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講)
子二、重明果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九十一面,我們看子二的「重明果德」。
這一段是佛陀為阿難尊者的授記。前面是長行,這以下等於是一個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意,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 阿難持法者
當供養諸佛 然後成正覺
號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國土清淨 名常立勝幡
教化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
佛有大威德 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 以愍眾生故
正法倍壽命 像法復倍是
如恆河沙等 無數諸眾生
於此佛法中 種佛道因緣
重頌當中,先是一個總標因果。
說,「我今僧中說,阿難持法者,當供養諸佛,然後成正覺」。他的因地。阿難因地是什麼呢?作為一個持法者,阿難尊者的因地,他發的菩提願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每一個人都要發菩提願,但是實際地落實到因緣所生法,他的角色是什麼?就是護持法寶。古代沒有所謂的錄音機、錄影帶,完全靠背誦,所以他必須要怎麼樣?博學強記。他的記憶力要特別好,而且要廣學多聞。所以他能夠在佛陀應身佛滅度以後,把它背下來,然後把它整理成法寶而流通後世。他就做這件事情。有這麼一個因地,然後呢?然後就成就他的佛身淨土了。
我們看他用這個法寶流通的一個因地,他是怎麼樣去莊嚴淨土的。這以下有六段,別示他的果德:
第一個,講到正報的佛號。「號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他成佛的因地就是靠他的智慧,多聞的智慧,所以他的智慧如山之高,如海之深,而且能夠各種地善巧變通來度化眾生。
第二個,依報國土。「其國土清淨,名常立勝幡,教化諸菩薩,其數如恆沙。」他因地護持法寶流通,所以他在果地的時候,就招感很多很多有大智慧的三乘弟子往生到他的國土去。
第三個,我們看他的名稱普聞。「佛有大威德,名聞滿十方。」這尊佛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會引起十方諸佛的輾轉讚歎,就等同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的依報正報的功德,就得六方諸佛讚歎。他等同是這個意思。
第四個,壽命久遠。「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正法倍壽命,像法復倍是。」他不但壽命長,還有他的法運也特別長。
第五個,他廣度眾生。有如恆河沙的眾生,能夠在他這一期的法運種下成道的因緣。就算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已經滅度了,但是他這個法運一流通以後,後世眾生,包括正法、像法、末法,很多人種下成道的因緣。就表示阿難尊者法緣特別的廣大。
第六,諸佛讚歎。我們不跟其他人比,就跟《法華經》前面的諸聲聞弟子比,我們到目前沒有看到一個時間無量、空間無量的本願功德力而創造這麼一個國土,十方諸佛讚歎,壽命久遠。
這個空間無量,當然對凡夫很重要。你要是說法身菩薩,他就沒所謂,你諸佛讚不讚嘆他都知道。但是凡夫有什麼問題呢?他有空間的障礙。比方說,釋迦牟尼佛如果不讚嘆阿彌陀佛國土,你知道求生淨土嗎?你不知道。你就知道釋迦牟尼佛而已,你怎麼知道阿彌陀佛國土?它怎麼怎麼回事呢?所以,十方諸佛讚歎的結果就是,他的機,就是往生的人,特別廣,來自十方世界。因為眾生所在國土的佛陀有讚歎。這是第一個,他攝受的機特別廣,空間廣大。
第二個,我們凡聖同居土求的是什麼?環境的殊勝。如果是法身菩薩往生淨土,他主要是依止佛,是親近這個人,不是外在環境,說這個國土是怎麼樣的衣食受用,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凡夫到一個國土去,我們不完全依止人,我們某種程度依止這個環境。因為凡夫有所住、有所得。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會影響干擾我們內心,所以我們需要一個莊嚴的國土。
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的壽命。娑婆世界的壞就壞在壽命太短。你從年輕二十歲修行到現在,是你人生最精華的時代,你的智慧、人生經驗最強的時候,結果呢?結果死掉了。這個分段生死把一個人的修行給中斷了,這個傷害很大。所以所有的因緣莊嚴都是以壽命做根本,說是「壽者,福之基也」,這個有效期限很重要。所以凡夫到一個國土,他希望就是:我好不容易往生到一個國土,我希望你給我一個長遠的穩定的壽命,讓我能夠在這個地方慢慢地增長廣大。
所以阿難尊者他這個願,某種程度跟阿彌陀佛很像,就是國中凡聖同居土特別的殊勝。「名聞滿十方,壽命無有量。」這個就表示他因地的願是時空也長,願力也廣。
子三、菩薩生疑
那當然凡夫菩薩就質疑了。就是阿難尊者,您老人家是一個初果的聖人,連四果都沒有達到,您怎麼就能夠讓佛陀授記您未來有這麼殊勝的依報正報的國土呢?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那麼,在法華會上當然有的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他一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初發心的菩薩,尤其是凡夫的菩薩,他看事情叫做取相分別。多少人?八千人。他從外相來看,他說,阿難尊者不就是一個初果聖人嗎?他只是修我空觀嘛!其他法身菩薩尚且沒有得到這麼殊勝的成佛的記,那初果的聖人怎麼能夠成就這麼一個時空廣大的記呢?心裡就產生懷疑。
既然大家有懷疑,佛陀必須解釋了。我們看佛陀怎麼解釋。
子四、發跡釋疑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這段是佛陀釋疑。前面的疑惑,就是阿難尊者這個因小果大,說因果不符,佛陀就解釋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他能夠得這麼殊勝的記。
爾時世尊知這個初心菩薩心中的念想,就告訴他們說,善男子!你們要知道,我與阿難等(這個「等」就不知道包括誰,總之不止一個人),是在空王佛所同時發菩提心。釋迦牟尼佛跟阿難尊者曾經是同學。當然這個空王佛距離現在是很長遠,應該是比大通智勝佛還長遠,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大通智勝佛的時候已經是法身菩薩了,應該不是凡夫了,所以他們在凡夫的時候就是同學了。
但是,修學有所偏重,阿難尊者「常樂多聞」,他廣學多聞,喜歡研究教理;而釋迦牟尼佛「常勤精進」,喜歡實踐六度萬行。所以我快速成就佛道,而阿難尊者因為常樂多聞,所以護持我的法藏,而且將來也要護持諸佛的法藏,來教化後世的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就開跡顯本。就是阿難尊者,你可別看他今生的跡門,他是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已經是法身菩薩了。
關於這一點我們解釋一下。蕅益大師在《楞嚴文句》上,就講到多聞跟精進這兩個差別。阿難尊者示現墮入淫室,蕅益大師在《楞嚴文句》也提到這一點。就是阿難尊者過去多聞,所以就只證初果;佛陀因為精進,所以成就佛道。那蕅益大師就提出一個問題了,那這樣子講的話,多聞難道不及精進嗎?你這樣多聞,結果今生成就初果;釋迦牟尼佛精進,今生成就佛道。
蕅益大師說,這不能比況。蕅益大師說,多聞乃入道之本。所有的修行都要有正見,哪有人說你開始發心就開始修行呢?那麼阿難尊者的問題不在於多聞,而是一向多聞,多了一個「一向」。就是你不能只有多聞,你要通過多聞依教起觀。不是多聞出問題。他的意思就是說,沒有一個佛法的修學是沒有正見做基礎的。
諸位你看看《楞嚴經》的五十陰魔你就知道,《楞嚴經》講到知見與精進兩個觀念。就是說你要精進,你一定要有知見,正確的知見,要不然你就懈怠放逸,也沒關係。在《楞嚴經》五十陰魔講到,全世界最可怕的就是這個人愚癡,沒有正見,然後非常精進,這最可怕,全世界最可怕。就是他不學教理,但是事修很強。就是你今天在高速公路開車,你不知道怎麼開,你慢慢開,就什麼事都沒有。就是你這個人也沒有學教理,但是你也不是很用功,你一天就念念佛號,沒有很精進,你也無所求,什麼事都沒有,叫做栽培善根。但是,如果你沒有正見,你越精進越糟糕。就是你不會開車,你又開快車。那你一旦墮入魔道以後,叫做失菩提種,這個問題就嚴重了。你懈怠,你菩提善根還在;你起邪見,落入外道種性,就把你過去所學的佛法的善根全部破壞了。所以這個邪見的可怕,是比破戒、比懈怠還要百千萬倍的可怕,因為它從根本上去翻轉你的思想,根本上翻轉。
所以蕅益大師是說,你千萬不要以為多聞不好。阿難尊者是不應該只有多聞,問題出在這裡,他應該把多聞跟精進加在一起。那麼釋迦牟尼佛精進,他一定有多聞做基礎。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特別地強調,恐怕大家產生誤解。
子五、顯本述嘆
這地方作一個總結。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
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希有 令我念過去
無量諸佛法 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復疑 安住於佛道
方便為侍者 護持諸佛法
那麼,阿難尊者在佛前聽到佛陀給他授這麼殊勝的正報跟依報的莊嚴以後,他可以說是心願滿足了,而且「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在這個歡喜當中,他突然間迴光返照,他把他過去所學的無量千萬億諸佛的法藏,突然間重新憶持,而且通達無礙,對義理也通達無礙,就好像今天剛聽到一樣。他把他過去的本願開始重新憶念。
他這麼一憶念以後,他就講出一個偈頌:「世尊甚希有,令我念過去,無量諸佛法,如今日所聞。」就是佛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議,佛陀的權法實法這兩種智慧不可思議,他能夠在一瞬間馬上啟動我過去的善根跟本願力。我現在對成佛之事已經完全堅定,沒有任何疑惑了,內心安住佛道。我今生是示現做一個侍者(因為做侍者有個好處,要經常跟在佛的旁邊,佛陀說什麼法,說過什麼話,他記得清清楚楚),所以依止這個侍者的方便來護持法藏、來流通法寶。
這個地方祖師解釋說,他能把前面的思想拿出來,是因為菩提善根,說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
就是說,諸位,你修的很多法門,佈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有可能會流失掉,因為那是因緣所生法,生滅法。比如你今天做義工,你也沒有發願,你也沒有智慧,你就只是去做義工,你可能依止的只是一念的慈悲心;這慈悲心跟真如是沒有關係的,完全沒有關係的。這是人性,人性有善,你一直用人性的善良面去做義工。你用人性來修學,做義工讓你生天,然後從天上下來以後,就完全跟你現在一樣,恢復地沒有什麼差別了,因為你用人性的善良面去做義工。
但是,你用佛性做義工,你跟別人會不一樣,你是用清淨心菩提願在做義工,你是用摩尼寶珠在做義工。這個時候成就的善根力,可能會讓你一時忘失,就是死亡以後我忘得一乾二淨,但是它沒有失掉。只要未來你有因緣,遇到佛陀或者法身菩薩點撥你,你馬上就恢復功力了。
這個就是說,你今天用菩提善根在做事,跟用人性的善念去做事,那就不一樣。一個是因緣所生法,一個是真如本性。當然,因緣所生法也很重要。你也不能說,因為我有菩提善根,我就整天坐在家裡面我就憶念真如,什麼事都不做。那你叫做執理廢事。摩尼寶珠不是拿來看的,要拿來交易。你要把它丟到因緣所生法去交易,那權法跟實法要互動。
所以阿難尊者的菩提本願,因為佛陀的這麼一個加持,馬上恢復起來,就跟今天聽到一樣。
最後我們來解釋阿難尊者的多聞第一,作一個總結。
在《賢愚經》有弟子問佛陀說,阿難尊者他老人家怎麼一入耳根永遠不忘呢?他多聞第一是怎麼回事呢?
佛陀就說,過去有位老比丘收了一個小沙彌,對他的管教非常嚴格。他規定這個小沙彌每天做兩件事:第一個,要背誦經典;第二個,每一天早上要出門托缽。出門托缽跟我們自己煮菜就不一樣,因為你時間沒辦法掌控。有時候遇到好因緣托到缽,有時候托缽就是一無所得。有一天他托缽的時候,就托了很久才托到缽,回來吃完飯以後,他時間就很短了,所以老比丘規定的功課就沒辦法完成了,隔天就被老比丘訶責。
小沙彌被訶責以後就很沮喪。托缽的時候有個大富長者看到以後說,欸,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好。小沙彌就如是如是地稟告。大富長者說,沒事!以後你一托缽就到我家來,我長期地護持你,讓你順利地托缽,然後你有充分的時間去背經典。所以他以後的功課就進步很快。這個老比丘是誰?燃燈佛的前身。這個小沙彌是誰?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大富長者是誰?阿難尊者的前身。
所以這個本願力很重要!就是說,阿難尊者他重點不在於供養他東西,他重點是在護持這個小沙彌能夠背誦經典。就是你的發心,你的本願力是護持正法,你跟正法結下善緣。所以你後世,只要一聽聞佛法,諸法因緣生嘛,你的緣好,馬上這個法就能夠安住在你的心中,不退失掉。
這個講到阿難尊者多聞的因緣。阿難尊者的授記我們就到此結束。
癸二、記羅睺羅 分二:子一、長行授記;子二、偈頌重明
子一、長行授記
爾時,佛告羅睺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授完阿難尊者記以後,就開始為羅睺羅尊者授記。說羅睺羅,你來世當得作佛,你的佛名「蹈七寶華如來」。這個「蹈」就是實踐,指的他因地的修學;「七寶華」是指的他果地的功德。就是說,羅睺羅尊者在因地的時候,廣學大乘的戒定慧,所以果地上招感了如七寶蓮花的依正莊嚴,叫做「蹈七寶華如來」。也是十種德號,應供、正遍知乃至於世尊。這是他的果地的功德,正報的功德。
這以下因地。那麼他因地是怎麼修的呢?
他要供養十個世界的微塵等數的諸佛如來,這相當多;而且「常為諸佛而作長子」。他就是生生世世發願,我就做諸佛的長子,就像今生的釋迦牟尼佛在世一樣。
「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他的依報國土。「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也是壽命久遠。但是有沒有名稱普聞,蒙十方諸佛讚歎,就不知道了。他也是為此佛而做長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講到他的因地的本願。阿難尊者的因地本願是護持法藏,羅睺羅尊者的本願就是做諸佛的長子,這各有各的本願。
子二、偈頌重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 羅睺為長子
我今成佛道 受法為法子
於未來世中 見無量億佛
皆為其長子 一心求佛道
羅睺羅密行 唯我能知之
現為我長子 以示諸眾生
無量億千萬 功德不可數
安住於佛法 以求無上道
這是重頌。「我為太子時,羅睺為長子。」就是佛陀在俗家的時候,他是我的色身所生,長子;但是我出家以後,他是我的法所生,他受佛陀的四諦的教授,受四諦法成就的阿羅漢果,這是法子。在未來世當中,他當遇見無量億佛,而且都發願做其長子。以這樣的長子的因緣當中來追求他的佛道。
「羅睺羅密行,唯我能知之。」這個密行,就這個人修行比較內斂低調,按照古德的說法,就是「持小乘之粗戒,密本地之妙戒」。表面上看他持聲聞戒(聲聞戒就是只有誓斷一切惡,偏重自利,所以聲聞戒的重點在治貪),但是他把他內心的菩薩的三聚淨戒收起來。菩薩的戒那不是一般的戒,他要菩提願,要戒體。他有三聚淨戒,由菩提願發起的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所以他把他的本地的大乘妙戒收藏起來,現出聲聞的粗戒,叫做密行。那這件事情誰知道呢?「唯佛能知之。」
「現為我長子。」以此長子的因緣來示現聲聞相。「無量億千萬,功德不可數。」其實他內心有無量的功德,他是法身菩薩,其心安住於中道的實相,來追求無上菩提。
羅睺羅尊者,當然他的外相是現出諸佛的長子,但是他修行,就是他「密行第一」。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他的密行,這在戒律裡面有講到。說是有一天晚上,雨下得很大。羅睺羅尊者那個時候是小沙彌。其實羅睺羅出家很早。釋迦牟尼佛成道回到他的母國以後,耶輸陀羅很害怕,說,你都出家了……她就把羅睺羅藏起來,把他抱到樓閣上去了。釋迦牟尼佛以他的大智慧觀察,羅睺羅必須要出家,耶輸陀羅才會出家,出家以後兩個都成就阿羅漢果。所以,佛陀沒有出手,佛陀叫目犍連尊者用神通力到樓閣去,把羅睺羅給抱出來,帶回來。帶回來以後就在僧團隨眾修行。羅睺羅尊者他是十幾歲的小沙彌,有一天下大雨的時候,有一個來行腳的掛單的比丘,因為這個比丘來的時候知客大家都去休息了,所以他沒有安排到寮房。他就強行把羅睺羅尊者的寮房給霸佔了,就把羅睺羅這個小沙彌趕出去了。
羅睺羅他是密行第一,所以他也就不張揚。那他怎麼辦呢?下雨也不能在外面,他就躲到廁所去了。就在廁所裡面,想待一晚上再說吧。初夜過去,到中夜的時候,因為雨水越下越大,所以很多的洞口都進水了,有一條大蟒蛇就從洞裡面出來,就緩緩地往廁所方向走去。這個時候大智慧的佛陀知道糟了,羅睺羅要出事了。這一出事不得了,這是迦毘羅衛國的長子,淨飯王恐怕要生氣。所以他就趕快從房間出來,就把羅睺羅帶到他的房間裡面來休息。因為這件事情,佛陀第二天就訶責這位比丘,而製定了某一個戒律。所以這個就是說,羅睺羅修行非常低調,密行。你怎麼樣他都無所謂,他就做自己的心地法門。這個就是講到羅睺羅尊者的一個密行。
壬二、記二千人 分三:癸一、長行授記;癸二、偈頌重明;癸三、得記歡喜
前面是先記阿難尊者、羅睺羅尊者,這以下就通記,通授兩千人記。
癸一、長行授記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不?唯然,已見。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這以下佛陀正式為學無學人來授成佛之記。這些人有兩個功德:
第一個,其意柔軟。這個「其意柔軟」指的是初果聖人。初果是證得我空了,但是他還有微細的煩惱沒有斷,所以證得初果的人是調柔善順的,這是他的基本功。我們一般凡夫,在五蘊身心當中執著有一個我,狀態是剛強的,很容易跟人家對立。但是初果的聖人他就是照見五蘊皆空,不是空掉五蘊。你空掉五蘊,你就斷滅了。五蘊是因緣所生法,怎麼能讓它斷呢?他是斷除五蘊裡面那個「我」,就是那個想要主宰你的思想、感受的那個我,它把那個我給拿掉了,就剩下五蘊了。剩下五蘊的時候,他的生命體就是「其意柔軟」,這個人調柔善順。
第二個,寂然清淨。這是四果的相貌。他不但只有調柔,他還清淨了。他不但是我不可得,他一些微細的思惑的煩惱也不可得,也斷了。就是初果,其意柔軟;四果,寂然清淨。這講到學無學人。
這些人就專注地心念佛陀。佛告阿難,這些學無學兩千人,「是諸人等」,未來世當中,他的因地要供養五十個世界的微塵數的諸佛如來,這麼多。他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恭敬尊重」,他跟十方諸佛廣學無量法門,從空出假;第二個,在佛滅度以後,「護持法藏」。然後在十方國土,各得成佛,而且同一個佛號,號曰寶相如來,就是他這個佛身特別清淨莊嚴,猶如七寶的莊嚴,應供、正遍知、明行足、乃至於佛、世尊。
佛的壽命有一劫。國土的莊嚴呢?國土也是很莊嚴。聲聞眾剛開始成就應身佛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成就淨土,大地、寶樹、樓閣等等都是莊嚴的。他的眷屬有三乘弟子,有聲聞眾,有菩薩眾。正法、像法都是相同。
這就是講到他的因地要親近十方諸佛,廣學無量法門;第二個,護持法藏,令正法久住。做兩件事情。
癸二、偈頌重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 今於我前住
悉皆與授記 未來當成佛
所供養諸佛 如上說塵數
護持其法藏 後當成正覺
這個地方是說明他的因地的修學。是二千聲聞,如今在我前面安住,「悉皆與授記,未來當成佛」。在因地當中他供養的諸佛,就像前面說的要供養五十個世界的微塵數諸佛如來。「護持其法藏,後當成正覺。」親近諸佛以後,他做兩件事:第一個,廣學無量法門;第二個護持法藏。這他的因地。
看果地的功德。
各於十方國 悉同一名號
俱時坐道場 以證無上慧
皆名為寶相 國土及弟子
正法與像法 悉等無有異
咸以諸神通 度十方眾生
名聞普週遍 漸入於涅槃
那麼果地功德,這兩千學無學人,在十方國土,同一個名號,而且是什麼?「俱時坐道場。」這不可思議。前面的千二百弟子在授記的時候叫做「轉次而授記」,他是一個接一個,前面的授完,成佛以後,滅度時候再轉授下一個,一個接一個。而這兩千人是同時在各別各別的道場「一時成佛道」。就是你有你的道場,他有他的道場,但是同時成佛道。他們的佛號都叫做寶相如來。國土、弟子,還有法運、時間完全相同,就是因地所發的願都一樣。
這個應身佛以諸神通力,來廣度十方眾生,名稱也是普聞。然後因緣結束的時候,慢慢地進入大般涅槃。這個是應身佛。應身佛結束以後就攝跡歸本,回到法身佛。
這個是講他的因果。
癸三、得記歡喜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踴躍,而說偈言:
世尊慧燈明 我聞授記音
心歡喜充滿 如甘露見灌
「爾時」,在這個授完記以後,這些學無學兩千人,聽到佛陀授記,歡喜踴躍,就說,「世尊慧燈明,我聞授記音」。就是大威德的佛陀老人家的權法、實法的這種光明智慧,我們聽到佛陀的授記音聲以後,心中充滿了歡喜。這種歡喜就像甘露一樣來滋潤我們內心,使令我們清涼自在。
到這個地方,跡門的正宗分——三週說法,包括授記,就全部圓滿。
這個跡門,主要講到成佛的因地,把整個大綱描繪出來。這個因地,我們知道成佛它是兩階段。我們從跡門來看,不是你現在就可以成佛,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叫做積集資糧。你要先成就法身佛。
就是我們一開始在權法上修行,我們現在鎖定的目標是解脫道。你說,欸,我求生淨土,我修空觀。都沒關係,方便有多門。等到你解脫以後,大家就開始要入心性了。你現在不管入不入心性,當然你越早入越好,就是說你盡管現在從因緣上修學,但是你最後一定要入般若道,入你的清淨心。
你心中有所得,般若道就進不去了。阿羅漢執著涅槃,菩薩執著功德莊嚴,在解脫道,有所得沒關係。解脫道,你追求清淨法是可以的。但是如入般若道,那就像《般若心經》一樣,那就是《般若心經》的標準,「無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是對治人天的快樂,人天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二乘的「無苦集滅道」,菩薩的「無智亦無得」。就是說,你如果說是從解脫道要悟入般若道的時候,你不但是二法不可得,連清淨的功德,包括涅槃都不可得。你要捨到離一切相的清淨心,恭喜你,你成佛的第一件事情,法身佛成立!
然後呢?然後你就開始佈局你的應身佛,就是發菩提願了。你希望怎麼樣去成熟眾生、莊嚴淨土,你就是靠菩提願了,僅靠清淨心是不夠的。
所以它整個核心思想,整個跡門正宗就講兩件事情:清淨心、菩提願。這兩個是每一個人成佛的兩大核心思想,這就是整個摩尼寶珠的兩大功能。至於你怎麼落實,那就各憑本事了,你發你的願,他發他的願,那總而言之就是菩提願。
所以,在整個跡門當中我們學到兩個:一個權法,一個實法。實法就是,你想成佛,那我們一定有共同點,就是你的心中一定有清淨心,菩提願。至於你要怎麼去成,你去做義工或者你想說法,都可以,這個權法是契機。
權法跟實法的互動,我覺得印光大師有一句話講得好。說我們這個事修的權法,跟我們內在真如裡面的清淨心菩提願這個寶珠怎麼樣地互動呢?
印光大師說,「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說得好!就是說,你要把你所有事修的因緣,會歸到你的清淨心、菩提願,你千萬不能去追求外在的果報。反正你就是這樣,你要追求那些糖果餅乾,你的真如就消失掉了。就是說,你要成佛,你就要有一個長線,長遠的格局。
我說實在的,你放棄了因緣所生法,其實你得到更多。你說,欸,我不追求人天快樂,那我不是吃虧了嗎?你的快樂一點都不會少,而且你那個快樂會變成真如相應的沒有過失的快樂。人天善法問題很多,因為人天善法你帶有私心,你只要不會歸清淨心、菩提願,你一定有那個我在裡面,一定有我,你一定在為你自己著想,「有我罪即生」。人天快樂它的確是有好有壞,短期來看你今天修了善業來生快樂,但是你以後一定要為你這個快樂付出代價,你第三生就容易墮落。所以人天善法是一個不得已的方便。
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說,「無不還歸此法界」,你所有的修行,你做什麼都沒關係,你一定要回歸到你的實法的清淨心、菩提願。然後從清淨心菩提願再出來,再修權法。所以產生怎麼樣?輾轉增盛。你把無價寶珠做本錢,拿到市場去貿易,去換取物品,把物品買進來,買進來再賣出去,那麼一進一出,你摩尼寶珠就怎麼樣?慢慢擴大慢慢擴大慢慢擴大……到最後你就圓滿佛果了。就這樣子,就是實法妙、權法妙。
我們舉一個例子。你看釋迦牟尼佛成道,安住道場的時候,他本來是可以成佛了,最後他想到一件事情,突然憶念十方諸佛要成佛一定要怎麼樣?要有降魔那個過程。這是諸佛常法,他不能違背這個規矩。所以他就放大光明通知魔王,通知欲界天,說我要成佛了,你要來障礙我,趕快下來。這個魔王得到消息以後,就趕緊跑到下面,就很生氣了。魔王干擾佛陀,第一個是用軟的方式,就用魔女來誘惑佛陀。佛陀當然入一念的真如觀,就不為所動。後來魔王就用硬的,用毒箭要射佛陀。諸位!我們一般人要抗拒這種障礙,那就是要顯神通。但佛陀沒有顯神通,佛陀做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憶持他的本願。說我這個發願,我生生世世不障礙別人,所以你也不可能障礙我。果然,魔王這個箭射到釋迦太子的身上,就變成一朵蓮花掉下來。憶持本願。
所以,我們一般人沒有學《法華經》,會說,我今生是修了很多的善法,我有資糧力。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這是心外求法。你現在要怎麼辦,你知道嗎?把資糧力放下。
本願!就是說,我做義工的目的不是追求資糧。這個格局太小了。我做義工的目的只是一件事情——實踐我的理想,我受菩薩戒就發這個願嘛。你這樣子才能夠順從你的真如本性,才打開你的摩尼寶珠。
說實在的,我們一生所做的善事有限。你的壽命有多久?你能夠做的善事,也就這麼一點。你今天去追求這個善果,你就失去摩尼寶珠,很簡單嘛。你把這個果報放下,我不追求果報,我只是在實踐我的理想,你的摩尼寶珠開始拿出來用了。
所以諸位!修行真的有快慢。你千萬不要說是每一個法門都一樣。每一個法門都一樣,那佛陀就不需要五時說法判教了。方法很重要!每一個人都過一生,你的壽命也不會比我長多少,七除八扣,修行的時間都差不多。但是為什麼有些人在短時間能夠成就廣大的功德?他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就是你摩尼寶珠你不拿來用,你聽了《法華經》你不拿來用,結果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去資生困難。所以我們要把追求果報這種錯誤的知見,改成實踐理想。就是,我的目的只是為了成就我內心的清淨心、菩提願,那你就真的跟你的摩尼寶珠在互動了,你的進步叫做大白牛車。你是坐大白牛車,別人是坐羊車、鹿車、牛車,有些人可能還是騎腳踏車,因為他不是三乘,他人天乘。
所以就是說,你今天學完《法華經》,你要怎麼去運用落實到你的修行當中。就是反正每一個人都有摩尼寶珠,那你怎麼把它——自性功德力啟動起來。
我們今天就先講到這裡,跡門正宗。這下面就講到很多細節的修行的方法,流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