟子,就是說,佛陀以入滅來昭告四眾弟子:佛陀能夠成就一期的應化身,是希有難得的。因為一般善根福德比較淺薄的人,他即使過了百千萬億劫的時間,有些人可以見佛,有些人還是沒辦法見佛的。所以,你不要以為佛陀應化,就所有人都可以見到佛陀。比方說釋迦牟尼佛那一期應化好了。印度有九億人,三分之一的人有見佛;三分之一的人沒有見到佛陀,只有聽過佛陀的這個名號;有三分之一的人沒有見過佛陀,也沒有聽過佛陀名號,就當沒有這個佛陀出生一樣。
所以,這個地方是佛陀強調什麼呢?見佛、聞法是希有難得的。佛陀要入滅,就示現無常的道理,所以佛陀用示現入滅來說法。就是說,佛陀的入滅就是告訴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如此一來,眾生聽到這樣的話,知道佛陀入滅,內心開始對見佛、聞法生難遭遇之想,而對佛陀的功德「心懷戀慕,渴仰於佛」,對佛陀開始皈依、恭敬。這種皈依、恭敬的心生起來,好了,這就是佛陀的本意了,「便種善根」。因為,能夠招感佛陀出世正是這種皈依的善根,而佛陀長久住世,這種善根他生不起來。所以,就是因為這種因緣,使得佛陀的入滅令眾生的內心「心懷戀慕,渴仰於佛」,這樣子就種下一個未來見佛的善根。所以,如來雖然法身、報身永遠常在,但是應化身必須要不斷地示現出生,不斷地示現入滅,就這個道理。就是一期應化結束以後,有些人已經度到不能進步了,那麼佛陀再入滅一下,對他產生一定的加持。
這個地方是說了一個道理,就是說,佛法修學,你的內心的活動是根本,就心為業主。雖然說,欸,這不對啊!佛陀經常在就帶弟子們做功課,那麼佛陀的威德力,昭告一聲,大家會跟著佛陀去打坐、誦經,這不是挺好嗎?沒有用,心不在這裡了。就是你做功課也好,你打坐也好,你雖然形式上跟佛陀在一起,但是你內心呢,心懷憍恣,而生厭倦。
凡夫是這樣,有些人善根強,他可以相續地長時間地修行,所以這種人招感的佛陀壽命會特別長。而一般的初心菩薩,初心的凡夫,修行一段時間以後他就懈怠了,尤其是資糧位、外凡位的菩薩更明顯。因為他善根裡面有煩惱,因為凡夫是真妄和合。所以,佛陀適當地示現入滅,會激發他們「心懷戀慕,渴仰於佛」。雖然今生佛陀滅度了,但是對未來來說,他容易再一次見到佛陀。所以佛陀選擇入滅的道理就在這裡,就是「便種善根」,種下未來得度的善根。
子二、總結不虛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
這一段就總結前面的三世益物。
又善男子!十方世界的「諸佛如來,法皆如是」。十方諸佛度化眾生的方法有很多,他可以現佛身,現菩薩身,現凡夫身,現畜生身,都可以,但是原則只有一個,就是機感現形、機感說法,就是完全看眾生的根機來調整自己是不是該現身、該說法。所以為了度化眾生所做的任何的出生,乃至於做任何的滅度,對眾生來說,都是真實不虛的。這個真實不虛指什麼?能夠使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就是真實的,不虛。
所以這個機感現形、機感說法,簡單說就是「有機應化,無機道隱」。這就是佛陀為什麼必須要經常地出來,又經常地示現死亡。他意思就是說,佛陀!您為什麼不長久住世呢?你看,釋迦牟尼佛如果從兩千五百年前一直到現在都住世,我們也看得到,那該多好。未必,未必,未必有好處。因為這個產生的過失也是蠻嚴重的,因為你善根不具足。善根不具足,你在佛陀面前又懈怠又放逸,你反而容易墮落到貧窮下賤,或者是妄想執著當中。
所以,這個地方佛陀為什麼用片段的方式來度化眾生,就一小段一小段,欸,來這邊度化眾生,時間到了,佛陀趕緊走,再來一段,再走。佛陀必須在眾生成長過程當中,他小段、小段、小段、小段……從這個地方來積累眾生的善根。這個就是佛陀的三世的規劃,就長期的規劃,他不急於一時的成敗。
癸二、喻說 分二:子一、立喻;子二、合法
這以下用譬喻的方式。前面用長行,這以下用譬喻說明了佛陀三身的互動——佛陀是怎麼樣從本垂跡,又如何攝跡歸本。這個地方分兩段。
子一、立喻 丑一、良醫治子喻,喻上三世益物;丑二、治子實益喻,喻上總結不虛
我們看第一段的「立喻」。立喻當中又分兩段。看丑一的「良醫治子喻」,來譬喻前面的三世益物。
丑一、良醫治子喻,喻上三世益物 分三:寅一、遠行喻喻過去益物;寅二、還來喻喻現在益物;寅三、復去喻喻未來益物
寅一、遠行喻喻過去益物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
明練方藥,善治眾病。
這第一段先說明這個良醫具足三種功德:
第一個,「智慧聰達」。這個智慧聰達比喻佛陀的權實二智。佛陀能夠內觀真如,有智慧,外能夠觀察十法界因緣果報,理觀事修都很強。一方面能夠知道萬法唯是一心,也知道一心是如何緣生萬法,權實二智都具足。
第二個,「明練方藥」。佛陀不但有智慧,佛陀還通曉一切的大小乘的法門,就好像是能夠善解一切的藥物,能夠做各種的調配、各種的秘方,明練方藥。
第三個,「善治眾病」。佛陀不但是知道秘方,還知道去觀察眾生的諸根利鈍。
這個名醫具足這三種功德,所以說這個人基本上有足夠的能力來度化一切的病。就理論上他是可以度化,所有的病他都可以治了,但是他真的是如此嗎?未必。有些人可以被他治好,有些人還是不可以的。那這個問題就不在醫生了。
我們看第二段。
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
這個醫生有很多很多的兒子。這個兒子分成三類:第一類,「若十」。這個就是指佛陀的菩薩弟子,他過去生栽培了菩提心、空正見這種大乘的善根,這第一個。第二個,「二十」。二十指的二乘,他有出離心跟我空的智慧。「乃至百數」,這個百數就是第三類,就是一般的凡夫眾生,一天到晚打妄想的凡夫眾生。他有三類的兒子。
看第三段。
以有事緣,遠至餘國。
佛陀的出世,當然正式招感的就是「若十」跟「二十」,就是三乘以上的善根才真實是招感佛陀的。那人天善法為什麼不招感佛陀?因為人天善法共外道,它不是佛法裡面真正的不共的地方。當機眾,真正的當機眾是菩薩眾弟子跟二乘弟子。這三乘弟子都度化以後,剩下的「若百」這些人善根淺薄,所以佛陀就暫時因為他國的因緣,離開了娑婆世界到其他國土去了。
蕅益大師說,「此土機淺,彼方機熟」,就是娑婆世界的因緣該度的佛陀已經全部度光了,就是真正招感佛陀出世的那些當機眾,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難尊者,全部被佛陀給度光了。那剩下呢?這個根機淺薄了,再留在這裡沒有好處了,所以佛陀就到其他世界去了。
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明,這個醫生,理論上他可以治好所有人的病,你看他「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這個醫生是完美無缺的,但是所有人的病都被他治好嗎?沒有。他把他有因緣的眾生度完以後,他選擇離開了,因為其他的眾生他沒辦法度了。
這是指過去。他過去就是這樣,佛陀一次一次地,這一次來,度化了一批人成就聖道了,那剩下的,佛陀就選擇先離開。這一離開的時候,欸,對其他根機淺薄的人,就刺激他:欸,原來佛陀也會滅度!佛陀講這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道理是真的啊!這世界上果然是無常,連佛陀這麼一個莊嚴的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身,都是無常敗壞。所以他體驗無常,欸,種下一個未來得度的因緣。所以佛陀過去一次一次地在娑婆世界,就是這樣度化眾生的,時間一到,「以有事緣,遠至餘國」。這是過去的度化。
寅二、還 來喻喻現在益物 分二:卯一、喻感應;卯二、喻施化
我們看現在的度化。現在度化指的是什麼呢?就是佛陀這一期,就兩千五百年前在印度的這一期的八相成道。
這個地方分兩段。先看第一段的感應。
卯一、喻感應
諸子於後,飲他毒藥,
藥發悶亂,宛轉於地。
過去佛陀來過娑婆世界,度過一些人,走了。這些人當初在跟佛陀這一期教化,廣義來說包括佛陀的正法、像法、末法時代。把這些人教化以後,佛陀離開以後,「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地」。而這兒子在他們的醫生父親離開以後就糟糕了,就沒有人攝受了,東西就亂吃了,沒有醫生管著了,就是譬喻佛陀離開以後眾生開始向外攀緣。向外攀緣以後,就引生了內心的見思煩惱的毒藥就開始發作。因為佛陀在的時候有一定的威德力,大家不敢起煩惱。但是這個問題在哪裡呢?你不敢起煩惱,是佛陀威德攝受。所以很多人會以為說,欸,你看我煩惱都斷了,就開始以為可以放逸了。就是說,你是靠外力的攝受,所以佛陀一離開以後,你內心的問題就原形畢露了,原來你自己沒有內在的安住力、調伏力!所以這個善知識一離開以後,他的毒藥就發作,他內心的煩惱就發作了。
發作以後,「藥發悶亂」。這個煩惱一旦相續就會造業,業造久了以後就有業障,就障礙你了,就開始悶亂,就是業力了。那麼業障多了以後變成怎麼樣?果報了,就招感生死的果報了,就「宛轉於地」,就這個人就失去了活動能力,就臥在地上。就是這個人在娑婆世界墮入輪迴當中,他的道業已經不能增上。
那這樣講的話,對眾生是一時的傷害。那為什麼佛陀要離開呢?一時的傷害正是他未來得度的因緣。因為這樣他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他才知道良醫一離開以後,他內心的毒藥並沒有除掉,所以他就發作,最後倒在地上。而這樣子的一種自我反省,正是他未來得度的因緣。我們看下一段就知道。
卯二、喻施化 分二:辰一、喻現形;辰二、喻說法
辰一、喻現形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
那麼,正當這些諸子「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地」以後,佛陀就知道這些諸子善根成熟了,因為他產生一種無常的危機意識了。所以這個時候,佛陀就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再一次地回來,他示現八相成道。
這個時候的諸子,飲了毒藥以後出現兩種情況:有一種人「或失本心」,另外一種人「或不失者」。我們說失掉本心的。這個失掉本心就是,過去生他跟佛陀在一起,他栽培的這個智慧的善根非常淺薄,多分來說修福,當然對佛陀有皈依的心,所以他招感佛陀再一次的出現。但是他的善根淺薄的關係,就被煩惱完全遮蔽了,就失掉他過去內心的善根力了。這種善根力,他只能靠佛陀在的時候來攝受,佛陀一離開以後,他善根淺薄,就被煩惱蒙蔽了。另外一種人,就是當機眾,他雖然有煩惱,但是他過去跟佛陀學習的時候栽培了深厚的善根。雖然沒有成就聖道,但是他善根是很深厚的,所以即便他起煩惱流轉生死,善根對於整個三乘的信解不失。
這兩種人同時「遙見其父」,而且同時「皆大歡喜」,對佛陀都因為失而復來,大家都非常歡喜。怎麼個歡喜法呢?「拜跪問訊,善安隱歸。」一方面身業的跪拜,一方面口業的問訊,乃至於內心歡喜佛陀安穩歸來。就說了,「我等愚癡」,您老人家一離開以後,我們就被內心的煩惱毒藥之所毒害。您老人家現在回來了,我們希望您能夠救拔我們,再一次賜給我們壽命。這個包括了法身的智慧的壽命,也包括了福德的壽命。這就是增長法身壽命,也增長福德壽命。就正式向佛陀請法。
佛陀過去生來過娑婆世界,度化了一批人。度完一批人走了以後,留下這些人。到了兩千五百多年前,就是今生的這一期度化的時候,就剩下兩種人:一種是失本心者,一個不失本心者。那麼這兩種人根本是什麼?都是有皈依的善根。這是很重要。有皈依的善根,你就能夠再招感佛陀的出世。但是有些人只有皈依的善根,他失去了智慧的善根;有些人智慧的善根還在,這個就是當機眾了。所以同樣有皈依的善根,看到佛陀,「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就是身口意的恭敬,可以看得出來。但是這個結果就不同了。
辰二、喻說法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搗篩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
我們看經文。佛陀不但是現身,還說法。這重點了,說法。這個良醫看到這些諸子中毒以後,「苦惱如是」,中毒以後就發作,就臥在地上。然後他馬上「依諸經方,求好藥草」,根據整個三乘的法門就配製各種藥方。
這個藥方有四種特色,「色、香、美、味」。「色」指的是大小乘的戒法。因為它有形相,它對身口的各種規範,這個是有形相可以去遵循的,叫做色。「香」指的大小乘的禪定。你內心一寂靜的時候,就像你的內心釋放一種香氣,這種沉香、精油的香氣,會讓你的內心感到安穩寂靜。就是釋放香氣,還安穩內心,就是指的禪定。「味」,這個味指的是大小乘的空性的智慧,小乘是我空,大乘是法空。當然《法華經》是什麼?一心三觀,中道的觀慧。這種觀慧都是有法味的,能夠滋養你的色身的,法味。這個「味」指的是智慧,大小乘的智慧。這個「美」,就是這個大小乘的戒定慧法門有解脫生死的功能,所以叫做美。不像外道,是無益的苦行。這個醫生所開的藥,可以說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當然,它製作過程,「搗」,搗就是用空性的智慧來破執。「篩」,就是假觀的智慧來作一個揀別,你要由假觀知道十法界因緣果報,知道什麼是該做,什麼是不該做,什麼是助道,什麼是障道,作一個助緣。那麼把空性的智慧「離一切相」跟假觀的「即一切法」把它合在一起。這個空性,當然從三乘的角度空性是正修了;這個篩,這個假觀是助行。正助合行,就放入了這個藥當中,給這個中毒的兒子服用。
這個父親就說了:「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不但是治療病痛,而且不會再復患。這個時候,在諸子當中,不失本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
這個地方是說,這個現在的益物是從過去來的,就是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上一期也遇到了佛陀。但是因為上一期善根不具足,那佛陀一示現以後,對他們產生了刺激,所以到今生的時候,欸,善根成熟了,所以他們這一期變成當機眾了。這是所謂的不失本心者。
所以在佛陀這一世,被度化的有兩種人:
第一個,根利遮輕的。善根具足,煩惱輕薄的。比方說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一見到佛陀,七天之內證得阿羅漢果。這第一種,根利遮輕的。
第二種是根利遮重。他善根成熟了,但是他煩惱也很重。比方說央掘摩羅。央掘摩羅他是發願要殺一千人,殺到九百九十九人的時候,殺到沒有人了,這個村莊大家都跑光了。他一想,欸,還有一個人一定還在,他的母親。就回去殺他母親了。回去的時候佛陀在中間的路上現身,然後跟他開導,把他攝受了,結果他當下就證得初果,跟佛陀出家以後,也證得阿羅漢果。諸位!殺了九百九十九人,背負了九百九十九人的命債,他今生照樣證得阿羅漢果,所以這個人,這善根不可思議,這個罪障不能障礙,就是根利遮重的。
這兩種人都叫做「不失本心」。
就是說,只要你善根在,佛陀根本不把煩惱罪業當一回事,佛陀最怕的就是你善根不成熟。所以,你善根不成熟,你就算沒有煩惱,沒有罪業,就算是一個好人,也沒有用。因為你不是一個道人。就是佛陀的眼中只看到你善根有沒有成熟,佛陀根本不在乎你的煩惱業力。因為這個對佛法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因為只要你光明出現了,你就不怕黑暗。佛陀一旦把你的善根啟發起來,光明能夠破除黑暗。最怕的就是善根啟動不起來,那黑暗就有力量了。就是我們現在為什麼對煩惱業力覺得非常可怕?因為我們光明沒有出現。所以相對來說,就是黑暗勢力控制了我們。所以,只要你不失本心,不管你中毒有多深,佛陀都可以讓你「病盡除愈」。
這是指的那一期教化的當機眾。
這樣講,這些失掉本心的就必須又被剩下了,看下一次了。
寅三、復去喻喻未來益物 分四:卯一、喻不滅有損;卯二、喻方便唱滅;卯三、喻唱滅有益;卯四、喻本實不滅
卯一、喻不滅有損
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