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四講)
丑二、答其難知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七十面,我們看丑二的「答其難知」。
前面講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間,這個成佛成的是法身的本門佛,主要就是破除我們對於跡門的執著。比方說我們在沒學《法華經》之前,我們讀經典就可能是落入一種跡門、表相的執著。比方說我們看到舍利弗尊者,我們會認為舍利弗尊者其實就是一個阿羅漢,阿難尊者就是示現凡夫。其實這個都是跡門的示現,你要把他們的底牌打開,他們的本地風光都是不可思議的法身菩薩,甚至於有的都已經是成就圓滿佛陀了。所以,不管你見到的佛菩薩是什麼相狀,其實這個都是你的六根的表相。真正的本地風光就是,他到底什麼時候開始成就法身的,這才是他真實的功德力。那當然我們是不會知道的了。
也就是說,佛陀是在破除我們的執近之情。在學大乘經典的時候,我們往往覺得說,你看阿難尊者,佛陀跟他提的問題,那麼簡單他都回答不出來。因為他扮演凡夫的角色。就像《楞嚴經》一樣,佛陀七處破妄,就是跟阿難尊者的對答。因為他扮演凡夫,所以他就用凡夫的角度來回答問題。所以,開跡顯本以後我們就知道,有很多很多在經典裡面出現的這些聲聞弟子、菩薩,其實他們的本門都是不可思議的。
這以下彌勒菩薩就讚歎佛陀的這種功德廣大。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佛陀講出他成佛的時間以後,彌勒菩薩就出來讚歎了。他說:「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這個世界就是前面的,佛陀把這麼多的世界抹成微塵以後,再往東方,在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每過這麼多國土下一個微塵。不管是下微塵或者不下微塵的世界,把它加起來,這個世界是不可思議,非算數譬喻所能知,亦非心力所及。就是不是凡夫的算數的工具能夠算出來,也不是凡夫的心力所能夠觀照得到的。
這超越凡夫所及,也超越了二乘的聖者。二乘的聖者成就我空以後,他有一定的三昧力。二乘的聖者在禪定當中現出我空智,用我空智顯出六種神通,他也沒辦法去思惟觀照這個國土到底有多大。乃至於我等安住在八地的不退轉菩薩,我們對於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間,也是沒辦法觀照得到。所以,「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這超越我們心力的觀照範圍。
這段經文主要的意思就是,假借佛智開顯佛德。就是你一個人成佛,你的內心的功德跟你內心的觀照有關係。釋迦牟尼佛成佛那麼久了,他都能夠清楚地觀照,記得清清楚楚,是多久的時間,那表示他心靈的觀照是非常廣大的,也表示他的心性的功德的開顯是非常圓滿的。
在經典上講一件事情,說有一天,一個婆羅門外道,在阿難尊者要去托缽的路上,就遇到了阿難尊者,他要考驗阿難尊者的心靈的觀照力有多強。他是佛陀的弟子,侍者嘛。他說,阿難尊者!請你看看前面的大樹,那是非常大的樹,你一個手抱不起來的大樹,然後請你告訴我,這一棵樹有多少樹葉?阿難尊者馬上告訴他,這棵樹有多少樹葉。當然外道沒辦法判斷是對是錯。這外道到晚上的時候,偷偷跑到樹上拔了三個樹葉下來,第二天又在阿難尊者經過的地方,又在等他。他又問阿難尊者同樣的問題:請你告訴我,尊者!這個前面的樹有多少樹葉?他的回答剛好是前面的數目減掉三,完全一樣。所以阿難尊者不可思議。所以,你看阿難尊者是個凡夫,但正常的凡夫是沒有這種心力的,他看出這麼大的樹,那麼密密麻麻,他那個心靈的力量能夠有這麼大的觀照。
所以《金剛經》說得好,《金剛經》說,你怎麼判定一個菩薩的賢聖?一切賢聖怎麼判斷?因為在我們凡夫來看,他會顯神通,他也會顯神通,他長得相好莊嚴,他也相好莊嚴,我們一般人沒辦法判定一個菩薩的本門功德。只有一個方法,《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他心靈的觀照力。因為你成就的法身越圓滿,你那個心性的開展就更開闊。你的觀照,你的度化眾生,你看事情的淺深,你對於整個時空的判斷就更精準。
所以這段經文就是以佛智顯佛德。就是釋迦牟尼佛都能夠清楚地記得,他當初是怎麼成就本門的,是這麼長的時間。而這麼長的時空,已經超越彌勒菩薩的範圍了。所以我們合理地推論,彌勒菩薩的本門,肯定是在釋迦牟尼佛本門之下。因為他說,你現在講的這個時間點無量無邊,已經超越我的心力範圍。這個心力的這種觀照力跟你的佛陀的功德力是成正比的,是這麼一個情況。所以他讚歎佛陀的功德,他是假借佛陀的心力讚歎佛陀的功德。
丑三、合顯久遠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經過彌勒菩薩的讚歎以後,釋迦牟尼佛就說了,他就告訴大菩薩眾:諸善男子!我今天詳細分明地告訴你我成佛的時間,就是把前面的若著微塵、不著微塵的世界,再把它磨成灰塵,以一個灰塵當作一劫,我成佛以來還超過它們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上。那你就知道,佛陀成佛是不可思議的時間。
當然,這個地方講成佛以來,那這個就是表示他是修德有功,性德的開顯。所以前面的成佛,這些時間是有限量。就是說,佛陀現在回憶過去當初的成佛,這個是有限量的,因為他一定有個開始。但是他未來就沒有限量了。他回憶過去的這段成佛時間到他現在,是有量的無量,因為他是修德成功以後,這個法身才顯現出來,他還是一個有限量。當然這個時候,本門佛成立以後就表示什麼?表示這個人他從內觀,他多了一道觀照力,開始外化。
他從般若道進入方便道,而這個人他的名號就有意義了。諸位!你沒有成就法身之前,你的名號沒有太大意義。別人憶念你的名號,也得不到你的加持。第二個,你心中所有的願力都不能實踐。你說,欸,我成佛以後,我要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我要度化眾生,你憶念我的名號,你身體有病痛,你憶念我的名號就能夠好轉。在你成就法身之前通通沒用,它就是存在你內心心中的一個願力。但是,你成就初地以後就不一樣了,你說的話開始算數,你的名號叫做名號功德力,叫名以召德。
所以這個成就初地的人,他一方面不斷增上,一方面他開始把他的功德力一部分轉向外面。他的名號功德一成立,他心中的願望也開始實踐了。他開始怎麼樣?成熟眾生、莊嚴淨土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就是「我成佛已來」,就是成就法身的本門佛以來,他的生命開始改觀了,包括他的名號,包括他的願力,都開始出現了。
壬二、三世益物 分二:癸一、法說;癸二、喻說
我們看壬二的「三世益物」。成就初地的本門以後,佛陀以後做什麼事呢?就開始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當中,不斷不斷地從本垂跡,現出他的應化身。這地方有法說跟譬喻。
癸一、法說 分二:子一、正明三世益物;子二、總結不虛
子一、正明三世益物 分三:丑一、明過去益物;丑二、明現在益物;丑三、明未來益物
丑一、明過去益物 分三:寅一、益物之處;寅二、拂跡中疑;寅
三、正明益物
先看過去的益物。
寅一、益物之處
先看他的處所。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自從佛陀成就本門的法身報身以後,他一方面經常在娑婆世界現身說法,示現八相成道,同時他也到其他的十方世界百千萬億那由他的國土當中去現身說法。
按照天台智者大師的說法,一個剛開始成就圓教初住,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的菩薩,他可以在一百個世界示現;破兩品,在一千個世界;破三品,在一萬個世界。每一品每一品十倍增長。
所以這段經文就說明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他可以說,我在娑婆世界成佛以後去度化這些從地湧出的法身菩薩。因為他成就本門佛以後,他來到娑婆世界有無量無邊次了,常在娑婆世界現身說法。而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就是在當時過去的應化當中,釋迦牟尼佛栽培的本門的弟子。是這麼一個情況,就說明為什麼他能夠栽培他,因為他成佛以來經常在娑婆世界示現。所以釋迦牟尼佛對我們娑婆世界因緣還是很深的。
寅二、拂跡中疑
那麼這個地方就有人提出問題了。就佛陀的示現這個地方有些問題,他提出來。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佛陀就預先地說明,說,在這個中間,就是從成就本門佛以後,一直到釋迦牟尼佛說法,這個過程的中間,佛陀講他跡門的情況,就舉一個例子。比方說燃燈佛跟釋迦牟尼佛前身授記的情況。這段公案我們講一下。
釋迦牟尼佛成就本門以後,他當然不會閑著。一方面他上求佛道,他就用一種身體親近十方諸佛;一方面用另外一個身體來到眾生世界度化有緣的眾生。其中有一次,他生長在一個婆羅門的家庭裡面,做一個修道者,他那個時候叫儒童菩薩。他有高尚的道德,而且廣學多聞,他經常參加婆羅門的辯論,都得到最高的榮譽。後來有一天,他們就聽說燃燈佛要到這個村莊來說法,所以婆羅門就夾道歡迎,大家就在道路兩邊歡迎。燃燈佛走著走著,走到釋迦牟尼佛前面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突然看到,燃燈佛前面有一個坑洞,裡面有些污泥,所以儒童菩薩就把他那個髮髻解開來,把他的長頭髮鋪在污泥上面,來保護燃燈佛的足。燃燈佛當時一看到儒童菩薩這麼做,就給他授記了。他說,你未來在九十一劫以後,會在娑婆世界成佛,名號叫做釋迦牟尼佛。這個儒童菩薩聽到以後起大歡喜,沒有多久就入滅了。
這個地方有什麼問題呢?疑問者是說,您老人家已經那麼早就成佛了,那為什麼燃燈佛還給您授記成佛呢?就說明這個叫示現嘛。佛陀的示現,我們說過,示現不是他想示現就示現,他是恆順眾生的根機,恆順眾生的因緣,你跟他什麼因緣,所以他不是每一生都要示現佛身的,他很多是屬於菩薩身、畜生,各種身。就好像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他今天也是來示現,示現當作一個聲聞眾,然後釋迦牟尼佛給他授記。其實,舍利弗尊者早就成佛了,他哪需要什麼授記呢?
這個就說明所謂的「一佛出世,千佛護持」。燃燈佛今生是一個主要的教化者。諸位!你要知道一件事情,一世無二佛。就是這尊佛出世以後,他說法以後,他從正法、像法、末法,只要這個佛的法沒有消失之前,末法沒有結束之前,不可能會有第二尊佛出世。只要有人出世說他是佛,那就是大妄語,沒有例外。所以,為什麼你說你是佛反而罪比較輕?因為沒有人會相信。那也就是說「一佛出世,千佛護持」,當燃燈佛他的因緣教化,他是一個教化主的時候,其他的有成就本門的佛來這個地方,他只能現弟子相,所以當初釋迦牟尼佛示現弟子相。既然現弟子相,他受燃燈佛授記也是應該的,正常的。
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明這個跡中的一些過程,佛陀各式的變現,這個都是恆順眾生的一種方便示現。
寅三、正明益物
我們看寅三的「正明益物」,這個講過去是怎麼教化眾生。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髮歡喜心。
這說明佛陀過去是用什麼方式來教化眾生。說這個佛陀成就本門佛以後,他是怎麼樣跟眾生來接觸呢?說有些眾生善根成熟了,來至佛所。你善根成熟了,你就有機會跟佛陀在人世間相遇,你這個人有幸生長在佛世。生長在佛世以後,佛陀怎麼度化眾生呢?
首先,佛陀先用智慧眼,他的中道智慧眼,去觀察你過去生所栽培的善根。佛陀度化眾生不是強求,先看看過去生你相信什麼真理,這個很重要。有些人只相信業果,所以他這個業果的信解,產生業果的觀照,他的行為只有一種,叫做斷惡修善,他不會修出離道的,所以佛陀只能講人天乘法門。
所以佛陀先看他的善根是屬於人天乘的,是二乘的,是菩薩乘的,是一佛乘的,先觀察他過去生所信解的真理的善根。然後隨其所應度化的方便,佛陀再現不同的身相,八相成道,不同的名號,不同的壽命,乃至於在不同的時間現入涅槃。這個講現身。所以佛陀是為不同眾生現不同的身,最後說不同的法,他的目的只有一個,「能令眾生髮歡喜心」,先栽培歡喜益,四悉檀歡喜益。
所以佛陀的現身是不一樣的。就像天台智者大師說的,就是佛陀說法的時候,你今天是一個三乘的聖者,只要證得初果以上,你看到佛陀的身相就不一樣了。你要是法身菩薩,看佛陀說法,那你看到佛陀是勝應身,殊勝的勝,那是無量功德相好莊嚴的他受用報身,叫勝應身。如果你是一個阿羅漢,看到佛陀的身相,那就是帶劣的勝應身。如果你是生死凡夫,就看到佛陀是丈六比丘相,就是劣應身。這是不同的現身。
第二個,「佛陀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大家都在聽佛陀說法,你是人天乘的,佛陀同樣講一句話,你聽到的是人天乘的道理,他聽到的是空性的道理,有些人聽到是中道實相。佛陀就是有這個方式,能夠面對不同的根機,現不同的身,說不同的法。
這個地方,我們看附表三十六。佛陀成就本門以後,他三身具足。我們把這個三身作一個簡要說明。
首先我們看法身。法身是無始無終的。也就是說,法身是貫穿凡夫,也包括聖人。因為它是一個理性,它是一個道理,所以它本身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它是清淨又具足,雖然清淨,它具足無量的性功德。
法身是通凡通聖。那在凡夫這一塊叫什麼法身呢?我們現在叫做「自性清淨法身」,就是沒有功德,但是我們有希望,我們「具足」無量的功德。你不斷地去理觀,不斷觀照跟事修以後,它就會從「自性清淨法身」轉成「離垢妙極法身」,那就是有功德力、有妙用了。所以我們現在叫做觀照一念心性,那果地叫做法身成就,是這樣子一個情況。所以法身是無始無終。我們現在也是有,但是我們現在叫什麼?叫名字即法身,叫做自性清淨法身。
我們看報身。這個報身就不一樣了,報身是有始無終。它有一個開始,就是透過理觀的始覺智慧,修習六度萬行,然後成就一個有形狀的功德莊嚴。這個報身包括自受用、他受用。自受用就是佛陀自己受用的,別人不能分享。所以這個自受用報身,把他跟前面的法身加在一起,屬於本門。自受用報身跟法身是屬於本門,就是盡未來際受用常樂我淨。他受用報身就不一樣,他受用報身屬於跡門,他是佛陀現出廣大的勝應身,為十地菩薩說法。這屬於他受用,屬於跡門。
我們看應身。應身就完全是慈悲應現,隨緣變化了。看他的根機,現不同的身,說不同的法。
這個應身有應化身。應化身就是他要現佛界身。佛界身是最困難的。這個世界上就你做佛陀,其他的法身菩薩做你的弟子。他必須怎麼樣?他要經過長時間的成熟眾生、莊嚴淨土。尤其是成熟眾生,主動權不在你。這些過去生跟你結緣的眾生,他們要懈怠,你就要等待。或者你主動地去教化他們,你變現成他的父親,變他的母親,變他的兒子——後面會說到這個藥王菩薩變成他的兒子——你可以用種種的示現來加速你的眾生善根成熟。但是結論就是,你要等待。等到你有緣的眾生善根成熟了,你才能夠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應化身——應化身的佛。其他的菩薩,甚至於其他的佛陀,要配合你,示現你的弟子來幫你教化。所以現佛界身是最困難。
那現九界身就沒有什麼準備了,隨時你可以現出一個菩薩身去幫助哪一尊佛;你可以現出一個鹿王、蛇王去度化眾生。你只要不現佛身,你隨時可以做到。只要跟你的眾生善根成熟,你就可以馬上現身,就九界身。另外一個,變化身。這個應化身,不管佛身,不管九界身,他有一定的壽命的,他有一定成長過程的。這個變化身就是一時的感應道交。比方說你念觀世音菩薩,你肚子痛,你一念,欸,馬上好。這是觀世音菩薩現身。這個是瞬間的,就是隨時隨地現身,只有你看得到,別人看不到的。
總而言之,這個菩薩的現身,在經典上的這個科判裡面叫做「機感現形」。為什麼有些佛陀可以為某一個人現身,為某一個人說法,而不為其他的人現身說法呢?
他有四個條件:第一個,你的根機,機。你根機不成熟,佛陀不會為你現身,也不會為你說法的,佛陀只有默默地等待。根機。第二個,你跟佛陀產生感應。你的善根力,你的出世的善根力去感應佛陀。機、感,第三個才有現身,第四個才有說法。所以佛陀會不會現身,佛陀是沒有主動權的。佛陀有再大的力量,都不能主動地教化眾生,佛陀只能被動地配合,就是「眾生心垢淨」,所以「菩薩影現中」。
所以淨土宗我們很多人有一個錯誤的理解,他以為說,我好好念佛,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自然會幫我保持正念。這個你就錯了。這個應化身的示現,四個條件,機、感、現身、說法。你沒有機,也沒有感,佛陀是怎麼現身替你說法?怎麼可能?你缺乏機,也缺乏感,你就直接念佛,你一念佛號,你說,不怕,我不怕,我臨終一定保持正念。為什麼呢?因為佛陀會加持我。你要先有本事把佛陀感應出來,佛陀才有辦法去加持你,去現身說法,這是後半段。
就是說,你不一定有佛陀的功德,但起碼你是怎麼樣?你的內心必須順從本願。你內心必須怎麼樣?跟佛陀是同一個思想。就你的根機,就是我長不出這個水果,起碼我跟佛陀是同一個種子,你要有那個根機。你連那個種子都看不到,我們的大地裡面看不到你這個蘋果的種子,你怎麼去感應佛陀呢?
所以我們淨土宗一定要知道,你一定要注意這四個次第:因為你的根機,跟佛陀的本願感應,然後佛陀才會現身,然後替你說法,然後你才往生的。所以你的第一個啟動點就是機,你必須有淨土宗的根機。什麼是淨土宗的根機?簡單講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要有這個心態,有這個決心,所以這個地方是值得我們注意。
我們回到經文來,把這個經文再重複一次。
佛陀是怎麼度化眾生?佛陀說,我作為一個法身菩薩,有廣大的自在力,但是我度化眾生是沒有自在力的。怎麼說呢?我看到眾生以後,我是用我的智慧先去判斷他的根機,然後根據他的根機我再現不同的身,我要用什麼名號、用什麼壽命、用什麼身形來度化他,然後再根據他的根機來方便說法,使令他生歡喜心。所以佛陀完全是恆順眾生,是被動配合的。所以你的根機決定佛陀會不會現身,會不會說法。
這是講過去。
丑二、明現在益物 分三:寅一、機感現形;寅二、一代所說;寅三、巧說之由
寅一、機感現形
我們看現在,丑二,明現在益物。
現在益物也是這個道理,也是機感現形。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前面是講到過去的度化眾生。佛陀度化眾生,過去當然有無量無邊的世界,包括娑婆世界,包括十方世界。那麼講到今生,就是單指兩千五百年前在娑婆世界這一次的應化,就是所謂的現在益物,佛陀特別講到在今生的八相成道。看看他是怎麼回事。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就是佛陀準備度化娑婆世界兩千五百年前那一期的諸聲聞弟子跟菩薩弟子的時候,他發現一個事情:這個娑婆世界,因為那個時候人壽大概八十歲左右,進入五濁惡世了,所以大家怎麼樣?「樂於小法。」樂於小法就是怎麼樣呢?追求三乘的果報,就是要速戰速決。那麼三乘果報,當然有些人追求安樂道、解脫道等等。這是第一個,根機太小。第二個,德薄垢重。他不但是根機小、福報輕薄,而且「垢」,我法二執特別堅固,煩惱粗重。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度化娑婆世界之前,他都先已經觀察根機了。第一個,根機小,福報不夠;第二個,煩惱又粗重,所以他就知道要怎麼做了。佛陀只能夠說,我十九歲出家,然後呢?然後三十成道。只能這樣講。必須把他成道的時間縮短,必須把他的果報變得比較低劣。然而實際上我成佛以來,我的本門成佛以來,已經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了。只是以這種示現的方便來教化眾生,使令大家漸漸地「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我們可以看得出,佛陀度化眾生,他不著急一次成功,他是長線的佈局,先讓你跨出第一步。也就是說,佛陀的現身,我們前面說過,我們把它整理一下:第一個,如果你是法身菩薩,佛陀為你現勝應身,為你說《華嚴經》。就不同的現身、不同的說法。如果你是三乘的聖者,佛陀為你現帶劣的勝應身,為你說三乘法門。如果你是生死凡夫,那佛陀只能講,帶有劣應身,那麼說的就是一般的法門,因為你「德薄垢重」,然後「樂於小法」。
這個樂於小法,蕅益大師解釋說:樂聞近成之小果,不樂欲聞長遠之大道。就是這個人本身煩惱粗重,福報又薄,又生長在一個五濁惡世。障礙越多的地方,他就越沒有耐心。我們看看大通智勝佛是怎麼成佛。大通智勝佛光是坐在那個道場樹下,他就坐了十劫的時間,他才成佛,但是他弟子看得很歡喜。要是釋迦牟尼佛來到我們娑婆世界,他光是坐在菩提樹下就坐了十劫,你覺得你會歡喜嗎?你不會歡喜,因為五濁惡世的人就是急功好利。你也不能怪他,因為他壽命短暫,他煩惱粗重,他邪知邪見又特別多,他要趕快出離。
所以佛陀只能怎麼說呢?他說沒關係,不用怕。我十九歲出家,我三十成道。我花了十一年成就無上菩提,你們也做得到。而且我是從一個娶妻生子,充滿慾望的凡夫開始修起的。所以佛陀度化兩千五百年前的弟子,面對一個樂於小法、德薄垢重的眾生,他必須現這個身,必須說這個法。這個就是當時的示現,佛陀的心態。
寅二、一代所說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 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這個地方佛陀作一個補充說明。雖然佛陀是用方便攝受眾生,但是他有個條件——必須真實不虛。我們看。
諸善男子!佛陀所說的經典,雖然是為了度化眾生的方便,但是不管是佛陀的口輪「或說己身」,佛陀講他自己過去在因地行菩薩道的事蹟,比方佛陀講到忍辱仙人,講到過去的十六沙彌等等,來鼓勵大眾自己因地的修學。「或說他身」,佛陀講到其他諸佛菩薩在因地的修學事蹟,比方佛陀講到阿彌陀佛的因地,作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如何的積功累德,完成極樂世界的淨土,或說他身。這是講說法,或講自己的一個因緣,或講他方的諸佛菩薩的因緣。
這以下講現身。「或示己身」,或者佛陀現身,現出佛身,比方說八相成道。或者顯示他身,他身就是九法界身,可能湧出菩薩身、鹿王身、蛇王身等等,他身就是九界身。
「或示己事,或示他事。」「己事」就是佛陀示現佛身的時候,他把自己種種的神通妙用顯現出來,比方說佛陀降伏醉象等等,以佛身來顯現神通。或者示他事,佛陀用九界身的示相來怎麼樣度化眾生。
總而言之,佛陀不管是現身,不管是說法,雖然是方便度化眾生,但是有一個原則是不能變的,「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佛陀度化眾生有兩個條件:第一個,他是方便度化眾生;第二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佛陀只要講過一句話,一定是合乎因緣的真實相,就是這件事情一定是曾經發生過的。佛陀不會捏造任何一件事情,說,欸,我為了方便度化你!
我過去在做法師培訓的時候,我有一個學生,他道理講得非常好,但是他有一個問題,他喜歡捏造故事。他跟我說,反正這故事借事顯理。我說不可以,你這個故事情節是捏造,你那個情節一定有漏洞,一定有些東西不合乎因緣果報的事相。你不是佛陀,所以你這個遲早會被抓到的。
佛陀不管說什麼事情,皆實不虛。除非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跟他講未來發生什麼事。你要講過去跟現在,就是絕對真實不虛。你說,欸,這個人以後會怎麼樣?如果這個地方充滿了不確定,佛陀會保持默然,佛陀會不說話,因為情況不一定。佛陀只要出口,那這個事情就是真實不虛了,沒有其他情況。如果這個情況不確定,佛陀會保持默然。只要落入言說的,皆實不虛。是這麼一個情況。
寅三、巧說之由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 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這以下是寅三,「現在益物」的第三段,就是「巧說之由」。就是佛陀怎麼會有這樣的功德,能夠根據不同的根機來現身跟說法呢?他到底是什麼樣的因地成就呢?我們看。
「所以者何?」佛陀為什麼有這樣的能力呢?因為「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這是個總標。因為佛陀在因地的時候,成立的是一種中道的智慧,他能夠觀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他成功了以後,他就自然地對一切眾生能夠知道即空即假即中,因為他的因地有如實的中道的知見。這是一個總標。
這以下別釋。這個中道知見表現在三個地方:
第一個,安住心性。中道,第一個就安住一念心性,知道一切法唯心所現,所以它是無生的。所以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看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如夢如幻。所以沒有生死,沒有真實的生死,一切的生死都是如夢如幻。那麼既然沒有生死,就「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這句話是一體的。什麼叫「若退若出」?在佛陀一念心性的觀照當中,沒有真正的一個人精進修學而出離三界、進入滅度,也沒有真正一個人因為懈怠退墮而流轉生死。就是所謂的若退而在世,若出而滅度,沒有真正一個人,這因緣法都是如夢如幻的。所以,佛陀看一切眾生「非實非虛,非如非異」。非實,古德解釋就是非「生」,非虛就是非「滅」,非如就是非「住」,非異就是講「異」。就是沒有「生、住、異、滅」,沒有真實的生住異滅。佛陀能夠先離一切相,安住一念心性以後,才能夠看出一切法如夢如幻。從如夢如幻當中,他能夠契合中道。
第二段。所以他能夠「不如三界」而「見於三界」。第一個,他不隨順於凡夫對三界的執著,所以即空;但是他也能夠如實地顯現三界的假名假相假用,即假。所以這個空有無礙。「如斯之事」,那麼「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一個人,你看你一執著一個人跟事,你就看不清楚真相了,這道理就是這樣。就是你什麼都不執著的時候,你可以去體驗看看。你看你教化子女,你要是產生執著——欸,這個人就是沒有善根!你看到的你的兒子,果然沒有善根。他的好處你看不到。你一定要把他當作,你這個兒子或者女兒是如夢如幻的,你先不要對他有任何意見,你才能夠知道他這個人有什麼優點,什麼缺點。就是你心先不能動。你一動念頭,「一念方動烏雲遮」,你看到你的兒子跟女兒就失去了真相,因為你被你的名言所帶動了。佛陀不是。佛陀為什麼能夠馬上看到你的根機呢?因為佛陀的心不動,讓你的相狀自然在鏡子上面顯出來。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能夠如此善巧地現身說法,因為佛陀安住中道實相。因為他安住心性,契合中道,所以佛陀才能夠觀機無謬。
這以下是結果。所以佛陀能夠看出眾生有「種種性」,就可以知道他的過去,他到底信解什麼樣的真理,他是什麼樣的五乘的根機。所以,他有任何的希望——他今生是喜歡快樂,還是喜歡解脫,還是喜歡菩提,有這種希望就帶動他的行為,他就有各式各樣的善惡的業習,最後他對未來的生命就有什麼樣的希望跟念想。
所以,佛陀因為安住在一念心性,產生中道的觀照,他就知道你今生的善根力是什麼樣的比較強,所以佛陀才能夠用五乘的差別因緣法,用譬喻、言辭來為你說法。這以上所做的佛事「未曾暫廢」,簡單講就是,你的智慧影響你最後的結果。
你看阿羅漢,阿羅漢為什麼他的結果,他不能現身也不能說法?因為他一開始就偏空。就是你一開始有我法二執,你就把自己局限了。我們可以從一個事情看得出來。你看佛陀降伏醉象,就很清楚看到佛陀的功德跟阿羅漢的功德。提婆達多要害佛陀,他想做新佛。他說佛陀是應該退休了,是一個舊佛。他怎麼辦呢?他把這個像灌醉,然後在釋迦牟尼佛帶弟子去托缽的時候,用棒子去打這個醉象。這個醉象本來就喝醉了,結果一疼痛的時候,就往佛陀的僧團的團體衝過去了。這個像是有大力量的。諸位阿羅漢看到這個時候是最容易產生一個人真實功德,因為那是一瞬間了,看到醉象以後,所有的阿羅漢都飛到空中,自我保護。只有佛陀無所畏懼,面對醉象,他的手伸出來,他入慈悲三昧,那麼這五隻手指現出五個獅子頭。這個像再怎麼醉,它看到獅子就醒過來了,就跪在地上。
我們要問大家一件事情,三乘共坐解脫床,阿羅漢的涅槃跟佛陀的涅槃,為什麼阿羅漢看到事情的時候,他產生自我保護而不能改變外境,不能去度化眾生,不能從空出假,他只能自受用,永遠自受用?而佛陀為什麼能夠觀機、現身、說法?因為佛陀的因地是中道實相。
諸位!我們現在對自己的因地有點不太在乎,但是你讀《法華經》你就知道,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就是你的因地它直接影響到你的果報。所以這「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花很多時間去學大乘經典,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因地。因為你與其把自己的因地弄成了一個所謂的不圓滿的種子,讓你事後再來後悔、再來調整,你倒不如一開始就把這個因地的種子種對。就是你今天用中道實相,雖然花很多時間,但是你的因地是正確的,你的果報就正確。你看阿羅漢就是這樣,同樣是涅槃,為什麼你的涅槃叫做偏空涅槃,佛陀的涅槃叫大般涅槃?為什麼阿羅漢的涅槃不能現身,也不能說法,只能自我保護?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巧說之由」。佛陀為什麼能夠現不同的身,為不同的根機作普門示現?因為他因地的時候就是「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因地真,所以果報圓。
這一點,我要對淨土宗的修行者,給大家幾個忠告。我們在成就往生的善根的時候,尤其你學過《法華經》,你最好把成佛的善根跟往生的善根結合在一起。
比方說有些人在厭離娑婆的時候,他用對立的角度。那麼你今天對娑婆世界具足一種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的這種對立的痛苦來厭離娑婆,當然你也可以往生。但是你這個往生以後,你這個因地的種子是有問題的,二元對立的,你往生以後,你後面到淨土的路就不好走了,尤其是你入了聖位以後就更難走。所以在凡夫位是最好調的,因為你入了聖位,你叫入正定聚,入了小乘的正定聚,你再回小向大相對困難。你現在是不決定,也是最好的時機,你這個種子還沒有確定,譬如空中的羽毛是可上可下,你現在調整,可能聽幾堂課把道理弄懂就好。你一旦入了正定聚,你就有堅固的法執了。
所以,那怎麼辦呢?很簡單,我們看這一段:「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就是說,你要把中道實相的智慧跟往生的智慧結合在一起。
我們講一個偈頌,就知道什麼叫做往生的智慧跟中道的智慧。古德講一句話就講得很好,他說:「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須厭。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
他第一句話就是從因緣下手。就是,三界是痛苦的,因為無常,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有一天會消失掉。那你既然不能永遠得到,所以這種無常就是苦,你遲早要痛苦。既然痛苦,「生本無可戀」,所以我放下是很自然。所以我們一開始先用苦諦,來對治娑婆世界。對!
但是更重要下一句話:「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所以你這個理觀的智慧一定要配合在後面。就是本來就沒有生死,生死本來就如夢如幻的。就是我無量劫來在三界做了一場夢,現在醒過來了,醒過來沒有什麼放不放下的問題。就本來就沒有,本來就沒有你哪有什麼放下?就是過去就一場夢,那現在醒過來。「夢裡明明有六趣」,以前因為顛倒就把三界當真,所以把娑婆世界看得很重要。你現在醒過來了,「覺後空空無大千」。
所以我們必須把如夢如幻的觀照跟這個苦諦的思惟聯合在一起,這樣子,你有因緣觀的苦諦,又有真如觀的一心真如的思想,你這個叫做因地真實。雖然你花了時間,建立中道實相很不容易,你要學習很多堂《法華經》,不斷地讀誦。但是我跟你講,你非常值得。你到了淨土以後,阿彌陀佛的度化眾生是機感、現形、現身、說法,他直接為你講第一義諦,他就不要施設方便了,你馬上證得初地。你中間那個彎曲的路都不用走,直接證入本門佛。因為什麼?因為你的種子真實,你一栽培就是成佛的種子。
我再講一次,佛陀不能改變你的善根,不可能。你要為你的善根負責。佛陀對你的救拔就是,你是什麼善根我就配合你。這個就是佛陀。佛陀不能進入到你內心世界去修正你的善根,佛陀沒這個本事。
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就是說,為什麼成佛以後,佛陀能夠有這麼多的無量無邊的現身說法,有這麼多妙用呢?因為佛陀因地的時候,他的智慧就是中道的真空妙有,所以果地的時候才有辦法真空妙有。所以你的因地要決定你的結果,而這個過程,佛陀完全沒有插手的餘地。就是你的善根栽培是你自己的事,佛陀只是讓你的善根早一點成就而已。這個就是我們跟佛陀之間的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