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七十五面,我們看寅三的「復去喻」。我們前面講到佛陀度化眾生,他有兩門來攝受我們:
第一個,透過法身的常住。這個法身的攝受,他的好處是常住不滅。佛陀的法身有這種廣大的大悲願力,佛陀是一切時一切處,不管白天晚上,他的心不斷地釋放他的願力,隨時準備跟我們感應道交,隨時。所以佛陀已經做到最圓滿了,你什麼時候準備好了,我隨時等著你。這是法身常住。
但是,法身他也只能夠以大悲願力來憶念我們、攝受我們,真正要能夠教化,要跟我們說法,還得靠跡門的應身佛。但跡門他就要面對現實問題了,就有眾生的根機、煩惱的厚薄的問題。因為這個學佛是長期抗戰,我們不是從一張白紙開始學佛,我們是在三界裡面長時間地打滾,累積了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才開始學佛,所以佛陀知道急不得。所以佛陀在用這個跡門的佛現身說法的時候,他的方式是用小片段的方式。出生,度完一撥以後示現滅度,就把那些沒有度化的刺激一下,然後離開;離開以後再出生,再一小片段,再離開,就形成了三世益物,過去、現在、未來這長線的佈局。就是不斷地出生,不斷地入滅,然後慢慢使令眾生善根成熟。所以,跡門的攝受是現實地考慮眾生的根機。
所以佛陀既有本門的法身常住,也有跡門的三世益物,這個相互的作用,而產生了佛陀廣大的度化眾生的模式。
卯一、喻不滅有損
前面說明了,佛陀在度完一撥以後示現滅度,然後又來到今生,度化以後,又準備要離開了,今生在八十歲的時候準備要離開了。為什麼呢?因為不滅有損。我們看經文。
「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佛陀今生度化誰呢?度化那些善根成熟的,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等等。但是有些是三乘善根不具足的,就是失去本心的。他們雖然沒有出世的善根,但他們有皈依的善根,所以看到佛陀來也是歡喜問訊,也向佛陀求藥。但是佛陀正式把三乘的出世法門開出來以後,他們缺乏出離心,也沒有菩提心,所以你跟他講苦諦,此是苦,修無常,苦,無我,他根本就不相應,因為他的心沒有在這裡。
其實有些人他就是喜歡修人天福報。「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因為善根薄弱,所以毒氣自然侵得就比較深,已經把過去的善根給退失了,所以對於這種三乘的出世的法門,這種色香味美的法門而不相應,不契機,不肯服用。那麼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說的非常可惜了。最可惜就是怎麼樣?當面錯過。就是你沒有遇到佛陀就算了,你遇到佛陀,結果你也是錯過了。因為什麼?你沒準備好。你沒準備好,佛陀只能夠選擇離開了。所以佛陀正式地方便唱滅。
卯二、喻方便唱滅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瘥。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
經過這一撥的度化,不失本心的已經成就了,失本心的不肯服藥,所以這個時候佛陀就開始作如是的念想,說這些失本心的弟子,實在是非常可憐愍。因為中毒太深,善根太弱,所以內心已經被妄想顛倒之所控制,雖然有皈依的善根,看到我到來,歡喜好樂,也求索救療,但是對於三乘的出世法門不肯修學。
所以佛陀怎麼辦呢?我今當設方便,使令他們主動地服藥。就跟這些失本心的弟子說:汝等當知!我的年紀已經衰老,我即將入滅。如是美好良藥,我把它留在這個地方,你們覺得有需要就可以拿去服用,只要服用,你就不用憂慮你的病毒不能痊癒。作如是教誨以後,這個父親就離開了,到他國去了。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就遣使還告,就說你的父親已經在國外死掉了。
這個是說明,佛陀在八十歲入滅以後,那麼就進入了像法、末法時代,在像法、末法時代出生的人一般來說就善根比較薄弱了,但是盡管善根薄弱,他看到佛陀滅度他也會起慚愧心,就作這樣想:哎呀,我怎麼就沒有生長在正法時代呢?我怎麼就「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懺悔自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這種懺悔的心,正是佛陀要滅度的真正的理由。就是佛陀利用滅度,來激發大家無常的這種危機意識。就是佛去法在。其實,你要服藥,佛陀在不在是沒有差別的。佛陀的離開,反而讓弟子們產生了危機意識,結果就努力地服藥。我們看下一段就知道。
卯三、喻唱滅有益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佛陀一離開以後,我們看諸子發生了什麼事。
這個時候諸子聽到佛陀離開甚至於死亡,心中生起廣大的憂惱。這個憂惱就產生危機意識了,知道世間無常了,就作如此念想,說如果父親還在,他老人家的大悲心一定會憐愍我,而且隨時隨地可以救拔我們。如今捨離我們而去,而遠喪他國,那如今的我們只能夠孤苦伶仃地漂流於生死當中,沒有依靠了。所以心中常懷悲嘆、悲感,一方面對佛陀的滅度感到懊悔悲傷,一方面對自己的未來心生感嘆。所以這樣的一種悲傷感嘆,那正是他醒悟的因緣。他終於醒悟了,佛恩深重,法緣難得,而激發他過去的善根,開始精進修學。所以,他這種善根一起來以後,出離心、菩提心生起來以後,他就覺得,欸,這個藥是色香美味,於是當下服用,結果病毒就消失了。
所以,佛陀的入滅某種程度會激發眾生的出離心跟菩提心的善根,就是他的善根就缺那麼一點。佛陀知道陪伴不是重點。佛陀出世不是陪伴,他要想陪伴的話,他可以到現在還在陪伴。重點是能不能給你真正的利益,你要不要吃藥。所以佛陀的唱滅,離開以後,反而會激發眾生去吃藥、去修學。
這就好像說,古德講一個譬喻,說父母早逝的兒女更加地思念自己的母親。要從小是個孤兒,她失去了母親,她長大以後,更加地懷念她的母親。這為什麼?因為空缺而產生需求。
這個我自己有深刻體驗。我以前在佛學院當老師的時候,我發覺我們學生當中,那種一出家就來讀佛學院的會比較懈怠。因為他想說,我從淨人的時候就開始學習佛法!所以他覺得學佛法是很正常的。你看我每天眼睛一張開,就有人替我說法。那麼這個人一路走來,從居士就開始親近佛法,從初級部到中級部高級部,他不會珍惜的。他修到一個程度就開始,就是整個人宕機了,就宕在那裡了,好也好不了,壞也壞不了。除非他離開學院,失去以後再回來,那就不一樣了。最用功的是誰?就是轉學進來的。他一開始到一個沒有佛法的道場,可能做其他的事情。耽誤了三五年以後,他覺得這樣不對,跟他的出家本意相違背。他來到佛學院,那他的精進是一天當兩天用,那對法的好樂、對法的恭敬,超過其他人。私底下提出問題的都是這些人,就是轉學進來的。因為他一出家沒有佛法,缺乏佛法,所以,空缺產生需求,需求產生精進。
這個就是佛陀為什麼要離開的原因了。所以你看,我們在佛學院裡面,凡是一出家或者在家居士就待在佛學院的,這個人他只有一種情況,就是暫時讓他離開。離開以後,他可能在外面參訪一段時間,他再回來,欸,不一樣了。就像佛陀一樣,佛陀暫時離開,然後再回來,這個時候大家就珍惜了。就這麼一個情況。就是「唱滅有益」,佛陀的離開能夠激勵眾生的精進。
卯四、喻本實不滅
其父聞子悉已得瘥,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這個父親看到兒子在他暫時離開的時候就努力地服藥而痊癒,就很高興了,不久之後再一次地到來。
現在有一個問題,諸位!佛陀離開以後到哪裡去了?當然回到法身了,所以他能夠再回來。就是說,佛陀為什麼一次又一次地再來娑婆世界,然後離開以後再來?就是他背後有一個本門在支持他,所以本實不滅。就是說,佛陀憑什麼能夠片段地片段地度化眾生?因為法身常住,他有一個根本在支持他。
其實,佛陀的法身就是隨時知道(後面經文會說)他隨時知道哪些人善根成熟了。你不用跟佛陀講,你的往生的善根成熟了,阿彌陀佛絕對知道,他的法身一定知道。他也知道什麼時候會開始來跟你感應道交的。所以,佛陀為什麼能夠精準地知道什麼時候該來,什麼時候該離開?因為佛陀的法身是常住不滅的,這個是本門,是跡門的一個根本,它永遠支持跡門,知道什麼時候該出現,什麼時候該消失。所以佛陀是用二門度化眾生。
丑二、治子實益喻、喻上總結不虛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不也,世尊!
諸善男子!於汝意云何?難道真的有人能夠說這個良醫的暫時離開是犯了虛妄之罪嗎?難道他放棄了救拔諸子嗎?「不也,世尊!」不是這樣子的。
所以,諸位!佛陀的現身說法,不在於壽命長短,也不在於長期陪伴,關鍵是怎麼樣做對我們能夠產生真實的利益。這個就是所謂的真實不虛。佛陀所做的一切都是讓你增上的,他覺得離開對你有好處他就離開。他離開你以後,覺得你善根成熟,又再出現。所有一切只有一個目的——讓我們得到真實的受益。
子二、合法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前面是一個譬喻,良醫治子喻。這以下合法。
「佛言:我亦如是。」佛陀成就法身以來,法身的壽命是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的時間,那麼可以說是佛壽無量。為了救拔眾生故,佛陀的應化身就不斷地示現出生,也不斷地示現滅度。那麼在一生一滅當中,你不能夠說我是虛妄的,違背了我度化眾生的本願。不是的。因為這個對眾生是有幫助的,是得益的。也就是說,佛陀度化眾生的模式是非常圓滿的。你看佛陀的模式是雙向的,兩種軌道:一個是本門的法身常住,一個是跡門的三世益物。
這麼圓滿的度化眾生的模式,但是有一個地方是一個問題:佛陀不能夠去改變我們的善根。這點佛陀做不到。佛陀只能夠善巧地引導我們的善根,讓它慢慢成熟。所以從這個地方來看,其實我們是否得度,是操之在我們自己了。你想想看,佛陀法身常住,他隨時跟我們感應道交,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得度,有些人不得度呢?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了。
所以這個地方,有兩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個,就是皈依的善根。你不能長時間沒有修三皈依,這是很可怕的。就是你身也不拜佛,口也不稱念佛號,內心也對佛陀的佛像不生恭敬。
借相修心嘛。你看我們修一心三觀,要即空,還要修即假。你看我們在修空假中三觀的時候,拜佛,「能念所念性空寂」,對不對?安住一念的清淨心,離一切相。但是,「感應道交難思議」,就是讓佛陀的佛相在一念心性中現出來,「我此道場如帝珠」,就是所謂的利用假相來修心。所以,空假中三觀就是先回到一個清淨心的平台,然後把佛相現出來;現出來以後,你這樣子透過對這個相狀的禮拜、讚歎、恭敬,欸,你的內心產生了善根力。而這個善根力有什麼好處呢?你臨命終阿彌陀佛之所以現前,就是你日常生活積累的。第一個,三皈依,對阿彌陀佛的三皈依。
第二個,就是你的理觀的智慧了,這是更重要。就是你平常聽聞佛法,如理思惟,產生這個智慧的觀照。小乘的觀照是我空,大乘的觀照是法空,《法華經》的觀照是一心三觀。淨土宗的觀照是兩個觀照:第一個,觀照娑婆是痛苦;第二個,觀照極樂世界是快樂。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就是淨土的善根。
所以就是說,「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諸位!佛陀度化眾生的模式再怎麼圓滿,只要你的心不具足,就沒有用了。其實我們看佛陀自己的規劃,他的法身長久地住世,他的應化身過去、現在、未來不斷地示現生滅,但是重點是我們自己的善根要準備好。這個就是所謂的真實不虛。
辛二、重頌 分二:壬一、頌正式顯遠;壬二、頌三世益物
我們看重頌。前面是長行,這以下重頌,把前面的長行作一個扼要的重頌。
壬一、頌正式顯遠
先看第一段,頌正式顯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
那麼重頌就是說,「自我得佛」,這個得佛我們已經知道了。你學《法華經》要知道什麼叫成佛,就是見道位,在圓教初住的時候,破無明、證法身。當他法身出現的時候,這個人就成佛了,因為他三身具足了。所以成佛的壽命是無量無邊,他這個法身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理論上,佛陀壽命是無量的,但是這個無量的法身是不能度化眾生,必須要跡門。我們說過佛陀是二門:法身常住,而應化身是片段片段的三世益物。
壬二、頌三世益物 分二:癸一、頌法說;癸二、頌喻說
我們看下一段,看壬二的「頌三世益物」。三世益物當中先重頌法說。
癸一、頌法說 分二:子一、正頌三世益物;子二、頌總結不虛
法說當中「正頌三世益物」。
子一、正頌三世益物 分三:丑一、頌過去;丑二 、頌現在;丑三、頌未來
丑一、頌過去
先看過去的教化情況。
常說法教化 無數億眾生 令入於佛道
佛陀在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之前證得法身,那麼成就法身以後做什麼事呢?「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令入於佛道。」一個人只要有法身,他就可以在一百個世界不斷地教化眾生,慢慢地使令他們能夠趨向佛道。這個就是所謂的有機應化。
再看第二段,無機道隱。
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
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在不斷度化當中,佛陀一旦出世,一定會度走一撥當機眾,就是善根成熟的。但是有些被剩下來的,所謂的失掉本心的,善根不具足的,佛陀用方便示現滅度來激發他的善根。但事實上佛陀是沒有滅度的,因為佛陀法身、報身是長久住世的。佛陀其實是,你也可以說佛陀長久住在娑婆世界。是的,因為法身遍一切處。但是你要善根具足了,佛陀才會現身說法。這個所謂的無機道隱。
第三段,我們看佛陀的法身常住。
我常住於此 以諸神通力
令顛倒眾生 雖近而不見
佛陀的法報二身其實是常住在娑婆世界,但是以神通力,使令善根不具足的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雖然佛陀法身常在,也為法身菩薩說法,但是我們卻見不到。比方說我們今天見到儒童菩薩,但是你也不知道他是儒童菩薩。你見到了魚籃觀音,你整天跟他買魚,你也不知道他是觀世音菩薩。就是佛陀讓我們「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雖然親近,但是你等於看不到他。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看附表第三十七,講到眾生跟佛陀之間的感應道交的原則。
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知道,佛陀的本門跟跡門這兩個之間怎麼運用。
先看本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佛陀之所以能夠度化眾生,有一個很重要的根本,就是他要成就法身的功德。那麼這個法身的功德,他是一個「法界身」,是遍一切時、一切處,一旦得到以後永遠不消失掉。而這個法身往往伴隨著他的大悲的願力,每一個佛陀都有他的願力,這個願力能夠深入到我們心中的「心想」,他也知道什麼時候跟你感應道交。就是,你也可以說法身遍一切時,遍一切處,你也可以說法身在你的心中,因為他能夠深入你的心中。這個就是佛陀的感應裡面的能應,諸佛能應。
那麼這樣子的法身,到底誰能夠把他感應,變成跡門的現身說法呢?看第二段。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能夠感應的就是我們的善根力了。所以,我們今天能夠心想佛陀……這個想佛陀就很廣了:你也可以想佛陀的名號,你也可以用智慧想佛陀的功德,也可以想佛陀的相好等等。總之,簡單講,就是你能夠順從佛陀的本願,那麼你這樣子,就契入了佛陀的法身功德的攝受,佛陀就會現身了。
就是我們今天的內心順從佛陀的本願,就去感應法身。感應法身以後佛陀就能夠現身說法,所以結論,「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在因地的時候我們憶佛念佛,具足了皈依的心這個出世的善根,在果地上我們就能夠招感佛陀現身說法,契入佛陀的功德。
這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位!你想想看,有一個心,有一個佛,對不對?你現在要知道一件事,誰是主動,誰是被動。是心是主動,還是佛是主動?當然是心。我們內心去造作,佛陀才配合。我們「是心作佛」,我們的心才會出現佛陀的功德。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諸位!佛陀不能夠主動地救拔我們,佛陀只能夠被動地配合。
這個地方對淨土宗就很重要,佛陀度化眾生是有條件的攝受。我們淨土宗很多人有一個盲點,他總是覺得,我不管怎麼顛倒,我不管怎麼放逸,佛陀就是有辦法救我。你這個就是違背了佛陀度化眾生的模式。他講得很清楚,你在心想佛時,佛陀才有辦法度化你。你一天到晚心想娑婆世界,你跟佛陀的本願背道而馳,佛陀怎麼度化你呢?
我再講一次,佛陀只能夠有條件地度化我們。你滿足這個條件了,佛陀度化你;你不滿足條件,佛陀是不得自在。所以你不要以為只要提起佛號,不管你心中怎麼想,佛陀總是有辦法度化你。佛陀沒有這個本事,沒這個本事。你看這個感應道交就知道了。佛陀的攝受他有一道光芒出來的,你要進入到這個光芒,你才可以被攝受。你違背這個光芒,你打娑婆世界的妄想,你背離佛陀的本願,那沒辦法了。因為佛陀沒有能力去進入到你的內心,改變你的妄想,把你的妄想改變成善根。這個妄想是你自己打出來的。
蕅益大師說:「既從心起,還從心滅。」所以我們淨土宗一定要知道一件事情:什麼事情是佛陀可以做的,什麼事情是你必須要做的。這個感應道交是雙方面的。就是你臨終處在什麼情況之下,你不用擔心了。你比方淨土宗有些人說,欸,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要把阿彌陀佛的佛像記住,你這個是搞錯方向。你記住佛像幹什麼?現身是佛陀的事情。就是說我們現在是怎麼樣?我們去搶佛陀該做的事情,你還怕佛陀不會現身。
這個就是說,你感應道交以後,佛陀現什麼相,你就不用擔心了。你比如說,欸,不行,我臨終一定要看到這個相。那你去搶佛陀該做的事情,你自己該做的事情卻沒做。你臨命終的時候應該憶佛念佛,念想西方,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們該做的事情是內心的皈依跟善根,你就想這件事就好了。至於佛陀什麼時候現身、現什麼身,那你就不用操心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我們自己該做的是什麼、佛陀自己會準備什麼分清楚,這兩個工作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地方,《觀經》裡面這段經文就講得非常好。
丑二、頌現在
我們看經文。前面講到過去,佛陀久遠劫來成就法身以後,他就是數數地示現,數數地滅度。我們看今生,頌現在。
眾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咸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我時語眾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在過去生當中,佛陀在示現滅度的時候,對眾生產生了一定的激發。那麼到了像法、末法時代,弟子們看到佛陀滅度,就感到一種空缺,產生需求。看到佛陀不在,就開始供養佛陀的舍利子,開始禮拜、讚歎、供養,心中懷著這種戀慕、依依不捨之心。那麼依依不捨之心,就產生了對佛陀的功德的渴望。這渴望一生起,「眾生既信伏」,我們的信心生起來,乃至於善根成就,「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乃至於為法滅身,不惜身命。這一切都是因為佛陀滅度以後由空缺產生的需求,所以唱滅有益。
一旦經過唱滅以後,激發善根以後,佛陀就可以現形了。「時我及眾僧」就在這個靈鷲山隨時現身,只要你善根準備好了,去感應法身,法身馬上就從本垂跡,現出應身。
「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佛陀在靈鷲山是經常為菩薩說法,常在此娑婆世界,不滅度的。「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這個地方的「常在此不滅」指的是佛陀的法報二身,法報二身在娑婆世界,常在此不滅。
我們看智者大師的一段修學。智者大師有一次修這個法華觀,他三七日當中就是讀誦《法華經》,然後就是經行,然後修止觀。他在讀誦《法華經》的時候,誦到這個<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的時候,寂然入定。這不可思議,誦經能夠入定只有圓教才可能做到。在三昧當中,他就親見佛陀還在靈鷲山,還在說法。這是什麼?這是報身的境界。所以佛陀滅度以後,他能夠激發我們戀慕渴仰、廣修供養,就是皈依的心,乃至於信伏不謗、恭敬柔軟,就出世的善根。對著未來來說,就栽培了得度的因緣。
丑三、頌未來
餘國有眾生 恭敬信樂者
我復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眾生 沒在於苦惱
故不為現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餘國有眾生」,就娑婆世界以外的眾生善根成熟了,一方面恭敬三寶,一方面信樂三乘的法門,所以佛陀離開娑婆世界,到其他國土去現身說法。而我們在娑婆世界,看不到佛陀,也聽不到說法,我們就以為佛陀滅度了。那這是為什麼呢?佛陀看到眾生雖然在痛苦當中,而暫時不現身,他的目的就是「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戀慕」。這個很重要!就是你要能夠戀慕、渴仰,這個時候佛陀才能夠出世說法。所以佛陀要出世,他是等待時機的,他等於是被動地配合。你什麼時候善根成熟了,佛陀什麼時候才出現。
寅二、頌本實不滅兼釋不見得見之由
神通力如是 於阿僧祇劫
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華果 眾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眾伎樂
雨曼陀羅華 散佛及大眾
我淨土不毀
佛陀一切的度化都來自於本門,所以佛陀宣講,佛陀的本門其實在娑婆世界是沒有滅度的,法報常住。「神通力如是」,就是佛陀的法身、報身的這種功德力是不可思議的,他能夠在阿僧祇劫的時間當中,常在娑婆世界靈鷲山,還有其他的世界,能夠現身,能夠說法。即使眾生見壞劫時,就是眾生有這個成住壞空,到壞劫的時候大火生起,火燒初禪,而我此法報二身卻是安穩的。怎麼安穩法呢?「天人常充滿」,這個天指的是十地菩薩,人指的是三十心,十住、十行、十迴向的這些法身菩薩。
佛陀要先強調本門不滅,才能夠去強調跡門的現身。佛陀在娑婆世界的國土,不管娑婆世界是怎麼個變化,他這個國土是安穩的,「天人常充滿」。而且它有各種的勝妙五塵的莊嚴,比方說園林、法堂、樓閣,種種的七寶莊嚴,寶樹上有種種的花果。這些莊嚴都是「眾生所遊樂」。這些所謂的法身菩薩,他們一方面受用這個外在的勝妙五塵,一方面內心游於真諦法性三昧之樂。內心有空性的智慧的這個法性之樂,外面有種種七寶莊嚴之樂。
「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諸天也是來讚歎。不但伎樂,而且「雨曼陀羅花」,來供養佛陀跟諸位法身菩薩。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娑婆世界其實佛陀法身常在,所以你不要管佛陀在不在,佛陀其實永遠是在的,只是有沒有現身而已。
就是說,佛陀其實是永遠陪著我們,關鍵是對有些人現身,對有些人不現身。這以下就說明道理了。那麼為什麼對有些人不現身呢?看經文第二段。
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是諸罪眾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就是說,佛陀的法報二身經常陪著我們,他在娑婆世界,在靈鷲山或其他地方,總是在娑婆世界,「我淨土不毀」。那麼為什麼我們見不到呢?因為我們有這個業力。所以我們見到劫火燒的時候,內心感到憂愁、恐怖,充滿種種的苦惱跟憂怖。那麼這是為什麼呢?「是諸罪眾生」,因為我們有這個罪業,所以沒辦法見聞三寶。這個罪業,這個地方特別指的是譭謗三寶的罪業。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懺悔。有些人他就是見不到三寶,這個就是有謗法的罪業,謗佛、謗法、謗僧的罪業。這第一個。
我們看得見之因。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如果有些人,他一方面修功德,他能夠聽聞佛法,信解好樂,而且廣修供養,這第一個;而且「柔和質直者」,對三寶有恭敬皈依之心。那麼既有出世的善根,又有恭敬皈依之心,那你就能夠感應佛陀在娑婆世界現身,能夠在娑婆世界說法現身。所以有些人不見,有些人見。但不管你見不見,佛陀都是在,關鍵在這。
看總結。
或時為此眾 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值
所以這段總結就是說,「或時為此眾,說佛壽無量」,有些人他就很容易見到佛陀,能夠很容易見到佛陀說法。但是有些人就很難遇到佛陀。就是說,佛陀雖然法身經常存在,但是有些人的確是很難見佛。那關鍵就是在於我們自己的善根,還有自己罪業的問題了。
這一段經文等於是總結前面的見佛聞法。我們把它分成四段來說明。
在法身常住的情況之下,大家的立足點是公平的,就是法身是最公平的。諸位!法身,不管你有沒有罪業,他永遠存在,他不會因為你有罪業就消失掉,不會。法身是佛陀的大悲願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平等的,非常平等的。那麼在同樣的平等當中,就產生不平等了,應化身就不平等。有些人見佛聞法,有些人就見不到,他怎麼樣就是見不到。所以這第一個,有些人能夠見佛又聞法,生長在正法時代,這個人既有皈依心,又有出世的善根。這第一個。
第二種人,他不能見佛,可以聞法。比方說我們,我們沒有那種善根見到佛陀,但是我們可以聽法。就是皈依不夠,跟佛陀的皈依不夠,但是我們的善根是有的,所以不見佛而聞法。
第三種人,是見佛不聞法。他生長在佛世,那麼他可能做很多的修福、護持三寶的事,但是佛陀的說法對他來說不相應,他也沒有去「吃藥」,所以他等於是見佛不聞法。
第四種人最糟糕,不見佛、不聞法。佛陀再怎麼出現,對他來說,他根本不知道有三寶存在。
我過去在讀佛學院的時候,性公講一個實際的公案。他說他有一個弟子,這個弟子是一個男眾,他是一個將軍退伍的,這個弟子基本上沒聽什麼佛法。這個弟子,他從小父母親就死掉了,所以跟他的奶奶一起長大。後來他奶奶生了癌症。從小失去父母的人對親情是很渴望的,就是我們說的空缺產生需求,所以他覺得非常悲傷。他悲傷他就到寺廟去。到寺廟以後,有個法師說,你為什麼悲傷?他就說了,我從小跟我奶奶一起長大,現在她得了癌症,我什麼事都不能做,很悲傷。那這個法師勸他誦《金剛經》。他說,你誦《金剛經》,就求佛菩薩。一個人有皈依心的時候,那這個誦經的力量就不可思議了。
他也沒有佛堂,他也不是佛弟子,所以他就弄了一個餐桌,稍微擦乾淨,就請了《金剛經》,就在餐桌上誦。誦了一段時間以後,有一天下午的時候,他突然間看到釋迦牟尼佛就在《金剛經》面前現身了,而且他整個餐廳是放大光明,好幾分鐘,那種金色的光明都沒有消失掉。這是見佛了。見那一次佛以後,他奶奶的病果然就慢慢好了,又多活了十五年。就見佛,但是他沒有聽佛陀說法。後來我問性公師父,後來那個弟子有開智慧嗎?性公說沒有,他對佛法也沒有什麼進步,他就見過那麼一次佛,很有信心。所以見佛是靠皈依的善根,聞法那就是出世的智慧善根。
那麼這段經文是說什麼意思?就是說,佛陀的法報身與我們同在,那麼為什麼有些人見,有些人不見呢?就是我們的善根準備了。就像淨土宗一樣。你看淨土宗,你打開《淨土聖賢錄》,你要看阿彌陀佛的現身說法,那真的是不平等,真的不平等。有些人念了一輩子佛,他沒往生;有些人臨命終念佛,他往生了。
就是說,為什麼有些人見佛就這麼難,有些人見佛就這麼容易?這個裡面就講清楚了,跟佛陀沒有關係,就是個人的善根因緣準備不同。其實佛陀是永遠存在的。
子二、頌總結不虛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智者 勿於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
那麼總結就是說,佛陀的權實二智的智慧,這個光明,就是法身的光明,是照亮無量的眾生。佛陀的智慧是永遠存在,壽命也存在。「汝等有智者」,應該對此不要產生疑惑。什麼「此」呢?就是法身常住。「當斷令永盡」,佛語真實不虛。
這整個<如來壽量品>,要講兩件事情:
第一個,你要相信法身常住,就好像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經常存在一樣。你在佛堂念佛的時候,憶佛念佛,佛陀都知道,他能夠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第一個,法身常住。
第二個,三世益物。只要你準備好了,佛陀一定會為你現身說法的。所以我們對於本門佛、跡門佛,都要深信不疑。這個就是你學<如來壽量品>的兩層意思。
癸二、頌喻說
如醫善方便 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 無能說虛妄
講一個譬喻,就像一個圓滿的醫生,他能夠治好所有人的病。但是如果這個兒子中毒太深了,善根不具足,整天打妄想,那麼他也沒辦法。所以即便這個醫生沒有死亡,法身常在,他也必須要方便示現滅度,來激發他的兒子,使令他產生危機意識而精進修學。當然你不能夠說,佛陀暫時的離開,這個就是欺騙眾生。不能這樣講。就說,您明明在,您為什麼告訴我,您為什麼要示現滅度呢?因為這樣子對眾生有真實利益。佛陀的在跟不在,都是對眾生有利益的。
子二、頌合法
我亦為世父 救諸苦患者
為凡夫顛倒 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墮於惡道中
那麼合法就是,我就好像一般眾生的慈父,我有能力去救拔一切痛苦。但是如果一個人的善根不具足,他活在自己的顛倒妄想,那麼佛陀只能夠選擇暫時的滅度。為什麼呢?因為,佛陀如果長期地陪伴我們,就是不管你打妄想不打妄想,我都陪你,那這個有問題:這長時間產生憍恣之心,產生輕慢跟放縱,那麼他就有恃無恐了,就放逸追求五欲,結果來生墮入三惡道中。就是佛陀的陪伴不但對我們沒有好處,甚至於產生墮落,這個是佛陀不允許的。所以佛陀適當地要離開,就是佛身非滅示滅。
看第二段,佛陀施以真實利益。
我常知眾生 行道不行道
隨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慧 速成就佛身
其實佛陀的法身常在,而且不但常在,更重要的是「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佛陀的法身能夠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他可以知道你「行道」,你善根成熟,或者「不行道」,你善根不成熟。你善根成不成熟,你善根成熟到什麼程度,佛陀的法身悉知悉見。所以「隨所應可度,為說種種法」,只要你善根成熟的情況下,佛陀一定會為你現身說法,不管你在哪裡。因為佛陀的內心是常作是念:我應該如何地善巧方便來引導眾生,使令他成就無上的智慧而圓滿佛道。這就是佛陀的法身常在,但是應化身要不斷地滅度的道理。
我們看最後一個附表,附表三十八,眾生見佛得度因緣。
有情界週遍 具障而缺因
二種決定轉 諸佛不自在
—— 《攝大乘論》
從法身常住的觀念,佛陀的法身經常地觀照眾生,那麼為什麼有些眾生沒辦法蒙佛陀應化身的度化呢?
這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具障。你過去有謗法的罪業,謗佛、謗法、謗僧。這個你要懺悔了。淨土宗我們要往生之前要修懺,把重大的罪業給懺除。
第二個,缺因。你缺乏見佛聞法的善根。你不是只有念佛,你要有皈依的善根,你要有往生的善根。你要有這種善根力,這種善根就是智慧,你才有辦法招感佛陀的現身說法。
第一個,你要破障;第二個,你要有善根。
第三個,二種決定轉。二種決定轉就是造業決定跟得果報決定。你這個罪業不能夠怎麼樣?產生決定的轉,就是產生增上,輾轉增上,尤其是四根本重罪。就是說,帶業往生,你可以有罪業,但是只能夠允許你過去有罪業。就是,這個罪業你必須怎麼樣?是不增長業。帶過去的業。如果你這個造業決定,就是你這個業還在輾轉相續,那這個業力就障礙你往生了。就是你這個業不斷增上,這個果報也會增上,所以你要有一定的調伏力。
就是你要懺悔,有善根,要調伏自己的煩惱跟罪業,否則,這三個只要有其中一個,「諸佛不自在」,佛陀不能自在地現身說法。
我們看<如來壽量品>,到此為止,我們要讚歎佛陀的這種度化眾生的模式非常圓滿。第一個,法身常住,月亮高掛,就是平等地攝受一切眾生,「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他不是法身而已,他應化,因為法身不能教化,他只能觀照我們,所以佛陀必須要不斷不斷地片片段段地示現,來使令我們一期一期地,一期的度化度走了,然後再激發下一期善根;再度走,再善根。這種片段的教化,非常適合我們凡夫的修學。
有一個禪師,他去參訪石霜禪師。石霜禪師在閉關,所以沒有去親自見他,就中間隔了一個幕簾,一個簾子,給他開示。開示完,這個禪師就請教石霜禪師說:「咫尺之間,云何不見?」就說我們距離這麼近,為什麼我見不到你呢?石霜禪師說:「遍處不曾藏。」他說我石霜,我是週遍法界的,我從來沒有隱藏我自己。
這個禪師基本上沒聽懂。他離開以後,又到了雪峰禪師那裡去問,說我過去怎麼怎麼地參訪石霜禪師,我說「咫尺之間,云何不見」,他老人家回答「遍處不曾藏」,是什麼意思?雪峰禪師又補了一句,他說:「何處非石霜?」
禪宗這個意思是非常奧妙,你要把它參懂了,你淨土宗你就知道怎麼樣往生了。就是說,這個禪師提出一個問題:咫尺之間,云何不見?所以這個禪師把見佛、見到善知識,他安立在六根的見。你看,這是眼睛見到,是吧?你用眼根來見,那就糟糕了。所以這個石霜禪師就敲打他一下,「遍處不曾藏」,你要見我,你內觀真如我們就相見了,那心心相印感應道交就相見了。但這個禪師沒聽懂。他又問這個雪峰禪師,雪峰禪師跟他補一句,「何處非石霜」。所以這個地方這種內觀跟外緣就很重要。
我以前讀《金剛經》,說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沒有真正懂。但是我這次看完<如來壽量品>,我真懂了。就是,你要用攀緣心去見佛陀,用六根來見佛,這個人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永遠見不到如來。
淨土宗也是這樣。臨命終的時候,你開始釋放你的六根,你想要眼睛見到,耳朵聽到佛陀,那你就永遠見不到佛陀現身了,永遠見不到,你方向搞錯了。見佛哪是用六根?用善根見佛!我再講一次,我們臨命終是用善根見佛,不是用六根見佛。你要是搞錯方向,你這一輩子修行就全部毀在那一念之間了。所以臨命終的人基本上是都攝六根的,把六根收起來。你要怎麼樣?淨念相繼,用你的善根力,用你的正念去見佛。也不能說見,讓佛陀自己顯現出來。
禪宗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說「覓即知君不可見,不離當處常湛然」。阿彌陀佛是這樣,你要去找他,他就消失了,「覓即知君不可見」。你臨命終的時候,你老想說佛陀什麼時候現身,那麼這個佛陀就不現身,不會現身了,因為仁者心動,你沒有安住你的善根,而是用六根想見佛。那怎麼辦呢?「不離當處常湛然」,你把心收起來,佛陀自己會現身。
所以我們要知道一件事情,就是說,你學完<如來壽量品>你要知道,感應道交,什麼東西是我們該準備的,我們是準備能感。那至於佛陀現不現身,你其實是不用操心,佛陀比你還著急。經文上說,佛陀的大悲心,他知道我們眾生行道不行道,他的時機掌握是一點都不會差錯的。所以你要做的就是都攝六根,好好地安住善根。佛陀不是用見的,是用感應的,用善根來感應佛陀現前。這個就是整個<如來壽量品>就在講到本門跟跡門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