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講)
在法華會上之前,二乘人的修學叫做依法修學、各得其所,他們都是在各自的法門修學。比方修四諦、十二因緣或者菩薩的六度,都得到各自的功德,以為這樣子就大事已辦了。但是到《法華經》的時候,佛陀二話不說,他不再講你們的問題了,佛陀把自己的智慧現出來。其實,蕅益大師說,這一段經文不但是告訴二乘人,它後面的重頌有說了,包括了權教的菩薩,包括凡夫。只要沒有入初地之前,佛陀就是把他噹噹機眾。就是說,其實諸位你們要知道,佛陀的智慧是有兩套智慧:一個是因緣的修證,一個是心性的安住。而你們三乘人只做了一件事情,叫做因緣的修證,你們已經忽略了心性的安住。就好像我們看到了佛陀的瑞相,但沒有看到那一道光明。
這隱隱約約是佛陀要開顯那一道光明。我們看這個光明是怎麼回事,佛陀當初為什麼沒有說。
壬二、明釋迦權實
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佛陀講完十方諸佛的智慧是如此,他也講講自己成佛以後是怎麼度化眾生的。他說,舍利弗!我從成佛以來,我怎麼度化眾生呢?我是用種種的因緣——就是觀察眾生的根機而施設三乘的法門,這個就是種種因緣;也用種種簡單的事物來譬喻這個道理,比方說夢幻泡影等等這種譬喻,來「廣演言教」,廣泛地用言詞來說明這個三乘的道理。總而言之,佛陀以三乘的方便來引導眾生。幹什麼呢?「令離諸著。」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如來有種種的方便知見。如來的知見,這個地方指的是實智,佛陀安住一念心性;方便知見,指的是種種的三乘因緣的修證,方便知見就是權智。佛陀實智權智都具足。因此,「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這個「無量」,就是指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無礙」,佛陀的四無礙辯才;「力無所畏」,十力、四無所畏是佛陀的廣大的智慧,能夠無所畏懼;乃至於四禪八定種種的「解脫三昧」,在三昧當中生起種種的波羅蜜,所謂的「不起滅定而現威儀」,這個就是解脫三昧。都能夠深入無邊,「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就是說,佛陀為什麼能夠廣設方便呢?因為佛陀曾經親近十方諸佛,而且也曾經經歷過很多的眾生,所以他能夠廣設方便。他有這樣的一種因緣的經歷。
這個地方的經文,古德的解釋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無數方便」,第二個是「令離諸著」。
首先我們看佛陀度化眾生的方便。天親菩薩講到,佛陀度化眾生有四種方便:第一個是往成就。佛陀在大般涅槃當中是沒辦法度眾生的。佛陀必須以大悲的願力從空出假,來到凡夫的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就是他要往生,隨願往生。第二個,教化成就。佛陀必須要用種種的隨類化身,應該現什麼身。他也要考慮這個身相的問題。第三個就是說成就。他要根據眾生的根機,說三乘乃至於五乘的法門。最後,功德畢竟成就,使令眾生依法修學而成就相應的功德。
這個地方就是佛陀的方便,他就是有四種方便。這是天親菩薩的解釋。
其實,這句話重點在「令離諸著」。「令離諸著」這四個字,其實跟我們一般凡夫的理解有所不同。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佛陀在這個地方已經不考慮凡夫的需求,也不考慮凡夫的知見。佛陀在本經的說話是單刀直入,不再遮遮掩掩。我們以前的理解是這樣,比方說我們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一個善業的造作,所以我們生天了。為什麼生天呢?是因為我們修五戒十善。因為造五戒十善的業因,而這種善因成就人天安樂的果報。
這種因果的問題,怎麼就「令離諸著」呢?其實佛陀不是這樣看的。
諸位!我們看看佛陀是怎麼看五乘法門。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解釋,他說:佛陀講五戒十善的目的,是讓他遠離三惡道的執著。這種五戒十善對一念心性產生一種因緣的熏習,它自然出現人天果報,因為你不再執著殺盜淫妄。心性它是這樣,你放棄了A,它就給你B;你放棄了B,它就給你C。就這樣子。你放棄的越多,你就得到越多。
所以,從佛陀的知見來看這個五乘,他是說:因為你修五戒十善,所以你遠離了三惡道的執著,出現人天果報;因為你修四諦十二因緣,你遠離了三界果報的執著,所以你才出現涅槃寂靜;因為你修菩提心,六度法門,所以你遠離對涅槃的執著,才出現菩薩的功德。這個是佛陀的看法,叫做「令離諸著」。
但是對我們凡夫來說,不是啊,我們叫做修因證果。你一個權教的菩薩說:我今天修佈施,我可不是白佈施的,我是要成就佈施波羅蜜的功德;我持戒,是要成就持戒波羅蜜的功德。我們凡夫是一種有所得的因緣造作。
但是從佛陀的眼光,他是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看我們。其實,人天果報你本來就具足了,你是用佈施持戒的方法把它啟發出來而已;涅槃寂靜的功德你本來也具足了,但是必須要四諦十二因緣的觀察才把它顯現出來;你西方極樂世界功德也具足,但是必須要用信願持名的方法把它啟發出來。這說明了佛陀為什麼能夠有這種方便力,因為他親近十方諸佛,他過去也勇猛精進廣度十方眾生。他一方面廣修法門,又把這些法門套在眾生裡面,他累積了廣大的智慧跟經驗。他知道該怎麼做來啟發眾生的自性功德,叫做「令離諸著」。
所以我們從此看得到,佛陀看事情,所謂的佛的知見,跟凡夫的知見的確有落差。就我們來說,我們叫修因證果;對佛陀來說,因為你放棄了下面的東西,真如就報答你,給你上面的東西。你放棄了娑婆世界,真如就給你極樂世界。就這麼回事。就是,所有的修行,以佛陀來看叫做「令離諸著」。
蕅益大師整段的經文就是這樣解釋的,這個是從佛陀的眼光來看我們的修證。這個地方,隱隱約約也看得出有一點不一樣的情況出現,佛陀看樣子是要講真話了。他不再站在眾生的眼光來看事情。
辛二、絕言嘆二智 分二
壬一、舉絕嘆之由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這以下解釋前面那一句話。為什麼我們修了這麼多法門,只有一個目的叫「令離諸著」呢?
他說,舍利弗!因為佛陀能夠有種種的分別,他能夠分別眾生什麼樣的根機、應該說什麼樣的法門,來巧說這些三乘的方便。「言辭柔軟」,這個地方指卷的是佛陀應機說法。佛陀也不強求,恆順眾生,要言辭柔軟。「悅可眾心」,佛陀說法,「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這麼多的善巧方便,是因為,「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陀在一念的心性當中全部具足成就。說到重點了!就是說,佛陀所有的方便,都來自於一念心性的成就,就是「方便有多門」,其實是「歸元無二路」。
我以前在讀佛學院的時候,其實也發現過這個問題。我讀佛學院的時候,一開始做老法師的侍者,我親近過五個老法師。我們當然平常聽老師上課,下了課有時候跟老師也喝茶、請教問題等等,私底下有互動。我做侍者,我跟老法師的互動可能還比較多的。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說,當我跟某一個老師請教問題的時候,這位老師講的就是持戒,啊,讚歎持戒法門不可思議,整個修行就套著以持戒為根本。我在親近另外一個法師的時候,那個老師他老人家喜歡修止觀的、參禪的,他就以止觀的法門,啊,這個止觀是一切妙,第一妙法。用止觀來引導我。另外一個法師是學教的,他就把整個天台的教觀講得非常玄妙。
我們一個初學者,當然我們是學習所有老法師的優點,但是學完以後我們會想一個問題,持戒、止觀、教理到底哪一個比較重要?我想每一個初學者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因為佛教很多元化。就是,佛陀講這麼多法門,我到底應該怎麼做?一開始我們在法門當中產生疑惑,因為太多門了,不知道進哪一個門。後來我慢慢學經典,看了蕅祖的開示,我終於找到答案:原來我們不應該注意法門,重點在目標。你要用目標來引導法門,叫做稱性起修。
所有的法門的重點,就是啟發清淨心跟菩提願。你怎麼樣能夠做到這一點,這個法門對你就是妙法。如果你今天不知道這個道理,你執著那個法門,你只是想要通過這個法門來修因證果,那你失去了佛陀的本意了。方便固然有多門,但是請你記住一件事情,佛陀的目標只有一個:開顯自性的功德,啟發你的菩提願。就這件事情。
所以,我們可以從目標來檢驗我們的因地對不對。就是說,你今天這個法門越修越執著,結果你自己把自己綁住了,那這就不是佛陀的意思。佛陀前面講得很清楚,我們再把佛陀這句話看一下。佛陀「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幹什麼呢?令離諸著!結果你自己從法門當中把自己綁住,這個就違背佛陀的意思了,背道而馳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佛陀所有的言辭,都是一念心性具足,所以發動出來。就是,雖然「方便有多門」,但是它的方向是很清楚的,就是清淨心跟菩提願。就是依體起用,從一念清淨心的角度而開出無量的法門;眾生從無量的法門回到清淨心。就是一個這樣的過程。
你現在把這個道理弄清楚以後,我們可以開出真實相了,佛陀開始講真實相了。就是說,到目前為止佛陀講了兩件事:一個權法,一個實法。權法就是因緣果報的修證,實法就是一念心性的安住。這兩個怎麼融通呢?這個就是下面的重點,也是本經的重點。
有人說〈方便品〉是整個《法華經》前半段開權顯實的核心,那麼這段經文是整個〈方便品〉的核心。也就是說,你把這段經文弄清楚了,半部的《法華經》,什麼叫開權顯實,你就了解。開權顯實就是你怎麼把因緣修證的權法跟一念心性的安住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你怎麼把佛陀所現的瑞相跟那一道光明圓滿地結合在一起。怎麼結合,這以下經文要說明了。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這段經文我們先做理論的論述,再做實際的操作。
「止!」佛陀就止住舍利弗說:「不須復說。」我知道你現在有很多話要講,你有很多疑惑。你先不要講,我先告訴你權法跟實法的關係。佛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這種權實二法的操作是怎麼回事呢?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就是,當我們把因緣的修證跟一心的安住合起來,這個就是諸法的真實相,就是圓滿的相狀、圓滿的功德。
那麼什麼叫諸法實相呢?所謂諸法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乃至於本末究竟等。前面的「如是相」到後面的「如是報」不離開一念心性,妙因妙果不離一心。我們解釋一下。
為什麼這個十如是是諸法實相呢?天台的慧思禪師有三轉讀法。
第一個,我們看「如是相」這三個字,他是把它念成「是相如」,把「如」拉到後面。「是相如」,這個相是如。當然這個道理也是通於「是性如」乃至於「是報如」。這個是發明一心三觀的空觀的意思,就是發明清淨不變之體。這個就是實法,就是「一切法是如」。這是第一個概念,這是空觀。這是所謂的實法,清淨心。
第二種,如果你把它解釋成「如是相」,那就是一心三觀的假觀,顯出因緣果報的差別相狀。這個就是「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因緣果報」。
第三種讀法是「相如是」,一切法是「如是」,那表示中觀。清淨心不礙因緣果報,因緣果報也不礙清淨心,兩個同時存在,不互相妨礙。理觀不礙事修,事修不礙理觀。這是「相如是」。
慧思禪師說這段經文有三種讀法,如果你是「是相如」,把一切法會歸到如,那麼當然就是空觀;把一切法會歸到相性體力作的差別,那就是假觀的因緣修證;你把空假兩個合起來,就是中觀。這個是理論的解釋。
這諸法實相是很好用的。就是說,你操作這個,會很快地讓你能夠破妄顯真。諸位!回家的路是不一樣的,真的是有快慢。沒有快慢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判教。《法華經》憑什麼判作圓教?就是你用它的方法,達到的效果,一天超過別人的一劫,日劫相倍。它的方法叫做妙。如果你不用《法華經》,你慢慢耗,也是可以;但是這個法門,就像你坐在一個鹿車。鹿子推的車子跟大白牛車當然進步不一樣。
我們今天把這個諸法實相的操作會歸到淨土。淨土宗的心性,一念心性觀,第一個當然就是空觀。空觀的意思就是離相清淨。當然這個重點在離相,因為你這個相狀是怎麼離開的,很重要!你要離開得不對,會錯損菩提,後面的假觀就有障礙。所以我們在修空觀時一定要注意:空掉煩惱妄想,但是保留菩提的作用。
所以它這個離相,古德解釋它,多兩個字,叫做「見相離相」。這個很重要。我解釋一下。比方說在虛空當中,我們的一念心性就像鏡子一樣,在大地有一個鏡子。那麼鏡子就有兩個動作:第一個,見相。我們要把我們所經歷的相狀先現出來,比方說,他是一個喜歡錢財的人,我們就必須把財富在空性裡面現出來。哦,「因緣和合,虛妄有生」,這個財富在一念心性(就像鏡子)現出來以後,然後你就觀想,它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的,它是本來沒有的。這個時候,離相。先把相狀現出來,然後脫離相狀。這個相狀從空性而來,你就觀想它回到虛空而去。這是財富的相狀。
當然,你也可以說,我對某一個眷屬特別執著。你把眷屬的相狀現出來,也是見相,「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然後「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因為本來是清淨的,本來就是沒有的,是因緣和合的,所以它的當體即空,又離相。
如果你年紀很大,還要多一個,你把你的色身也現出來。我的五蘊身心世界,不管是男眾相女眾相,也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的假相。最後脫離,離相。你能夠這樣子地,從心性把相狀現出來、脫離,現出來、脫離,你的心訓練出來,一天只要十五分鐘,不可思議!
就是說,我們必須為臨命終培養一種免疫的功能。我們不知道臨命終會發生什麼相狀,沒有人會知道,但是肯定會有事情。臨命終絕對不平靜,沒有一個人是平靜的,因為臨命終叫做算總賬。而臨終的正念有一個前提,你不能起貪戀顛倒。所以這個相狀一過來的時候,你的離相的功力就很重要,叫安住力。所以,你今天能不能往生,就看你心中面對相狀那種脫離的功能。這第一個,「相是如」,就是安住一念清淨心。
安住!我再講一次,諸位!安住是用智慧去觀照。我要提醒大家,如果念佛人你現在對於相狀是用佛號來抗拒它:欸,我打妄想,我轉念念佛。你是用事修,你是用「時時勤拂拭」。你平常可能還可以,因為平常精神體力旺盛,事情也沒那麼複雜。但是你不要把平時的正念比況成臨終的正念。平時的狀況是在你的操控當中,你可是在一種有冷氣的佛堂,沒有人干擾你,所以你用佛號壓住所有的妄想。你用這個方法,到臨終你就完蛋了,你就慘了。第一個,你的信心羸弱,你的第六意識心力羸弱了;而你的妄想又複雜了。敵人變強,你的能力變弱,如果你只是靠禪定的止的力量來面對妄想,你就行不通,這個坎就邁不過去。等到你那個時候知道,來不及了!但是諸位要知道,理觀它是不受影響。它不會因為身體虛弱,也不會因為你妄想多而受到影響,因為理觀的智慧不容易破壞。所以你最好檢查一下你是怎麼離相的。如果你現在的離相還是用取代式的,那你就危險了。我先提醒你,你可不要到臨終再後悔。
按照《法華經》的意思,就是正念真如。你憶念它本來清淨,所以人生無所得,而智慧的獲取是不可破壞的。所以,第一個,我們現在操作整個諸法實相,先回歸到一念心性,這是很關鍵。就是,所有的因緣修證,請你將心先歸零,先所有的相狀都離開,因為你不能帶有任何的執著。就是說,我們成佛要找到成佛的正因,我們必須要拉到跟佛陀同一個平台,這樣子你的進步才會快。所以我們慢慢地先訓練自己,見相、離相,見相、離相。
第二個就是假觀了。如是相,如是性,就借相修心了。當然,從大乘佛法,它的借相可能借佛道的相、借眾生的相。但是從凡夫的角度,我們建議你不要借眾生的相,因為借眾生的相生起大悲,你可能會動感情。所以一般在初地之前的菩薩,都是以佛道,以上求佛道的相狀。
尤其是淨土宗,我們淨土宗借的相狀有兩個:
一個是依報的相狀。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就是大地、寶樹、樓閣。大地,黃金為地,水晶等等;寶樹,樓閣還有蓮花、池水。當然,你說這樣太複雜,那你可以很簡單,你就觀想蓮花也可以。你觀想極樂世界,你第一個去的地方叫做蓮花受生。你蓮花觀成,照樣往生。說極樂世界有蓮花,放大光明。
第二個,正報。正報就是功德想。前面是莊嚴想,這是功德想。觀想在極樂世界你得到一個果報體的功德:一是遠離惡道。這個遠離惡道對你很重要,遠離痛苦。還有身心安樂、衣食自然、具足五通、壽命久遠。最後一個最重要,見佛聞法。諸位!你觀想極樂世界,借那個相狀的時候,不能把見佛聞法忘掉。如果那裡面老是離苦得樂,那跟諸天沒有差別。一定要在極樂世界的功德裡面放一尊佛陀下去,還有諸大菩薩,不共於諸天。你這樣子的相狀不斷熏,就是,當我們的心離相清淨以後,把極樂世界的功德相狀放進來。然後呢?然後產生信解發願,告訴你自己,這是我自性本具的,我一定可以往生,而且我一定要往生!這個就是假觀。
不要小看這種相狀的熏習,因為你在熏習的時候,成就一個往生的因種。而你這個因種跟一般的不一樣,跟打妄想不一樣,因為你先離相以後再栽培下去的。就像天台宗說的「三獸過河」。它說,我們平常在修假觀的時候,你看兔子也過河了,馬也過河了,大象也過河了。但是你看兔子跟馬都沒有踩在地上,只有大象整個腳踩在實際理地。就是說,雖然我們平常散亂心的時候也可以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但是你把心歸零、離相以後,你這個時候的相狀的熏習就像大象的腳直接踩在地上,叫做整個栽培在你的一念的清淨心中。那是很深的。就是說,諸位!我們現在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須要不可破壞。因為臨命終的問題很複雜,你那個地基要直接打在實際理地,不能打在那種流動性的生滅因緣。
整個諸法實相的操作就是,離相清淨,然後借相修心。當然,你離相清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破壞你心性的妙用,因為你還得要借回來。為什麼佛陀可以成佛?因為他掌握了諸法實相的修行,他知道怎麼樣地「相是如、性是如……」他先回到一念的清淨心,離相清淨;然後再產生相狀的活動,再「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因、緣、果、報」;最後把這兩個平衡。
實法妙,安住一念心性;權法妙,因緣的操作。這兩個合起來叫做諸法實相。
這樣子講,我們從這個諸法實相來看阿羅漢。阿羅漢其實沒有錯,至少他也是有借相。他借苦集滅道的相,他只是缺乏了一個安住一念心性。你把這個妙法補上就好了。意思就是說:諸位聲聞人,你不用緊張,你們並沒有走錯路,這個只是五百由旬跟三百由旬的差別而已,你只要補上一個妙法就好。就好像說,我們今天從高雄要到台北,你到了台中。你沒有走錯路啊!你只是不圓滿,可沒有人說你走錯路。你只要把後面那段補上去就好了。
意思就是說,其實,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的相狀,重點在最後那一段,「如是本末究竟等」。你只要把前面的所有相的因緣果報拉到一念心性,來啟發你自性的功德,你只要告訴自己:莫向外求!極樂世界是你自性,你不用管阿彌陀佛什麼時候來,你也不用管極樂世界離你有多遠,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安住了沒有,重點是你是不是有欣求、是不是發願、是不是有佛號!
就是說,往生是你自己的事。其實阿彌陀佛有沒有來,他只是一個助緣。阿彌陀佛他發的願,肯定來的。就是說,臨命終人,你只要把你的事情做好了,佛陀就會準備好。「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你臨終的時候,一天到晚注意佛陀來了沒有,你反而沒有安住一念心性,自亂陣腳,那這個因緣的操作就整個亂套了。
這個地方就是說,諸法實相完全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個就是諸法實相。而你今天照這個方法修下去,你的因緣是直接栽在一念心性,不是栽在念心識。一念心識是生滅心。你是種在不生滅心,那就不可破壞了。不可破壞,這個善根就強了。
庚二、重頌分二
前面是一個長行,佛陀等於簡略地說出佛陀的智慧,然後他是怎麼成就的?因為他修了一心三觀。最後用重頌來加以說明。重頌當中分兩段。
辛一、頌寄言嘆二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一切眾生類 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
及佛諸餘法 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我們看「頌寄言嘆二智」。蕅益大師的意思:寄言,是偏重在方便的因緣的修證;離言,偏重在真實的一心的安住。把前面的「寄言嘆二智」進行重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他說,世尊所成就的甚深廣大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一切的諸天世人乃至於一切九界眾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
這個地方讚歎佛陀的真實智慧,就是安住一念心性。為什麼他可以成佛?因為他所有的事情,都是站在離相的清淨心,所以他能夠成就佛陀的十力四無所畏,乃至於種種的解脫三昧,乃至於種種的諸餘法,包括三身四智,種種無量陀羅尼門。他都能夠在一念的心性當中,通過十法界十如是的操作,而成就這種因緣的果報。這是讚歎佛陀的權實二智。
權實二智是怎麼來的呢?「本從無數佛。」在因地的時候佛陀親近十方諸佛,先明白了這個權實二法的道理,這種甚深微妙的道理,然後經過無量劫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歷練,最後在菩提道上成果,最後圓滿具足。就是因為安住清淨心,因為發起菩提願,然後借相修心,所以才成佛。
有人問蕅益大師說:大師!你老人家開悟了(蕅益大師二十五歲開悟,他自己都承認了)。開悟以後你老人家是怎麼想的?開悟以後,你知道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你怎麼想?蕅益大師講四個字,叫做「熾然修福」。你想不到吧?他不是說你既然本來具足就等著,他不是。一個開悟的人,那叫一個主動積極。他知道本自具足,但是要假借因緣來開顯。所以天台宗叫做什麼?叫做「性具緣成」。一念心性本來具足,但是要靠因緣來成就。
有些人說,那我開悟了以後,我怎麼就不想熾然修福呢?有些人開悟以後說,我什麼都不想做呀!那表示你沒真開悟,你可能有點偏空了。就是說,你那個開悟,不是諸法實相的開悟。這個地方就是判斷。一個人回歸到一念清淨心的時候,你知道你有自家珍寶的時候,你會主動積極地、想盡一切的因緣把它開顯出來。這個是真的開悟。所以,佛陀成就了甚深微妙法、成就一念心性以後,他是以什麼樣的力量來開顯本具的功德?你看甚深微妙法是「難見難可了」,一念心性是覓之了不可得;但是他又能夠用無量劫的時間來稱性起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來把這個功德開顯出來。這個是真正的開悟。
辛二、頌絕言嘆二智
壬一、頌釋止嘆意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如是大果報」,這是佛陀的廣大的果跟報,這就是如是果、如是報。果就是菩提,報就是大般涅槃。它是怎麼來呢?是由如是相、如是性的因緣造作所顯現出來,我跟十方諸佛才能夠真正地親自證得。
這段經文,其實某種程度比較偏重在佛陀的假觀,因緣的修證。就是說,佛陀明白一念心性以後,你看他所經歷的因緣有兩大段:他親近無量諸佛;第二個,接近廣大的眾生。所以他才累積了這種假觀的力量。
這個假觀其實很難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你看,過去我們講過一個淨土宗的往生的事:劉程之居士,他跟慧遠大師是同一個時段,他修蓮花觀,他就依照《觀經》裡面所說,觀極樂世界、七寶池。那個七寶池是流動的,它中間有一個如意珠,然後流出水,那裡面蓮花在那邊流動。他就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觀想。結果有一天,突然間在佛堂裡面出現真正的八功德水、蓮花,他還可以把這個水舀起來吃。當然,他的淨業成就了。
現在,我們問題來了:劉程之他怎麼知道要怎麼觀想?就是你怎麼知道你不是胡思亂想?這個相狀是誰給你的?只有佛陀知道。「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所以,這個相狀是不能隨便修的。就是說,你怎麼知道佈施就能夠成就富貴?你怎麼知道,佈施的相狀在你心中不斷地運轉運轉,你來生就有福報呢?你怎麼知道呢?佛陀說的!你怎麼知道,持戒的相狀在心中不斷地熏習,你來生就能夠成就尊貴身呢?你怎麼知道,這句佛號,一句彌陀念誦聽,你就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呢?佛陀說的!
為什麼佛陀這麼聰明?因為佛陀他可不是只有安住一念心性。我們來看看佛陀是怎麼來的。我們可以看看第四十六面,看後半段。它說,佛陀怎麼能夠實現這個圓滿的諸法實相?因為佛陀不但安住,發明心性以後,他老人家的不可思議有兩件事情:「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把佛陀的法門全部學會了。更不可思議的是下面那句話,他能夠以大悲心來到眾生法界,勇猛精進,廣度眾生,積集他的經驗,「名稱普聞」,所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那可不像阿羅漢只是一條路,苦集滅道一條路走到黑就算了。佛陀是了解一念心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他才有資格廣設方便。這個意思也是讚歎佛陀的權智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現在慢慢看就知道,從佛陀描述他老人家自己的成長過程,他所成就的,我們大概也看得出來,佛法修學是這麼回事!簡單地說,理觀的時候是超越因緣,要離相清淨,本來具足。什麼叫具足?就不是因緣所生法。就是我們在內觀的時候是超越因緣,但是在事修的時候要假借因緣。所以,這個因緣所生法,你執著不得,但是你也放棄不得。你放棄了,你就失去了相狀的熏習,你就失去了開顯的這種過程。
這樣的一個事情,佛陀沒有出世,沒有一個人知道。你知道什麼叫做超越因緣又面對因緣,你知道這麼妙的道理嗎?你會知道嗎?沒有人會知道。我們一般人沒有看《法華經》之前,就是佛陀您老人家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你說我業障重,我就拜懺;你說我沒有福報,我就修福。誰知道佛陀是假借這樣的法門來開顯自性的功德?沒有人會知道的。那「托彼依正,顯我自性」,佛陀不說誰知道呢?
所以什麼是妙法?有兩件事:理觀、事修。先理觀,安住一念清淨心,先把心性顯出來。你今天要熏習心性,而不是熏習心識,你先把心性現前:我的心性本來沒有這些影像。然後呢,再把影像借出來,我必須要假借它來開顯我自性的功德,我必須要假借佛號、假借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的欣求,來開顯我極樂世界的功德。
也就是說,內觀真如、外順彌陀,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來滅惡生善、往生淨土。這個就是諸法實相,這個就是一佛乘的法門,這是一個快速成就的法門。這個法門,佛陀可是費了很多很多的精神體力來獲得的。他是經過長期的親近諸佛、長期的下化眾生,才能夠證得諸法實相。而這個諸法實相,「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除了佛陀以外,沒有人會知道的。如果不講《法華經》,也沒有人知道。
這〈方便品〉諸位要回去想一想,因為它會顛覆你過去的學佛的概念。因為我們過去所接受的信息都是佛陀的方便說,佛陀並沒有把真實相顯出來。到了《法華經》佛陀已經把方便打開;該怎麼樣,佛陀就怎麼說了,佛陀不再遮遮掩掩了。所以,我們對過去的思考、過去的知見,可能要試著慢慢地放下,接受佛陀的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