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零九面,我們看庚六的「如來垂答」。

<見寶塔品>主要的因緣就是,佛陀講完<法師品>的時候,突然間有一個寶塔「從地湧出,住在空中」。寶塔本身所代表的是兩層含義:它同時是成佛的因,也同時是成佛的果。這就是《法華經》一佛乘思想特別的地方,它因果是一致的。它因地表顯的是清淨心、菩提願,就是這個塔的門沒有開之前,那就是因地,但是佛像已經在裡面了;那麼塔開了以後,開塔見佛就詮顯的是一佛乘之果了,那就不是清淨心、菩提願而已了,那叫清淨法身了。清淨法身在你理觀的時候就已經成就了,只是沒有顯現出來。就是說,我們一開始是一個無價寶珠,是清淨的寶珠,但是你不斷地用寶珠跟因緣法互動的時候,欸,這個寶珠中間開始做出一個佛像了,慢慢慢慢,最後佛像放大光明。所以諸位!我們在內觀的時候,其實一佛乘的因果是同時的,像蓮花一樣,你的菩提的幼苗已經成就了。所以他要證明這件事情,就是妙因妙果不離一心這種不思議境。他出現以後又講出音聲,來讚歎釋迦牟尼佛的妙法,所以就引起了大樂說菩薩的疑問。那麼佛陀就三答。

辛一、超答何故湧出

我們看第一個回答。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這段叫超答,就是他提問題的時候是一二三,那麼佛陀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就是何故湧出。這個寶塔為什麼出現呢?它的目的何在?是超答,就是超越第一個,先回答第二個。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在寶塔當中有什麼呢?有多寶如來的全身舍利。一般的佛陀滅度以後,是用三昧火把他燒掉,他是碎骨的,像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子,是碎骨的,是一塊一塊的。但是多寶佛沒有燒,他沒有用三昧真火把他燒掉,他是整個身體都保持一個完整的肉身舍利,全身舍利。

這個舍利,是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這麼遠的距離,有一個國土,它的名稱叫寶淨。因為他那個依報國土,有很多很多清淨莊嚴的七寶,包括大地、寶樹、樓閣都是七寶所成,所以叫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這尊佛身相光明莊嚴,猶如珍寶。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發了一個願。所有的一佛乘的因絕對不僅僅是清淨心,他一定要發菩提願,因為他空觀接下來一定修假觀。他發什麼願呢?這種願很特別,說我成為應化身以後,最後八相成道,結束以後滅度了,滅度以後並沒有消失掉,我將於十方國土中,凡是有佛陀,其他的法師不算,有佛陀說《法華經》,我的塔廟「為聽是經故」,一定「湧現其前」。幹什麼呢?「為作證明」,而且「讚言善哉」。他過去發這個願,就是說,我不但是教化當下的一期眾生,度化以後還沒了,我往生以後還會變現一個寶塔,然後到十方世界有佛陀說《法華經》的地方,我湧現在其前,做兩件事:第一個,證明;第二個,讚歎。就為這個目的而出現的,他過去的願力。

辛二、追答何因有塔

這個追就是,前面回答第二個問題,現在回答第一個問題,就是以什麼因緣而有此寶塔。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

那麼這個塔是怎麼出現的呢?多寶佛他一期教化以後,正常情況下是應該入滅了,入滅以後用三昧真火把身體燒掉。但是他沒有燒掉,他臨終之前告訴天人大眾,還有四眾的弟子,他說我滅度以後,你們不要把我的身體燒掉,讓我的身體保持原狀;你只要做一件事情,應起一大寶塔,把我的全身舍利放在寶塔當中,剩下的我就自己會處理了。就是佛陀當時臨終的時候的教敕,佛陀的教誨。

辛三、正答何故發音

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湧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湧出,讚言善哉善哉。

多寶佛他在臨終的時候,以神通的誓願力在「十方世界,在在處處」,只要有佛陀說《法華經》,多寶佛就會從地湧出,住在空中。這當中有他全身的舍利子在他的塔中,而且他一定會發出音聲來,「善哉善哉」來讚歎一佛乘的真實。

「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湧出,讚言善哉善哉。」他為什麼出聲呢?就是為了讚歎。所以他整個目的就是兩件事,作證跟讚歎。

己二、明分身遠集  分七:庚一、樂說請見;庚二、應集分身;庚三、樂說請集;庚四、放光遠召;庚五、諸佛同來;庚七、與欲開塔

我們看己二的「明分身遠集」。

這個地方的分身,指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分身,開始要集合,要準備開塔了。這有七段。

庚一、樂說請見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是時」,佛陀回答三個問題以後,大樂說菩薩接著就請問了。他為什麼能夠問呢?開跡顯本,那是佛的境界,那是要顯現法身,那麼他為什麼能夠問?「以如來神力故」,那當然是佛陀的加持,深受釋迦牟尼佛的加持。說:世尊!我等大眾希望能夠見此多寶佛的全身舍利。其實,見全身舍利,蕅益大師說就是要請見多寶佛的法身,他的表法就是法身,就準備要開跡顯本了。

庚二、應集分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多寶佛過去曾經發一個作證、讚歎的願,並且又發了一個願。他不但出現、發了個願,他還發了另外一個願,說我的寶塔為了聽《法華經》故出現在諸佛前面的時候,如果四眾弟子希望能夠見到我的全身舍利,希望能夠把這個塔打開來,那麼有個條件,就是「彼佛分身諸佛」,就是這個說法者,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十方世界所有的分身,所有的應身都必須要集合在一起。就是把釋迦牟尼佛所有的應身佛都召集到娑婆世界,然後我的全身舍利才可以現前。所以,既然大樂說菩薩這麼祈請,希望見多寶佛的全身舍利,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說,我在十方世界的分身諸佛,現在應該重新集合起來。

多寶佛的因地表示清淨心、菩提願,他的果地表示清淨法身。那麼為什麼見法身必須要把十方應身佛集合起來?他有表法的。就是說,所有的應身,諸位!應身是怎麼來的?當然是一為無量,所有的應化身都是從清淨法身而發願、修六度,才產生的應化身。理論上,一個初地的法身,分證法身,他可以在一百個世界示現八相成道。他有這個能力,至於能不能做到,那就看他的因緣、他的修證了。二地可以在一千個世界,三地可以在一萬個世界,叫地地十倍增長。如果他是一個究竟的佛陀,他有能力在無量世界現身。

就是說,他有這個能力顯現;是不是就能夠顯現,那要看因緣,因為應身佛是諸法因緣生的。諸位!只要跟眾生互動的,佛陀都不能作主的。跟眾生有關係的,就是化他這一塊,那要等待因緣。佛陀自受用這一塊,那跟眾生沒關係,那就不是因緣所生法了,那常樂我淨,它是不可破壞的。你給佛陀吃馬麥,他還是一樣常樂我淨,它不會受因緣破壞的。因為他因地的時候就不是從因緣修起的。所以,佛陀的功德,你給他吃馬麥,他沒有關係,他沒差別的。這個馬麥進入佛陀的嘴巴,「入此人口,成甘露味」。因為他因地就不是從因緣上修起的,所以因緣破壞不了它的。染淨的因緣破壞不了它,他的自性功德自己會產生常樂我淨。

現在的意思就是說,十方應身佛要顯現法身,只有一種情況,就是無量為一。前面是依體起用,從一個法身顯現無量的應化身。現在要顯現這個寶塔的法身,就必須怎麼樣?把十方的應化身通通召集回來,就是攝用歸體了,這表法是這個意思。所以既然要開塔,那就必須要把十方世界的釋迦牟尼佛的應身全部召回來。

庚三、樂說請集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大眾也希望能夠見到世尊的分身諸佛,禮拜供養。其實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他是不只是見釋迦牟尼佛的分身,其實他更重要的是看多寶佛的法身。所以他有兩層意思:同時看看十方的應身諸佛是多麼的莊嚴,另一方面看看多寶佛的法身是怎麼回事。

庚四、放光遠召

佛陀是用什麼方式把應身佛召回來呢?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這是說應化身佛陀彼此間的溝通是靠光明的,不像我們凡夫靠微信、email,佛陀與佛陀之間的聯繫管道就是白毫光一放。一放的時候就顯現了「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這些諸佛都是誰呢?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應身佛。

其實我們看這段經文,只有娑婆世界是穢土,其他的國土都是淨土。看看是什麼情況:

這些國土琉璃為地,清淨透明的琉璃為大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它有各式各樣的寶樹,寶衣就是七寶所做的這些寶幔,就是從樹上所垂下的寶幔,那這是指依報莊嚴。

那麼正報呢?「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有三乘的弟子充滿其中。在寶樹上,「遍張寶幔,寶網羅上」。這個寶幔就是長條形的叫寶幔,從寶樹上,從上而垂下來,叫遍張寶幔。那麼寶網呢?寶網就是這個珍寶,這個珠子把它串成一串,就是寶網。這個寶網就掛在寶樹上方。「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這個彼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應身,他用廣大的微妙的音聲來說諸妙法,包括權法、實法。「及見無量千萬億大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菩薩也說法。

前面是指東方,就是白毫光先照東方。後來佛陀次第照南西北方,四方。四維,四維就是東西南北的中間,包括東南方、東北方、西南方、西北方。這就是八方。包括上下,加起來十方。凡是白毫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都是有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來說法。所以這個釋迦牟尼佛的應身佛是很多很多,可以如此論斷,釋迦牟尼佛他是究竟圓滿的佛陀了。

這一段的放光遠召十方分身,蕅益大師說有兩層意思。

從事相的因緣來說,分身諸佛都是在淨土,就娑婆世界是穢土,那麼為什麼要把淨土的佛召到穢土來呢?蕅益大師說,從因緣來說,淨土說《法華經》容易,因為它痛苦的逼迫少,所以他可以直接修實法。但在穢土說《法華經》、修《法華經》難,這就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特別值得在這個穢土示現,然後把十方淨土的佛召到娑婆世界,因為在穢土說《法華經》是難中之難。所以從事相因緣來說,把淨土的佛召到這個娑婆世界,因為娑婆世界說《法華經》難。這是第一個,約事相因緣。

第二個,約理性來說,它表達的是一心真如的平等性,所謂的染淨不二、真妄同源的道理。從理性,會歸一念心性,其實淨土、穢土同是一念心所變現,從一念心的角度,從離相清淨的角度是沒有差別的。

所以這個地方有事跟理兩種意思。

庚五、諸佛同來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這個時候,在十方世界的釋迦牟尼佛的應身諸佛得到了光明的消息以後,就告訴他的四眾弟子說:善男子!我現在必須要到娑婆世界去了,來參加開塔的法會並且供養多寶如來。諸佛得到前面佛陀放光遠召以後,就開始產生反應了。

庚六、嚴淨國界  分三:辛一、變娑婆一界;辛二、變八方世界;辛三、更變八方世界

嚴淨國界這當中有三段。

辛一、變娑婆一界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佈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這個地方的經文有兩段,第一個諸佛來集,第二個是樹下安坐。我們解釋一下。釋迦牟尼佛要開塔,有條件的。多寶佛說,你必須把你所有的十方應身佛都召集回來,那麼我那個塔才能打開的。

現在就有個問題了。中道實相一定要理事無礙,從理觀上,染淨不二是對的,但是從事相上,實法不能妨礙權法。什麼叫權法?那是染淨有差別。你不能夠說,把清淨國土的佛陀的正報身拉到充滿污穢的娑婆世界的依報國土,那這個依正二報是不對稱的。佛陀現出功德莊嚴相,釋迦牟尼佛是丈六比丘相,我們的國土是如此的污穢,那這樣子從因緣的事相來說是不對稱的,是不可以的,就是理不能礙事。

那怎麼辦呢?那佛陀必須要調整一下娑婆世界,就初變國土。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採取的一個重要行動,看經文就知道。「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把娑婆世界這個穢土做了調整。

先調整依報。「琉璃為地,寶樹莊嚴」,先把我們充滿泥巴石頭的大地變為琉璃大地,然後地上出現各種七寶的寶樹莊嚴,然後以黃金作為道路的界標,分出四方四維的道路的界標。這個是轉成清淨。

第二個,把污穢的地方空掉。空掉哪些呢?聚落,就是人聚集的地方,小的叫聚落,中的是村營,大的是城邑。還有各種的大海、江河、山川、林藪,這些都是只有穢土才有的。空掉污穢的依報國土,創造清淨的國土。這是依報的改變。

然後,「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佈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這空中燒大寶香,然後在寶樹上垂下各種的寶網跟寶幔,而且寶樹的四週懸諸寶鈴。

在正報當中,等於是把這些有漏的眾生都請走了。當然眾生不能空掉,因為他是有心識、有業力的。他移諸天人,只留下《法華經》的會眾。把這些有漏的天人移到他方國土去。

那麼這個時候都準備好了,就是把穢土變成清淨了。這個時候十方的應身諸佛就來到了娑婆世界。他們怎麼來呢?每一位佛都帶了一個侍者,帶了一個法身菩薩作侍者,到娑婆世界。到哪裡呢?我們前面說過,釋迦牟尼佛把大地變現了以後,出現了很多的寶樹,每一個人就在一棵寶樹下,就坐著。他有師子座嘛,高五由旬,也是用七寶而裝飾之。這個講到諸佛來集。

看第二段,樹下安坐。

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跏趺坐,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那麼十方諸佛,這個釋迦牟尼佛的應身佛實在太多了,所以當這個國土變清淨以後,就是東西南北四方四維的十方世界的佛來的時候,每一個人就坐在一棵寶樹下的師子座上,「結跏趺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地方。

但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娑婆世界不是變清淨就了事,這地方太小了。小到什麼程度呢?連一方,連東方諸佛都容納不下,不要說十方了。所以蕅益大師說,初變國土只是變穢為淨,把污穢變成清淨。這是第一個變化,就是為了迎接十方清淨國土的應身佛,所以把這個國土變為清淨。但是怎麼樣?數量太少不夠用。所以二變,開始產生量變。前面是質變,第二個產生量變。

辛二、變八方世界

我們看第二段的變化,變八方世界。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莊校。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佈其地。

這段是講到娑婆世界的第二變。這個二變就是把八方世界,就是上下不變,把四方四維的世界擴大。看它怎麼擴大。

爾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其十方分身的諸佛故,所以呢,把娑婆世界的八方(因為娑婆世界沒有上下,只有平面),就是四方四維,然後變現,每一方各變現兩百萬億那由他國。就是把每一方變成兩百萬億那由他國土這麼大。那總共是八方,就把它乘以八就對了。而且「皆令清淨」,沒有這些所謂的六道眾生,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天人也離開。所以,正報是不能空掉的。諸位!佛陀不能改變眾生的業力,所以這些六道眾生,這種正報的有情眾生要請走,到十方國土去,他方國土去。

依報可以改變,依報是沒有心識的,所以把依報變成清淨。清淨以後,這裡特別的地方,就是這個山怎麼處理。我們看。

這個山,有目真鄰陀山,這個是石頭山;摩訶目真鄰陀山,就是大石頭山;或者鐵圍山,鐵圍山是一個小世界以外的一重山;大鐵圍山是指一個大千世界以外的一重山,把一個大千世界包起來;須彌山是整個大千世界外面包圍的山,是最高的山;還有其他的諸大山王。佛陀用神通力,他並沒把它空掉,把它怎麼樣?「通為一佛國土」,把它抹平,用神通力抹平,使令這個寶地平正。寶樹當中也是一樣充滿了寶幔寶網,從寶樹上垂下來,懸種種的幡蓋,而且空中「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佈其地」。

所以,第一變是變穢為淨;第二變,蕅益大師說是轉變自在,把它從清淨變成大自在,隨心自在。這是把國土變大。

辛三、更變八方世界

看第三變,三變國土。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佈其地。

經過前面的二變,把一方國土變成兩百萬億那由他國土以後,還是不夠,所以再變一次。釋迦牟尼佛為了要滿足十方世界的應身佛來娑婆世界共襄盛舉,開這個塔,把這個八方再變兩百萬億,那等於是每一方變成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

那麼變了以後,也是一樣。佛陀處理這個娑婆世界的情況,他正報的處理跟依報不一樣。正報的身心移走,把六道眾生、有漏的業力的眾生移走,把《法華經》會上的人留下來,其他全部移走。依報國土直接空掉,把它變成莊嚴的國土,是這樣的情況。

我們看第二段,諸佛來集。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

爾時,佛陀經過三變以後,那麼東方的釋迦牟尼佛的分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包括十方世界都來。每一個都帶一個侍者,坐在每一棵樹的這個師子座上,全部地遍滿這個國土。那麼這個時候娑婆世界已經不是當時的娑婆世界了,而是每一方已經多出了「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

那麼這段經文等於三變國土。我們看附表二十八,我們根據蕅益大師的開示作一個說明。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凡夫雜染國土之變現——無明妄想之三變

國土的改變,不完全是理觀的問題,它是牽涉到因緣所生法。那麼因緣所生法,我們看凡夫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創造這麼多的高山、大河、六道眾生呢?

凡夫雜染國土的變現,它的根本是無明妄想,有所得妄想。它也是三變。它的變化,最初是從「初能變」,異熟。我們產生的是依正二報,第一個是業力,所以,一個人會投胎,首先是有業力。第二個就是思量,二變,就是執著。我們根據自己的業力產生的果報而產生執著。第三個,根據你的果報產生第六意識的妄想。它的次第是怎麼樣?由細而粗。業力最微細,執著是第二,了境的分別是第三,就形成了六道輪迴。

所以說,凡夫到底是怎麼回事?凡夫其實背後就三件事情,第一個業力,第二個執著,第三個妄想,所以你才會投胎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為什麼說先有業力呢?諸位!你不是先執著,也不是先打妄想,你是先有果報。因為你如果變成男眾跟變成女眾,你的執著跟妄想不一樣。所以妄想跟執著是怎麼樣?唯識學上說「隨所生所繫」。你變成什麼果報,你就打什麼妄想,作什麼執著。比方說你要變成一隻狗,你覺得狗會追求財寶嗎?不可能。狗,它是追求食物嘛。當你變成人的時候,你的妄想執著就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成就的果報,第一個是由業力決定的。就是,你先變成什麼果報,再決定你會生起什麼執著,再決定你有什麼妄想,因為妄想是由執著來的。你看一個執著財物的人,他整天就是打財物的妄想,其他妄想他不打,他對其他的東西都沒有興趣了。有些執著感情的人,他什麼妄想都不打,就專打感情這一塊。有些人喜歡博取好的名聲,他就專打這個。所以妄想跟著執著來,執著跟著業力來。所以娑婆世界的國土也是三變,初變業力,二變執著,三變妄想。

聖人清淨國土之變現(一心真如之三變)

那改變怎麼辦呢?

改變相反。我們不可能先改變業力,而是先改變妄想。我們流轉的時候是由細到粗,改變是由粗到細,先改變妄想。所以你看我們淨土宗,阿彌陀佛把你帶到極樂世界,他不是改變業力,叫帶業往生,強調正念。所以,我們今天要改變我們的依正二報,你不能先碰業力,這不是你該碰的。先碰什麼?先碰顛倒妄想。修我空觀,先調伏見思的妄想。當然,這個地方特別指的是我執。所有的妄想都是因為你想主宰而來的,所以這個我執是所有煩惱的根本。所以他第一個是先破見思,破見思等於是我們第一個說的,轉穢為淨。

第二個,破塵沙,二變,二變國土。前面是破我執,這個地方破法執,所以他成就轉變自在,功德莊嚴。所以我們要處理的第二個是執著的問題。

第三個才是處理業力的問題,破除無明,再把我空法空的智慧會歸到一心真如,那就是普廣無礙了。

所以生命的出現、流轉,是由業力到執著到妄想;生命的改變是相反。所以諸位!我講實在話,你不可能靠拜懺改變命運,不可能。你一開始就挑戰最難的,你挑戰業力,你要拜到什麼時候?你一定先修理觀,先調伏妄想。

所以我們在操作上,一定跟我們流轉的緣起是相反的。先有業力再有執著再有妄想;改變呢?先改變妄想,再改變執著,再改變業力。總而言之,就是諸法無性,盡隨心轉,把內心的妄想先改變,再改變執著,再改變內心的業力。是這麼一個情況。

這個地方講到三變國土。

庚七、與欲開塔  分五:辛一、諸佛說欲;辛二、釋迦開塔;辛三、四眾同見;辛四、二佛分座;辛五、四眾處空

我們回到講義,二百一十四面。三變國土以後,就準備開塔了,因為所有的應身佛都來到現場了,那所有的開塔的前方便都具足了。我們看庚七的「與欲開塔」。這地方有五段。

辛一、諸佛說欲

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各齎寶華滿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詣耆闍崛山釋迦牟尼佛所,如我辭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眾悉安隱不?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復如是。

「是時」,經過三變以後,十方的應身佛都就座了。坐在哪裡?坐在寶樹下的師子座。就座以後,每一個應身佛就派遣他所帶來的侍者,就各齎寶華——這個齎就是雙手捧著天空所降下的寶花,滿滿地捧著在手上。這個佛陀就告訴旁邊的侍者說,你應該要往這個靈鷲山去,去問候釋迦牟尼佛。怎麼問候呢?你就這麼說,釋迦牟尼佛您老人家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眾悉安隱不?就是色身少病,內心少惱,身心安樂;第二個,眾生是不是能夠安穩等等。並「以此寶華散佛供養」,散在佛陀的身上來作為供養,並且作如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復如是。」

這個地方的「說欲」,等於是我們佛教裡面的羯磨法,就表示佛陀同意,十方諸佛都同意隨順於清淨法身,就是表示同意的意思。

辛二、釋迦開塔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

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卻關鑰,開大城門。

這個地方就正式開塔了。爾時釋迦牟尼佛見十方應身佛都已經來到娑婆世界了,各各都坐在這個寶樹的師子座上,而且都表達自己的與欲,讚同開塔的意見。所以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他說法的時候是坐著嘛),從座位站起來,而且做了一個很重要的動作,住在虛空中。他本來是坐在法座上,站起來以後就飛到虛空中。這個時候所有的法華會眾就起立合掌,因為心中期待著佛陀能夠開塔,一心觀佛。

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因為寶塔是從地湧出住在空中,所以他飛到空中去。佛陀到了空中以後,用右手打開七寶塔的大門。這個時候出廣大微妙的音聲,這種音聲「如卻關鑰」,就好像打開一個很大的鎖鑰,然後正式打開城門。

這個地方的表法是說,要見法身,不能在地上見,地上只有度化眾生。就是您今天釋迦牟尼佛是因為隨順眾生,所以住在地上。那麼清淨法身一定是離相的,所以,法身必須要在離相的清淨中見。所以釋迦牟尼佛要開塔,只能夠從地上飛到空中開塔,是這麼一個情況。

到這裡,蕅益大師說是一個界線指標了。多寶佛塔代表兩重意思:它同時是因,它同時也是一佛乘的果。那麼它的界線在哪裡呢?就是開塔跟不開塔。所以,這段經文,前面表示因地,就是證明前面的三週說法裡面的一佛乘的因地;那麼開塔以後就是正式啟後了,開啟後面的<從地湧出品>的開跡顯本了。所以,這個多寶佛等於是一方面見證三週說法,一方面請佛陀開顯後面的開跡顯本。

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就是在開塔前後的這個中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