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講)
辛二、結會古今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百一十四面,我們看辛二的「結會古今」。
我們前面講到釋迦牟尼佛過去的一段行菩薩道的事蹟。他示現作一個常不輕菩薩,他主要的修學就是透過禮拜、讚歎來修平等恭敬心。他在修的時候,除了自利(因為你一個人平等恭敬,你的心自然離相,你只要離開因緣所生法,你六根就很容易清淨了,這個道理就這麼簡單),更重要就是怎麼樣呢?他「強毒增上慢人,令成圓頓妙種」。增上慢人這些人生生世世缺乏大乘善根,所以他一接觸到小乘法,又遇到正法時代消失,佛陀不在了,進入像法時代,大家對這個禪定就產生了堅固的法執,把禪定當成果證。這種情況那也沒辦法了,只能用非正規的方式,以毒攻毒,把他的法執先逼出來,讓他當下迴光返照,先栽培他的大乘善根,然後再使令他懺悔、改過,最後走入正道。這麼一個過程。
我們看這個總結。
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大勢!於意云何」,當時的常不輕菩薩到底是誰呢?就是我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我過去在果後行因行菩薩道時候的情況。我在過去世當中如果不能受持讀誦《法華經》,乃至於用這種《法華經》的妙義去為人演說,我就不能快速地成就六根清淨位、成就法身,乃至於成就無上菩提。「我於先佛所」,這個先佛所,從他這一期應化來說,他經歷了三個佛:一個威音王佛,一個日月燈明佛,第三個雲自在燈王佛。他經歷這三尊佛陀,都是在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法華經》,所以快速成就佛道。
這個成就佛道我們再複習一下。我們在前面「如來壽量品」講很多了,成佛第一個關鍵,就是你要先成就法身,這個最關鍵了。就是先成就離相的清淨心,把心中所攀緣的過去所留下的各種影像,包括邪惡的影像,包括善良的影像,全部掃出去。把影像掃出去以後,就叫做恢複本來面目。這樣子就是成就本門佛,成就清淨心。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你要先成就法身。
成就法身以後,進入般若道,那你後面路就好走了。從般若道進入方便道的時候,你又可能會變成一個凡夫,你也可能變成畜生道,你的重點就是開始廣結善緣了。跟你過去生有緣的,他過去可能是你的子女、你的朋友、你的眷屬,你就陪他成長。你就陪他再走一次,把你過去因地走的路,你怎麼樣從凡夫的一念隨喜到法身,你陪他再走一次。
但是你走第二次的時候你叫做自在,「佛為法王,於法自在」。當然,你的弟子就走得很辛苦,但是你從旁邊鼓勵他說,我過去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你就是不斷地所謂的果後示現,果後行因,你從法身回到凡夫世界再帶著眾生走。走了多次以後,你就跟很多人結緣了。然後呢?然後你就可以變成應化身了,你就可以成熟眾生,莊嚴淨土,你就可以在某一個世界示現成佛。你就不一定要變成菩薩,你可以作佛身了。過去多生多劫你帶他們走的那些眷屬,善根成熟,都投生到你的地方。等他們善根成熟,然後你就開始為他們為實施權,講三乘法,他們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最後講《法華經》,開始發菩提心,成就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十地。
所以,成佛之道,最關鍵的就是趕快達到成佛的第一個標準,叫做清淨法身。就是把你的心先離相清淨,這最關鍵了,這樣你後面的路就很好走了。後面你能帶著別人走,你第一次是你自己走。是這麼一個情況。
這一品,常不輕菩薩品,是他走過了,帶著我們眾生——他帶的眾生當然是比較難度化的——他帶著這個增上慢人走一次,怎麼樣從法執當中走出來。他這次帶的不是一般的凡夫,是增上慢人。
庚二、明毀者果報 辛一、正明果報;辛二、結會果報
我們看庚二的「明毀者果報」。過去這些譭謗他的人,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辛一、正明果報
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瞋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 已 ,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時常不輕菩薩所教化的四眾弟子當中,有些法執特別堅固,高慢心也特別重的,以瞋恚心來輕賤罵詈常不輕菩薩的這些人,有很少數的人,在兩百億劫當中,「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因為,你譭謗《法華經》,我們說過,你等於是斷三寶的種子。
因為《法華經》是唯一一個能夠成佛的方法,唯一一個。只有內觀真如,沒有其他的方法。你把這個內觀真如的法門一謗,佛種斷了,那麼這個世間上就只有阿羅漢,沒有佛陀了。沒有佛陀出世就沒有人正規地說法,就法寶也斷。沒有人說法,就沒有人成就聖道,沒有僧寶。所以,你跟三寶結下惡緣,就不見佛,不聞法,不見僧,乃至於千劫當中於無間地獄受大苦惱。但「畢是罪已」,又遇到常不輕菩薩教化而成就無上菩提。所以他整個過程當中,就是先因譭謗罪業,墮落地獄;第二個,強熏妙法,成圓頓種;第三個,值遇菩薩,蒙佛教化。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有三種差別,當時譭謗的人有三種後果。這個地方提出來的是第三種,少數的。我們看蕅益大師怎麼解釋這一段。他說這個墮落受苦有三種差別:
第一個,若「悔深行勤,容可不墮,雖墮易出」。因為常不輕菩薩臨終的時候,蒙威音王佛講《法華經》,證得六根清淨了,而六根清淨以後他成就大神通、大威德,所以當時這些譭謗他的人聽到他成就這麼大功德以後,很多人就懺悔了,就知道他是一個聖人,不可思議的聖人。懺悔以後,也開始努力地修學《法華經》,開始內觀。我們說過,真能破妄,善根的光明是可以滅罪的,所以這些人是可以不墮落的,就算墮落也是很快彈出來。如果善根強的人,就算墮三惡道,很快就彈出來,「雖墮惡趣,終不久留」。這第一種。
第二種,是「悔淺行怠」。懺悔的力量很薄弱,修行也懈怠,這種人自然先墮,後方得度。你懺悔就隨便懺悔,修行也隨隨便便,那你一定會先墮落。但是因為你後來聽《法華經》以後有善根,也是可以彈出來。
第三種是最糟糕了,沒有懺悔,也沒有修行。那麼譭謗以後,「墮苦則久,但由菩薩慈悲攝受,終蒙度脫」。那麼這些譭謗《法華經》的,是因為常不輕菩薩引起,他當然要負責任。所以他們墮落以後,一個沒有大乘善根的人,一墮落就很難出來了。這個三惡道,你要沒有靠善根,你一墮進去,因為你惡性循環,到了三惡道你心識闇鈍,闇鈍以後你這個業力就很難反轉。很難反轉,這個時候你今生做狗,來生做貓,第三生做豬,你越做越糊塗。這個心識闇鈍,越來越糊塗。心識闇鈍情況之下,即便稍微的業力你都沒辦法反轉。那怎麼辦呢?那只有佛菩薩出手救你了。所以常不輕菩薩的慈悲攝受,把他們救出來,這就是第三種人。
最好的是你馬上懺悔而修習善根,你自己能夠避免墮三惡道;第二種是墮落以後直接彈出來;第三種是墮落以後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那麼菩薩去救拔你。這三種情況。
辛二、結會果報 分二:壬一、結會古今;壬二、勸持
我們看辛二的「結會果報」,把這個果報做一個總結。
壬一、結會古今
得大勢!於汝意云何?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佛陀招呼了大勢至菩薩,「於汝意云何」,當時增上慢的四眾弟子當中,常輕視這個菩薩的是誰呢?就是在法華會上,跋陀婆羅(跋陀婆羅翻成中文叫賢護),這個賢護菩薩跟他的眷屬五百菩薩;還有師子月比丘(師子就是智慧,月就是慈悲),他所帶領的五百比丘的眷屬;還有尼思佛等,跟他的眷屬五百優婆塞。現在都已經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就是初地到八地的菩薩。就是過去這些譭謗常不輕菩薩的人,因為他當下成就善根,並蒙常不輕菩薩後面的教化,如今都已經成就初地到八地。
所以諸位!一尊應化身出現以後,他所有的弟子都有一段故事的。欸,這一群弟子,是我哪一生的時候,我陪他們走過來的;這些弟子是我在哪一生的時候,我當初是怎麼樣度化他們的。在因地的時候,在方便道的時候廣結眾生緣,等到你成就應化身的時候這些人善根也成熟了,就是到你的國土。其中這一部分,跋陀婆羅、師子月跟尼思佛,就是在常不輕菩薩這一期的應化當中度化的。
這樣的度化,蕅益大師就提出一個問答,他說,「若因謗墮苦,菩薩何故為作苦因?」就是這四眾的弟子雖然增上慢,他一時也沒什麼事,您老人家去刺激他,使令他謗法,墮落到惡道!那菩薩為什麼會做這種事情呢?
蕅益大師回答,「彼既懷增上慢,縱令不謗,亦必墮苦」。他說,什麼叫增上慢?就是你起邪見了。起邪見只有兩種結果:第一種結果,就是你追求感應神通,心外求法。那後果,你去看看《楞嚴經》的五十陰魔就知道了。諸位知道,一個人墮落,你說,欸,我這個人貪煩惱很重,我造殺盜淫妄而墮落。還好。為什麼叫還好呢?因為你善根沒有斷,你的菩提性沒有斷,所以你墮落以後,第一個,你很容易彈出來;第二個,你沒有斷你的菩提性,你來生可以繼續學佛。就是因煩惱造罪而墮落,這個叫做還好。
但是,你起邪見而墮落,諸位!你去看看《楞嚴經》五十陰魔,斷菩提性!你過去三皈依的善根全部斷到乾淨,你來生出來是魔眷屬,最可怕的就是在這地方。其實我們在乎的是你善根還在不在。就像一棵樹,颱風一吹,樹葉落沒關係,你看看樹根還在不在?只要樹根在這棵樹就有希望。我們最怕的就是,你這個人墮落以後,把你的善根也斷掉了,那就是邪見了,邪見墮落。就是說,這個人縱令當下不謗,也會因為邪見墮落。
「今因謗墮,得作遠因。」這個人在謗毀的當下,他至少聽聞到法華的妙義,他至少知道:哦,一切眾生皆得成佛,我這個打妄想的心本身就是有佛性。這一念的迴光返照,就是未來得度的一個大乘善根。
蕅益大師舉兩個例子。
「如人倒地,還從地起,故以正謗,接於邪墮。」這第一個譬喻。說你一個人跌倒到地上,你為什麼能夠站起來?因為你跌倒在地上,你稍微按一下就起來了。你如果跌到海裡面去,你就站不起來了。就是,你謗的是正法,你好歹跟正法結個善緣。那你今天如果不謗正法,你直接打妄想去起邪見,那這個墮落就是墮落到深海當中,你就永遠也彈不出來。所以,你寧可墮落到地上,你還站得起來,也不要墮落到大海當中。這第一個,因為你「還從地起」。「故以正謗,接於邪墮」,就是用正法的譭謗,來取代你邪見的墮落。
第二個譬喻,如大良醫,觀重病者,先發其病,後與藥令差。就是這個醫生一看,糟了!你這個病,病得太深了,病入骨髓了,開什麼藥都沒什麼用了。那怎麼辦呢?你當然先把病毒逼出來。所以先用發散的藥,把他內臟的病發散到皮膚,然後才有辦法去根治。增上慢人亦復如是。他內心深處的那個堅固的執著,你不把它逼出來,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連釋迦牟尼佛都沒辦法。
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說,常不輕菩薩是不得已的,因為你不救他他也墮落。他要麼今生墮落,要麼來生墮落。他那個病毒已經中毒太深了,遲早要墮落的。他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打大妄語。打大妄語也墮落,他自己認為自己是聖人;第二個,就是《楞嚴經》五十陰魔,就追求感應神通,認為他自己見到佛陀,見到誰,那就落魔眷屬。而這種墮落就沒有回頭路了。邪見的墮落是無可救藥,因為你把你過去生好不容易參加三皈依、受菩薩戒、聽聞佛法的善根全部斷到乾淨。所以這個時候常不輕菩薩出手是對的,在他邪墮之前用正謗來取代它。這就是為什麼常不輕菩薩要這樣做,這是不得已。
當然這個地方是大權示現。諸位!你不能夠說,欸,我也來學學常不輕菩薩,我對我的同參道友刺激他一下。你不能這樣做,因為你是生死凡夫。你只能按照正規的方式,就是前面的<法師品>;他不能接受,你就乖乖地先跟他講權法,安穩他。所以蕅益大師特別強調,大權示現,善知方便,不妨破格。凡夫不行。這個是只有大權示現可以的,因為他墮落以後,他有本事把他救出來。你讓他墮落,你沒本事把他救出來。
壬二、勸持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佛陀招呼了大勢至菩薩說,當知一佛乘的妙法的《法華經》,能夠「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為什麼呢?它能夠使令我們趨向於無上菩提。它從內觀,從裡面內觀是捷徑。所以在如來滅後,我們應該「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就回歸到五種法門。
這個地方強調如來滅後,它的意思是這樣,古德說,末法時代為什麼《法華經》特顯重要呢?因為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眾生的邪見煩惱特別熾盛。內有煩惱邪見;外呢,壽命短暫。所以,在末法時代內憂外患情況之下,在內因緣障礙、外因緣不佳的情況之下,他只能修頓超法門才能夠得度。你要是生長在風平浪靜,壽命給你八十劫、一百劫,你可以慢慢地先修權法,然後佛陀再為你開權顯實。你可以慢慢來,不著急,反正你外在的壽命很長,你的生命也沒有急迫性。但是你在末法時代不是,你的時間很短,壽命很短,煩惱又那麼重,弄得不好馬上墮落,所以只能用圓頓法門,直接契入真如的方法,才有辦法度脫。
戊二、重頌 分二:己一、頌雙開今品信毀;己二、頌雙明信毀果報
己一、頌雙開今品信毀 分三:庚一、頌事緣之本;庚二、頌時節人名;庚三、頌不輕之行
重頌有兩段。先看己一的「頌雙開今品信毀」,就是信解的功德跟譭謗的過失。
庚一、頌事緣之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 號威音王
神智無量 將導一切
天人龍神 所共供養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過去世當中,有佛出世,號威音王。這個威音王佛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成就大神通;再一個,具足大智慧。大神通是外相的威德,大智慧是內觀的調伏。他以慈悲心來將導一切天人龍神,而且為九道眾生之所供養。
這個地方是先說明當時的常不輕菩薩教化的一個時代背景。他依報環境是沒有災難,生活富足,一個福德具足的國土。從正報的人民,所做善法皆得成就,是一個善根深厚的果報體。在這個果報體,可以說是非常適合修學禪定的一個環境,壽命長又沒有災難,這麼一個情況。
庚二、頌時節人名
是佛滅後 法欲盡時
有一菩薩 名常不輕
時諸四眾 計著於法
在威音王佛滅度以後,「法欲盡時」,就是進入了像法時代。像法時代,就是聖道的理觀的力量薄弱了,取而代之的是戒定成就。這當中有一個菩薩,名常不輕菩薩,他所面對的四眾弟子的特色,就是「計著於法」。
我們過去做凡夫的時候就是用攀緣心。攀緣什麼呢?攀緣五欲的快樂,就造了很多罪業。好了,這些攀緣心的眾生,來到佛教以後,沒有經過《法華經》的內觀的洗禮就直接修三乘法。也就是說,你修行叫做換湯不換藥。你過去用攀緣心追求五欲,你還是用你那個過去的攀緣心來修學三乘的法門,只是你把五欲變成三乘而已,而你那個能攀緣的心是不變的。攀緣佈施、攀緣持戒、攀緣苦行,那就形成各自的團體。而這個團體就是因為四眾弟子眾多,擁護者多,所以有大勢力。它是這麼一個情況,就常不輕菩薩面對的四眾弟子是法執特別重的。
庚三、頌不輕之行
不輕菩薩 往到其所
而語之言 我不輕汝
汝等行道 皆當作佛
諸人聞已 輕毀罵詈
不輕菩薩 能忍受之
常不輕菩薩就故意地到了這些四眾弟子的處所,「而語之言」,一方面先頂禮,一方面口中讚歎: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所行皆菩薩道,未來皆當作佛。諸人聽到以後,有些人當然信服,有些人聽到以後產生瞋恚。瞋恚的人就輕賤、譭謗、罵詈,乃至於打這個常不輕菩薩。常不輕菩薩因為內觀的力量,「能忍受之」。這就是他所面對的增上慢人。所以增上慢人,就不能用正規的方式教化了。
己二、頌雙明信毀果報 分三:庚一、頌信毀果報;庚二、頌結會古今;庚三、頌功德勸持
我們看己二的「頌雙明信毀果報」。先看「頌信毀果報」。
其罪畢已 臨命終時
得聞此經 六根清淨
神通力故 增益壽命
復為諸人 廣說是經
常不輕菩薩用法華的妙義強熏增上慢人,受到對方的譭謗,乃至於用木杖去打,所以他等於重報輕受了,消除罪障了。常不輕菩薩「其罪畢已」,臨命終的時候,在空中威音王佛為他現身說法,說《法華經》,使令他成就六根清淨。那麼以六根清淨的功德力,產生廣大的神通力,又增長兩百萬億那由他歲的壽命。那麼就用這些壽命為這些四眾弟子來說《法華經》,又使令他們懺悔。
看下一段。
諸著法眾 皆蒙菩薩
教化成就 令住佛道
不輕命終 值無數佛
說是經故 得無量福
漸具功德 疾成佛道
就在常不輕菩薩延長壽命以後,這些執著法的四眾弟子,大多「皆蒙菩薩,教化成就」。大部分人是沒有墮落,所以它叫「皆蒙菩薩,教化成就,令住佛道」。只有極少數是墮落,墮落以後常不輕菩薩再慈悲把他們救出來。後來,常不輕菩薩命終以後,因為受持《法華經》、弘揚《法華經》,就「值無數佛」,而且一方面繼續說《法華經》的緣故,得無量的福德。最後「漸具功德,疾成佛道」。
所以你受持《法華經》,是一方面淨除罪障,一方面成就廣大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是最快成就的。我們前面《法華經》有說過,《法華經》叫做什麼?「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它是直通真如的,直接成佛的。
庚二、頌結會古今
我們看下一段,庚二的「頌結會古今」。
彼時不輕 則我身是
時四部眾 著法之者
聞不輕言 汝當作佛
以是因緣 值無數佛
此會菩薩 五百之眾
並及四部 清信士女
今於我前 聽法者是
當時常不輕菩薩就是我過去的前身。這些四眾弟子執著於法的,在聽聞常不輕菩薩一佛乘之言「汝當作佛」以後,「以是因緣,值無數佛」。以是因緣,其實是兩段因緣:他們是先執著於法而生譭謗,這第一段因緣;第二段因緣,後蒙菩薩教化,懺悔並修學《法華經》。這兩段因緣以後,他這些四眾弟子後來也能夠「值無數佛」,因為他從邪見而導入了正軌,又回歸到真如,自然就跟諸佛感應道交了。到如今此法華會上,五百大眾的所謂的跋陀婆羅的大菩薩,還有這種四部弟子,包括一些清淨的女眾居士,「今於我前,聽法者是」。這些都成就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個《法華經》的殊勝就是,你信解《法華經》那當然疾成佛道;你就算譭謗《法華經》,這先墮地獄,再趣佛道。就過程不一樣,結果都一樣。為什麼結果是一樣?因為真如本性的善根是本具的,你只要把它喚醒,你不管用什麼方式喚醒,你不管用刺激的,用學習的。真如本性一旦喚醒,它就不會停止了。當然,它可能力量很薄弱,它可能是一道微小的光明,但是畢竟這種光明是金剛種子。所以,你一個人只要學習《法華經》,產生一念的隨喜乃至於微少的內觀,就是一念就好,就是那一剎那就夠了,蕅益大師說「充此一念」就是你未來法身的基礎了。所以《法華經》最難的就是,你怎麼跨出第一步。因為誰會想到迴光返照呢?大家都是向外攀緣。所以你乃至於譭謗,當下能夠觀照,你都能夠成佛。
庚三、頌功德勸持
我於前世 勸是諸人
聽受斯經 第一之法
開示教人 令住涅槃
世世受持 如是經典
這一段是說明前世弘化的因緣。說「我於前世」,常不輕菩薩在前世的時候,勸導諸人來聽受《法華經》,這是成佛的捷徑;並且「開示教人」,令入中道的涅槃;並引導他們世世受持如是《法華經》。就是講他常不輕菩薩當初怎麼引導這些四眾弟子。
看第二段。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時乃得聞 是法華經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諸佛世尊 時說是經
這一段是說明妙法殊勝難聞。凡夫在億億萬劫當中,至不可思議的時間,才有機會來聽聞《法華經》。為什麼呢?因為要經歷「億億萬劫,至不可議」的時間,諸佛世尊才會宣說《法華經》。一般來說,佛陀的教化跟菩薩的教化是不一樣的。因為菩薩他沒有什麼形相的問題,所以他往往是順逆皆方便。他可以用順的、用逆的,用刺激的、用正說的,都可以。但是佛陀一定只有正說,佛陀的教化只有正規的教化。正規的教化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的大乘善根不成熟,佛陀就不講《法華經》,就這麼簡單。所以為什麼要經歷這麼多年?就是一般佛陀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講權法,佛陀不能用逆向操作的方式。所以這個妙法殊勝難聞。
看第三段,普勸深信受持。
是故行者 於佛滅後
聞如是經 勿生疑惑
應當一心 廣說此經
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佛陀這一段結勸。「是故行者」,在佛滅度後,如果你有幸聽聞是《法華經》,你應該怎麼辦呢?「勿生疑惑。」這個很重要!理解可能你容易做到,但是你要直下承當,就是我們所謂的名字位,「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就是說,你瞭解以後,因為它是不思議境,你也沒辦法去證實,所以你要選擇先相信,就仰信真如佛性。是這麼一個情況,一定要先相信。所以,相信以後,乃至於「應當一心」,能夠為其他人來演說。這樣子,你生生世世能夠遇到佛陀的攝受,而且能夠快速成佛。
這一段等於是釋迦牟尼佛把他自己這一段的教化的因緣講出來。
蕅益大師講一個觀念很重要。我們現在開始學到菩薩的果後示現,尤其是,諸位,到最後面,後面跡門、本門的共同流通分講到諸大菩薩——<藥王菩薩品><妙音菩薩品><妙莊嚴王本事品>,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學習呢?
蕅益大師講一句話說,善學聖賢之道,「貴得其神,不可泥其跡」。就是,欸,他用刺激的方式。你不能學!因為他是法身菩薩,他善知方便。那我們凡夫怎麼辦呢?學他的精神。學他什麼精神呢?就是修平等恭敬心,就是蕅益大師前面說的,隨喜一切法皆安樂性,隨喜一切人皆有佛性。你只能內心隨喜,你不能付諸行動。因為你一付諸行動,你可能身業去禮拜他,口業去讚歎他,他可能會譭謗,那他會產生過失。他產生過失,你本身沒有方便力,你也不見得給他栽培善根,那這樣就白白受過失了。
所以我們只能夠——看到有人,哦,這個人在放生,這個人在佈施,我們內心就作意,我隨喜一切的善法。因為這一切法皆安樂性,每一個善法都有安樂性。然後你看到所有人,隨喜一切人皆有佛性。你看到你兒子在打遊戲,你不要罵他。你想說,哦,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就是說,少一點因緣的分別。因為因緣法有一個問題,它會讓你越陷越深。我們過去因為攀緣心,就落入了因緣所生法的時代。這因緣就兩個極端:要麼就善因緣,要麼就惡因緣。你面對因緣的時候,善因緣你就很喜歡去追求,惡因緣你就一天到晚罵它。然後你又在因緣當中開始造業,你的來生又遇到這些因緣,所以這個就沒完沒了了。當然,你不可能要他改變,因為他的攀緣心比你還重,所以你選擇你自己改變。就是我從現在開始,把因緣所生法的假相撥開來,我直接看你的佛性,總可以吧。這個是跳出因緣所生法最好的方式。你這樣子一修,你的六根開始改變,因為內心改變了。
所以這個平等恭敬是很厲害的,隨喜一切法皆安樂性,隨喜一切人皆有佛性,它會讓你六根成功地從你過去業力所感的六塵裡面快速地跳出來,消業障,直趣佛道。這個就是貴得其神,我們學習他的精神。但是你不能學習他的禮拜、讚歎,因為你一禮拜,你話講出來,很可能他會譭謗。但是你內心作意,沒有人知道,那是你自己的內觀的智慧。
我們看附表第四十六,第六十三面。
到這裡,整個本門就全部圓滿了,這六品都講完了。我把它用蕅益大師兩個偈頌來做個總結。
先看第一個偈頌,講到果證的功德。
一、果證功德
莫言箇事無頭尾 特地勞他數剎塵
好藥但教諸子服 病除始覩劫前春
這一品是<如來壽量品>,講到法身的功德。
「莫言箇事無頭尾,特地勞他數剎塵。」這個「箇事」是什麼事呢?就是我們不要以為佛陀應化只是一時的感應,是偶發事件。那可不是!佛陀教化眾生那叫「法身常住,三世應化」。佛陀度化眾生是長期規劃的,他過去生來跟你結緣,今生繼續結緣,來生繼續結緣,他是有一個長期的規劃的。所以佛陀度化眾生是三世應化,叫做「數剎塵」。
這個規劃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好藥但教諸子服,病除始覩劫前春」。佛陀應化,度化眾生有一個條件,你必須是有三乘的善根,你才能夠接受好藥——佛陀的權實二法。你能夠接受權實二法,慢慢地病除,成就大乘的見道位,你自然能夠成就內在的自性清淨心。
所以佛陀度化眾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種;第二個,熟;第三個,脫。
佛陀第一件事情先讓你栽培大乘善根,這個也是最困難的。就是在你一天到晚打妄想的心中,想辦法先把第一個種子放進去,這個是最困難的。所以佛陀一般都是用「歡喜」,用讚歎的方式,在你高興的當下,潛移默化地把第一個種子放進去。
諸位!你成就第一個種子以後,後面就好辦了,至少你有信心了。因為你看到三寶,你能夠聞法不謗而起歡喜心。你看為什麼有些人一看到三寶就起歡喜心?他有善根。
有善根以後進入到什麼?進入到成熟階段,就是「生善」「破惡」,這個就容易了,因為他自己會主動去追求三寶。
到最後,「入理」,善根脫落,入於真理。在某一世,你可能會生長在佛世,佛陀跟你說法,你當下證得空性,或者成就大乘的見道位。
中道實相,就是所謂的機感現形,諸位,它是這樣子。世界上有無量無邊的佛陀來教化眾生,但是你怎麼樣能夠進入佛陀教化的光芒當中呢?請你把三乘的善根準備好,否則佛陀再多跟你就沒有關係了。因為「好藥但教諸子服」,就是佛陀雖然法身自在而且大悲應化,但是佛陀教化眾生,講的是感應道交,講的是機感現形。所以我們一定要想辦法,雖然不能馬上成熟,至少成就大乘善根。這是第一個關鍵,創造一個自己得度的因緣。這個是<法師功德品>。
我們看第二個,因地的修學,就是<隨喜功德品>。
二、因地修學
摩尼雨寶正穰穰 半世饑虛此夜忘
莫怪城邊多旅夢 幾人曾嗅返魂香
摩尼寶珠,就是我們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當我們一念隨喜的時候,它開始釋放種種的珍寶,讓我們福德增長、善根增長,就像從天雨下這個寶一樣。這個「穰穰」就是廣大殊勝。那麼當我們一念隨喜的時候,我們半世的饑虛「此夜忘」。
蕅益大師意思就是說,把生命切成兩半。你沒有學《法華經》之前,叫做前半段。所以你不管什麼時候學《法華經》,當你學完《法華經》,當你學會內觀真如以後,你的生命就走入了另外一半。你前半段是飢餓、虛弱的,因為你沒學《法華經》,你就是向外攀緣,攀緣佈施、攀緣善法,所以你所學到的都是片段片段的,成就有限,只能夠解決一天的溫飽。但是你下半生——學《法華經》以後,你學會《法華經》,你開始知道原來能念的心不可思議,原來我在佈施的時候,除了佈施的法以外,我一念的能佈施的清淨心,具足的心,也不可思議。所以你是兩種力量在修學。所以你那個後面的饑虛就消失了。
「莫怪城邊多旅夢,幾人曾嗅返魂香。」我們凡夫因為一念顛倒妄想,在生死輪迴當中,就跟做夢一樣,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是無止盡的。為什麼輪迴會這麼久呢?因為在做夢當中,在追求夢境當中,我們沒有多少人會知道、會產生迴光返照、去真正體悟,到底誰在做夢。這個就是關鍵,就是我們說的「流轉三界中,到底誰在流轉」。
因為我們得果報的時候就追求外境,追求快樂、追求善法,但是我們很少去追究——那是誰在追求,誰在流轉。就是一念心性。一念心性,當它是迷的時候,它啟動了無明妄想的熏習,就產生了「夢裡明明有六趣」。等到一念心性學《法華經》,開始一念隨喜,迴光返照的時候,啟動了真如熏習,就是「覺後空空無大千」,開始把這個夢的力量慢慢減少了。所以整個《法華經》的修學因地的基礎,就是一念的信解跟隨喜。
所以蕅益大師他把生命分成兩塊。諸位!你沒有學《法華經》之前,你不管怎麼修,屬於前半段,屬於那個飢餓、虛弱的這一塊。你學完《法華經》以後,你開啟了來自於你內在的自性功德的加持,你的生命走入了另外一條道路。因為你知道怎麼迴光返照,所以你的修行變成有兩種力量,能念的心、所念的法或者是所念的佛,多了一種自性力量的加持。
到這個地方,等於是整個本門講完了。後面就是跡門跟本門的共同流通分了。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