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三講)

癸二、約意業機明應 分二:子一、遠離三毒;子二、結嘆

子一、遠離三毒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百五十二面。我們看子一的「遠離三毒」。前面是約著口業的機感,這以下是約著意業的機感。

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這段是講到我們如何能夠透過修學觀世音法門來調伏煩惱。

說是假設有一個眾生,他過去生的多生多劫的習性,他淫慾心重,那怎麼辦呢?「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一方面口業他不斷地去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一方面意業他能夠至誠地恭敬皈依觀世音菩薩。那麼這樣有什麼好處呢?他慢慢慢慢內心的慾望就能夠淡薄,得到調伏。

那如果他是瞋心重呢?也是一樣,口業稱念觀世音菩薩,意業恭敬皈依觀世音菩薩,也能夠慢慢地把這個瞋心調伏。

有些人,他貪心也不重,瞋心也不重,但特別愚癡。這個愚癡,在佛法說就是你這個人情感、情執比較重,攀緣心也比較重,喜歡心外求法。那怎麼辦呢?「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也是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內心表達對觀世音菩薩的恭敬皈依。

子二、結嘆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我們把前面的遠離三毒做一個總結。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的大威德力。這個地方,大威德力指的是意業的能夠調伏煩惱,對於調伏煩惱能夠多所饒益,所以結勸,是故眾生應當心念。

我們看附表第五十四。這個地方就更進一步了,就不是只有遠離痛苦而已了,進一步還能夠調伏三毒煩惱。我們看蕅益大師的開示。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佛法的修學,只要牽涉到調伏煩惱、轉凡成聖的,那一定就絕對不是只有事修了,一定要有理觀的智慧在裡面。所以,調伏煩惱那就有事持跟理持。

事持就是前面說的,皈依、專注、稱念觀世音菩薩,透過音聲來產生加持力,這第一個。更重要的就是理持。理持,你就是回歸到一念心。你觀想你一念心性本來具足觀世音菩薩的功德,那麼你在不斷地憶念觀想當中,也不斷地去創造觀世音菩薩的功德,說「是心作觀音,是心是觀音」。我們一念心性本來具足十法界,我們一念具足娑婆世界的業障,我們也具足阿彌陀佛的功德,我們也具足觀世音菩薩的功德。這個時候我們透過我們的憶念,去調動我們內心本具的觀世音菩薩的功德,讓它現前。唯心所具,唯心所造,唯心所現。那麼這個時候變成怎麼樣呢?你內在的觀世音菩薩跟外在的觀世音菩薩,兩個產生結合。

我們看最後總結。所念的名號,就是外在的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力;第二個,能念的心性,你自己透過你的假觀的智慧去觀想你內心本具的觀世音菩薩慈悲的功德。這個時候,內在的心力跟外在的佛力結合,「念念轉染為淨」。它是這樣子的,就是理觀帶動了事修、事修再加持理觀等等。

這個地方的應用就是屬於解脫道了。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淨土宗好了。淨土宗,其實阿彌陀佛也是有安樂道跟解脫道。你說,欸,我身體有病痛,其實念阿彌陀佛也產生某種程度的效果。當然,觀世音菩薩的因緣比較廣,我們說過,他跟眾生緣結得廣,所以他容易產生感應。有些菩薩可能跟眾生緣結得沒有那麼強,所以感應薄弱,但是基本上每一個聖號都有加持力。

但是淨土宗的特別就是往生,臨終的往生。臨終的往生也是強調你一定要有心力的順從,就不是只有聲音進入到你的身心而已了。就是說,阿彌陀佛要把你帶到極樂世界,你自己的一念的心念,臨終的時候要怎麼樣?送想西方。也就是說,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內心觀想:我就是在娑婆世界不斷地流轉……你憶念的是娑婆世界的事相,你就是念佛號也沒用,因為你心力不現前,你沒有觀想「是心作極樂,是心是極樂」。善導大師說,當然你變現不出極樂世界,但起碼你怎麼樣?起碼你順從總可以嘛。就是說,我的心是向於極樂世界,這樣他才有辦法救你。我們的心向於娑婆,我們嘴巴念佛號,那你這個就是心心不相應,沒有順從本願。

所以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這個房間充滿了黑暗,那你怎麼辦呢?你說我把黑暗去掉,那這個方法不好。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光明引進來。你房間有光明,黑暗自然消失掉。

就是說,我們為什麼打妄想?就是根據無明。你現在把觀世音菩薩的功德請在心中坐,那種釋放慈悲的力量,你自然就不去打妄想。以前,十法界裡面,我們的心的妄想不斷去刺激那個三惡道的因緣,或者是六道的因緣,所以你的心就唯心所造、唯心所現,就現出娑婆世界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

你現在很簡單嘛,你現在不要去刺激六道輪迴的因緣。你現在觀想:我就是觀世音菩薩,我就具足清淨心、慈悲心。那麼這個時候你帶動的是什麼?是觀世音菩薩的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那麼你這樣子,你的心本身就是……當然你不是觀世音菩薩,但是你怎麼樣?順從本願。你的心順從觀世音菩薩,再配合外在的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加持,那就是所念的聖號不可思議,你能念的心力也不可思議,就兩個力量加持,這才有辦法成就的。

舉一個例子。過去在法國有一個百貨公司的服務員。這個服務員剛好遇到經濟大蕭條,所以被裁員了。你知道在國外被裁員,你的日子就沒法過下去了,你所有都是貸款。他被裁員以後,交不出貸款,房子就被收走了。收走以後,他太太帶著子女就離開他,所以他變成一個人了,整天就喝酒。

有一天他晚上喝了酒以後,就精神非常的差,準備要去自殺,覺得這個日子過得沒意思了。結果自殺之前他想,欸,再怎麼說,我得打電話跟我的好朋友道別一下。他打電話跟朋友說,我跟你講完話,就準備去自殺了。朋友說,你別自殺,要不這樣子,我帶你去相命,看你這個事情怎麼回事。這個服務員想,那也好吧。就跟他去相命。

相命先生一看以後,說,哎喲,你這個人,你上輩子是拿破侖轉世!他本來是要自殺的,這時突然想說,欸,我上輩子是拿破侖轉世的,那我得要了解一下我上輩子是怎麼回事。所以他就暫時放棄了這個自殺的念頭,就到圖書館去研究拿破侖,他的個性怎麼樣,他的思考模式怎麼樣——就是我們說的,內心具足十法界,是心作拿破侖,是心是拿破侖。他不斷地造作,不斷地去觀想,不斷去模擬拿破侖的身口意三業,這個時候他就現出了拿破侖的磁場。拿破侖的特點就是,他這個人絕對不會屈服於逆境。所以,他的這個心態改變以後,他的因緣就改變了。他重新再去應徵,這時他釋放出來是一個堅定、充滿熱情的磁場,老闆就馬上把他給收下了。收下以後,他就從基層幹到組長、幹到主管,最後他自己收購了一個百貨公司,乃至於最後他變成很多家百貨公司連鎖店的總裁。

那有記者就問他了,說你曾經有這麼段故事,你去算命,人家說你是拿破侖,是這麼回事嗎?他說是的。那你有什麼想法呢?他說,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拿破侖轉世,但是我那個時候不斷地憶念我是拿破侖,對我有很大的加持力。

所以諸位!這個是整個即空即假即中很重要的假觀。就是說,我們長時間做凡夫,有什麼缺點?做久了以後,我們果然自己覺得自己就是生死凡夫,就是我們自己自我設限。往生極樂世界最怕的是什麼?最怕是你自己覺得你沒辦法往生,那你果然就不會往生了。因為你在整個十法界裡面,你每天只跟你自己的業障凡夫的這個法界溝通,其他的法界門你都不打開的。

其實,我們一念心,有可能是佛菩薩,也可能是觀世音菩薩,也可能是阿彌陀佛。諸佛菩薩發很大的誓願力要救拔我們,但是我們要把這個相應的門打開。是心作觀音,是心是觀音。就是說,你要觀想,你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清淨慈悲心;你這個生死業障凡夫,那只是因為你過去一時的糊塗。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你要把菩薩的功德放在心中,觀想你就是佛菩薩,加上配合外面的因緣。這種法門的操作,只要是佛力加被的都是,包括淨土宗的臨終的正念。所以臨終的時候你一定要是怎麼樣?你要往生只有一種情況,你觀想你心中本具有極樂世界。你觀想蓮花也好,觀想七寶池、八功德水也好,總之,你一定要觀想你心中是有極樂世界的,你才有辦法去變現極樂世界出來。唯心所造,才有辦法唯心所現。

這個法門在整個假觀當中應用,包括拜懺,也是要這個方法。你看我們拜八十八佛,你說,拜懺就拜懺嘛,就念那個「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我們的所緣境就觀想罪業,然後產生懺悔就好,那麼為什麼要拜八十八佛呢?

它道理就是這樣!消除黑暗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光明引進來。你讓佛菩薩的功德進入到你的心中,南無普光佛!你就觀想你是普遍的光明。就是每一個佛菩薩的功德,你能夠產生皈依,對你的滅罪是有效果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把心力跟佛力結合,最後產生了調伏煩惱。是這個意思。

癸三、約身業機明應 分二:子一、成就二求;子二、結嘆

前面講到口業的機感跟意業的機感,這以下癸三,我們看「約身業機明應。這地方兩段,先看子一的「成就二求」。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二求,就是求男跟求女。我們先看求男。

假設有一個女人,她心中希望能夠生個兒子……在古時候,這個傳宗接代,你生個兒子是很重要的,這個決定你在整個家族的地位。那怎麼辦呢?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你透過身業的禮拜,應該也包括口業的稱念,乃至於整個種種香花燈燭的供養,你就可以生出福德智慧之男。

那如果你喜歡生個女的,那你也是一樣,身業禮拜、口業稱念乃至於意業的供養,香花燈燭,你就能夠生出端正、具足莊嚴之相的女孩。

女孩跟男孩都是一樣,「宿植德本,眾人愛敬」。就是你能夠招感那個有福德的人,來做你的兒子,做你的女兒。

這個身業的機感跟前面的口業不一樣。口業是因為你痛苦現前了,你一時的稱念,那你這個坎就邁過去了。生男生女就不是一時了,它要有一段長時間的積累,要當作功課的。比方說你要追求考試能夠考得好,你要去應聘什麼工作,那你這個身業的禮拜,包括供養,都是要有一段時間積累的,就不是一時的稱念而已。

子二、結嘆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的前面所說的身口意三業的加持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這個地方特別指的是身業的機感。

這個福不唐捐,蕅益大師解釋說,為什麼強調福不唐捐呢?蕅益大師說,這個地方是在解釋疑惑。說有些人也是禮拜,但是他後來沒有得到男,也沒得到女。那為什麼呢?「唯由機淺,故所求未遂。」可能你這個禮拜恭敬的機感力量太薄弱了,但是,你「禮拜之福,終必不失」。你今生禮拜恭敬,但是你的機感力量不夠,所以沒有生出來,但是你這個力量對你來生是有加持力的,它不會失掉的。是這麼一個情況。

壬三、結勸持名 分三:癸一、勸持;癸二、格量;癸三、結嘆

前面講到身口意三業的機感,我們看最後的總結,看壬三的「結勸持名」。

癸一、勸持

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這以下總結。我們看整部<普門品>,修觀世音法門強調兩個重點:一個是持名,一個是供養。為什麼強調持名呢?

因為透過音聲,對我們來說——我們前面說過——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它下手易,成就高。所以蕅益大師說:「良由萬德洪名,稱實所召,只此一名一字,法爾具足三千性相。」一個初學者,你如果不能夠掌握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不能夠去憶念觀世音菩薩的功德,那麼你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音聲。你用音聲的熏習,它雖然只是一個音聲的相狀,但是,「托彼名號,顯我自性」,這個音聲熏習久了以後,你的心也容易產生觀世音菩薩本尊功德的現前。它是一個很好的下手方便,所以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的聖號。

也就是說,簡單講,持名一法,三根普被,淺者見淺,深者見深。你說我什麼都不會觀想,那也沒關係,你用這個聲音當作下手。你說我的理觀很強,你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效果也是更好。持名一法,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它的根機是特別的廣,所以把持名當作一個很好的下手方便,「托彼名號,顯我自性」。

癸二、格量

勸持以後,這以下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叫做格量功德。我們先講經文,再解釋。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首先把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功德,跟持念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的功德做一個比較。我們先看這個受持六十二億的恆河沙菩薩的名號。

說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的名號,這些名號,每一個名號都是佛菩薩的功德,你這個是多名號、多福田。而且你不但受持,你還盡形壽地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你做這四種的供養。不是只有持名而已,你還兼帶做四種供養。「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就回答說,「甚多!世尊!」先把這個多福田、多功德的持名供養先列出來。

這以下比較了。我們看第二段的經文。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佛陀回答說,假設有一個人,他只修一個法門,就是專心地受持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就是持名,再配合他少時間的一時的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那麼這兩個人的福德「正等無異」。他的功德跟前面一樣,也是「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這段經文在說什麼意思?是講到凡夫修學的一個原則。就說你這個人,你今天念觀世音菩薩,明天念地藏王菩薩,你後天念文殊菩薩,你把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念了個遍,然後配合禮拜供養,那其實這樣的效果趕不上你專心地念一個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來得好。

為什麼呢?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解釋說,因為所有佛菩薩功德都來自於法身,所以基本上互含互攝。既然互含互攝,這個時候專一就很重要了。對凡夫來說,就像掘井一樣。你口渴要去掘井,你不可以說今天在這個地方掘井,明天在那個地方,你永遠掘不到水。但是你如果鎖定一個地方,不斷地深入,這個泉水才會出來。

所以,為什麼強調一尊聖號能夠強過六十二億聖號?第一個,對凡夫來說,專一相續很重要,三昧易成。第二個,因緣殊勝。《楞嚴經》講到這個因緣,說,凡夫修學,障礙重重,內有煩惱,外有業力,所以你要找一個比較容易成就的法門。如果聖人,那就沒有什麼因緣了,他修什麼,他順逆皆方便。但是凡夫,你要找到第一個突破口,就是找到一個下手易、成就高的,比方說觀世音菩薩。我們後面會講,觀世音菩薩他的特點,他過去生因地的時候跟眾生廣結善緣。所以,你跟他有緣的時候,你容易成就。

所以兩個理由:第一個,你受持一個菩薩,專一相續;第二個,觀世音菩薩跟我們娑婆世界因緣深。從因緣力、專注力來說,你容易成就。所以佛陀勸持,要我們受持一個觀世音菩薩就可以了。

癸三、結嘆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到這裡為止,就是在回答尋聲救苦,觀世音菩薩這個人本身的福德力的攝受。

我們之前講過,佛菩薩的福德力是可以跟眾生分享的。就是說,欸,我的痛苦,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可以幫我消滅呢?因為痛苦屬於福德的範圍,你福報大了,你痛苦自然就能夠減弱。而佛菩薩的福德力是可以跟眾生分享的。當然這個地方包括理觀跟事修兩個之間的配合。

庚二、次番問答 分二:辛一、問;辛二、答

第二段就講到善根力了,這個就沒辦法分享了。就是你自己要有一定的條件,才有辦法讓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

我們看第二次的回答。先看問。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無盡意菩薩提出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觀世音菩薩云何游於娑婆世界?講到觀世音菩薩他在說法的時候,他的身業的功德——他怎麼就能夠游於娑婆世界,他到底是現什麼身呢?第一個,現身的問題,身業功德。

第二個,口業的功德,他是如何說法。云何為眾生說法,口業的功德。

第三個,方便之力。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意業功德,他是怎麼跟眾生感應道交的。

這個地方就開始講現身說法了,這是講三昧力問題,就不是只有尋聲救苦了。

辛二、答 分三:壬一、別答;壬二、總答;壬三、結勸供養

我們看佛陀回答。回答當中分成三段。

壬一、別答

先看壬一的「別答」,各別的回答。別答當中,先看第一小段。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

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這以下講到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個應化身,分成八大類。先看第一大類,現出聖人的身相。觀世音菩薩的說法,第一個,現出清淨莊嚴的聖人相。

第一個,「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有些人,你要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應化身,他才能夠去接受的,所以觀世音菩薩就現佛身說法。有些人,他的個性喜歡在山中修行,好樂寂靜,所以觀世音菩薩就現出辟支佛身來為他說法。有些人他喜歡出家眾,所以觀世音菩薩就現聲聞身來為他說法。他現出這種四聖法界。

那麼為什麼少菩薩身呢?因為觀世音菩薩他本來的身相就是菩薩身,他示現的就是等覺菩薩,所以他就不需要變現了。這是就變現來說的。第一個就是講到四聖法界。

我們看第二類,現天人身。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

這一段講到現天人身。說你這個人,必須要現出大梵天王這種尊貴威德的身相來說法,他就現大梵天王身;或者現帝釋身,帝釋身屬於欲界的天主;或以自在天身,自在天身就是化樂天,欲界的第五天;或者以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就是色界之頂;或者是以天大將軍身,就是我們說的金剛,大金剛力士;或者以毘沙門身,就是四大天王,北方的四大天王。就是你要現出諸天的大福德相。

我們看第三類的現貴族身。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假設是以小王,就人間的小國王身得度者,就現小王身;應以長者身,就是德高望重,為人所敬重的長者身,那麼就現長者身;應以居士身,就是少欲知足的在家居士的修行者;宰官身,就是文武百官;婆羅門身,婆羅門身等於是一個宗教師,一個貴族。也就是說,這個地方是講到現有福德、有權勢的尊貴相來說法。

我們看第四段,現四眾弟子。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有些人可能希望能夠現出這種四眾弟子的清淨相,那麼觀世音菩薩就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說法。

我們看第五個,現婦女身。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前面的長者、居士跟宰官、婆羅門都是偏重男眾的身相,這以下是講到,這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是婦女身,就現出母性的慈悲相,就現出這樣的相來說法。

我們看第六的現童男、童女身。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這個地方指的是現年輕未婚的童男、童女身來說法。

我們看第七的現八部鬼神。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這個地方的八部鬼神,種類就很複雜了。有天,有畜生,有鬼神等等。這個八部鬼神分成兩類:有一種是可以用神通力把自己變現成人的身相的,叫做「人」;這八部鬼神當中有些是不能變現人的身相的,他沒有那個神通力、沒有那個福德力變成人的身相的,就是「非人」。總而言之這八個都是佛教的護法神。有些人喜歡護法神來教化他,那麼觀世音菩薩就現八部鬼神來說法。

我們看最後一個,第八的現金剛神。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假設有些人是要希望大力金剛神,現出這種威猛的身相來說法,那麼他就現這個執金剛神來說法。

這個地方的現身說法,跟妙音菩薩的說法是沒有太大差別的。但是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他這個身口意三業裡面,我們要注意他的意業的功德,就是感應這一塊。就是佛菩薩的現身說法,他一定要經過一個感應的過程,這個感應的過程就是他因地所發的本願。

比方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整個四十八願裡面,講到感應的主要就是第十八願,就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的殊勝,不但是他在極樂世界的現身說法。你看我們講他現的身體,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還有他所產生的依報的莊嚴。他的現身說法是非常的殊勝,但是更重要是他的感應,因為他的感應的條件特別低。不管你是凡夫,不管你是聖人,乃至於你造了罪業,只要你臨命終的時候能夠至心信樂,信願持名,乃至於十念。

觀世音菩薩亦復如是。他的重點在於他的感應力量,他的攝受的對像也特別廣大。他是這樣子,法身菩薩的時候,除了尋聲救苦以外,他當然主要還是現身說法。因為,你要有善根,你一定要聽法。

有些人標準會定的比較高一點,比方說妙音菩薩。妙音菩薩的說法是他只講《法華經》,我們看前面,他是為說《法華經》。所以他標準定得高,他強調善根,他只論善根,不論業報。你果報差一點、福報差一點,妙音菩薩他無所謂,他照樣跟你感應。你是一個卑賤的宮女,你是一個畜生道,都沒關係,只要你有善根,我就可以現身說法。

而有些法身菩薩他發願的時候,他的標準定得比較低,所以他這個說法,觀世音菩薩的說法裡面並沒有強調一定是講《法華經》。不過諸位要知道,佛菩薩一旦現身說法,他一定講三乘的法門,他不會講人天乘的。也就是說,不管這個感應的力量怎麼樣的低,它起碼是三乘的善根。

所以,淨土宗要往生,你臨命終的時候,要招感阿彌陀佛在你臨終的時候感應現身說法,你的基本條件要出離心。就是說,你可以有煩惱,你可以有生死業力,但起碼你對娑婆世界是厭離的。所以,現身說法的條件是更高了,他相對尋聲救苦是更高,就是你要有三乘的善根力。

壬二、總答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前面所說的身、口、意的功德,能夠以十法界的身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

我們看附表五十五,有關現身說法,我們做一個總結。看「普門示現」。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現身說法,他一定要經過一個感應的過程。這個感應的過程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不護;第二個,不失。

不護指的是慈悲心。佛菩薩在感應的時候,他是怎麼樣?「不生作意,不起分別。」基本上,佛菩薩因地發了願以後他就不動念頭了;那到底佛菩薩攝受誰、感應誰,就完全依止他所發願的條件。所以理論上,佛菩薩面對所有眾生是平等的,他沒有鎖定說哪一個目標的,不生作意的。

一旦這個感應啟動以後,他產生的就是智慧了,就「契理契機,無錯無失」。他一旦為你現身說法,就一定能夠讓你是契理契機的,沒有任何錯誤的,一定會讓你受益的。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他的感應的兩個情況。所以感應來說,第一個就是慈悲;慈悲啟動以後,第二個就是智慧了。一旦感應成就以後,佛菩薩就現身了,那也為你說法。

也就是說,整個法身的功德是常住的,但是成就法身的菩薩是不會休息的,他過去、現在、未來不斷地現身說法。就是我們所說的,他成就果地以後,開始從本垂跡,然後使令眾生從種子到成熟到脫落。整個感應道交,普門示現,總結就四個字,叫無作妙德。

所以你看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諸位!我們想一個問題,臨命終的時候,為什麼要保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就是說,我們一般人在臨終的時候太強調佛菩薩的現身,就是你一個人念佛的時候看看觀世音菩薩、佛陀有沒有現前,其實這個是錯誤的。其實我們應該注意「感應」這兩個字。你有感應,就能夠現身說法;你要沒有感應,你求也求不來。

所以整個普門示現,它的重點在「感應」這兩個字。也就是說,你不要管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臨終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現前,你要把你的心態準備進入到一個佛菩薩感應的內涵裡面。

以淨土宗來說,淨土宗你能夠被感應,就是你臨終的時候一定要提起佛號;然後,你對佛號信心具足;更重要,你有往生的願力。以觀世音菩薩這一期的示現來說,你在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時候,你要有三乘的善根。所以,感應道交,你不要管佛菩薩現身不現身,重點注意,你是不是能夠進入諸佛菩薩感應的範圍。每一個菩薩都有他感應的範圍。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要注意的。

這個地方等於回答了觀世音菩薩的現身說法。

壬三、結勸供養 分二:癸一、正式勸供;癸二、受旨奉行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看壬三的「結勸供養」。

癸一、正式勸供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這個地方的結勸是告訴我們,「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供養當然包括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跟意業的皈依,也包括外在的供養——香花燈燭。

那麼,為什麼要供養呢?

因為觀世音菩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第一個,他能夠尋聲救苦;第二個,當然就是普門示現。「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就是這個機感相應,在前面講到,除了善根力以外,你跟諸佛菩薩平常也要有一定的因緣力。這個因緣力本身對這個機感是有效果的。

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把觀世音菩薩的尋聲救苦跟普門示現先做一個大綱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