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零講)

庚三、問訊傳旨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百四十三面。我們看庚三,問訊傳旨。

這一品是講到<妙音菩薩品>。它主要的內容,就是釋迦牟尼佛放光東照,放大光明,從東方召請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幹什麼呢?妙音菩薩是智慧特別殊勝,所以他展現他的智慧莊嚴,來為《法華經》作證。

這個智慧莊嚴,可能大家會產生疑惑。因為我們以前在修三乘的權法的時候,智慧的重點在於解脫,說「三乘共坐解脫床」。智慧本來是解脫之本,福德是安樂之門,那麼智慧怎麼就能夠變成莊嚴呢?這一點我們加以說明。

基本上,我們生死凡夫有兩大問題要解決:一個是生死業力,一個是顛倒妄想。主要是這兩個,任何人都一樣。業力跟妄想,兩個混在一起,那就更複雜了。解決之道主要有兩個方向:

第一個是凡夫跟外道。他們解決生死問題直接從業力下手。他認為,反正業力是固定的,所以我就修苦行,我透過身心的痛苦,趕快把罪業給消滅;或者我持戒修福,靠善業來取代罪業。

但這兩個方法都不好。不好的原因在哪裡呢?因為業性本空,就是業其實不是固定的。我們學過唯識學,大家都知道,你造了業以後,業跑哪兒去了?它是以一種種子的方式存在,存在阿賴耶識裡面。那麼在阿賴耶識裡面,它不是固定的,它剎那剎那地生滅變化。那這個變化受誰影響呢?受第六意識的妄想跟第七意識的執著影響。你第六意識的妄想跟執著活動越熾盛,它熏習第八識,你那個業力就更堅固。反過來,你越收心,你越內觀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業力的活動範圍就越羸弱。

這就是為什麼淨土宗晚年一定要收心。你只要不收心,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都沒有用,因為你激發生死業力。雖然你有往生的願力,但是畢竟生死業力是熟境界,你無量劫所造的業力,所以你絕對不能去刺激它,不能刺激它。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收心,都攝六根。你心一收起來,「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就算它不斷,至少它是沉澱的調伏狀態。

也就是說,心為業主,你不從根本的內心世界去改變,你直接改變業力,那叫做事倍功半。所以你看外道凡夫,修了很久,卻沒什麼改變,該業障深重還是業障深重。你怎麼可能去挑戰你無始劫來阿賴耶識裡的業力呢?你這個阿賴耶識的業力是無量劫來累積而成,你用短短的幾十年壽命,就要去把這個大倉庫的染污給消滅掉,那不可能的事情。

那怎麼辦呢?佛陀有大方便,就是:消除業力只能當作助行,以拜懺、持戒相助,它的正行就是你要注意你的妄想,顛倒妄想,它是根本。因為它整個活動,業力由它所造作,業力也是由它來帶動而增長廣大,罪魁禍首,心為業主。

處理妄想也是兩個方法。

三乘的權法就很簡單了,用空性。他修空性的理由就是,你為什麼有業力、有妄想呢?因為你有自我意識,想要主宰。他主要面對我執。這個方法是對的。但是空性為什麼不圓滿呢?因為它不是本來面目。空性的智慧,你看《法華經》講得很清楚,佛陀對三乘的空性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我們沒有一個人的本來面目是空性的,不是的。

那這個空性是怎麼來的呢?佛陀善巧安立一個法門。比方說,欸,你修無常,無常就知道是痛苦,痛苦就無我,所以這樣安立作空。是透過佛法去創造一個空性的假相,「但以假名字」。這個假相雖然是如夢如幻,但是它可以保護我們不受煩惱、業力的干擾。就像化城,佛陀在修行當中變化一個化城,你進去以後安穩、快樂。所以,空性是我們修行創造出來的。那這個有問題了,它不能夠性具功德,它沒有功德,空性就是空性。所以你看很多人,他修了空性以後,他沒福報,因為成就空性跟成就福報是兩碼事。

《法華經》的思想不是這樣。它直接從一念心性下手,高!因為這是你本具的。一念心性,它最妙的地方就是它是一種不二的思想,就是說真妄不二。一念心性它是這樣子:你向外攀緣,那它就變成妄想,好像你不待在家裡面,你選擇離家出走,那你就是一個窮子;你回歸家庭,你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同一個人!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時候,它就出現自性清淨心;你向外攀緣,它就變成顛倒妄想。

所以它這個,為什麼說是妙法?就是一念心性怎麼妙,妙在哪裡呢?流浪生死也是它,涅槃寂靜也是它。但是這個地方為什麼它那麼重要呢?因為你不可迴避,一念心性是你本具的,它不像空性。空性是你要修也可以;你不修,有很多人從圓教思想直攻真如的,成就法身,也是有,他煩惱沒那麼重。所以,一念心性是必修的,你一定要面對,因為它是實法,它不像空性。空性就是,你煩惱重,拿來當對治,可以。要是往生淨土,有些人他一輩子也沒修空性,他照樣能夠成就法身。所以權法就依個人的需要而定。

我們今天談的是實法。實法的重點,它不是修空性,它是恢復心性的自性清淨心。注意!為什麼真如的清淨心加一個「自性」?也就是說,它本來就清淨,不是因為你修行它才清淨,我們只是把這個清淨恢復。我們以前打了很多妄想,就是我們以前抓了很多的妄想,現在你只要做一件事情——把妄想放下,你的手就是清淨。它的概念是這樣子。所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是很重要的。

當然,你的方法就是要不斷地迴光返照。所以你學《法華經》只有一個,你要不斷地向內觀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古人講說「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方動烏雲遮」。說,那我有沒有自性清淨心?這個你決定。你要打妄想你就沒有,你等於沒有。就是說,你選擇離家出走,那你就是一個流浪的乞丐;你選擇回歸家庭,你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所以,業障深重也是你,萬德莊嚴也是你,關鍵是迴光返照還是向外攀緣。

所以,整個《法華經》的核心思想就是,我們既然一念心性不可迴避(因為你本具的,它不是外來的),不可迴避,你只能直觀地面對,然後不斷地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是清淨的。除了「清淨」以外,這個清淨它還「法爾」,「法爾」意思也是本來它具足十法界的功德莊嚴,它法爾具足。你看,為什麼他成就法身以後能夠現出一個狗的樣子去度化眾生?他能夠現出一個大蟒蛇?他能夠現出佛菩薩?這都不是修來的,他本來就具足十法界。是因為我們今天喪失了清淨心,才使令我們在整個性具十法界當中形成障礙。

所以天台智者大師說,修行,佛陀成佛以後為什麼能夠普門示現,能夠普現色身三昧?因為佛陀只斷修惡,不斷性惡。他不造惡法,但是他性德裡面的三惡道沒有喪失。但是差在哪裡?差在我們去三惡道那叫不自在,那是業力招感;佛陀到三惡道,那叫做「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他現身說法,他沒有任何痛苦。

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當你恢復了自性清淨心,你就能夠具足十法界的功德莊嚴。就是這樣。所以你看阿羅漢,阿羅漢修空性的時候,他有可能「羅漢托空缽」。你說,欸,你阿羅漢怎麼沒有福報呢?因為你沒有修福報,而三乘權法是每一個法都要修的。因為你沒有從心性下手,你直接從空性下手,心外求法。你心外求法,那你每一個都得修,佈施你要去修,持戒要去修……

那你迴光返照,你依止真如的時候不一樣。我們沒有看到一個法身菩薩是托空缽的,不可能。你要麼沒有成就法身,你一旦成就法身,你一定具足功德莊嚴,你一定的,因為你從心性下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一定會「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唯心所具、唯心所造,他一定會唯心所現,他就能夠現出普現色身三昧。

這就是為什麼妙音菩薩依智慧的殊勝,來到娑婆世界的時候卻能夠在虛空現出八萬四千朵七寶蓮花。那是唯心所現的,他的自性功德顯現出來。那他為什麼有自性功德呢?因為他恢復了自性清淨心。

所以諸位!我們學習《法華經》一定要知道,從心性的角度下手的好處,就叫做總持。理論上,你說我整天在佛堂裡面誦《法華經》,我怎麼會有福報呢?後面會說明,讀誦《法華經》是大福德,因為你自性本來就有福報,在你不斷地回歸自性清淨心的時候,你福報自然就現前了。就像窮子,窮子他只要做一件事就好,他只要回家就好了,他就能夠繼承家業。父子相認,繼承家業!

我們以前為什麼會進步很慢?因為我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離家出走。你離家出走以後,什麼都得靠自己;你落入了因緣所生法,你的修行就很被動了,非常被動。而你選擇回歸真如,正念真如,那你背後是有清淨心跟性功德在加持你。為什麼它是一個成佛的捷徑?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講「智慧莊嚴」,就是當你修一心三觀,成就自性清淨心的一心即空以後,你自己就能夠成就普現色身三昧,福報對你來說那是一個任運自在的顯現。所以,佛陀必須把妙音菩薩請過來作證:你修一心三觀跟修空觀有什麼樣的差別,就差在這裡。因為修空觀叫做解脫,修一心三觀叫做智慧莊嚴,它不一樣。

庚三、問訊傳旨

我們看庚三的「問訊傳旨」。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以後,他當然第一個就要去問候佛陀。

到已,下七寶台,以價值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

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

這一段的問候傳旨有三段:第一段是問候釋迦佛,第二段是問候眾生,第三段是問候多寶佛。先看第一段,問候釋迦佛。

妙音菩薩帶了八萬四千個眷屬,浩浩蕩蕩,從東方的淨光莊嚴國土來到娑婆世界。到了以後,登上了這個七寶蓮花台,到了釋迦牟尼佛前面,就下了蓮花台,以價值百千金的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的面前,頭面禮足,奉上瓔珞,獻上供養。一方面白告佛陀說:世尊!我謹代表淨華宿王智佛來向您老人家問候。看他怎麼問候。

第一個,「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您老人家色身是不是沒有病痛,內心是不是沒有憂惱,日常生活,起居是不是特別的輕便自在,成就身口意的安樂?釋迦牟尼佛畢竟是應化身,應化身當然就示同凡夫。所以我們前面在<譬喻品>裡面講到,說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有憂惱呢?因為他憂惱他的兒子離家出走。因為眾生離家出走,捨父逃逝,所以父親內心憂惱。因為他是示現應化身,跟凡夫必須要同事攝,是這麼一個情況。

「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這個地方是講到誓願安樂行,對度化眾生的事業是不是能夠忍可、順利?

這講到四安樂行。這段是對釋迦牟尼佛應化身的問候。

我們看第二個,對眾生的問候。

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慾、瞋恚、愚癡、嫉妒、慳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不?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

第二段講到「眾生易度不」,這個地方的問候有因地的修學跟果地的調伏。因地的修學又分成五段:

第一個,問到眾生的善根淺深。說你一個人是不是容易被度化,跟你的煩惱、跟你的福報沒有直接關係,就看你的善根淺深,看你這個人有沒有善根。煩惱不是問題,業力也不是問題。

第二個,你能不能被度化,第二個因素,煩惱的厚薄。煩惱是可以有,但是不能太重。包括貪瞋癡的煩惱,以及這個貪瞋等流所產生的嫉妒跟慳吝,愚癡等流所產生的高慢,這幾個煩惱你要能夠適當地克制、調伏。因為那個「煩惱障」,煩惱一活動,它就障礙你的聖道的增上。第二個講到問候這個煩惱厚薄。

第三個,是講到福德的輕重。這個地方有兩個指標來看你有沒有福報:第一個,你是不是孝養父母。父母是恩田。第二個,你是不是恭敬沙門。沙門就是出家人,沙門叫做敬田。這兩個都是種大福田,是從這兩個指標來看看你有沒有福報——孝養父母、恭敬沙門。這個福德輕重。

第四個判斷,你是不是會產生邪見恶心。邪見這種恶心,它是由愚癡而來的。如果你什麼教理都不學,你不會有邪見,因為你什麼都不知道,那叫做愚癡。但是你愚癡久了以後會產生邪見,因為你沒辦法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然後你就胡思亂想,自己想出一套修行的方法。等到這個方法出現的時候,你就是邪見了,因為你有主見。那這個邪見有什麼缺點呢?會排斥正法。所以這個邪見也是個大問題。

第五個就是六根的收攝。你是不是經常攝心,是不是做一些行門的定課,這個也會影響到你的得度的因緣。

所以,「眾生易度不」有五個情況。

這五個情況,其實我們從現實生活上有兩個是重點:

第一個,是你的善根淺深。諸位!我們一個生死凡夫,你一定要讓自己變成是容易被佛陀度化的那一類。我們前面看到很多譬喻,你看那個良醫喻:一個醫生有很多兒子,有的兒子是容易度化的,他不失本心的;有些兒子是沒辦法度化的,他看到他父親回來也很高興,但無論你怎麼講,他都不吃藥的。

就是說,我們現在是業障深重,但是你的生命要有希望。你要知道,十方諸佛都發了願力要度化眾生,有些人為什麼一下子就被佛陀度走了,有些人他就怎麼都沒辦法讓佛陀把他度走?這跟佛陀偏不偏心沒有關係,佛陀沒有偏心,就是你不容易被度化。

那為什麼呢?你要自我反省。因為你學佛以後,你就喜歡修善業,也不聽經,也不如理思惟。你沒有聞思,所以你在佛法當中叫做入寶山空手回。

佛法不共的地方是它智慧的善根。如果你在佛教裡面修這個慈善事業,那你跟修外道差別不大,頂多跟三寶結個緣而已。就是你看到佛陀很歡喜,但是他沒辦法度化你。歡喜歸歡喜,你是喪失本心,不可度化,佛陀也沒辦法。

所以,你自己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就是說,這個世界上有十方諸佛都發了願力,隨時,他的一念觀照力晝三時、夜三時看誰的善根成熟了。結果他看來看去看不到你,這就糟糕了。所以第一個,我們要不斷地學習佛法,如理思惟,讓自己變成佛陀本願攝受的對像,變成是可度化的。這第一個。

第二個,邪見。要注意。因為你花了很多時間修行,你可能會因為一念的邪見顛倒而前功盡棄。你看看《楞嚴經》五十陰魔,你就知道了。尤其是你特別喜歡講感應神通的,你要注意,你過去生有外道的思想。這種人,你自己要特別注意。就是你會很注意一些特殊的相狀、特殊的音聲,這樣子你會把它當成功德想,這個你要注意。有些人他天生有起邪見的傾向,有些人不會,這你自己要注意。

所以這兩個是關鍵:第一個,你的善根淺深;第二個,你是不是容易產生邪見,你自己要知道。這兩個問題解決了以後,其他都不是問題了。福報、煩惱,這都不是問題,佛法有的是法門。所以這五個裡面,這兩個最關鍵。

那麼你因地的修學成就以後,果地呢,就是調伏魔怨。調伏魔怨,有內在魔怨跟外在魔怨。

內在魔怨就是五陰魔跟煩惱魔。五蘊的熾盛,就是你這個人生滅心重,攀緣心重,這個就要修止對治;煩惱魔重,那你就要修觀對治。這兩個止觀修好了,你的這個生滅心、煩惱的心就會調伏下來了。

外在的魔境,就是天魔跟死魔。天魔就是鬼神障,就是我前面說過,你特別喜歡感應神通的,天魔就容易找你。死魔就是生老病死的死亡。降伏死魔,你能夠生死自在。

這個就是果地的調伏。你有前面的因地的修學,你就有這個果地的調伏,調伏這四種魔境。

我們看第三段,問候多寶佛。

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

前面問候的是釋迦牟尼佛應身佛,這以下問候代表法身佛的多寶如來。就是問候多寶佛是不是依止他的本願來到法會現場,來為《法華經》作證聽法。那麼也順便問候多寶如來,身心安穩,內心少惱,堪忍久住,是不是能夠忍得法身常住,這麼一個情況。這是一個問候。

庚四、請見多寶

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惟願世尊,示我令見。

當然,他見到釋迦牟尼佛。那麼問候以後,他也希望能夠拜見多寶佛身,所以他希望釋迦牟尼佛代為引見。

庚五、世尊為通

我們看佛陀怎麼回答。看庚五的「世尊為通」。看經文。

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

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多寶佛,就代為轉告說,是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希望能夠親自拜見您老人家。因為這個多寶佛塔,在前面講完跡本二門以後,這個多寶佛塔已經關閉了,所以釋迦牟尼佛代為通報,說妙音菩薩希望能夠跟您老人家拜見。

庚六、塔中稱善

我們看多寶佛佛怎麼回答。看庚六的「塔中稱善」。

時多寶佛告妙音言:

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並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這個時候,多寶佛就回答兩句話,叫「善哉!善哉!」就是讚歎妙音菩薩,說你能夠以智慧莊嚴來到娑婆世界為《法華經》作證,這件事做得好,做得好。你一方面供養釋迦牟尼佛,一方面聽《法華經》。但聽《法華經》只是兼帶,因為《法華經》的跡本二門主要講完了,他是為《法華經》作證。而且能夠去參見文殊師利等這些法身菩薩,同參道友,故來至此。

古德解釋說,這段經文多寶佛言「善哉!善哉!」這兩句的讚歎,等同拜見。因為佛菩薩他不一定要色身相見,有時候心心相印。因為多寶佛塔,基本上你要開它,必須要十方的應身佛都現前,所以基本上是不可能再開了,就以讚歎代替拜見。

這段經文等於是,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展現了依正莊嚴以後,接著跟佛菩薩,跟佛陀、跟眾生都來一個問候。

戊三、十方弘經分二:己一、問答善根神力;己二、問答住何三昧

我們看戊三的「十方弘經」。

己一、問答善根神力 分二:庚一、華德疑問;庚二、如來垂答

這個地方先看第一段的「問答善根神力」,問跟答他因地的善根跟他果地的神通力。

庚一、華德疑問

首先我們看第一段的「華德疑問」。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

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展現了依正莊嚴,問候佛陀跟眾生以後,這個時候與會的華德菩薩就講話了。他說,世尊!是妙音菩薩在因地種何善根,修何功德?這個善根我們前面說過,就是一種理觀的智慧。說他修什麼智慧才能夠有這種普現色身三昧呢?第二個,修何功德?就是事修法門,就是五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個就是事修。透過這個理觀跟事修,而成就了這些三昧神通。他主要是問這個因地,有什麼因地才有這麼一個廣大的神通?

關於這個廣大的神通,我們看,妙音菩薩他從哪裡來的?我們回顧一下,看講義第三百三十九面。三百三十九面的「放光東照」裡面,妙音菩薩來的距離,是一百零八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世界。諸佛世界指的是距離,一個佛土教化的叫做一個世界。那麼他在這麼遠的地方,竟然能夠在那麼遠的一個淨光莊嚴國土,不動道場,然後在娑婆世界顯現七寶蓮花台,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這麼遠的距離,都能夠從彼方來到此方,並且在沒有來之前先把寶蓮花現前。

所以,同樣是法身菩薩,每一個人可能都各有各的三昧神通,但是能夠在這麼遠的距離現寶蓮花,當然我們沒有在現場,沒辦法親臨看看這個蓮花長得怎麼樣,但是從這個經文來看,妙音菩薩所顯現的七寶蓮花,是引起了與會的法身菩薩的隨喜讚歎。你看前面文殊菩薩已經請過一次法了,前面文殊菩薩也是問佛陀說,說這個妙音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如是大神通力?接著,華德菩薩也是法身菩薩,也是問佛陀,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可見得,妙音菩薩的神通力——在座大家都是內行人,法身菩薩,他一看就知道這個三昧不是一般的三昧。

這樣子的,佛法的修學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當然你修人天乘。你看修人天乘的人在一起,他彼此間的問候是什麼?你最近在哪裡做義工?你又去參加什麼拜懺?所以,人天乘他的所緣境就是斷惡修善。他的人生只有一個目標,積集福德資糧。幹什麼呢?創造增上生。他只要求來生快樂就好,先不墮惡道,來生快樂,他目標很簡單。所以人天乘他持戒修福,他沒有太大的理想抱負,就是來生快樂。這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三乘的修行者。三乘的修行者比人天乘更好,他求解脫道。所以他人跟人接觸的時候的問候語,就扣著空性的調伏。你對空性的調伏的淺深?你內心是不是更加寂靜?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能夠讓我快速成就寂靜?這是三乘的行者。

法身菩薩就不一樣了。法身菩薩成就自性清淨心以後,從空出假,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所以法身菩薩只對兩件事有興趣:第一個,我如何讓自己更加的功德莊嚴;第二個,我如何讓我自己更能夠善巧地度化眾生。就是兩件事情而已。

所以,妙音菩薩在娑婆世界所顯現的七寶蓮花,那的確是引起了與會法身菩薩,包括文殊菩薩、華德菩薩的請問。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殊勝的善根,什麼樣的功德,才有如是甚深廣大的這種普現色身的三昧力?希望能夠向他學習。

庚二、如來垂答分二:辛一、正答善根功德;辛二、廣明神力應化

我們看庚二的「如來垂答」。

辛一、正答善根功德

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雲雷音王佛,並奉上八萬四千七寶缽。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華德!於汝意云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

在回答當中,先回答福德因緣,就是事修的福德因緣,再回答理觀的善根。先看福德因緣。

佛告華德菩薩,在過去生有佛出世,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這個就是佛陀的三種稱號。第一個講如來;第二個講應供;第三個三藐三佛陀就是正等正覺。這是講正報的佛陀。他所攝受的國土名現一切世間,他當時的時間的劫名就是喜見。因為眾生過去生福報大,所以他在這個世界的所見所聞都會讓自己心生歡喜。

妙音菩薩當時就在那個地方投胎。在那邊投胎的時候,他做什麼事呢?他用一萬兩千歲的時間,以十萬種美妙的音樂來供養這個雲雷音王佛;一方面又以八萬四千的七寶所成的缽來供養這個佛陀。做兩件事,第一個用音樂,第二個用七寶缽。所以,以是因緣,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

華德,於汝意云何?當時在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以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這個人就是妙音菩薩。他當初用這麼長的時間來供養音樂、供養七寶缽,所以他今生招感的依報,他去到哪裡都有這個法器相隨、音樂相隨。這一個事修,當然這只是一個助行。

我們看真正的理觀。成就三昧是有理觀智慧的,看理觀。

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值恆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他的智慧是首先親近供養無量諸佛,久植德本。

我們學習智慧一定要生長在佛世。生長在佛世,不管是正法、像法、末法,總是要有佛法住世,你才能夠成就這個「德本」。這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智慧的善根,特別是《法華經》的善根。你觀照的地方不是觀照空性,你要知道去觀照心性,這個是成佛的捷徑。植眾善根,成就了果位以後,成就了見道位以後,又親近十方諸佛,就廣修三昧。

是這樣子,我們要修行一心三觀,我們前面說過,一定是先從空觀下手。你一定要先成就清淨心,才能夠成就功德莊嚴,這個次第不能錯的。

這個就是他之所以能夠展現這麼殊勝的普現色身三昧,由理觀的智慧跟事修的福德結合起來,就三昧力跟福德力。這個地方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大乘的智慧不是叫解脫,是叫智慧莊嚴。

當然,事出必有因,你的因地心決定你的果地覺。你看大家都是生死凡夫,同樣來到佛門,幾年後、幾千劫後,結果都不一樣,有些人成就阿羅漢,有些人能夠成就功德莊嚴。為什麼?因為你的因地心不同。

因地心不同,剛開始在成就了生死的時候差別不大,你了生死,他也了生死。但是你了生死以後,從解脫道進入菩提道的時候,那個差別就開始千差萬別了,最大的差別就是你對相狀的處理。過去師父也一再強調,就是說,你對於因緣所生法的相狀是怎麼看的。

如果你今天修空性,你對因緣法的相狀採取的手段叫做滅色取空,二元對立,你認為所有的相狀對你都是干擾,你這樣子認為,你也這樣做,那我可以預測你的結果了。你未來在成佛之前,一定要先經過一段的涅槃寂靜,就是一種「沒有相狀」。一定有一段時間,在佛陀度化你、你會權入實之前,一定要經過一段的涅槃寂靜的狀態,就是一個無相的狀態,空、無相、無願的三昧。因為你的因地就種下這個因地了。

如果你今天認為相狀沒有好壞,你是為了要清淨,暫時地離相,因為清淨心本來就沒有相狀,所以,既然沒有相狀,那本來無一物,我何必去惹塵埃?你是離相。那回過頭來,到見道位以後又借相修心,借佈施的相……你一定要造作,唯心所具是性德,你還要有修德。你透過眾生的相來修佈施,透過這個佈施的造作,未來顯現在普現色身三昧;你透過持戒的造作的相狀,未來也是加強普現色身三昧……所以,相狀你離開以後,你可以再借回來。但是如果你把它斷滅了,你的內心的活動就停止了。

諸位!假觀的智慧,第一個就是相狀。因為如是相,你才能夠產生習性的造作,最後產生自體,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所以諸位!尤其是淨土宗,淨土宗要小心,我們的確是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但是你怎麼樣來看待娑婆世界,這很重要!同樣厭離娑婆,你是滅色取空,還是離相清淨?就是說,厭離娑婆,什麼叫娑婆?按照《法華經》的思想,我們厭離的是你打妄想捏造出來的內心的娑婆世界的影像。就是你要離開你內心的你自己所貪愛的娑婆世界的影像,真正障道的是這個。外面的娑婆世界跟你沒有關係,色不迷人人自迷。你如果誤會了,你說所有的人事都是障礙我往生,那就完了。你可能會往生,但是你以後的後遺症很嚴重,滅色取空,你以後一定要加以挽救的。

所以,《法華經》的思想就是,一佛乘,你一開始就走對。那走對就是說,你從自性清淨心,你本來就清淨,所以自然離相。這樣是最好,自然離相。所以,我們只要去消滅心中的妄想就好。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取相分別,尤其是特別快樂的、特別討厭的相狀,在你的心中打妄想,打久了轉成執著,這些影像會觸動你的煩惱跟愛取的,你要消滅你心中的影像。

但是對依他起的影像你不能排斥的。所以唯識學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叫做「遍計本空,依他如幻」。我們要消滅的是我們自己妄想執著所捏造出來的遍計執的娑婆世界,而不是因緣所生法的娑婆世界。這個操作你要操作錯了,那你以後會走很多的彎路。這就是為什麼你的同參道友已經成佛了,你還是一個阿羅漢,因為你走入了一個彎路,產生了法執。

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就是說,因地心,其實你的凡夫位是最重要的。你成就阿羅漢以後講什麼都沒有用,因為你定性了,你的種性已經定了。你現在的改變比較容易,因為你現在沒有定性,你現在是不定眾生,你那個黑板隨時可以把它擦掉重畫。但是你這個成佛之道,當你畫出一個模樣的時候,再改就不容易了,那只能夠會權入實了。法執是很難改變的,因為它沒有對錯,它影響到你的胸量格局、神通妙用,這個要解開就不容易了。

所以諸位!你今天能夠正確學《法華經》的優點在哪裡?沒錯,你說我是凡夫,但是你一開始就走到一個康莊大道,就走對路,以後不要再彎彎繞繞的。而你現在改變是最容易改變的,因為你現在什麼都沒有,所以你最好改變。等到你有功德以後就不容易改變了。

所以,因地心成就果地覺。就是你要知道,我遲早要有相狀;既然法身菩薩他有依正莊嚴,那表示這個相狀不能排斥。你要這樣想,遲早!你看,法身菩薩他為什麼現七寶蓮花?這個是相狀嘛。如果你因地就排斥相狀,你怎麼現出七寶蓮花?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離相清淨跟滅色取空,一定要把它區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