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講)
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附表八,釋大白牛車。
我們佛教講到成佛之道,其實是分成兩大部分,就是佛陀把成佛之道分成解脫道跟菩提道。
為什麼要切成兩塊呢?因為解脫道跟菩提道修行的方式不太一樣。解脫道的特點在契機,就是你要滿足他的心願。解脫道,你講太多的道理:我講的道理是圓滿的,我上契十方諸佛之理。沒有用!你倒不如下契眾生差別的根機。所以它這兩個的重點不一樣。解脫道就是你要讓他心甘情願地願意去做。因為凡夫在三界生死當中,他的問題太複雜了,他必須要先有個突破口。凡夫不容易,那叫一個內憂外患,外有業力果報之火,內有煩惱火。
當然,這都是他自己招來的,但時至今日他也沒辦法。你要讓一個人了生脫死,那是要大善巧啊!所以你看,三界只有一道門,這個門又小小的,而且你又不能拖。就是說,你如果離開了三界,你說:我到了極樂世界,我不著急,反正時間多了去了,我有三大阿僧祇劫,「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沒關係!你兩三天不做功課也沒事,兩三年不做功課也沒事。
但是,三界裡面不一樣。你只要今生沒有了生死,你來生就充滿變數。就是說,三界的修行,第一個,你要掌握時間,它沒有那麼多時間跟你慢慢耗。你萬一到三惡道去,你把大乘善根給破壞了怎麼辦?這善根栽培不容易,你一破壞,離開三惡道之後,心識闇鈍(就這個人傻傻的),就完蛋了。所以,三界的解脫,要緊的就是契機,而且要快,因為你拖得越久,這個變數越大。它必須要快打,這個節奏要快。所以,佛陀對三界眾生的解脫道是採取差別相:我沒有意見!為什麼佛陀說他對凡夫沒有說法?佛陀是為初地以上才真正說他自己的法,才講真話。佛陀對凡夫所講的話,很少是他自己想講的。就是,既然你是這樣子,那我就順著你的意思來引導你。就是「隨順差別」,但最後「會入平等」。
你一旦離開三界,佛陀的口氣馬上改變,因為你沒有必要施設方便了,後面要走的路也不是解脫道,那叫一個菩提道。菩提道只有一條路,就是——你要怎麼樣去操作你心中的大白牛車,只有這條道路。不管你以前是親近什麼道場,你是修佈施的,他是修持戒的,那個都沒有用,那個過去了。現在會歸到一念心性,跟你過去接觸過什麼人,以前學過什麼法,完全沒有關係了。那個都是因緣所生法,那個是已經幫你完成了初階段的解脫道的任務。現在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把你自性本具的大白牛車啟動,每一個人都一樣。所以,入了界外以後,每個人只有一部車子了,因為他沒有什麼根機的問題,也沒有什麼好樂的問題,完全就是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
當然,你要操作大白牛車,請你先了解什麼是大白牛車。前面講大白牛車,說明他的福德資糧,這以下說明智慧的資糧。
二、白牛
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前面的車子的資具是一種大悲成就的福德資糧,這以下是智慧,一心三觀的智慧來成就增上。
「駕以白牛」,這個駕就是安住的意思。所有的要成佛之道的人,第一件事情,安住一念的清淨心。他這個清淨心能夠不為煩惱所染污,他能夠離一切相,所以叫做白牛。這是總說。
這以下「別示」有六種功德。
看第一個,「膚色充潔」。這隻牛它的皮膚,「充」,就是特別的圓潤而潔白,就比喻一念心性裡面當體即空。其實在離開三界以後,他還是要繼續修空觀,因為他還有俱生的我法二執,所以他還是要修我空觀、法空觀,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的對立。他沒有像三界那個「我」那麼嚴重,那是要主宰,是非常嚴重的掌控;界外的「我」,那種俱生的,它只是一種對立分別而已,這個比較微細了。所以他入一切法空的時候,他的膚色是充潔的、是潔白的,他離相。
第二個,「形體姝好」。這個是重點,修假觀。這個菩薩到了界外修假觀。其實淨土宗也修假觀。淨土宗,有莊嚴想、功德想、成就想。淨土宗,你不修假觀你沒辦法欣求極樂的。所以有些人你看他念佛念了半天,他說往生極樂世界,但極樂世界長什麼樣他完全不知道。所以,你對極樂世界一無所知,從因緣所生法的角度,你跟極樂世界完全無緣,因為你對極樂世界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諸位!因緣果報的啟動,它必須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還有潛在的功能:如是力、如是作;還有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你對極樂世界的相狀,你說我也沒作蓮花想、宮殿想、七寶樹想、壽命長久想,你什麼都沒想。什麼都沒想,就是什麼因緣都沒有,就是空白,你就是以空性為相產生的空性的因果。
所以諸位!念佛跟往生其實是兩碼事。念佛的所緣境是皈依,你念佛的相是佛陀,往生的相是淨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的淨土,相狀是不一樣的,這是兩種不同的因緣。當然,往生要靠佛力的攝受,這是事實,所以你兩種因緣都要修。你要對阿彌陀佛修皈依,對阿彌陀佛修信心;對極樂世界修願力,好樂。所以,形體姝好,你這個時候要開始修假觀,觀想佛菩薩的功德相,來引導自己發菩提心。前面講到空觀是修清淨心;形體姝好是假觀,修菩提心。我們淨土宗也是修假觀,修往生的心。
第三個,「有大筋力」。這個地方是說明真如本性啟動以後,它的這種滅惡生善的功能,五根、五力(五根強調生善,五力破惡),速度特別快。所以人的根機真的是有差。你看有些人,他學佛兩年三年,改變很快;有些人他學佛十幾年,好像你也看不出有什麼差別,除了他法會出現以外。就是這個人的理觀薄弱。就是,你這個人的智慧,就看你是不是有內觀真如,去啟動自性功德力的加持。
佛法是這樣:煩惱不是問題,生死業力也不是問題,關鍵是你的智慧夠不夠,因為光明能夠破除黑暗。你不要說,你這個黑暗比較黑,他的比較不黑。那都不是重點。太陽出來,所有黑暗都可以破壞。所以,一個人的善根力決定他的進步。就是這個大白牛車跟前面的車不同,「有大筋力」,他那個腳力特別快,跑得特別快,所以他的進步特別快。
第四,「行步平正,定慧均等」。他有時候要休息。菩薩要是休息的時候基本上入三昧禪定來休息,增上的時候要修智慧,所以他必須在寂靜跟大悲當中達到平衡點。
第五,「其疾如風」。這個風表示來去自如。你看風在空氣裡面跑來跑去,就表示這個菩薩有無功用道,他能夠動靜自在,他又是動又是靜,他能夠動靜自如。
第六,「又多僕從而侍衛之」。這個僕從,就是他的神通三昧跟方便波羅蜜,來幫助一心三觀。有各式各樣的方便。
這個地方指的是大白牛車的智慧的觀照。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三、結示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那麼,這個大富長者他怎麼就能夠等賜這些三乘的諸子,每一個人都賜他一部大白牛車呢?他憑什麼呢?因為這個大富長者家中「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他的庫藏裡面這種大白牛車多得很。其實就是眾生本具的了,也可以這樣講。
這個「諸藏」,蕅益大師解釋,它有理藏跟事藏。理藏透過理觀來啟動,事藏就是透過事修來啟動。這個「種種諸藏」就是說,大白牛車有沒有?你可以說它有,也可以說沒有。為什麼呢?為什麼說沒有呢?因為這個大白牛車它放在庫房裡面,你一個小孩子,你不知道你家庫房有這部車,你就放著,對你來說就沒有,那有跟沒有是一樣的。就是,你不啟動它,你也不知道庫房裡面有這部車,那對你來說就沒有,所以你還是只活在妄想。那怎麼辦呢?啟動它,這是關鍵!你啟動它,對你來說就有。
那現在問題是怎麼啟動這大白牛車?首先我們說明,凡夫位有沒有可能提前啟動?有沒有可能?說我現在還在解脫道,我一方面憶佛念佛,我一方面啟動大白牛車,理觀、事修,可不可以?
我們先講一個公案,再說明可不可以。說有一個懷讓禪師,這個懷讓禪師學過唯識,學過天台,學過很多教觀的。他親近六祖大師。古時候的人謙卑,這個老參,他只要有進步的因緣,他能夠拉下面子親近善知識。六祖大師是什麼教理都沒有學過,但是他開悟了,聖者!所以懷讓禪師就去頂禮六祖大師。六祖大師說:你從什麼地方來?禪宗他不跟你說太多客氣話的,單刀直入,看你這個人大白牛車啟沒啟動——你從什麼地方來?南嶽禪師回答不出來。一個經常向外修法的人、沒有習慣內觀的人,這句話他回答不出來。他就很謙卑地向六祖大師學習。學了多久?做他的侍者,做了八年。
後來八年後他就跟和尚說,我心中已有悟處。六祖大師說,你有什麼悟處?他說:「說似一物即不中。」就回答剛開始他的提問:你從什麼地方來?就是,我從離相的清淨心而來,我從本來無一物而來。「說似一物即不中」,就這個東西是離一切相的,叫一個清淨本然、週遍法界。諸位!從今以後,請你不要再說你的根性怎麼樣,說你煩惱很重、業障很重。其實這個都是後來的。你一開始你記得嗎?你從什麼地方來?其實你一開始是清淨本然的,這是你要知道的。所有的東西都是你一念妄動以後產生如夢如幻的作用。
但僅僅安住一念心性,這個還不是重點。六祖大師畢竟是高手,他講到下面那句話:「還有修證否?」這個重點了。就是說,你回到了清淨心,是你本具的,這個東西可以修證嗎?可以修嗎?修,就是你會進步。它有一種進步的空間嗎?這個不要落入偏空了。他說:「染污即不得,修證即不無。」可以修證,這個很重要!很多人產生錯覺:大白牛車我本來具足,我只要知道就好!有些人讀了《楞嚴經》以後,好像覺得他大事已辦了,就等著大白牛車直接把他帶到成佛就好了。執理廢事!記住:「修證即不無!」
諸位!你今天的大白牛車跟明天的大白牛車,可以說是一樣,也可以說不一樣。我解釋一下,它是可修證性的。所以,佛法那種中道難就難在它有不變性,它又有隨緣性。如果大白牛車修不修都一樣,那誰去修呢?那你就變自然外道了,我就等大白牛車自己開就好了,幹嘛憶佛念佛呢?
蕅益大師講一句話,他說,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就是說,你以前不懂大白牛車,所以你只好怎麼樣?心外求法。我業障深重,阿彌陀佛萬德莊嚴,我等待佛陀的救拔。你把修行的整個成敗訴諸佛力的攝受,也可以。但是你對阿彌陀佛的皈依心要很強,要百分之百。這個是幾乎要百分之百,因為你自己業障深重。但是你仰仗佛力的攝受,這個可能會有問題,因為你煩惱不能太重。一般來說,完全靠佛力攝受的人,那種皈依的心要百分之百。
而透過大白牛車修學,就是說,你念佛的時候是兩種力量:一個佛力不可思議;第二個,你要知道,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議。業障深重是如夢如幻的,我把業障深重撥開來,我的心是「如」,我本來就具足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我只是怎麼樣?「托彼名號,顯我自性。」以自性功德力跟佛力的攝受加持在一起。就是蕅益大師說的信他、信自。當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我們回顧我們今生的過去,可能自己有做善事,有做惡事,但是你只要不落入因緣所生法,你只要迴光返照,記住「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馬上能夠保持正念。所以大白牛車的好處就是,它會讓你快速地從因緣所生法裡面回歸你一念的本性,你不用在過程裡面去對治說:這個妄想是假的。都不需要!你只要告訴你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就有自性力了。
諸位!你心外求法,仰仗佛力,是一種力量的攝受;你明白《楞嚴經》《法華經》,啟動大白牛車再來念佛,你是兩種力量。佛力不可思議,還有一個心力不可思議,能念的心不可思議,兩種力量來攝受你。宇宙間兩個強大的力量,一個是佛力,一個是內在心靈的力量。
蕅祖為什麼說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也就是說,大白牛車雖然本具,但是它是可修證性,就是六而常即、即而常六。我們說過,你不要以為大白牛車雖然本具,你就什麼事都不想做,你要去操作它。你越操作它,它越明顯,它的功能越強。是這個概念。這所謂的「種種諸藏,悉皆充溢」,你必須由理觀、事修去啟動它,才不會執理廢事。
卯三、廣明心等
我們看卯三的「廣明心等」。看經文。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這個長者就作是念,說「我財物無極」。作為一個佛陀,他有內德外德,內有智慧,外有福報,所以「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我不可能把這個三乘的小車給他們,只是達到解脫道然後就不管他們了。「今此幼童皆是吾子」,這些三乘的兒子,是我來到娑婆世界八千次,好不容易點點滴滴把他們栽培起來,雖然他們善根有小乘大乘的差別。一般我們說,大乘是佛陀的長子,聲聞是佛陀的庶子,小兒子。不管是大兒子、小兒子,在佛陀看來,「愛無偏黨」,我沒有私心,可能過程有差別,但是要培養他們繼承家位、成佛的心,這一塊是沒有差別的。那麼,既然我有如此七寶大車,而且其數無量,我應該等心來各各與之,不宜差別。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這個大白牛車就算給整個三界火宅的眾生,「猶尚不匱」。就是你不管是造五逆十惡,還是修人天的五戒十善,每一個人都有真如本性,何況是出世間的三乘善根之人呢?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對於「各各與之,不宜差別」,他做一個說明。他有一段很重要的話,說佛陀度化眾生,叫做「不移本習,而示真實」。什麼叫「不移本習」呢?就是佛陀面對生死凡夫,他不會想改變你的習氣。比方目犍連尊者喜歡神通,舍利弗尊者喜歡智慧,優波離尊者喜歡持戒,那麼佛陀對他們的教育,「不移本習」:你喜歡神通那就修神通吧,智慧也可以,持戒也好。
那麼怎麼樣從不移本習而示真實呢?蕅益大師就引用天台的教觀,叫做「一切法趣」。這句話很重要,不容易理解,但是你把它聽懂以後,對你操作很有幫助。
什麼叫「一切法趣」?真如有不變性,但是它有隨緣性。比方說你佈施,操作佈施的時候,如果你不懂大白牛車,那就是修佈施的「法」,要修這個法。如果你知道怎麼樣操作大白牛車,修理觀,回歸到一念心性,知道能念的心、能思的心不可思議,那麼這個時候大白牛車就是「佈施為法界,一切法趣佈施」。就是說,你在佈施當中,你的真如全體不變,全體隨緣,已經跑到佈施這個法去了。這樣懂嗎?
我再講一次,「佈施為法界,一切法趣佈施」,就是說,真如本性本來是遍滿的,你不修的時候它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但是你一動,開始修佈施的時候,它這個大白牛車就跑到佈施,來加持你的佈施這個法。當你在持戒的時候,「持戒為法界,一切法趣持戒」。就是真如是清淨,但是它又隨緣。你在持戒的過程中,他跑到持戒的法去,幫助你持戒的法。也就是說,你的佈施跟你的持戒和別人不一樣。別人的佈施、持戒只有法力,你多一個自性功德力的加持,你有兩種力量,因為真如的加持力跑到那邊去了。所以你的佈施更加堅固不容易退轉;第二個,更加圓滿、廣大。
所以,這個真如的操作好就好在哪裡呢?它有差別習性,它也有平等性。就是你不修的時候它是「一切法如」,你開始修的時候叫做「不移本習」,它不改變你本來的習氣,「而示真實」。
你看我們念佛也是一樣,「念佛為法界,一切法趣佛號」。說是「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讚歎自性功德力。自性功德力,沒有提佛號的時候它是圓滿的,但是你念佛的時候,「故我念佛心,全體即法界」。當你念佛的時候,所有的真如跑到這句佛號去了,去啟動這句佛號。蕅益大師不是說嗎?一個人,你不懂真如本性,你不會真正懂得佛號的力量;你沒有用佛號的力量來幫助你,你也不可能開顯真如本性。也就是說,你整天打妄想在念佛,你把無量光、無量壽念成有量光、有量壽,因為你的心態太狹隘了。但如果你今天透過理觀的智慧來念佛,那就不一樣,那是「佛號為法界,一切法趣佛號」。佛號裡面有你的大白牛車的力量,真如全體不變、全體隨緣,隨佛號的因緣而顯現出來。這個佛號就是,你念的佛號有你的自性功德力在裡面,就在這裡,就是所謂的「不移本習,而示真實」。
寅四、諸子得車歡喜喻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三乘的諸子本來心中是要三車,結果佛陀給他一個大白牛車,可以說是「得未曾有」,內心感到歡喜。那麼為什麼「得未曾有」?因為「非本所望」,就是超乎他心中的期待。
諸位!諸子為什麼離開三界?他們可不是奔著成佛去的,他們只是想要離開三界火宅,沒想到佛陀給他成佛之道,所以說是「非本所望」,超越他的期待。
那這樣講,佛陀先施設三乘的方便,然後再給他一佛乘的成佛之道,這樣子佛陀是不是有虛妄的問題呢?
丑四、佛無虛妄喻分三:寅一、垂問;寅二、回答;寅三、述嘆
寅一、垂問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
佛陀就問舍利弗,說:「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你的意思怎麼樣?這個長者最後沒有給他們三車,而是平等給予諸子一個珍寶的莊嚴的大白牛車,那麼這樣子這個長者難道是虛誑妄語嗎?你一開始說給三車,結果給他一個大白牛車,那這樣子是不是有妄語的問題呢?
看這個意思佛陀不適合自己回答,佛陀必須要由舍利弗,由當機眾自己回答。我們看舍利弗怎麼來回答這個問題。
寅二、回答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複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我們看經文的說明,看舍利弗怎麼回答。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舍利弗說,在我看來,這個長者他沒有打妄語。他提出三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他說這個長者能夠使令諸子得免火災之難,而保全他的法身慧命,這個就不虛妄。所謂第一個,免難不虛。因為他對我有好處,雖然是用三車來引導我,而結果沒有三車,但是重點是他讓我免難了。重點是,我要不出來,我就被三界火宅所燒,就把大乘善根給燒沒了,那對我傷害太大。所以,我能夠免除這個災難,對我來說,這個長者不虛妄。「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複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這是說明第一個理由,免難不虛。
第二個,不乖本心故不虛。他並沒有違背當初的心意。說這個長者離開三界以後,乃至不給羊車、鹿車這種小車,他尚且不虛妄,何以故?因為長者一開始就有這樣的作意,所以他沒有欺誑心。他一開始就是這樣想的:「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
諸位!我們說過,離開三界,一定要滿足他的希望。那個時候長者跟現在的長者對你的態度當然不一樣。現在你離開了三界,經過三乘教法的調教,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但是請你回想一下你當初的心境,如果佛陀一開始給你講大白牛車,你會接受嗎?你有這種胸量格局,會接受嗎?就像我們極樂世界,我們讀《阿彌陀經》,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我們自己理解一種極樂世界,但是你認為你到了極樂世界看到的,會跟你在《阿彌陀經》看到的完全一樣嗎?可能說一樣,也可以說有差別,常同常別。因為到了極樂世界的你跟現在的你不一樣,想法不一樣。也就是說,作為一個長者,面對一個火宅那麼急迫的情況,他必須先施設方便,所以他本身一開始就是有這樣的作意,所以他不乖違他當初本來的想法。不乖本心,故不虛妄。
第三個,「過本所望」,這是最重要。「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他給你一個更好的車子。
那麼這三種,免難不虛、不乖本心故不虛,跟這個所謂的過本所望不虛,蕅益大師用四個字來總結,叫做「以重奪輕故不虛」。輕就是佛陀本來給你一個小乘的涅槃,小乘涅槃他只能自受用。結果,佛陀給你一個大乘的法身!諸位你想想看,是大白牛車這個大乘的法身的功德好,還是小乘涅槃好呢?當然是大乘涅槃好。因為你小乘涅槃有的我都有,涅槃寂靜對我來說只是心中的一個影像。你看大白牛車,它車子上面是可以休息的,他是有床墊可以休息的,所以菩薩在疲勞的時候可以在真如本性裡面入甚深真如三昧,他就可以出現涅槃寂靜了。以重奪輕,就是佛陀給他一個更好的東西,所以就這一點來說不虛妄。
比方說,有一個小孩子他老是哭鬧不停。他媽媽說,你別哭,你站在這裡面有問題,這裡面很危險,你趕快出來,我給你一個巧克力吃,給你巧克力蛋糕吃。這小孩子一聽到巧克力蛋糕,跑出來。結果媽媽沒有給他巧克力蛋糕,卻給他一個巧克力工廠。你覺得這個母親有說妄語嗎?你這個工廠隨時就可以創造各式各樣的巧克力,草莓的、什麼都可以做。但是,以這個小孩子當初的胸量,你給他一個巧克力工廠,他可能聽不懂。就是佛陀要先講你能夠理解的東西,讓你受益;等到你受益以後,佛陀才會講更清楚的東西給你,讓你理解。佛陀教化眾生是一步一步的,所以蕅益大師說,以重奪輕故不虛。因為佛陀給你的大白牛車裡面,涵蓋你小乘的涅槃寂靜,你有的都有了,所以當然是不虛妄。
看附表第九,我們看大白牛車喻。這個地方實際講到大白牛車的一個修學過程,我們把它做一個總結。
看第一個,十如是。
如是相(種種莊嚴)
如是性(大白牛)
如是體(其車高廣)
其實大白牛車,真如本性,我們前面說過,它有清淨義跟具足義。清淨義是修空觀而開顯清淨義,假觀開顯具足義。其實《法華經》的特點在假觀。如果只講清淨,離一切相,那《楞嚴經》就講過了,《法華經》再講就重複了。《法華經》重點不在清淨心,它的重點在菩提心,就是後半段,《法華經》後半段約本。前面是「約跡門開權顯實」,強調「一心三觀」。其實一心三觀,它的智慧觀照,目的要發願的。整個《法華經》的根本在下半段,就是「約本門開近顯遠」,要讓你對佛菩薩的功德生起欣求好樂而發菩提願。所以成佛是智慧跟發願兩個結合,而發願的根本在相。
淨土宗也重發願,欣求極樂你要有相狀。我們在整個菩薩道的六度也是有個相狀。你佈施的相狀帶動佈施的理觀。我們前面說過,佈施為法界,一切法趣佈施。所以它是怎麼樣?車上的工具是相。當你的佈施相啟動的時候,你的心,就真如的心,一心三觀啟動。這個性就是智慧。這個相狀跟你的心一結合,產生如是體。就是我們說過,當你佈施的時候,不但是有佈施的相,還有你一個強大的佈施的願力,你的自性功德力,就「佈施為法界,一切法趣佈施」,所以它產生的因緣果報就不一樣。
諸位!憑什麼菩薩修佈施叫做佈施波羅蜜,凡夫修佈施叫做得到佈施的果報?因為菩薩有大白牛車,而你只是執著那個佈施的法,你沒有把你的心力放進去,你沒有發菩提願,你又沒觀照。為什麼菩薩要受戒?他就是一個觀照力、一個誓願力放進去。所以,你在持菩薩戒的時候,每一條戒法都會變成波羅蜜,它有理觀,還有願力在裡面。
當然,它那個大白牛車啟動有三個重點:信解、觀照、發願。自性功德力,它不可思議,很難信解。我們凡夫只相信自己的妄想,這是很糟糕的,就把我們弄得格局很小。那你現在就必須要把妄想放開來,迴光返照,找到你的本來面目:你從什麼地方來?就是信解。我們為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學《法華經》?就是不斷地熏習,告訴你,妄想跟你沒關係,你的本來面目就是一念心。不斷地串習,幹什麼?建立信解。因為你信解才會生起觀照,觀照心,觀心。先相信它,然後再觀照它,最後就是發願,你願意成就。
所以,這個相狀一旦變成如是性,透過信解、觀照、發願以後,它形成一個大白牛車的車體。這個車子啟動了,它會創造一個大白牛車的因緣果報,你所修的佛號未來還會加持你。諸位!有些人的佛號,因緣的佛號力,陪你到往生以後這個佛號就消失掉,因為他只是為了往生而念佛。說這個人念佛,這輩子念了一百萬聲。他說,我到了極樂世界,我因地的佛號就把我帶到極樂世界!結果呢?結果沒了。因為他一開始念佛的操作就是讓他解脫用的。就像這個諸子,他就是為了解脫而修四聖諦。你別忘了,一佛乘的菩薩在因地修四聖諦,他四聖諦可以一直幫助他成佛之道。也就是說,為什麼有些人在凡夫的時候所念的佛號到了極樂世界還在加持他?因為他一開始這個佛號就是大白牛車。大白牛車可不只是把你帶到淨土,它是讓你成佛用的。
諸位!你現在的修行,多一分的用心,你這個力量,不管是佈施也好,持戒也好,念佛也好,你把你的自性功德力放進去,它可能一開始會給你差別果報,「近果說差別」,但是後半段,「究竟歸一乘」。這個佛號在你成佛之道照樣加持你,它不會停止的,大白牛車只有走到成佛才會停止的。所以,啟動大白牛車就是先有個相狀,它要借相修心。你如果什麼都沒有相狀,大白牛車就放在那裡,就放在倉庫裡面。大白牛車你要不斷地去開它,用事修來表現。
所以有人說,學《楞嚴經》,因為《楞嚴經》它是回歸一念心性,它是強調萬法回歸一心,所以好像覺得什麼事都不需要做了,因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妄的,《楞嚴經》強調達妄本空。學《法華經》剛好相反,它要稱性起修。要真的沒有事,拿個掃把掃掃地都好,掃掃地就是假借掃地的相狀來體現你的大白牛車。如是相、如是性,你就是從掃地當中去發願、去觀照:我為什麼能夠掃地呢?就是我有一念的真如本性我才會掃地。那我掃地也要有個成佛的願。那麼你這樣子掃地就是成佛的十如是。
其實《法華經》跟淨土宗非常接近。如果你會操作,你把《法華經》的觀念用來操作念佛,那就是相得益彰。只是《法華經》的相狀可能更多的偏重在菩提道,六度,而我們淨土宗的這個如是相,是用佛號跟淨土的相狀來操作。但是原理都一樣,都是大白牛車。
所以這個方法的操作,《法華經》開始借相修心,《楞嚴經》是偏重離相清淨,這個地方不太一樣。
我們先講到這,後面的修學次第,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