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百四十九面。我們看丁二的「普門圓應」。這一科是講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首先我們把這一品的大意做一個說明。

天台智者大師把《法華經》的修學分成兩大部分,這當中以大乘的見道位作一個區分標準。見道位之前,包括名字位、觀行位、相似位,修學重點都叫做般若道;見道位以後就叫方便道。就是以見道位作一個區分。

般若道的重點,它的核心思想在於斷煩惱、成佛道。既然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無始劫來所熏習的顛倒妄想所形成的煩惱,那當然它的重點就在於內觀真如的自性清淨心。它主要修空觀。所以,凡夫眾生的修學主要是在離相清淨。就是透過讀誦《法華經》,為人說法,或者書寫《法華經》,慢慢慢慢地,你不斷地憶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把無始劫來所沾染的我相、人相,各式人我是非的相狀,慢慢地讓它脫落。就做這件事情,就是回歸到自性清淨心。那基本上,原則上是花了一大阿僧祇劫,就是成佛之道的三分之一,你都是在佛堂用功的。

等到哪一天你進入了大乘的見道位,破無明、證法身,你的生命開始改變了,你的修行也開始改變了,那麼就從般若道進入到方便道。因為你的生命已經不是由業力主導的業報身了,你的生命是由願力所主導的清淨法身。這個時候你幹什麼呢?你就不是面對煩惱了,因為那個時候煩惱對你來說不是個問題了,你沒有煩惱障、業障、報障的問題了,你是一個自在的、清淨法身的功德力。這個時候你的重點在於學法門、度眾生。你開始思考怎麼樣重新回歸到眾生法界,陪他們成長,然後從這個當中去利益廣大的有情。

所以這個時候你要做的是,從法身開始變現一個凡夫的果報出來,就是我們這幾天講的果後行因。果,就是我們夢寐以求所成就的法身,那是自受用,你不可能用法身度眾生的,因為度眾生你要跟他接觸。所以你必須從法身變現一個應化身。

那麼應化身當中,基本上要從因地開始修起。比方說阿彌陀佛,他先變現一個法藏比丘,一個出家眾,然後開始發願。發願以後,這個就是你這一期的修學目標。然後你經過長時間的點點滴滴的積功累德,欸,你的願圓滿了,極樂世界出現了。就是成就修因得果,就是所謂的一期的應化。就是說,阿彌陀佛這一期應化,一定有因地的發願,有他過程的修行,最後有極樂世界的出現,最後接引很多眾生到那邊去。最後,阿彌陀佛因緣成熟了,入滅,阿彌陀佛這一期應化的修因得果就圓滿結束。

那麼觀世音菩薩的這一期因果又是怎麼回事呢?就是我們這一科探討的。不過《法華經》所探討的觀世音菩薩,沒有講他過去的因地,它直論他果地的功德——他怎麼樣去用他的慈心跟悲心這兩門來度化眾生。至於他這個慈跟悲怎麼成就,他的因地,《法華經》沒有談,就直接講他的果地功德,就是果後行因的功德。

丁二、普門圓應 分二:戊一、問答顯德;戊二、聞品獲益

我們看丁二的「普門圓應」。

這個普門是指他的果地。所有的十方諸佛菩薩,一定要先成就法身才度化眾生的,這個法身的功德就是普門。因為他這個法身體性週遍、時空無盡,任何時間、任何空間法身都是永遠存在的。這是佛陀的自受用的法身,叫做普門。

那麼,佛陀度化眾生當然不能用普門,他必須怎麼辦呢?圓應。他必須要跟眾生產生感應道交,就所謂的他受用。他隨時地跟眾生感應道交,這個就是圓應。他必須有一些感應的相狀出現。

這個就是他的一個慈跟悲的度化眾生的方向——透過法身跟眾生感應,然後現身說法,救拔眾生,叫普門圓應。

看附表五十二,我們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一品的品目跟要義簡單地介紹一下。

一、解釋品目

觀世音是菩薩的別號,如本經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依《楞嚴經》所說,此菩薩依耳根悟道而得圓通,此約菩薩因地修學而說。本品所稱觀世音,是約果後行因,依止尋聲救苦及普門示現二大功德,度化眾生而安立。

我們解釋一下。

觀世音菩薩,是這個法身菩薩他這一期應化的修因得果的一個相貌,叫做觀世音。那麼從他成就果地來說,就是《法華經》的果地功德來說,他為什麼叫觀世音呢?

因為他,假設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這個眾生他身心世界苦惱出現了,那麼在痛苦出現的時候,這個眾生他要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救拔,要滿足兩個重要的條件:

第一個,聞是觀世音菩薩。就是這個眾生在痛苦出現之前曾經學過<普門品>,或者他學過其他的經論,提到觀世音菩薩有救拔的能力,而且他完全地相信。了解而且相信,信解,這是第一個。就是他在痛苦出現之前,對觀世音菩薩有強烈的皈依的心。

第二個,在痛苦出現的時候,他能夠一心稱名。他依止他的皈依心,提起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時候,能夠念念地專注、相續地憶念這個佛菩薩的名號。

那麼,透過他的皈依跟專注,觀世音菩薩就啟動他的感應的力量。他能夠怎麼做呢?「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透過他所創造的音聲,觀世音菩薩就進入到眾生的內心世界去救拔他。這個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果地的妙用。

當然,這個果地的妙用是修來的,所有的因緣所生法都是修來的,他只是說從法身開始起修。在修學的過程當中,當然他的因地有很多。因地有很多,果地只有一個。

其中《楞嚴經》講到他的因地,他為什麼能夠透過音聲來救拔眾生呢?他為什麼不用色塵呢——欸,你痛苦的時候,你看觀世音菩薩的聖像,用眼根來面對色塵。法身菩薩六根六塵都是自在的,他為什麼特別取音聲呢?

這個地方跟他過去的一個因地有關係。因為他以前在果後行因,在因地的時候,他就是修耳根圓通的,透過耳根聽聞音聲。我們凡夫耳根聽到聲音的時候,我們心是向外,循聲流轉,攀緣音聲。耳根圓通聽到音聲的時候是反聞聞自性,他開始去觀照:我為什麼能夠聽到聲音?那個聽聲音者誰?從耳根開始觀進去,回歸到聞性,最後回歸到——原來能夠觀察音聲的就是一念的清淨心,從這個地方悟道。他一開始因地就跟聲音結下了一個法緣,所以他果地也透過聲音來救眾生。

本品所稱的觀世音菩薩,是約他的果後行因的果地的妙用,所以,他在果地功德有兩個:第一個,尋聲救苦;第二個,普門示現。以這兩個功德來度化眾生。

我們上一品講到妙音菩薩,他強調智慧,他用智慧來度化眾生,用種種的三昧神通。那觀世音菩薩是用慈悲來度化眾生。當然,兩個菩薩方向不一樣,但是諸位有沒有覺得有一個重點?妙音菩薩也強調音聲,因為他用音聲說法,用美妙的音聲來說法;觀世音菩薩也是透過音聲來救眾生。那麼為什麼這樣子呢?

因為釋迦牟尼佛所強調的這兩個法身菩薩,就這個模範,他是針對娑婆世界說的。因為娑婆世界,他音聲是最容易掌控的。就是說,理論上,佛菩薩度化眾生,色聲香味觸法都可以,但是對我們娑婆世界來說,音聲叫方便中第一方便,就是我們最容易掌控的。六塵當中,音聲對我們來說是最容易讓我們安定,產生專注力的,也是最容易讓我們相續的。

所以印光大師說,音聲,不但專注,而且養神。你看,你用眼睛看,看佛像,你看個三十分鐘、一個小時,你就非常疲憊。但是你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或者你把眼睛閉起來,專心地聽妙音菩薩說法,透過音聲,你聽一個小時,你不會疲累。這個耳根面對音聲,對我們是最有利的一個修行方法。

這個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果地的妙用,他的兩個妙用:第一個,尋聲救苦;第二個,普門示現。

二、經文要義

本品主要由無盡意菩薩提出二問,一問云何名觀世音?一問云何游於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前問能行之人,後問所行之法。佛答能行之人,即尋聲救難,大悲拔苦,故名觀世音。佛答所行之法,即現身說法,大慈與樂,故曰普門。

在《法華經》的本品,主要是無盡意菩薩提出兩個問題,所以這整個就是對兩個問題的回答。

第一個問題就是云何名觀世音菩薩,問觀世音菩薩這個本人的功德,這個人有什麼功德。第二個問他的法門,他度化眾生的法門,云何游於娑婆世界而為眾生說法。第一個,前面的問能修行的人,問觀世音菩薩本人的攝受力。第二個問題,問觀世音菩薩度化眾生的方法。

那麼問人,觀世音菩薩這個人有什麼特色呢?因為他能夠尋聲救苦,大悲拔苦,故名觀世音。問法,就觀世音菩薩對於眾生,善根成熟的人,他能夠以他的三昧力,現身說法,大慈與樂,故曰普門。

觀世音菩薩,他經歷了無量劫的修學,修因,因地。所以在成就觀世音菩薩的果地的功德的時候,基本上他做兩件事情。每一個法身菩薩各有各的扮演的角色,觀世音菩薩的角色就是用慈跟悲。悲,就是拔除痛苦,這對我們很重要。我們有痛苦,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觀世音菩薩大悲拔苦。第二個,與樂,用種種的法門來教化你,讓你能夠成就種種的大乘的法樂。一個是悲,一個是慈。

這個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主要的內容。

戊一、問答顯德 分二:己一、長行;己二、重頌

我們看戊一的「問答顯德」。

己一、長行 分二:庚一、初番問答;庚二、次番問答

這以下有兩段的問答。先看第一段的問答。

庚一、初番問答 分二:辛一、問;辛二、答

辛一、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第一段的問就是,觀世音菩薩這個人,是什麼因緣名觀世音?

我們知道,菩薩的名號是不能隨便安立的。他安立這個名號,一定是有他的功德。你叫做阿彌陀佛,那你就要有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你叫做觀世音,那你一定是有觀世音的功德。就問觀世音菩薩這個人,他為什麼有資格叫做觀世音呢?他一定有特殊的功德。問他這個人的功德,提出這個問。

辛二、答 分二:壬一、總答;壬二、別答

我們看辛二的「答」。這個答裡面有總答跟別答。

壬一、總答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我們看佛陀怎麼回答。

佛告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之所以稱為觀世音,是因為有三個條件:

第一個,「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觀世音菩薩對眾生的救拔,第一個條件就是,你的情況是痛苦現前。這不是一個人,「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可能是業障,也可能鬼神障,總之,你的身心世界苦惱現前,這第一個。

第二個,這個承受痛苦的人,他做了兩件事:第一個,聞是觀世音菩薩。這個聞指的是信解,你對觀世音菩薩有信心,並且你對觀世音菩薩的功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在痛苦現前的時候,你一心稱名,你能夠專注、相續地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

好,你這三件事情現前,苦惱、皈依、專注,這個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呢?「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透過音聲的感應,而使令你當下解脫。他有這種力量。

我們看蕅益大師怎麼解釋這一段,看附表五十三。觀世音菩薩救拔苦難,這是怎麼一個感應的過程。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感應道交當然不是單方面的,佛陀把手伸出來,他發願要度化眾生,那我們也要相應地伸出手,才能夠產生心心相印,感應道交。那我們先看,從我們眾生這一塊,我們眾生是怎麼樣能夠被感應、被救拔的。

第一個,「罪業成熟,受諸苦惱」。觀世音菩薩救拔痛苦,當然你就是要先有痛苦出現。第一個,你的業障現前,你的痛苦現前。

第二個,你要做的兩件事情:第一,你對觀世音菩薩有一定的信解,就表示你過去(在痛苦之前的過去)有善根力;第二,在痛苦的當下,你能夠專注相續一心地事持跟理持。事持就是稱名,以佛菩薩的聖號為所緣境。理持就是觀察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建立自他不二的概念。這個我們待會下一段再說明。

受諸苦惱、信解現前,還有專注成就,這三個重點。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就啟動功德了。眾生求救稱名,菩薩就能夠透過音聲,產生大悲的觀照。最後的結果就是,眾生的苦難能夠入於菩薩的心中,用功德把眾生的苦難化解;菩薩的慈悲入於眾生的心中,把痛苦化成慈悲的攝受,就感應道交了。這種情況,眾生機感、菩薩圓應的感應道交,就好像鏡子現出影像。「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

這種感應道交是這樣子,就是說,法身菩薩,我們前面說過,法身菩薩度化眾生,他不能一下子就變成果地,不可以的。因為因緣所生法,他一定有一個因果修證的過程。你既然來到人世間,你就要遵循因果的法則。

而因果的法則,第一件事情,就是你先發願,就是你到底想怎麼樣度化眾生。你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度化眾生很簡單,他不會來到娑婆世界,他創造一個世界把你帶去,這是他的願。他選擇說,我到你的娑婆世界,我怎麼度你都沒有用,因為那個環境太差了;我乾脆自己發願創造一個極樂世界,我提出往生的條件,你滿足我的條件,你就跟我的本願感應道交,我就把你帶走。

觀世音菩薩的想法不是這樣子。他認為說,人哪,有沒有快樂其實沒所謂。你說,欸,我日子過得差一點,有沒有快樂,眾生不是很在乎。但是痛苦這件事情,不管你有沒有福報,都很在乎。就是,遠離痛苦跟成就快樂,相對來說遠離痛苦更重要。所以,觀世音菩薩他長期地跟眾生在一起,他觀察,眾生對遠離痛苦的需求,產生的壓力更大。他寧可不要快樂,但是他也不要有痛苦,所以人追求平安。就是這樣。為什麼說平安是福呢?我也沒有快樂,但我只要沒有痛苦就是最大的福報!尤其年紀大的人更有這種感想。所以觀世音菩薩他的本願,因地的時候,他是鎖住眾生的痛苦。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平常從佛堂念觀世音菩薩——我念了半天也沒感應!因為你這個時候不是在痛苦階段。

諸位!感應道交你一定要怎麼樣?順從本願。就是你要看他因地是怎麼發願的,他感應是怎麼個條件。第一個,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這是第一個條件,你必須在痛苦階段;第二個,你要能夠聽聞觀世音菩薩,你對觀世音菩薩有一定的了解跟信心;第三個,一心稱名。

這個「一心稱名」我們解釋一下。這個音聲怎麼樣去產生稱名,印光大師說有三個階段,一句佛號念、誦、聽。

就是念從心起。你在稱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基本上你一定要有個皈依的心,從皈依的心發起來「我要稱念觀世音菩薩」一個這樣皈依的作意。

第二個,聲從口出。觀世音菩薩救拔你是透過音聲,所以你要創造聲音。你說,欸,我沒有聲音。你沒有聲音,你就不符合他救拔你的條件,是吧?你可以出小聲,都沒關係,但你不能沒有聲相。沒有聲相,你就是只有意業,沒有口業,這就不行了。所以你一定要怎麼樣?靠嘴巴的震動,哪怕是金剛持,也要創造聲相。

好,那創造聲相以後幹什麼呢?再把聲音聽回去。

一句佛號念、誦、聽。你能夠把音聲創造出來再聽回去,那就是「一心稱名」,就滿足一心稱名了。也就是你透過音聲,自己念、自己聽。

你這個苦惱、皈依、專注,這樣子就滿足觀世音菩薩來救拔你的條件。先把這個道理講清楚。

壬二、別答 分三:癸一、約口業機感明應;癸二、約意業機感明應;癸三、約身業機感明應

我們再回到講義。前面是一個總答,這以下舉出了七個例子,來說明觀世音菩薩是怎麼救拔眾生的。

癸一、約口業機感明應 分二:子一、免除七難;子二、結嘆

別答裡面,我們看癸一,約口業的機感來說明感應。

子一、免除七難 分七:丑一、火難;丑二、水難;丑三、羅剎難;丑四、刀杖難;丑五、惡鬼難;丑六、枷鎖難;丑七、怨賊難

口業機感,有免除七種災難。

丑一、火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這段經文是說,如果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聖號……這個受持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平常就有在受持,所以你對觀世音菩薩的操作非常熟練,平時。第二個,災難的時候你也能夠想到去受持。

這個地方特別指的是災難現前的時候。什麼災難呢?大火。就是房子起火了,而且這個火不是燒得很小,是燒得非常的熾盛。這個時候你能夠想到你平常所稱念的觀世音菩薩,透過這個聖號,念、誦、聽,聽到你的聲音,這個時候,火不能燒。因為你進入了觀世音菩薩的那種法身功德的攝受範圍,這個火燒不到你了。

那為什麼呢?「由是菩薩威神力故。」因為你啟動觀世音菩薩的功德。觀世音菩薩在因地的時候,生生世世修的六度波羅蜜,就是在加持這個願力的。所以你今天跟他感應,等於是啟動他無量劫來因地的時候所修行的六度的功德,他等於直接進入到你的身心世界去加持你。

舉一個例子。在晉朝,有一個居士叫做竺長舒。這個竺居士在洛陽住在一個茅蓬修行。那裡不止一個茅蓬,有很多茅蓬,大家聚集在一起。結果在他隔壁幾間的茅蓬,其中有一間晚上的時候起火了。那個風一吹,就往他這個方向吹過來。這個竺居士平常也修觀世音法門,這個時候他就把心收攝起來,專注地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就對觀世音菩薩,念、誦、聽。這個時候,這個火就繞道而過,燒到隔壁的時候就直接燒到下一個茅蓬,他自己的這個茅蓬就完全沒有受到傷害。這個就是滿足了他三個條件,受諸苦惱、具足皈依、成就專注,所以啟動了觀世音菩薩的威神力。

丑二、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如果有人遇到了重大的水災,或者不小心掉到河裡面去了,這也是滿足了痛苦現前。他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就能夠安全地到達淺處。這是第二個救拔的例子。

丑三、羅剎難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這個羅剎是一種很兇惡的鬼神。「若有百千萬億眾生」,有這麼多的眾生,為了得到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七寶,要去到遠方去做生意。所以怎麼辦呢?就坐船「入於大海」。結果在乘船的過程當中遇到了黑風,就是大海當中遭受了廣大的颱風。

這個颱風「吹其船舫」,就把這船給破壞了。這個船失去了動力,乃至於失去了方向,就隨著水流漂墮到羅剎鬼國,就是無人島。這個無人島裡面有很多的惡鬼,這是吃人肉的惡鬼。那麼這整個船當中,不要多,乃至有一個人,就是至少有一個人,能夠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

當然,我們說明一下,這是一種共業。印光大師說,這個救拔的過程,雖然是一個人念,但是其他的人要聞聲隨喜。有人問印光大師說,那我做早課,楞嚴咒我也不會持,那我怎麼辦呢?我做早課沒有意義了!印光大師說,你可以把別人念的聲音用耳根去聽,讓那個別人的聲音進入到你的身心,然後你產生隨喜,也可以。他說,效果幾乎等同自己念。就是,我沒辦法念,那也沒關係,我聞聲隨喜。

這樣子,整船的人「皆得解脫羅剎之難」。因為這種用音聲救拔的功德力,所以叫做觀世音。他能夠救拔你,不但是火災、水難,也能夠救拔你這個羅剎之難。

丑四、刀杖難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假設有人,他可能被盜賊所抓,或者在戰爭當中被俘,也是苦難現前。他能夠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那麼這個加害的人所執的刀杖「尋」——就是馬上——斷成數塊,就不能再加害他,那麼他就能夠從這種刀杖的災難當中得到解脫了。

丑五、惡鬼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假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某一個國土,這個國土有很多的鬼神,包括飛行的夜叉,或者是地行的羅剎,總而言之就是會食人肉的惡鬼,這麼多惡鬼欲來惱人。這個時候,「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有人在這個惡鬼的災難當中一心地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那麼這些惡鬼就恶心消滅,生起敬畏之心,就不敢去加害他了。一般來說,像那種稱念佛菩薩聖號的,這個鬼神障的效果會特別快,相對於業障來說,鬼神障的效果會特別快。

丑六、枷鎖難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假設有一個人,這個人或有罪,或無罪。他這個人被抓起來了,被關起來了,他可能真的是違犯刑法的,也可能是無罪,被冤枉的。不管有罪無罪,總而言之,他「杻械、枷鎖檢系其身」。杻是手上的刑具,就是手銬;械就是腳上的刑具,腳也被扣起來了;枷鎖就是用木板把他的脖子也夾起來。有這麼多的刑具「檢系其身」,把他的身體給控制住了,就是手也不能動,腳也不能動,脖子也不能動了。那怎麼辦呢?他就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那麼這三種刑具立馬就斷壞,當下得到解脫。這是「枷鎖難」。

丑七、怨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前面的救拔偏重在天災、鬼神障礙,這以下講到人禍,就是盜賊的傷害。就是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某一個地方,這個地方非常不平安,為什麼呢?有很多特別兇惡的盜賊。這個當中有一個大商人,他領導大家齎持重寶,攜帶了很多的珍貴的寶物,要經過這個充滿盜賊的險惡的道路。那怎麼辦呢?在整個團隊當中,只要有一個人提出一個倡議,說,諸善男子,勿得恐怖,大家不要怕。雖然很多盜賊,我們不要怕。那怎麼辦呢?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的聖號。

看這意思是這樣子,這個時候盜賊是沒有現前,他預先知道可能會有盜賊出現,所以在盜賊出現之前,就說我們先稱念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呢?因為觀世音菩薩能夠以無畏施於眾生,他能夠在痛苦裡面救拔你,消除你心中的畏懼。「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對這種兇惡的盜賊,當得解脫。

大家聽到這一個人說話以後就相信了,相信以後就產生皈依心,乃至於至誠懇切地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那所有人對這個盜賊的傷害就解脫了。

子二、結嘆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能夠成就這樣的果地功德,是因為他因地的願力,跟他因地的六度的功德所產生的加持力,能夠使令眾生解脫這七種災難。「巍巍如是」,這種廣大無邊的加持力。

這個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力的效果,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既然是一個因緣所生法,那當然就有些人效果明顯,叫做「顯應」,就是你這個加持的效果非常明顯。有些人在痛苦的時候也稱念觀世音菩薩,但效果不明顯,叫做「冥應」,也有效果,但是不明顯。這個地方,古德說取決於兩個條件。

第一個,你本身罪業的輕重。痛苦怎麼來的?當然是跟罪業有關係,你不可能善業去招感痛苦。而罪業有重業的定業,有輕業的不定業。比方說,你身體有病痛,病痛當然是殺生而來。有些人殺生是怎麼殺的?那叫「數數現行,都無慚愧」,而且是「見是功德,深生好樂」。特別是從事於殺生業的,他每天殺雞,殺習慣了,他殺到已經沒有慚愧心了,甚至於他認為,我殺得越多,我賺的錢越多。那就剛好中了這一條,就是「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那麼你這種殺業得果報的時候,這個業力特別的堅固。就是你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效果也不是那麼明顯,因為你那個業太重了。這第一個,罪業的輕重。那如果是輕罪,你這個人偶爾殺一隻小螞蟻,殺完以後你馬上生慚愧心,「雖作惡業,速疾能悔」,這個時候你可能來生也有病痛,但你這個病痛念幾聲觀世音菩薩就好了。所以第一個條件,跟你的罪業輕重有關係。

第二個,跟你今生修行的機感的強弱有關係。說欸,我上輩子的罪很重,我知道,我從小就病痛很多。但是我今生是下了死功夫來修行,我對觀世音菩薩有強烈的皈依心,我深深地相信觀世音菩薩一定可以救拔我。一個人念聖號,這個皈依心怎麼看?這皈依心無形無相的。古德講一句話,叫做通身靠倒。你看有些人念觀世音菩薩,他的心沒有真正地靠上去,他邊念的時候還邊打妄想,說欸,觀世音菩薩真的會救我嗎?你的心打的妄想,跟你嘴巴念的觀世音菩薩是兩條路,就是口念聖號,然後心散亂,你那個機感就比較羸弱了。所以他第一個,皈依心是不是能夠完全的靠上去;第二個,專注力,你這個聖號念得很清楚。如果你今生只是悠悠泛泛,皈依心也不夠,專注力也不強,那你的感應力量就薄弱了。

總而言之它是兩個力量的牽扯:第一個,你本身的罪業的輕重;第二個,你機感的強弱。就像拔河一樣,你的罪業是六分的罪業,而你今生的修行力量真的是具足皈依又成就專注,是八分的機感,那你的效果就非常明顯了,你一定可以把所有病都治好。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救拔基本上是一個增上緣,要考慮的因素還有你自己的罪業輕重,還有你自己修行的功力,這兩個加起來就決定了最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