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講)

我們這堂課是二零一七《妙法蓮華經》第一次的問題研討。我們從現場的學生跟網絡班的學員總共匯總了三個大題目,每一道題目又有三個小題。待會兒師父會針對每一個題目,先把它整個文字的意思做一個簡略的說明,然後諸位可以針對這個問題,提出更深入的討論。大家等於是一種互動。我們希望是一種交互式的。先看第一道題目。

【學員提問】一,本經的修學強調蓮花式修學,即由理觀帶動事修,由內而外,其中理觀即一心三觀。

【師父答疑】這個題目有很多人問,就是這個理觀的問題。本經的特點就是,我們修學「妙法」,那我今天去佈施,我去持戒,我怎麼知道我這個佈施、持戒的行為是屬於《法華經》的「妙法」呢?關鍵就是你能不能生起理觀。也就是說,《法華經》的修學往往是雙向的,內觀真如、外修法門。外修法門這個我們就不提了,你前面所學的念佛、持咒、六度法門,這個都是照你以前的節奏去修;多一個內觀真如。內觀真如是怎麼觀法,這是關鍵了。就是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用什麼心態。我們看第一道題目,就是在問這個問題了。

【學員提問】一,實際操作方法如何?

【師父答疑】內觀真如。當然,我們活在妄想,這個觀照的意思就是把我們的心——按照天台智者大師的意思,就是把妄想的心調整到佛心,把眾生心通過一個觀照調成為佛陀的心態。當然跟佛不完全一樣了,至少是順從佛心,或者說是名字位的佛心。

我們可以先把過去的講義再複習一下。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五面。「內觀真如,外修法門」,這個內觀真如,怎麼樣能夠內觀呢?

第一件事情,安住清淨心。就是空觀,觀照一念心性當體即空。諸位!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當體即空。這個空觀的修學只有四個字的秘訣,叫做「離相清淨」。這句話你要記住!你臨命終能夠記住這句話你就有救了。

我說明一下什麼叫「離相」、什麼叫「清淨」。我們的內心要離開什麼相呢?就是我們過去的人生的經驗、各式各樣的人事的因緣所留下的影像。這個影像不包括你在佛法所學的道理,這個道理可以不用離開。就是說,「離相」,離什麼相呢?人世間這種生死業緣的相狀,這些都要離。

「清淨」,就是安住一念的清淨心。這個地方的關鍵在哪裡呢?在「離」,離開。這個字我們解釋一下。

「本來無一物」,但是我們是到處惹塵埃。就是說,我們現在人生的各式各樣的經驗留下的是什麼呢?就是留下很多影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影像對我們會產生牽動。面對這個影像,我們一般人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執取,取相;然後,第二個,去分別它。於是我們落入了生死業力的惡性循環。過去留下影像,現在去攀緣這個影像,然後又去造業,然後又留下影像,這人生就沒完沒了了。所以凡夫就是取相、分別。

二乘人呢,叫做滅相取空。二乘人把這個相狀全部給滅了。這個有問題。諸位!這個相狀是依附在誰身上?是依附在你的心身上。你把相狀滅了,你把你的明瞭性也滅了,叫做斷滅。這樣子的話,沒有錯,你沒有煩惱了,但是你把菩提的本性也滅了。你不能說,因為身體裡面有細菌,所以就把所有好細菌壞細菌全部滅乾淨。這個也太偏激了。

所以,從佛法的角度,凡夫是個極端,追求影像;二乘人也是個極端,對所有影像把它滅了。不能這樣弄。

大乘佛法是:離開它,但是你不用滅它。這個離開的意思是說把我們的心回歸到我們生命的原始點。按禪宗的說法就是說,諸位!你還記得嗎?父母未生你之前,你是什麼面目?就是說,你從什麼地方來?當然我們大部分都忘掉了,我們現在被相狀搞得亂七八糟,我們現在是「忘知來時路」。但是我們必須要回歸到我們生命的原始點,就是把這念心拉到我們還沒有輪迴之前的那個清淨本性,目的就是這樣。方法就是離相。

為什麼相狀只要離開呢?因為相狀跟我們的心沒有真正地結合在一起。比方說,我們看鏡子。我們一般人照鏡子,沒有人看到鏡子,是吧?都看到自己的影像!你整理你的頭髮,整理你的眼睛。但是,我們去注意影像,不表示鏡子不在。對不對?但是我們忽略了鏡子的存在,這個就是最大的問題,我們只在乎影像。就是《楞嚴經》上說的,我們追求心中的妄想,就像我們追求大海的水泡而忽略了大海;就像一個鏡子,我們只注意鏡子的影像而忽略了鏡子。現在的意思就是說,把影像放下,不是把它滅掉。你別管它,不迷、不取、不動,把我們的心回歸到那個最原始的鏡子。這個是整個修行的基本功。

那怎麼去體會呢?《楞嚴經》中佛陀用一種方式來讓我們迴光返照,找到我們的原始面貌,就回歸本來面目。

好,現在大家先把眼睛閉起來,我們從鐘聲創造影像,然後你看你的心怎麼活動,你就知道什麼是取相、什麼是離相。我們先來請維那師,敲一棒磬。(維那師擊磬,磬音漸小漸消。)

好,諸位!我們一個明瞭的心性當中剛剛聽到的聲音,有沒有聽到聲音?有。是吧?你心有動嗎?我問你,你的心是注意聲音,還是注意聲音背後那個明瞭性?如果你的心是住在聲音,那你的心會波動,因為聲音是會生、住、異、滅。聲音是慢慢地大聲,它是波浪型的,由小到大,然後由大到小。如果你發覺你的心在動,表示你心中一定有所住,你的心沒有安住。這樣懂嗎?你的心住在影像,你叫做心隨境轉。所以從本經的意思,你是處在不安住的狀態。如果今天你看到影像,它起來,變大,然後慢慢地消失,你的心是不動的。恭喜你!你的心是安住的。就這樣子而已,叫做離相清淨。

我們再敲一聲。(維那師擊磬。)

好!諸位!這個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說,「見相離相」不是一個理論。其實影像跟心性沒有真正地結合。如果真正地結合,那我們就不能離開它了,那就誰都不能成佛了;我們一念心性經過無量的生死經驗,那誰都不能恢複本來面目了。還好,我們一念心性它那個清淨,它本身從來就沒有跟任何影像接觸。

有人說,為什麼沒有影像,我一天到晚也是心有千千結呢?那是你自找的。理論上,人生不會傷害你。人生只會給我們兩件事情:一個叫做快樂,一個叫痛苦。人生本來很簡單,只有兩件事:如果是善業生起的影像,你看到你歡喜的人,你會快樂;如果是罪業生起來,你看到你不喜歡的人事,你會痛苦。人生本來是應該只有痛苦、快樂,就這麼單純,過了就沒有了。但是我們凡夫多事,把影像抓過來打妄想,然後執著,那人生就不是快樂跟痛苦了,那就有很多的愛憎取捨,各種情緒出現了。

諸位!我們今天要修行,首先要了解一件事情:什麼事情是因緣,應該接受的?什麼事情是我們自找的?這個你要弄清楚。

我們修行,空觀不能否定因果。快樂、痛苦那是因緣果報,這個事情我們要坦然接受。但是我們接受快樂痛苦的時候,請大家不要加油添醋,把人生搞得越來越複雜。快樂就是快樂,我就認了;痛苦就是痛苦,就認了。這個是人生的原來相貌,人生本來只有兩件事:快樂、痛苦,然後過了就沒了。但是我們凡夫的心有個問題,它會把快樂影像拿過來,然後安立名言:哦,這個快樂不錯!然後就開始變得輾轉相續。我們把痛苦影像拿過來,然後也是加油添醋,對它產生仇恨。

然後,從此以後,就回不去了!就這樣子。

現在佛陀出世了。這怎麼辦?很簡單!不管你過去心中有什麼樣的影像,不管哪些事情你走不過去的,現在都先不要處理。因為你沒辦法處理,你越處理越糟糕。你現在這個心態不對。你現在的心態就像強力膠,看到什麼就住上去,你根本沒辦法處理。你要有辦法處理,佛陀不用出世了!就是說,先別處理。

那麼怎麼辦呢?把心帶回家!把心回歸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那個原始的風貌,那個明瞭的心性,先把它回到這個地方。這個是第一件事情。

而這件事情是非常關鍵的。你這件事:「一念心性,當體即空」沒有做好,你《法華經》的即假就別修了,你沒辦法修了。你沒辦法走出過去的影像,就沒有資格談開創未來,你根本沒有資格。你就被過去的那些生死的影像弄得亂七八糟的,你還有資格談未來嗎?你的未來一句話就說完了:「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就是你的未來。

所以,我們空觀的意思就是,通過迴光返照,找到生命的原始點,把這個影像先放下。不管你過去做得怎麼樣,不管誰對你怎麼樣,先把它放下。放下以後,回到生命的原始點,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其實這個還沒有談到《法華經》,這個充其量是《法華經》的道前基礎。這個應該屬於《楞嚴經》,就是首楞嚴王三昧。其實它的意思就是把心帶回家,這樣子。

其實《法華經》是在講假觀的,這是關鍵!《法華經》的思想,它不是恢複本來面目而已,那也就是消極的。它的重點是要栽培一種成佛的善根,就是把那個「蓮子」創造出來。《法華經》的思想在哪一個呢?在第二個,觀照十如是。《法華經》正式的內涵在這裡。

首先我們解釋什麼叫「十如是」。

《法華經》把生命的緣起的規律分成十個階段。一個人為什麼墮落到三惡道去,它是有規律的,就是有它的因緣的軌則。一個人為什麼能夠往生呢?它也是有規律的。人生是有章法的,不是像外道說的人生只是一個偶然。不是!人生有它的因緣。是什麼樣的規律創造人生的因緣呢?有十種規律。

第一個規律叫做「相」。諸位!我們一念清淨心本來是沒有相狀。沒有相狀,它是不能活動的,就回歸到心性的本體。所以,你的心要造作,就要依體起用,一定要有相狀來帶動。

我們要先有一個相狀來帶動我們的菩提善根。其他九法界相狀我們就不說了。從《法華經》的角度,就是本經所說的兩個相狀:一個是智慧相,一個是功德相。這都是講佛陀,不是講凡夫,是佛陀的智慧德相。智慧相的經文在哪裡呢?從跡門的十四品〈序品〉到〈安樂行品〉,這些就是從佛陀的語言文字展現佛陀的智慧相,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所觀境,就是本門,從第十五品〈從地湧出品〉到〈普賢菩薩勸發品〉,就是顯發佛陀的法身的功德。

那麼我們這些「相」幹什麼呢?就是產生內在的思想。這個「性」就是思想,這很重要。從《法華經》的這兩個相狀:智慧相、功德相,我們不斷地解義、讀誦,讓內心產生兩種思想:

第一個叫做成就信解。佛陀說的智慧功德是我內心本具的,我相信。當然這個相信不是嘴巴,你真正通過聞經達理、斷疑生信,你把道理弄通了。

第二個,隨喜發願。我不但相信我自性本具這個智慧、功德相狀,我隨喜讚歎而且發願成就!這個很重要:我一定要成就!我作為一個乞丐,我爸爸是大富長者,我一定要回家的。

你今天通過這種《法華經》的文字相的熏修,而創造了一個內在的信解跟發願,然後我們就產生一個自體——一個菩提善根的自體(體)。這個善根的自體會產生潛在的功能(力)。遇境逢緣,不管你念佛、持咒,它會產生一種菩提的作用(作),成就一個成佛的正因(因)。再加上你平常的事修的福德資糧作助緣(緣),你當下有菩提果、涅槃果(果、報)。最後不離開一念心性,「本末究竟等」。

諸位!按照《法華經》的思想,我們在學《法華經》,我們已經有蓮子了,盡管那個蓮子很小。就是,因為你從這個相狀進去——當然,前提是,面對相狀,你要信解、要發願,要隨喜發願。當然,你會說,這樣子的話,我還是凡夫啊!是的。這個菩提涅槃的果叫做什麼呢?叫做名字位的菩提、名字位的涅槃,它是通過文字創造出來。天台六即佛,第一個,名字位,對不對?名字位、觀行位……但是你別忘了,名字位的佛果,它的本質還是佛果!所以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它的本質還是佛的功德。就是說,蓮子雖小,畢竟是蓮子。

當然,這個十如是有兩個觀察點:

第一個,我們觀察我們現在的十如是,你可以了解你過去是怎麼來的。你說,我怎麼知道我前面的生命到底都做了什麼?很簡單,你看你心中出現什麼影像(相),這些影像你是什麼心態(性),然後形成你的五蘊,你現在五蘊身心世界(體),然後它產生的力、作、因、緣、果、報。你現在的相狀,是你很多很多的前生創造出來的。

當然,過去的都過去了。現在的重點是什麼?你怎麼規劃你的未來。佛陀講《法華經》就是幹什麼呢?佛陀的境界叫做不思議境。你今天不學《法華經》,你整天在那邊想,你想不出來的!佛是什麼境界?我怎麼去觀那個相?佛陀的相狀——請你告訴我,佛陀相狀是什麼相狀?你可能會告訴我:哦,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那是什麼相狀?沒人知道!

佛陀的相狀,就兩個相狀:一個智慧相,一個功德相。所有的相狀就這兩個。

所以佛陀的善巧,講《法華經》,前面十四品開顯佛慧,後面十四品宏讚佛德。幹嘛呢?就是讓你去聞思、熏習,讓你產生信解。當然你要有善根了。你沒有善根,也沒有信解,那《法華經》就不一定能夠產生蓮子。

我們產生信解,產生隨順發願,後面就自然了。你已經怎麼樣呢?走入成佛之道。雖然走得很慢,但是你這個道路,跟佛陀的道路是一條道路。關鍵在這,叫做一佛乘。佛陀走在前面,我們走在後面。我們走得很慢,但是,我們已經走上高速公路,關鍵在這!

更重要的是,更重要的事來了:這個善根不可破壞!即便我們不幸墮落到三惡道去,它頂多隻是善根暫停。等到你哪一天得到人身,你只要稍微聽到一點佛法,馬上重新啟動。它的厲害在這裡,叫金剛不壞。如蕅益大師說的:「如食少金剛,畢竟不消。」你把鑽石吃到肚子裡面去,你就一輩子,鑽石還是鑽石,我們胃裡面的胃液沒辦法去消化它。諸位!你聽《法華經》就是這種概念。你聽一堂課,文字般若的熏習產生觀照般若,那個蓮子的善根就加強一分,那個蓮子就慢慢擴大、慢慢擴大。

當然,我們現在每一個人有現在的十如是,這個十如是就是我們要離開的。就是用空觀把過去以來熏習的十如是先放下,就斷相續。那另外一個呢?創造一個未來的十如是,就是成佛的十如是。我們生命從今天開始改變,從現在開始改變。

所以,佛法的意思,「改變」,不是像我們說的,你去佈施、去持戒,那個是外在的因緣。改變是一種內在的觀照。

就是說,我們今天每一個人都有佛的功德,叫做理具十法界,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具足佛的法界。但是關鍵,這個門我們打不開,佛陀有辦法幫我們把門打開。就是通過這種文字般若的熏修,你就順著佛陀的文字的節奏,他怎麼說,你就怎麼樣思考,隨文入觀,最後我們自性的佛的法界門就打開了。佛陀就是有這個本事,廣開方便門,「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打開以後就好辦了,因為打開以後它會輾轉相續。我們的事修的觀照會帶動理具的自性功德;自性功德又會加持你,就創造一個新的循環。說,那我平常也經常打妄想。沒關係!你開始修《法華經》以後,你的心開始打開兩個門:一個凡夫法界的門——當然我們十法界門還在轉;而我們佛法界的門也打開了,也在轉。別怕,因為真能破妄。佛陀意思就在這裡。你只要加強真實的功德,就像我們淨土宗最喜歡講「清水珠」,說是「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真正念佛人,咱們不怕妄想。入水一尺,水清一尺,就這個道理。真實的功德不怕你妄想,就怕你真實的善根不夠。《法華經》就是這種概念。

所以這個假觀,就是通過一種佛陀所教化的文字的如是相、如是性,產生如是體,然後它產生一種真如內熏的如是力、作、因、緣、果、報。這個時候,我們一念心性裡面那個佛法界的功德門慢慢打開了。打開以後,你再繼續修,那個理具、事造會產生互動,輾轉相續。恭喜你!在成佛之道你叫做上路了,你的生命已經開始創造蓮子了。當然很小了,但是它也是蓮子。就這個概念。

當然,有前提。前提是你前面的空觀要修得好。你那個離相的功夫越深,你那個佛法界的帶動的效果越大。如果你空觀只是消除了百分之三十五十的相狀,那你還有過去很多相狀插進來,會干擾到你這個佛法界的十如是。所以這個假觀跟空觀有關係了。就像我們學武功一樣,你跟師父學武功,師父一開始是不會教你招數的,先蹲馬步。你馬步沒有蹲好,自己就站不穩,你這個叫花拳繡腿。假觀是武功的招數,空觀是那個馬步。你好歹把自己身體站穩了,別跌倒了。

所以,這個空觀影響假觀。

先離相清淨,最後再借相修心。諸位!借什麼相?不是說,哎呀,日常生活就是修行。你沒那本事!那是後半段。初學者的相狀就是向佛陀借相狀,通過文字的熏習,隨文入觀,產生一個佛的智慧相、功德相。所以初學者不能離開經典,等到你慢慢熟悉了,從內觀變成外化,這樣子你就有資格說「一切都是佛法」。但是,初學者你千萬別這樣。初學者就是依佛陀經典的文字,就是聞思,就是老老實實地聽聞、思惟、讀誦。這個就是空假中三觀。

空觀,離相清淨,走出過去的影像。諸位!我再提醒大家,不要挑戰你的過去,你沒辦法處理的。很多人人生就是想要處理過去的影像。你處理以後,你就回不來。那我用佛號去壓它?很多念佛人他不修理觀,打妄想就用佛號壓它。你用佛號壓妄想,你就跟它互動。而它要的就是你跟它互動,不管你是喜歡它、你討厭它。你一跟它互動,沒完沒了了。我跟你保證,你不是它對手!你信不信?我們念佛,一天念兩個小時;連睡覺加起來,我們打了二十二小時的妄想。我們竟然想要用兩小時的佛號去跟妄想對抗,你真是不知道怕!是吧?所以,你不修理觀、只重事修的人,完蛋了,絕對完蛋了!如果你今天不從自性功德的開顯,你完全從因緣上的事修,我們處在劣勢,你不是它對手。

諸位!你想想看,你無量劫的妄想打那麼久,你現在要把它拔除,你說拔除就拔除?那這樣子,什麼叫因緣所生法呢?那因緣的力量還在不在?那個因緣不斷地熏修,那個力量,你說不要就不要?所以佛陀很厲害,佛陀說,不要處理!這個鏡子太多灰塵了,咱們不擦灰塵,你安住在鏡子就好了。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空觀的妙,在那個「離開」那個字,離相清淨。你把那個「離」字參透了,你就知道怎麼樣去面對你的過去了。

面對過去是「消極」,那怎麼開創未來呢?人生總有個目標引導。成佛,把佛陀的相狀拿過來,啟動十如是。從現在開始,醞釀成佛之道,先有內善根再有外善根。所以,真正會修行的人是由內而外。不會修行的人是從外而內:我沒有佈施的善根,我先從佈施的行為開始修,慢慢慢慢佈施行為修久了,哦,我自然有善根——鈍根人!由外而內是最慢的。利根人是建立佈施的善根,再去行佈施的因緣,叫做理觀帶動事修。

所以,整個一心三觀就是:離相清淨,走出過去;借相修心,開創未來。就兩句話就說完了。我們本經的「妙法」就是這樣修,就建立心中的理觀。

可以開始提問。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師父剛才做了一個練習,就是以敲磬的方式來體驗一下,面對因緣所生法時我們應該如何安住。可是弟子自己的經驗是,在一般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習氣就是很容易跟相狀黏在一起互動,會跟它互動。

【師父】沒有這樣互動,就好像沒事幹一樣。對不對?

【學員】是。所以在歷緣對境的時候,如果要馬上能夠像剛才師父帶領的這種練習的方式,就是安住,其實相當不容易。

【師父】是。

【學員】就想請師父再引導一下,就是說,我們每天在做早晚課的時候,是有什麼樣的練習或是具體的練習方式,能夠讓我們深化這個概念,然後可以慢慢慢慢地運用到生活中?

【師父答疑】這個問題不錯。

我們剛剛講到這些觀念,都是靜中修。一開始,我們栽培一個菩提善根,你不能把這個幼苗就直接丟到暴風雨,你要在溫室中栽培。所以,剛開始栽培善根的時候,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在試著離相、找到本來面目的時候,請大家先走進佛堂,打開冷氣,關掉手機。你可以先拜拜佛,念個佛,持咒一下,把心靜一靜,然後再思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回過家,所以剛開始有點困難,但是你要強迫你自己。你老也不回家,你就沒希望了。所以,剛開始,我們只能夠在一種非常安穩的環境回家。一開始不要像小孩子,就想要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結果完蛋了!知道吧?

剛開始先在安詳寂靜中修學。這第一個。你只要有過幾次體驗,曾經回過家,不管這個家是不是有回到位,回百分之五十就不簡單。

當然,它這種一心三觀有個問題:它很難相續。那就要配合一些念佛、持咒來輔助,所以理觀跟事修是相輔相成。比方說,我們觀一下,到位了。但是禪宗說,相續也太難。不是只你才這樣子,開悟的人也是這樣子。所以他們開悟人為什麼要躲在深山?你看六祖大師,他在那個五祖的時候就開悟,他講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有五種「何期」。他開悟了,在山中躲了十六年,長養聖胎。那我們現在沒有時間長養聖胎,怎麼辦呢?配合念佛、持咒。觀一下,然後提起佛號;再觀一下,提起佛號,安住佛號。雖然佛號不是家,但是至少會幫助你離相。就是用佛號的相狀來取代所有的相狀,好歹佛號的相狀好過你打妄想的相狀。所以他這個是這樣:他觀一觀,事修;事修一下,觀一觀。所以它是要配合的。

當然,我還要強調,剛開始先在寂靜處把心中的觀照力培養起來。當然,我們打開佛堂,可能又開始「仁者心動」。我跟你講,很正常,就是這樣子。修行都是進三步、退兩步、進三步。就是說,你失敗了,在佛前懺悔:我弟子這次沒做好,我向佛前懺悔,我發願下次一定要進步。下次再歷練,欸,有進步了!我以前生氣生了五分鐘,現在生氣變成四分鐘。有進步了,給自己些鼓勵!修行本來就這樣,理可頓悟,事要漸修。誰一開始就到位了?

但是關鍵在哪裡呢?關鍵你掌握一個正確的方法。你開始怎麼樣?慢慢進步,好過你方法不對,毫無希望。這樣懂嗎?千萬不要想說,你坐在那邊五分鐘你就要馬上怎麼樣。沒那麼簡單。但是你已經把你佛陀的功德那一道門打開了,恭喜你!你有資格叫做「真是佛子」,你已經走在佛的道路上。當然,這個道路還有很多路要走,但是起碼你上路了。剩下是什麼?就是絕不放棄。點點滴滴,絕不放棄!

一個人道理懂了以後,就是剩時間的問題了。你懂了道理,掌握方法以後,那生命對你就有意義了,你就會慢慢地慢慢地進步了。如果這個道理你不知道,那我認為你的生命從成佛之道來說意義不大,你就是在過日子,就把今生的業消完。福報大的就把福報享盡,罪業深的就把罪業消了,就這樣子。你今生來,就是該怎麼來就怎麼走,就這樣。

你這道門開了以後,不是馬上能夠改變自己,但是你不要放棄。反正我就是慢慢地進步,我走三步、退兩步,這樣明天再走三步、再退兩步。只有一個原則。所以《法華經》學完以後,最後只有一句話,就是想辦法讓你保持進步!就這樣而已,剩下就這樣子。

所以不要要求自己一次到位,成佛之道沒有一次到位的,至少我們開始走了,至少我們走對路了。先認清路頭,好過你什麼都不知道,還在妄想裡面打轉,那你這個人生就空過了。

【學員提問】師父!阿彌陀佛!先感恩師父,剛為我們帶領一個實際的操作!弟子受益非常多,也了解到為什麼《楞嚴經》中提到耳根是圓通的本根。

因為通過師父帶領,弟子感覺到有一種……心的焦距原本是在聲音上,可是師父是帶領我們去領悟到背後能夠聽到「沒有聲音」的那個明瞭性。因此弟子的問題是說,剛剛師父的那個帶領,我們是不是可以在平常自己在佛堂的時候,也做一個這樣的練習,讓它能夠串習?讓我們可以去體會到師父要帶領我們領悟的那個明瞭心性?

【師父答疑】可以!這個空觀是基本功。空觀就是把心帶回家。當然六個門都可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但是聲音最好了。

佛陀是說,通過聲音,這聲音出現、聲音消失,你看到它的起伏,而你能夠保持不迷不取不動,表示你已經開始脫相,脫離相狀。但是它那個離相一定要知道相狀,就是你不能把相狀滅掉,要「見相離相」。當然,不是一定要聲音。比方說你看一尊佛像。我看一尊佛像,我心中會出現一個佛的影像,但是我看到它的時候也是不迷不取不動,也可以回家,但是聲音是最快、最容易。六根門頭都可以。重點是往回走,你不能跟著六塵的節奏走。

我們現在問題在哪裡?叫做心隨境轉。就是過去的業力創造了六塵,然後我們就多事,就跟它互動;互動以後又造了一個新的業力;來生來的時候又把這個業力現出來,我們又跟它互動……然後就沒完沒了了,叫做輪迴,就像輪子一樣不斷地轉。現在要逆向操作,叫做逆流照性,迴光返照。空觀是基本功。這第一個。

我們再看第二個。第二、第三其實道理一樣。

【學員提問】二,怎樣才是真正在心性上修,而不是在心識上修?三,空觀與假觀兩種觀法應如何交互運用?

【師父答疑】一心三觀,它的核心思想,是你要能夠先空觀,先回歸到一念心性。所以,在心性上修跟心識上修,最大的差別就是空觀。你的心離相就是心性,你的心帶有妄想就是心識。簡單講就是這樣子。

你看祖師大德,他在考驗你的時候,那種禪宗的大德一見面的時候,他用話刺激你。他從刺激當中就知道你這個心中有沒有影像,一逼就知道了。如果一個人心中是離相的,一刺激的時候,他的心表現出來是不一樣的,是如的境界。心中帶有妄想的人,一刺激的時候,他的心會波動。禪宗為什麼能夠以心印心?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的心中有沒有帶妄想,一看就知道了,叫「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有相狀在裡面,你的心不單純。所以,心性是離相,心識就是帶相,簡單講就是這樣子。

所以,你離相沒有乾淨,你十如是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那叫帶妄修真。帶有妄想去修十如是,那就不太好了,這個雜質太多了,就是這個黃金的純度不夠了。

第三個問題,空觀跟假觀的觀法應該如何應用。我個人覺得,當然也看人了。有一種人他妄想打得很厲害,這種人只要轉過來,也是利根人。有些人不打妄想,但是他死氣沉沉,他整天的心就是昏昧。年紀大比較會這樣,他也不打妄想,他妄想比較微細,但是他整天昏昏沉沉的。

妄想打得多的人,空觀比例要高了。如果說我這個人也不打妄想,我也不憶佛念佛,我的心什麼都沒有,那就修假觀,假觀的比例要高。這樣聽懂嗎?所以,應病與藥,沒有標準答案。

你修行,你要先了解你自己。你對你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你怎麼修法呢?現在的善知識也沒有他心通,是吧?我們只能把法藥給你,自己怎麼調配,你要先了解你自己。你說我這段時間妄想打得特別多,我就先修空觀,先把這個垃圾清一清,先把相狀離一離;我這段時間很沉悶,也沒有打妄想,但是也沒有目標,缺乏目標的引導,那修假觀,用佛的功德帶動一下。真不行,把經典拿來誦一誦,借假修真,借文字相來帶動我自性,「托彼依正,顯我自性。」所以,這個空觀跟假觀的調配,因人而異,因不同的時間點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