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零六面,我們看丑二的「謗毀業因」。

這一科是〈譬喻品〉的最後一科,勸信流通。佛陀講完〈譬喻品〉以後,為什麼要講這個勸信流通呢?主要要強調兩個觀念:

第一個,佛陀說:「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法華經》的一佛乘思想,它的弘傳是有因緣的。眾生在權法當中,他一開始修學業果或者修學空性。不管業果也好,空性也好,都是在法力的修學,它沒有會歸到心性。法力的修學,他一定會落入法執。法執是有限度的,它有時空限度,所以你用法執來修學,修到一個範圍就過不去了,沒辦法突破了。所以,這個人如果覺得他自己在修業果、修空性的時候,修到一個程度,已經被自己的法執給綁住了,想要尋求突破,這個時候是可以為他說《法華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其他的業果、空性,都是「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都是唯心所現的一個影像。只是告訴你不要造惡,不要執著有相的東西,是以一個「法」來破妄想,所以從一念心性的角度都是唯心所現。也就是說,你必須是善根成熟了,佛陀才可以為你講《法華經》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在所遊方,勿妄宣傳」。這是提醒我們後世的菩薩眾,你不要看到一個人就跟他講一佛乘的思想,他可能會產生不信、譭謗,甚至於讓他造罪。所以這個「勿妄宣傳」就是,你在宣傳《法華經》的過程,要謹慎小心、觀機逗教。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為什麼要強調信的重點呢?

龍樹菩薩講到大乘佛法的修學,他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大乘佛法不同的地方,它在修學智慧、理解智慧之前,多了一個信心的修學,這是大乘不共於小乘、不共於人天乘的地方。因為小乘的思想——苦集滅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是可以思議的。你看看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的色身跟內心,你就知道你昨天的五蘊跟今天的五蘊是產生變化了;你看看早上的你跟晚上的你,你也知道有變化。所以你的結論:知道五蘊是剎那剎那生、剎那剎那滅,它是流動的狀態。所以,小乘法的無常、無我叫做思議境,我們可以用名言分別,去論證這個道理是對的是錯的。

大乘佛法,對不起,不能論證!大乘佛法的理解,往往是開口便錯,動念即乖。舉一個例子。比方說我們淨土宗的核心思想,「感應道交」,說是千念萬念為了臨終的正念。你為什麼臨終保持正念呢?你就是臨終的時候跟彌陀感應道交嘛。好,臨命終的時候你可能在加護病房,可能在自己的家裡,總之,你的心提起佛號,這個時候你要生起兩種信仰:

第一個,相信他力的攝受。你要相信你所念的佛號不可思議,信他。就是說,我業障深重,但是阿彌陀佛可以怎麼樣?但憑六字出乾坤。那你憑什麼相信呢?蕅益大師講到信他,只有一句話就講完了,叫做「隨順諸佛真實教誨」。他可沒有要你去思惟阿彌陀佛的功德多偉大。阿彌陀佛的功德不是用思惟的,不要說凡夫不能思惟,等覺菩薩都沒辦法去思惟佛陀的功德。那怎麼辦呢?「隨順諸佛真實教誨。」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證明極樂世界的存在,這就夠了!所以,大乘佛法第一個一定是修皈依、修信心。

第二個,你相信佛力的攝受,你還得相信你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憑什麼我們業障深重卻能夠帶業往生?憑的就是蕅益大師說的:「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迴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靠的就是迴光返照。諸位!迴光返照的時候也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的,它只是一種覺知,不能有意識分別。所以大乘佛法信仰深的時候,都不能有名言的。

當然,這個地方跟我們學習小乘法、學習業果乃至於學習世間的學問是衝突的。世間的學問都是先懷疑,再透過思辨,再找答案。大乘的不思議法門,你一懷疑,你這個人就沒有希望得到智慧了,沒有希望了。它不能懷疑的,只能修皈依,叫做「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沒有其他的渠道可以進去。

大乘佛法第一個為什麼安立十信?小乘佛法一開始就證得初果,它沒有什麼信不信的。因為小乘佛法沒有信仰的問題,它是思議境。大乘佛法第一關有十個階位,十信位,才有資格談十住。

大乘佛法的解叫做信解,它要從不思議的皈依,一定要相信才能夠理解。那現在有一個問題了:我沒有經過學習,我憑什麼相信呢?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重點,叫做勸信流通。就是,大乘佛法學習不是看你今生,你今生要學習是有一點晚了,它看你過去生有沒有善根。所以大乘佛法,尤其不思議境,是不能勉強的,你沒有善根就沒有善根了,那你就先學其他的權法。因為它這個信仰的生起,是不能心思、不能思辨、不能論證的,考驗的就是你過去生到底做了什麼事:你過去生是不是親近諸佛,是不是學習過《法華經》。

你過去生沒有這樣的善根的力量,那麼佛陀就告訴諸位弘法菩薩:「在所遊方,勿妄宣傳。」因為這種不思議境,比方說淨土法門,比方說《法華經》這種不思議境,你跟他講,他可能生起譭謗,可能讓他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我們這種不思議的法門都是叫做信解,而不是理解。就是你要先透過你的善根力產生信心。這個信心是沒有道理的,是不能講話的,就是你相信、你相應。那這樣的一個信心的生起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過去生有栽培,是師父的法義觸動了你過去的善根,所以你才相信的。是這樣子的。

這個地方,我們講到〈譬喻品〉裡面的這種所謂的「會權入實」的真理,佛陀講到流通的問題,特別地勸誡我們「在所遊方,勿妄宣傳」,你得要判斷對方的善根是不是具足,尤其大乘善根是不是具足。

丑二、謗毀業因

我們看丑二,謗毀業因。

如果這個人大乘善根不具足,他就有這個問題,就會譭謗而造作重大的業因。我們看經文

若人不信 譭謗此經

則斷一切 世間佛種

或復顰蹙 而懷疑惑

汝當聽說 此人罪報

若佛在世 若滅度後

其有誹謗 如斯經典

見有讀誦 書持經者

輕賤憎嫉 而懷結恨

此人罪報 汝今復聽

這個地方講到譭謗所造的業因。這個譭謗有兩種情況:第一個,直接對《法華經》這個妙法譭謗;第二個,對於受持《法華經》的人產生譭謗。

先看第一個,「若人不信」。「不信」,其實沒有過失,你只是不相信。那不相信也沒關係,你先學中觀、唯識,先學一些權法,都可以。但是如果你把不信提升到一種行動力,你出言譭謗,那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那麼這造什麼業因呢?斷一切世間佛種!你就斷絕一切凡夫世間成佛的因緣。《法華經》是讓一切凡夫成佛的因緣,絕大部分的凡夫很少人能夠走《華嚴經》的路線,直接發菩提心、直接修六度而成佛的,很少,尤其末法時代。我們前面說過,末法時代的共業是根鈍遮重,善根薄弱,他對於大乘的承當力薄弱,他畏怯,心量狹小,所以根鈍。第二個,會生長在末法時代,五濁惡世,某種程度,貪愛的煩惱也比較重。所以,末法時代的人絕大部分都是怎麼樣?先用權法調伏煩惱,然後再入實法,都是兩階段修學的。一般都是「會權入實」,用對接的方式,很少人直接走大乘的,很少。所以,《法華經》作為先修權法再對接的一個實法,你把它後半段給譭謗了,那麼大家就剩下權法,就在因緣裡面繞不出去了。不管業果——修隨順因緣,還是站在因緣的對立面修空性,修因緣法、修空性,都不是真實法。

我們講過,真實的東西不是修來的,它不能夠是有創造性——有生有滅的,它一定是本具的東西。權法的核心思想沒有進入到我們的生命的根本,所以你一旦譭謗的時候就有兩個問題了:第一個,不信。你就因為不信而譭謗,執權疑實。執權就是執著空性而否定一心真如,那麼你就只有出離道,沒有菩提道了。第二個,有謬解。什麼叫謬解呢?執理廢事。你聽到真如本性以後,你就覺得這個不需要修證,當下就是常樂我淨。但是,真如本性有不變義、有隨緣義,你一放逸的時候,真如是會現出痛苦果報來的。所以,真如跟因緣是互動的,那麼你今天執理廢事的後果,就是開始譭謗。

這種不信、謬解以後譭謗,產生兩種過失:第一個,不信小善可以成佛,斷了緣因的佛種。《法華經》講到安住真如本性,「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用一種禮拜、讚歎、稱念名號的熏習,都能夠讓你慢慢地趨向佛道,所以你一譭謗《法華經》,你就斷了眾生的緣因的佛種。第二個,你不相信理觀可以會道。我們不斷地觀照我們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每一次的觀照就使令我們跟真如本性更加地接近。這種理觀就是這樣,你不斷地觀,它光明就越來越大。

所以,你一譭謗《法華經》,你斷了兩種佛種:第一個,緣因的佛種,善法可以成佛;第二個,了因佛種,理觀可以會道。理觀跟事修兩種因緣被你一斷,就所有人都不能成佛了,所以你斷絕一切世間凡夫成佛的因緣!凡夫的修學缺乏《法華經》,那一般人只能在人天善法跟涅槃寂靜裡面打轉了。

這個地方就是他造的業因,這是指的對《法華經》的法直接譭謗。

第二種,他沒有對《法華經》譭謗,他對於受持《法華經》的人產生譏嫌譭謗。

「或復顰蹙,而懷疑惑。」這個人看到有人讀誦受持《法華經》,他內心怎麼樣?顰蹙,就愁眉不悅。皺眉頭表示不高興,而且這個不高興來自於對法的疑惑不信。

「汝當聽說,此人罪報,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誹謗,如斯經典。」

這個地方經文有一點倒裝,我們把它做一個梳理。古德說這個「或復顰蹙,而懷疑惑」要放在「如斯經典」的下面。也就是說,這個經文應該是這樣順的:「其有誹謗,如斯經典,或復顰蹙,而懷疑惑。」他是怎麼譭謗的呢?他是有一個過程。他第一個過程,看到有人讀誦受持的時候,先表示不高興,先表示疑惑。有人讀誦或者書寫、受持經典,先有顰蹙疑惑,最後輕賤憎嫉。輕賤就是輕慢,憎就是憎惡,嫉就是嫉妒。總之,他的過程,輕慢也好,嫌惡也好,嫉妒也好,他最後的結果就是產生結恨,他產生了瞋心,最後產生譭謗。

「此人罪報,汝今復聽。」我們說過,只有不信是不能構成罪業的,罪業一定要怎麼樣?要有身口的行動,口業的譭謗,或者身體有些侮辱的行為。

總之,你誹謗《法華經》也好,譭謗受持《法華經》的人也好,你的重點就是斷一切世間佛種。我們解釋一下。

〈方便品〉說,「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我們本具佛種,就是正因佛性。這個正因佛性叫做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我們眾生把無量無邊的妄想撥開來,我們內心深處那個明瞭性是清淨的,就叫正因佛性,這就是為什麼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遲早。但是,正因佛性要啟發起來,有兩個條件:第一個要有緣因。你要修學善法,要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等,要有緣因。第二個要有了因,你要作理觀的智慧。而你謗《法華經》,大家就不修學了,也不理觀了,所以事實上也就是間接地斷一切世間佛種。

丑三、謗毀罪報

我們看這樣的業因會招感什麼樣的果報。我們看丑三的「謗毀罪報」。這謗毀罪報分成四大段。

前面三段是正報,正式的果報。這個業力有三種正式果報,這是很特別的。一般的罪業,一般是一個正報,剩下是餘報。它的勢力特別大,它有三個正報,最後才是一個餘報。

三個正報,第一個是地獄的正報。看經文。

其人命終 入阿鼻獄

具足一劫 劫盡更生

如是展轉 至無數劫

你可能出言譭謗,或者有一些什麼侮辱《法華經》的行動,那麼這樣子,「其人命終」,直墮阿鼻地獄。阿鼻地獄翻成中文叫無間地獄。為什麼無間呢?主要有兩個「重」:

第一個,時間無間。一般的地獄,他受完痛苦以後會有一段休息,休息以後再受苦。但無間地獄沒有休息,就是你發覺你的身體在受刀山油鍋,非常的痛苦,痛苦到最後,到了極限,死掉了;死掉以後,一陣涼風吹過來,你又活過來;活過來,在刀山油鍋繼續地煎炸。所以他基本上幾乎是沒有休息的時間。這是時間無間。

第二個,空間無間。這也是阿鼻地獄很特別的地方。一般我們造了罪到地獄去,你是拔舌地獄,他是刀山油鍋,各受各的刑罰。阿鼻地獄的眾生叫做「一人亦滿,眾人亦滿」。阿鼻地獄的每一個人都發覺,所有的刑具上都是自己,所以所有的痛苦你同時都感受得到,你看到自己在刀山油鍋,也同時在拔舌地獄等等。所以它這個地方叫空間無間,他整個受苦的因緣是遍滿所有空間,所以叫做阿鼻地獄:時間無間、空間無間。

多久呢?「具足一劫。」阿鼻地獄的整個依報環境,一劫以後它這個阿鼻地獄就自動消失,但是因為你譭謗大乘正法的過失太重了,你會從這個地獄再投生到其他地獄,「劫盡更生,如是展轉」,乃至於無數劫,等到你這個業報窮盡為止。當然,這要看你的言論、你的行為對佛教界的影響有多深、有多廣,來判斷你這個地獄的劫數。

我們這裡解釋一下。這個地獄的正報,它的因緣是這樣,一般會到阿鼻地獄只有兩種情況:一個是造五逆,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是阿鼻地獄的第一種情況,就是五逆重罪;第二個就是本經說的譭謗正法。相對來說,譭謗正法的過失超過五逆重罪。因為五逆重罪只是傷到你個人,你沒有去影響別人,而譭謗正法影響的層面是斷一切世間佛種。

我們說明一下。這個世間上,比方說喜馬拉雅山,有人在那個地方修學,證得阿羅漢果了,值得我們隨喜讚歎,聖人出世!但是阿羅漢,他證得阿羅漢果以後,如果你有因緣到喜馬拉雅山旅遊,遇到他,他會跟你說法。但是他不會怎麼樣?他不會「為諸眾生不請友」,他不會主動地去攝受眾生。所以,他從這個生命到死亡為止,他利益眾生可能很有限。阿羅漢沒有廣大的主動的大悲心。

但是,這個世界上有一尊佛出世,那是一個不得了的事情,那是諸天歡喜。因為有佛出世,表示他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他那個福德力、智慧力、因緣力都具足了,他一定會建立一個三寶,他一定有僧寶、有法寶,因為他一定有一個全盤的規劃。有佛出世以後,他的影響不但是正法,還有佛滅度以後的像法、末法,可能幾萬年,可能幾劫的時間。

也就是說,只要有一尊佛出世,整個人天、三惡道,有很多很多人因此而善根成熟乃至於得度。而結果,我們譭謗了《法華經》,讓這個《法華經》不能夠相續流通,這個世界上變成沒有佛可以出世了,因為《法華經》是鈍根的凡夫成佛唯一的希望。所以,你斷了佛種,蕅益大師說,表面上你譭謗《法華經》是斷佛種,但是你深入地思惟,佛種既斷,正法不行!

諸位!佛法是誰宣說的?可不是阿羅漢宣說的,也不是菩薩宣說的。菩薩是把佛陀的話加以論述,把它衍生出來。是有佛出世!所以,你斷了佛種,等於斷了法種,因為就沒有人出世說法了;斷了法種,這個法脈斷絕,則不證聖道,很多人就沒辦法成就聖道了,所以你也斷了僧種,就沒有僧寶住世了。所以蕅益大師說,你謗《法華經》,是既斷佛種,亦斷法種,也斷僧種。整個凡夫的住持三寶全部斷掉,就使令世間進入黑暗時代,就沒有人知道什麼是正法了,那大家只能憑自己的妄想就盲修瞎煉了。

所以他為什麼過失這麼重?因為他影響的層面。就是說,因為很多人要學《法華經》成佛,成佛以後,他才能夠發菩提心、成熟眾生、莊嚴淨土。他規劃以後,來人世間示現成佛;結果你這個源頭——這個《法華經》的法斷了以後,他沒辦法成佛了,或者延誤他成佛了,這個時候影響到整個三寶的住世。所以這個問題在這兒。為什麼他阿鼻地獄一劫完了以後,他要不斷地受報?因為,你造五逆十惡隻影響到你自己,但你譭謗正法,是把眾生的善根都給耽誤了。是這個概念。

這第一個,地獄的正報。

我們看第二個,畜生的正報。看經文。

從地獄出 當墮畜生

若狗野干 其形[乞+頁]瘦

黧黮疥癩 人所觸嬈

又復為人 之所惡賤

常困飢渴 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

斷佛種故 受斯罪報

若作駱駝 或生驢中

身常負重 加諸杖捶

但念水草 餘無所知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有作野干 來入聚落

身體疥癩 又無一目

為諸童子 之所打擲

受諸苦痛 或時致死

於此死已 更受蟒身

其形長大 五百由旬

聾騃無足 宛轉腹行

為諸小蟲 之所咂食

晝夜受苦 無有休息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這個地方是說明,從第一個地獄正報出來以後,因為它的勢力太大了,所以他必須要受這個畜生的正報。畜生的正報有三小段。

先看第一段,「從地獄出」。

這個譭謗《法華經》的人,從地獄出來以後,他沒有直接做人,他先怎麼樣?「當墮畜生。」做什麼畜生呢?或者是狗,或者是野干。野干就是很像狐狸,比狐狸還小。總之,野狗也好,野干也好,都是一種在非洲的卑賤的動物。「其形??瘦。」它的身形,??,就是毛髮脫落;瘦,就是身形瘦弱。這兩個都是薄福罪業之相。或者說是「黧黮疥癩」,黧黮就是它的身體暗黑,疥癩就是身上有惡瘡。「人所觸嬈」,人們看到它身體丑陋有惡瘡,就不歡喜,就觸嬈它,就鞭打、戲弄它。或者說,「又復為人,之所惡賤」,人類看到它,特別的討厭它。「常困飢渴」,可能一輩子為飢渴所困,以至於「骨肉枯竭」,身體特別的??瘦。「生受楚毒,死被瓦石。」在生的時候受到很多人的欺負,那麼死是怎麼死呢?被瓦石給打死。為什麼這樣子呢?「斷佛種故,受斯罪報。」這第一個,整個畜生道裡面最下階的、最卑賤的狗跟野干。

第二個,「或作駱駝」。就是這個人有可能從地獄出來以後,或者作駱駝,「或生驢中」。總之駱駝也好,驢中也好,它的特色是什麼?「身常負重。」這個人身體不得自在,它經常要工作的。它不是工作而已,「加諸杖捶」,可能主人一不高興就是鞭打。那麼心中,「但念水草,餘無所知」,長時間被飢渴所困。這個人心識闇鈍,這個最可怕的。所有的業力要反轉,都要看一個明瞭的心;明瞭心被破壞以後,他墮落畜生道就很難反轉。為什麼呢?因為他生命的刺激,飢渴的刺激太重了,所以他的心識已經闇鈍了。為什麼這樣子呢?「謗斯經故,獲罪如是。」這是第二個,受報變成一種不得自在的駱駝跟驢子。

第三,「有作野干」。這個地方野干跟前面的野干不太一樣。這個野干是一個過程,他重點是要墮入蟒蛇。我們再往下看。它一開始出來以後先作野干,這個野干是個卑賤的動物,「來入聚落」,來到一個人類聚集的村落來找食物。結果,因為它身體有疥癩、有惡瘡,或者說它少一個眼睛,所以它形象丑陋,就為這些無知的童子心生厭惡,就拿棍棒,要麼打,要麼就拿石頭去丟它,使令它「受諸苦痛」,乃至死亡。

這個野干死掉以後,它那個業沒有結束,它幹嘛呢?「更受蟒身。」因為它譭謗的時候,某種程度是一種瞋心,所以它那個瞋的等流果出現了。這個蟒身有多大呢?「其形長大,五百由旬。」一個很長的蟒蛇。「聾騃無足」,聾就是它的耳朵無所聽聞,騃就是愚癡無所知,它沒有腳,就行動緩慢,就是用腹部宛轉前進,緩慢地前進。「為諸小蟲,之所咂食」,這個蟒蛇的身體的鱗片之內經常有一些小蟲,咂食就是吸它的血。因此使令它白天也好,晚上也好,就受諸小蟲吸血的痛苦,「無有休息」。

「謗斯經故,獲罪如是」,有三種的畜生道的果報。

地獄的果報基本上沒什麼差別相。一旦墮入阿鼻地獄,每一個人受的罪都差不多,就沒有什麼差別相。但是到了畜生道,同樣的畜生道,差別很大。你看有些狗,主人會特別疼愛,有些貓主人特別疼愛。就是說,他雖然破戒墮落到畜生道,但是有些過失不傷他的福德力。他是因為造了罪而變成畜生的果報,但是他前生修的福德力還在,這個罪業沒有傷到根本。但是,你謗《法華經》不一樣,它是直接傷到根本,因為你讓整個三寶都消滅掉了。

所以我們看畜生道,我們剛剛看到的可以歸納為三種。這種畜生跟一般的畜生不太一樣,有三個特色:

第一個,貧困卑賤。要麼就是身形丑陋,要麼身體有惡瘡,所以特別的貧困卑賤。

第二個,謗《法華經》墮入畜生道的,這個畜生心識闇鈍。這個是更可怕,傷到他的善根了。你看,諸位,有些狗特別聰明,有些貓特別聰明,就它那個罪業沒有傷到他的心識。所以,這種狗跟貓,只要特別聰明,它都不會做太久,因為雖然有罪業,但是沒有傷到他的福德跟善根,他只是有一個罪業去受一下。但是你謗《法華經》會謗到讓你的心識已經完全闇鈍,「但念水草,餘無所知」。這是第二個,傷害到心識。

第三個,死於非命。我們從前面看過來,這三種果報沒有一個善終的,要麼被打死,要麼被石頭丟死,或者被瓦片丟死。因為你在因地傷人家的法身慧命,在果地上人家就會傷害到你的壽命,所以它沒有一個是善終的。這個是我們看到謗《法華經》的畜生道跟一般的畜生道是不一樣的,貧困卑賤,心識闇鈍,死於非命,有這三種特色。

這個謗《法華經》的人,從地獄到畜生,畜生結束以後就變成人了,他罪業比較輕了。但是,盡管比較輕,也是沒有離開前面三種。我們看經文,這個地方有兩段:先看薄福罪障之相,再看八難障道之相。

看罪障之相。請合掌。

若得為人 諸根闇鈍

矬陋攣躄 盲聾背傴

有所言說 人不信受

口氣常臭 鬼魅所著

貧窮下賤 為人所使

多病痟瘦 無所依怙

雖親附人 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 尋復忘失

若修醫道 順方治病

更增他疾 或復致死

若自有病 無人救療

設服良藥 而復增劇

若他反逆 抄劫竊盜

如是等罪 橫罹其殃

當然,做人也是各式各樣,人道的果報也各式各樣,但是謗《法華經》的人是很特別的。說這個人他謗《法華經》,從地獄受了多劫的時間,變成畜生,畜生被打死以後,然後變成人了。看這個做人是什麼情況。

「若得為人。」這個人從畜生道出來以後,做人,「諸根闇鈍」。這個人特別愚癡闇鈍,這指他的內心。看他的色身,「矬陋攣躄」,矬就是身形短小,陋就是身形丑陋,攣躄就是他的四肢,手腳有障礙,背傴就是他的背部嚴重的彎曲不直。「有所言說,人不信受。」他這個口業,因為他譭謗正法,講話就大家對他沒有信心。「口氣常臭,鬼魅所著」,因為嘴巴經常臭穢,所以經常就有鬼神去欺負他,某種程度也是陽氣太弱了。「貧窮下賤,為人所使」,也是一樣貧困下賤,所以他不得自在,可能做別人的奴婢等等。他的身體,「多病痟瘦,無所依怙」,無所依怙就是他孤苦伶仃,晚年的時候沒有子女眷屬的照顧。

「雖親附人,人不在意」,他雖然有時候對別人表示善意,表示親附,但是人們對他一點都不在意,看不起他的意思了。「若有所得,尋復忘失」,他可能年輕的時候學過一些工巧技術,但是因為他這個謗《法華經》的罪太重了,我們講過,這罪業傷到他的內心,所以這個人心識闇鈍,內心散亂,他學過以後沒有多久忘掉了。

「若修醫道,順方治病」,如果他學醫學以後,雖然隨順醫方治病,不但不能把對方治好,「更增他疾,或復致死」。這個問題就嚴重了。若自己有病,則無人能夠救療。這個藥別人吃有效,你吃就沒有效,因為他有業障,就是必須要拜懺的。「設服良藥,而復增劇。」這個都是業障深重的情況。最後一段。「若他反逆,抄劫竊盜」,有人做了叛國的事情,或者做了強盜、偷竊的事,這個在古時候都是重罪,都是要殺頭的。這件事情不是他做的,但是他卻無辜受到牽累。我們前面說過,謗《法華經》的人在畜生道是死於非命,其實他得到人的果報的時候也是死於非命,而且這個都是被冤枉的。叛國、搶劫、偷盜,都是別人做的,但他因為有這個罪業,就無故受到牽累。

這一段是說明謗《法華經》,他得到人的果報的時候這種薄福罪障之相。但這個還不可怕,最可怕是下面那一段,障道。

我們看經文。

如斯罪人 永不見佛

眾聖之王 說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難處

狂聾心亂 永不聞法

於無數劫 如恆河沙

生輒聾瘂 諸根不具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這個謗《法華經》的人做人以後,「如斯罪人,永不見佛」。他可能生長在佛前佛後,不可能生長在佛世。佛陀是眾聖之王,是九界之尊,能夠說法教化,但他不能夠蒙佛的攝受。而且「如斯之人,常生難處」。八難,八難當然主要就是六根不具。「狂聾心亂」,心思狂亂,或者六根有障礙,或者心思特別的散亂。

總而言之,「永不聞法」,這個人沒辦法聽聞佛法,「於無數劫」中,「如恆河沙」之多的劫,「生輒聾瘂,諸根不具」。

諸位!我們在研究果報的時候,知道我們造罪受到痛苦,但痛苦是一時的。其實我們學因緣所生法,更重要的,就是看這個人的反轉力量還在不在。比方說這邊有兩棵樹,東方一棵樹,西方一棵樹,颱風來了,這兩棵樹枝葉花果全部斷掉,但是內行人會看這兩棵樹的根有沒有受損,就是它的恢復能力怎麼樣。如果這棵樹雖然表面的枝葉花果受傷了,但是它的根還在,幾個月後,它會重新長出新的枝葉花果出來。

我們比較怕的是,你造了罪業,到三惡道以後,這個罪業傷到你的善根,讓你不能見佛、不能聞法。那見佛聞法你都沒有的時候,你的生命基本上就沒希望了。就是說,痛苦,我們不是很怕,因為痛苦某種程度對一個人是一種激勵,但是你在痛苦中產生障道,那這個是最不好的。那麼為什麼他這樣子呢?因為你因地譭謗《法華經》,障礙別人成佛的因緣,這個作用力變成反作用力,所以你得果報的時候,不但貧賤,更嚴重的是永不見佛,永不聞法。這個是我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障道。這個人未來要反轉,力道就非常非常薄弱了。因為,在痛苦的果報,在三惡道裡面,要跳脫出來,完全憑藉你過去的善根福德;而你的善根福德受到如此傷害,你又不能見佛聞法,沒有這種因緣,所以你反轉的力量幾乎全失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