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講)
丙四、明人護 分六:丁一、略明本事;丁二、標能化所化;丁三、明能化方便;丁四、明所化得益;丁五、結會古今;丁六、聞品進道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百七十面,我們看丙四的「明人護」。前面是講到咒語的保護,這以下指的是善知識的護持,人護。
我們看附表第五十八,<妙莊嚴王本事品>。首先我們解釋品目,看內容。
一、解釋品目
本師宣說弟子過去世中的一段行業事蹟,稱為「本事」。此品說明無量劫前,有一大國王名「妙莊嚴」,即法華會上,華德菩薩前身。雖具大乘善根,然此世卻信奉外道,執著邪見。幸賴其夫人及二子誓願勝德之力,而得見佛並聽聞法華經,終能轉邪歸正,精進修行,成就「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入於「分證即佛」階位。以此因緣,名為「妙莊嚴王本事」。
我們先解釋品目。在這一品當中,本師宣說他的法華會上的其中一個弟子。這個弟子是誰呢?就是華德菩薩。他在法華會上已經成就法身了。這當中講了他過去因地的時候一段的事蹟,就是他以前在做妙莊嚴王的時候那一段事蹟,所以叫做「本事」。
這一品說明,在無量劫前有一個大國王,叫妙莊嚴王,他就是法華會上華德菩薩的前身。他做妙莊嚴王的時候是有大乘善根的,但是在這一生卻信奉外道,執著邪見。這邪見是非常嚴重的!結果幸賴他的夫人跟二子,他的夫人跟兩個兒子,以誓願力跟三昧力來救拔他,使令他能夠見佛,聽聞《法華經》,最終改邪歸正,乃至於發心出家修行。就在這一期生命當中,成就「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入於大乘的見道位,分證即佛。以此因緣,名為<妙莊嚴王本事品>。
簡單地說,這一品就是講妙莊嚴王。妙莊嚴王其實當時是一個凡夫,他信奉外道,起了邪見,這個是一定會墮落的。我們說一個人起煩惱不見得會墮落,但這個邪見是非常嚴重的,會遮蔽善根的。但是他竟然在善知識的引導之下,不但從邪見裡面產生反轉,而且精進修行,在這一生成就大乘見道位。那不可思議。
當然,從經文來看,他仰仗兩種力量:第一個,他過去的善根力強,他過去學過《法華經》;第二個,他的福德力也深,他過去護持他的同參道友,所以他同參道友過來救他。所以這個《法華經》修行就是仰仗善根力跟福德力這兩種因緣。
二、經文要義
本品介紹法華會上,華德菩薩、妙音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等四位法身大士,過去生中,共修妙法因緣之事蹟。
此中為明諸法生起,皆有因緣。欲得成就聖道,當立定誓願,多植善根,並廣結法緣,多行方便。則能生生世世,與善知識,互為菩提眷屬,彼此提攜引導,成就不退無上菩提之功德。
這一品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在法華會上的四個法身菩薩。第一個,華德菩薩。華德菩薩,他的前生妙莊嚴王就是這一品的當機眾。還有妙音菩薩。妙音菩薩是示現做他的夫人,做妙莊嚴王的夫人。藥王、藥上兩大菩薩,示現做妙莊嚴王的兩個兒子。所以等於是三個法身菩薩去救一個凡夫。當然,這地方有一個過去的因緣,我們待會再說明。
這一品主要講到諸法因緣生。你要成就聖道,善根力固然重要,因緣力也很重要。所以,你在因地的時候能夠發願,一方面多植善根,一方面廣結法緣,多行利他的方便,那麼有什麼好處呢?生生世世能夠得到善知識的資助,互為菩提眷屬,彼此提攜,能夠成就不退無上菩提的功德。
這四位菩薩,就是華德菩薩、妙音菩薩、藥王、藥上四個菩薩的因緣,我們簡單說明一下。
就過去生有一尊佛出世。這尊佛出世以後,說法,時間到了,入滅。就是從正法到像法,像法到末法,就是一尊佛的末法時代。就等同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代。佛陀入滅了,但是法還在。就是某一尊佛的末法時代。
這個時候有四個比丘在僧團裡面住,一起修行。修什麼呢?修《法華經》。這四個比丘修《法華經》,得到信解以後,想深入,就發覺這個僧團的事務太多了,所以就相約,就是想要搬到深山去住。這四個人就離開了僧團,到更遠的深山去住。
到了深山以後,問題就來了。修行要湯藥、臥具、飲食、衣服四種供養,那誰來供養呢?這深山人煙稀少。這個時候其中有一個比丘說,這樣子吧,與其我們四人得不到供養,今生空過,不如這樣子,你們三個好好修行,我來護持你們。所有的需要你都告訴我,我負責去幫你們托缽,我護持你們。那三個比丘也答應了。這三個比丘在這個護持比丘的護持之下,果然當生成就聖道。
這個護持比丘從深山的山上走下來托缽,說,欸,我需要件衣服,他需要一個缽,他需要什麼飲食……他全部包辦這三個人所有一切的所需。他從山上走下來托缽,再從山下走上去,因為事務繁忙,就荒廢了道業。一方面,他在人世間托缽的時候偶遇國王出巡,看到國王出巡心生羨慕,對這榮華富貴的境界心生羨慕。因為他心思散亂,沒辦法。所以他以護持這三個比丘成就聖道的福德力,跟他自己對國王的這一念貪愛的念想,他這以後生生世世做國王,在人間做人王,到天上做天王。當然,享受福報也就算了,所以其他的三個比丘成就聖道都沒有出手相救。
直到他這一生變成妙莊嚴王。因為他生生世世做國王,這個貪愛的心就不斷地增長廣大,後來在這一生的時候就起了邪見了。邪見生起的時候是大障道,所以這三個成就聖道的比丘就想,再不出手相救,恐怕為時已晚。所以三個就以法眼視之,就相約,一個做他的夫人,兩個做他的兒子,就三個人去做他的菩提眷屬,來共同救拔這個妙莊嚴王。救拔的過程,我們看經文再說明。
回到講義,丙四的「明人護」,就是這個善知識的救護。這地方分六段。
丁一、略明本事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
這一段「略明本事」,就簡單地說明這個妙莊嚴王當時發生這件事情的時空背景。
佛告諸大眾,這個時空背景,時間非常久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當時有一個佛出世,這個佛叫雲雷音宿王華智佛。雲雷音指的是他說法的音聲具足大威德,像空中的雷一樣的,能夠音聲遠傳。宿王華,就是他的慈悲心。這個宿王華指的像月亮,慈悲心。智,當然指中道的智慧。所以他是具足威德力、慈悲心跟智慧的一個多陀阿伽度,就是指的是如來;阿羅訶,就是應供;三藐三佛陀,就是正等正覺。這個佛出世。
他依報的國土叫光明莊嚴。投生在這個國土的人具有善根,所以招感光明;又具有福德,所以招感莊嚴。一個光明,一個莊嚴。他的劫名叫喜見,因為當時的環境國富民豐,無諸災難,為一切眾生所歡喜樂見。
一般來說,一個人能夠生長在一個佛的正法時代,跟佛陀同世,那你起碼是多善根多福德,否則你不可能跟佛陀同一個時代。你在同一個時代,又做那個國家的國王,那就是大善根大福德了。妙莊嚴王就是出生在這麼一個背景。
先解釋當時的時空背景。
丁二、標所化能化
這以下丁二,「標所化能化」,首先標出所教化的眾生跟能教化的佛菩薩。先看第一段的「所化」。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
這一品的當機眾就是妙莊嚴王,他生長在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的時代。這個時代充滿了光明,充滿了莊嚴,而且到處都是大家歡喜看到的各種景象:國富民豐,無諸災難。這麼好的環境,他竟然生起了邪見!這個是所教化的對像。
那麼誰去救拔他呢?
有三個人救拔他。其王夫人,名曰淨德。這個淨德就是妙音菩薩示現。他兩個兒子,淨藏、淨眼,淨藏就是藥王菩薩示現,淨眼就是藥上菩薩。有三位菩薩示現做他的眷屬。
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離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捨,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瞭通達;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妙莊嚴王的三個眷屬,就包括夫人跟兩個兒子,都是法身菩薩示現。我們介紹這兩個兒子的功德。
這兩個兒子有大威德力,而且福德智慧具足。為什麼呢?因為他因地久修菩薩所行之道。什麼是菩薩所行之道呢?這以下說明,包括佈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這是六度。菩薩修六波羅蜜,到了法身菩薩他是修十波羅蜜;他把這個善巧方便開出四波羅蜜,就是包括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跟智波羅蜜,這是善巧方便。這十波羅蜜是正行。它的助行就是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來加強他的菩提心;也修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當然主修就是四念處,來調伏煩惱。「皆悉明瞭通達」,不管正行十波羅蜜,不管是助行的慈悲喜捨、四念處,都通達。
在這麼一個殊勝的因地之下,就成立他的功德了。這個功德就有七種三昧:
第一個,成就菩薩淨三昧。就是你進了這個三昧以後,它自然能夠清淨你的三種煩惱: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它會加強你的清淨心。這種是淨三昧。
第二個,日星宿三昧。日星宿三昧是假觀的智慧。你入了這個三昧,通達十法界十如是。你看到這個相狀,你就可以知道這個相狀的前因後果,各式各樣的因緣果報本末究竟。這是假觀的智慧。
淨光三昧。這個「淨光」,這個光明指的是禪定。他由這個禪定能夠顯發各種的神通力,遊戲神通。就是入這個淨光三昧,他顯現各種神通。
淨色三昧。淨色三昧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普現色身三昧,他能夠現十法界的身。
淨照明三昧。淨照明三昧能夠照了一切法的差別相,所以他能夠觀機說法。前面的淨色三昧是現身,淨照明三昧偏重在說法。
長莊嚴三昧。他現莊嚴相的時候入這個三昧,這個莊嚴相能夠長時不滅,長時間地現身,他壽命可以一直延續下去,不會消失掉。長莊嚴三昧。
看最後,大威德藏三昧。大威德藏三昧就是在一念的智慧、慈悲心中含攝萬德。這指的是菩提願。
所以,於這七種三昧皆悉通達。
我們在修《法華經》,知道有因地跟果地。從因地來說,名字位、觀行位的前三品就是隨喜、讀誦、說法,這三品基本上都是主修般若波羅蜜,就是根本智,再兼修四念處、四無量心來調伏煩惱。
到了果地以後,才真正地廣修十波羅蜜了。這個時候發菩提願,從空出假。在發菩提願的時候,就開始成就各種三昧了。這種三昧我們前面說過,在操作的時候很少單一的,往往互含互攝。比方說你要為眾生說法,你一定要普現色身三昧;現身以後,你要觀眾生的機——要說什麼,就淨照明三昧;如果對這個眾生的說法不是短時間的,要長時間地相續,你又用得到長莊嚴三昧。所以往往在操作當中他的三昧是互含互攝,重重無盡的,不是單一來使用的。
這說明他從因地到果地,這兩個兒子是相當資深的法身菩薩,通達這七種三昧。
丁三、明能化方便 分三:戊一、時至;戊二、論議;戊三、現化
戊一、時至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
時至,就說明這個妙莊嚴王度化的時機成熟了。所以,佛陀觀察妙莊嚴王因緣成熟,為了引導妙莊嚴王,以及愍念當時的眾生,而宣說《法華經》。這個意思就是說,雖然今天妙莊嚴王的學佛是由於他的夫人跟兩個兒子的善巧方便引導,顯神通的引導,但是真正的度化還是聽經。就是,神通方便只是一個方便;你要能夠真正地破邪顯正,還得靠《法華經》的智慧。所以,真正的能度化的,就是《法華經》。
戊二、論議
我們看下一段,戊二的「論議」。論議當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侍從親近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
整個妙莊嚴王得度的因緣,一開始是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宣講《法華經》。《法華經》一講,當然在佛教界就大家都知道了,佛陀說《法華經》就傳開來了。傳開來以後,首先這兩個兒子就知道了這件事情,知道以後就找他的母親,有三段的討論,這應該怎麼做。
先看第一段討論,這二子願共聽法。
這個時候淨藏、淨眼兩個兒子,聽到了佛陀說《法華經》以後,到母所就合起十指,就白告母親說,我們兩個兄弟希望能夠跟母親您老人家一起,到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們希望能夠聽《法華經》,也希望能夠親近供養禮拜佛陀。為什麼呢?因為佛陀在一切天人當中說《法華經》,所以我們應該要去聽受供養,因為機緣難得。所以這二子聽到佛陀說《法華經》,就正式邀約他的母親一起參加。
我們看他母親怎麼回答。看第二段。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
母親就告誡淨藏、淨眼兩個兒子說,你父親作為國王卻信奉外道,信奉婆羅門教,所以內心深著婆羅門法。你們兩個應該去勸告你們的父親,要麼大家一起去,全家一起去,不要我們三個去,你父親也應該去。
這個時候這兩個兒子就心中有為難了。什麼為難呢?他就白告他的母親說,我們兩個都是法王子,從本門都是法身菩薩,而生此邪見家。看這個意思,要帶他父親去聽經,心中有所為難。
我們看他母親怎麼開導他。看第三段。
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淨,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這個時候母親就責令憂其父。她說,你們應該心中以慈悲心憂念你的父親。因為你的父親是一國的國王,如果他生起邪見,那麼對整個佛法的流傳是有大障礙的。所以怎麼辦呢?她就提醒這兩個兒子,「為現神變」。你應該顯現各種的神通變化,你父親信奉外道,就喜歡這種神通變化。他看到以後,內心必定產生清淨的信心,或者願意跟我們一起去聽《法華經》。
這段論議的意思是這樣,基本上,妙莊嚴王得度與否,成敗關鍵就在這裡了。如果妙莊嚴王真的能夠被他的夫人跟兩個兒子邀約去聽《法華經》……那《法華經》當然是破邪顯正,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真實的東西。「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是真理,你這個打妄想本來就是心外的法,這個清淨心才是真理。真能破妄,所以他如果聽《法華經》破除邪見,從此以後他就轉凡成聖了,他生命就往上走。如果他錯過這次機會,今生他的福報是最後一次了,他如果錯失良機,因為邪見墮落,那從今以後這個人生就不可了知了。機會往往都是瞬間而已。
所以對妙莊嚴王,他的人生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把握機會聽《法華經》,破邪顯正,直接成就聖道;第二個,錯失機會,墮落三惡道,以後人生就渺渺茫茫,不知所云了。所以這個地方等於是關鍵了。
所以,他的母親在表法上表示慈悲。佛菩薩度化眾生,一定先以慈悲啟動,她要這兩個兒子憂念其父。這兩個兒子表示智慧,一個表示根本智,一個表示後得智。就是說,以慈悲心來啟動兩種智慧,但是真正付諸行動的,是這兩個兒子去付諸行動。就是以慈悲心來發起救度的念想,以兩種權實二智生起度化的妙行。所以這段論議以後,這個母親跟兩個兒子就達成共識了,就是由這兩個兒子顯神通來度化他。
戊三、現化
我們看戊三的「現化」,正式顯神通。我們看這兩個兒子是怎麼顯神通。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湧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於虛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這兩個兒子聽到他母親的告誡,應當憂念其父,就採取行動了。他們就突然間湧現在虛空,離地七多羅樹這麼高,在虛空中顯現種種神變。這個神變有五大內容:
第一個,在虛空中現行住坐臥。一下子走路,一下子坐,一下子臥,威儀不斷地變化。
第二個,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水火的體性是互相障礙的,但是法身菩薩的神變是可以達到事事無礙,他水火可以相融。這個是神通的變化。
第三個,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他可以突然地現廣大的色身,遍滿整個虛空,也可以突然從大身變成小身,從小又變成大。這是空間上的大小自在。
第四個,他可以在空中突然消失掉,然後在地上出現。這個就是生跟滅自在。
第五個,他能夠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地是堅固的,水是柔軟的,所以他能夠四大無礙,地水火風四種體質能夠互相地融通。
顯現這五種神變,他的目的只有一個,使令他父親在聽《法華經》之前先產生清淨的信解。
顯現神通這件事情,我們看戒律裡面,佛陀在聲聞戒裡面是不允許的,因為它錯亂因果。你顯現神通,那大家就追求神通去了,就不修正行了。
比方說,過去有幾個比丘,過河的時候,他用神通就飛過去了。有正信的居士看到就譏嫌了,就跟佛陀稟告說,欸,某某人顯神通飛過去了。佛就告誡說,以後不能顯神通,你得坐船過去,不能用神通飛過去。
但是有一個例外,就是有四悉檀因緣。就是你今天顯神通,你不是只是圖個方便而不坐船,而是你有歡喜、生善、破惡、入理,讓眾生有歡喜益、調伏外道的邪見的這個因緣,可以顯神通。比方說妙莊嚴王就這種情況。他的確是,外道人就喜歡神通,先投其所好,就顯現這五種神通,讓他產生信心,那沒准他就願意去聽《法華經》了。這麼一個情況。
丁四、明所化得益 分十:戊一、信子伏師;戊二、自求出家;戊三、勸親覲佛;戊四、敘嘆功德;戊五、聞法供養;戊六、佛授王記;戊七、出家修行;戊八、稱嘆二子;戊九、佛述行高;戊十、讚佛自誓
我們看這個兩個兒子顯這五種神通的效果如何。看丁四的「明所化得益」。
戊一、信子伏師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
這個時候妙莊嚴王看到這兩個兒子突然間顯神通,這些神通都不是一般的神通,那是法身菩薩的真如三昧所生起的,果然「心大歡喜,得未曾有」。
古德解釋說,凡夫的神通只有靠禪定,而且禪定當中帶有我法二執,所以既狹隘又簡陋。法身菩薩的神通是事事無礙,廣大自在,他這個叫遊戲神通。因為他沒有法執,他水中可以出火,火中可以出水,地水火風可以互相地互含互攝,他有各種的變化,等於是更高級的、更精緻的神通。所以他的父親看到以後,「心大歡喜,得未曾有」,過去親近婆羅門所沒看到的。
歡喜心一生起,他就有信心了,說,你的師父是誰?你是誰的弟子——你這個神通是跟誰學的呢?一個人有歡喜心,他就有信心;有信心,他自然對他的師父生起恭敬心。
好,我們看下一段。
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
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
前面一段叫做信子,這一段叫伏師,就是信服他的師父。
這兩個兒子就白告他的父王說,父王!這個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現在在菩提樹下法座上說《法華經》的,這個佛就是我的師父,我們是他的弟子,我們所有的神通是跟他學的。這二子就推功佛陀,把功勞就推給佛陀。最終這個妙莊嚴王就說了:「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好,既然你的師父有這麼多神通,那我也想拜見他。是這麼一個情況。
所以整個過程等於是,這個妙莊嚴王因信仰神通故而信其子,因信其子故而信其師,所以欲見其師。他只要願意去見佛陀,去聞法,那這個人就有救了。所以這個神通奏效。
戊二、自求出家
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為父已作佛事,願母見聽,於彼佛所,出家修道。
這是長行。這個時候二子看到妙莊嚴王已經得度因緣成熟了,他的第一個階段的任務完成了,就啟動第二個任務,示現出家。我們看。
這兩個兒子顯完神通以後,就從空中下來,到他的母親前面說,父王現在已經對佛陀跟佛法產生了信解,因為神通的緣故信解,當然這個也要有善根,本身也有善根,所以堪任發起無上菩提心。我等已為父王成作佛事,我們用神通力來啟發他過去的善根,所以如今願母見聽,我們兩個兄弟能夠在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出家修行。所以請求出家,向他的母親請求出家。
我們看重頌。
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 出家作沙門
諸佛甚難值 我等隨佛學
如優曇缽羅 值佛復難是
脫諸難亦難 願聽我出家
這兩個兒子就講了個偈頌,說「願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門」。因為我們兩個來這裡的目的就是度化這個父親,父親已經因緣成熟了,所以第一個任務了了,所以願意出家。
為什麼要出家呢?因為「諸佛甚難值,我等隨佛學」。第一個,佛陀要出世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所以遇到這個機會我們應該要把握,要緊跟佛陀學習。
佛陀的出世就像優曇缽花。優曇缽花是非常希有難得的,因為它只有在金輪王出世的時候才開花的。「值佛復難是」,佛陀的出世,他的珍貴難得,超過優曇缽羅花。
「佛陀出世難,脫諸難亦難。」遇到佛陀出世的時候,能夠割舍親情,萬緣放下,一心行道,那是難中之難。因此,「願聽我出家」。
這兩個兒子引導父親,其實是兩階段:第一個階段,用神通來引導這個父親聽法;第二個,用他們兩個親自的出家引導他的父親精進。所以,這個妙莊嚴王之所以能夠在一生的邪見當中,在這一期生命產生這麼大的反轉,乃至今生成就聖道,有兩個因緣:一個聽聞《法華經》明白道理;第二個,這兩個兒子就示現用出家來引導他產生精進。所以,從對《法華經》的信解跟精進修行,他今生成就了大乘的見道位,這兩個兒子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